-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風雨驚堂--田連元傳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5099855
- 條形碼:9787205099855 ; 978-7-205-09985-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風雨驚堂--田連元傳 本書特色
凡為大師,必有傳奇故事、風雨人生。 個人的傳奇往往和特定時代的歷史背景密不可分,而人生的細節更能真切地透視出耐人尋味的歷史信息。 本書所展現的,正是評書大師田連元先生所經歷的歷史與人生。
風雨驚堂--田連元傳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當代人物傳記,主人公是我國著名的評書表演藝術家田連元。田連元先生出身曲藝世家,由他播講的評書《楊家將》《水滸傳》《隋唐演義》《海瑞傳奇》《劉秀傳》等,成為一代人的午間記憶。本書作者通過采訪田連元,并多方查找相關資料,從田連元的出生、隨家人逃難、初次登臺亮相、解放后加入本溪市曲藝團,成為曲藝團團長,直到娶妻生子、晚年熱心公益,將田連元的一生完整展現在讀者面前,刻畫出一個豐滿的,有血有肉的田連元。
風雨驚堂--田連元傳 目錄
引子
樹高千丈總有根—中國評書,你從哪里來?
**章?? 長春赤子
1.當年鏖戰急—圍城里的記憶
2.云外驚飛四散哀—逃難的日子
3.添得黃鸝四五聲—初次登臺
第二章?? 津沽少年
1.雄雞一唱天下白—定居咸水沽
2.前路何時是盡頭—南市的日子
3.千錘百煉始成鋼—艱難的學藝之路
4.柳暗花明又一村—你把我的燈花說火了
5.少年不知愁滋味—懵懵懂懂的初戀
第三章?? 火了評書
1.心有靈犀一點通—沒開書,就掛滿員牌了
2.無言誰會憑欄意—面對“謠言”四起
3.好將良玉種藍田—咱們結婚吧
4.秋來處處割愁腸—喪事連連
5.此情可待成追憶—擦肩而過的愛情
6.銀槍染塵大漠寒—紅了彩屯,火了評書
7.先生恕我拜師遲—王鐵夫的“皓月當空”
8.一夜吹香過石橋—評書《追車回電》
第四章?? 遼東山人
1.山雨欲來風滿樓—在那史無前例的日子
2.別有人間行路難—差點成了反革命
3.雪擁藍關馬不前—落戶梨樹溝
4.此心安處是吾鄉—天無絕人之路
5.字正腔圓韻味香—從刁德一到溫其久
6.屋漏偏逢連夜雨—從拮據走向絕境
第五章?? 重出江湖
1.春色滿園關不住—東山再起
2.忽憶人生兩不同—游園驚夢
3.男兒到此是豪雄—奔赴地震災區
4.等閑平地起波瀾—一個莫須有的人命案
5.萬里行程何所求—“死去”又“活來”
6.總把新桃換舊符—改革才能生存
第六章?? 聲貫九州
1.橫掃千軍如卷席—評書上熒屏
2.天下誰人不識君—《楊家將》轟動北京城
3.夢里依稀慈母淚—獻給母親的春晚
4.我輩豈是蓬蒿人—不惜失之交臂
5.身世浮沉雨打萍—啼笑人生
6.該出手時就出手—為電視劇《水滸傳》當顧問
第七章?? 薪傳使者
1.高山流水覓知音—登上北大講壇
2.明月何曾是兩鄉—帶著評書出國門
3.何須海峽分西東—三下臺灣
4.橫禍飛來總無由—夜幕下的青年大街
5.少壯功夫老始成—著書立說
6.一枝一葉總關情—十二弟子
第八章?? 藝海泛舟
1.天翻地覆慨而慷—播講紅色經典
2.語必關風始動人—評書舞臺上的語言大師
3.面貌能驚市井人—讓人物活起來
4.問渠那得清如許—把藝術做到極致
5.領異標新二月花—創新才有活力
6.長風破浪會有時—不僅僅是希望
第九章?? 京師閑客
1.深扎泥土沁芬芳—六十年的“深扎”生涯
2.不信人間有白頭—醉心公益事業
3.買斷煙波不用錢—“窮酸堂”的由來
4.何人不起故園情—故鄉是本溪
5.卻話巴山夜雨時—一起走過的日子
尾聲
不盡蠶絲吐難休—隨遇而安的人生
后記
風雨驚堂--田連元傳 節選
樹高千丈總有根,水流千里總有源。 人為什么要認祖歸宗?就是因為他們想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源在何方。 世有百工,無工不有祖師爺。 紀曉嵐在他的《閱微草堂筆記》中說:“百工技藝,各祠一神為祖。”木工 有魯班,鐵匠是老君,茶業有陸羽,釀酒是杜康,教育有孔子,戲曲是玄宗…… 不必細數,多了去了。 那么,這評書的祖師爺是誰呢? 有人說,評書的祖師爺,*早可以上溯到兩千八百多年前的周莊王。 為什么是他呢?因為周莊王是一個大孝子,母親有恙,周莊王見母親痛苦, 便坐于病榻之前,給母親講故事。老人聽得入了迷,便忘了病痛。能讓老人家聽 得忘了病痛,這故事一定不是枯燥理論、艱澀哲學。 還有,周莊王為了教化百姓,還派人帶著鼓,到全國各地擊鼓說書,以期改 變不古之人心,扭轉日下之世風,于是被稱為“擊鼓化民”。 可以試想一下,官員們在宣講的時候,為了通俗易懂,為了讓百姓人人愿來, 來了人人愿聽,聽了人人明白,一定會在宣講的形式和內容上下一番大大的功夫。 所以,講得要有趣,要形象,要生動。 不僅如此,為加強宣講官員的權威性,周莊王還賜其尚方寶劍一把,官印一 枚,圣旨一道。于是乎,幾千年下來,這三寶便演變成說書人的手中之物,官印 成醒木,寶劍變扇子,圣旨為手帕。 此言雖為傳說,但講得有板有眼、有根有據。 如果真是這樣,那評書真的可以說是“你從遠古走來,巨浪蕩滌著塵埃”了。 有人說,評書的祖師爺早在春秋戰國時就出現了。 你看,春秋戰國之時,一方面,諸侯爭霸,狼煙四起;另一方面,則百家爭鳴, 百花齊放。諸子們一柄劍、一部書,游說諸侯,全憑三寸不爛之舌。諸侯們日理 萬機,說客盈門,一撥接著一撥。 所以,那些說客,即便你的道再可、你的理再真,也得想辦法讓諸侯們聽得 進、聽得懂才行。于是說客們各展神通,旁征博引,說故事,作比喻,或情緒慷 慨激昂,或故事委婉動聽。于是,歷史便給我們留下諸如《刻舟求劍》《鄭人買 履》《買櫝還珠》《愚公移山》《亡羊補牢》《揠苗助長》等寓言,真是說不完 的故事,講不盡的成語。這些說與帝王的故事,不就是一個個小小的評書嗎? 有人說,評書的祖師爺在漢代,因為有實物為證。 1957 年,四川省成都市天回山東漢墓葬出土一只陶俑,此俑高 55 厘米,體 態矮胖,面部生動,頭部微左,顱圓顴高,瞇縫雙眼,扎巾插笄,上身赤裸,收 頸聳肩,右手拿鼓槌,高高舉起,左臂抱一扁圓鼓,嘴半張作嬉笑狀。經專家鑒 定,此俑為東漢時作品,并命名為“說書俑”。 其實,漢武帝時的司馬遷,在撰寫《史記》之時,能看到的資料極少,大量 的是他從民間采擷而來。尤其盤古、女媧、三皇五帝,這些故事,距司馬遷足有 三千年之久,如何流傳?全靠民間。而這些民間故事在人們的口頭傳誦過程中, 不斷地被加工潤色,日趨完整和定型。司馬遷不過是把那些民間的傳說,如實地 記錄下來,于是便成為后來的說書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了。
風雨驚堂--田連元傳 作者簡介
王叢緒,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高級記者,1982年畢業于遼寧大學中文系。出版作品長篇報告文學《大庇天下》《綠世界——劉仁與綠川英子的中日情緣》,散文隨筆集《被流放的愛國者》《讀書獻疑》《中國歷史的屈辱》《中國雜文??王 重旭集》等,多部作品獲遼寧省五個一工程獎和遼寧文學獎。
- >
巴金-再思錄
- >
自卑與超越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隨園食單
- >
姑媽的寶刀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