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闖進數學世界――探秘歷史名題
-
>
中醫基礎理論
-
>
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新編21世紀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
>
高校軍事課教程
-
>
思想道德與法治(2021年版)
-
>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2021年版)
-
>
中醫內科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中國文化概論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372529
- 條形碼:9787030372529 ; 978-7-03-037252-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文化概論 內容簡介
本書由內在緊密關聯的四大文化模塊構成: 首先對中國文化的總體狀貌、形成背景、發展沿革和基本精神進行系統闡釋, 然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五大核心內容進行系統闡釋, 進而對中國五大文化門類的精髓展開深度挖掘。
中國文化概論 目錄
**章 中國傳統文化的整體狀貌
**節 文化的內涵、特征及功能
第二節 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在結構
第三節 研習中國傳統文化的宗旨與路徑
第二章 中國傳統文化植根的自然、經濟及政治基礎
**節 大陸性自然地理環境與中國傳統文化
第二節 自然經濟與中國傳統文化
第三節 宗法制度與中國傳統文化
第三章 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演變歷程
**節 中國傳統文化的萌生奠基
第二節 中國傳統文化的繁榮發展
第三節 中國傳統文化的近代轉型
第四章 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精神
**節 以民為本天人合
第二節 道德直覺剛健有為
第三節 貴和尚中兼容并包
第五章 中國傳統儒家思想的發展歷程及現代流變
**節 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體系
第二節 中國傳統儒學思想的發展沿革
第三節 現代新儒學的發展及總體特色
第六章 中國道家道教思想的形成、發展及影響
**節 道家道教的產生與發展流變
第二節 道家道教思想對中國傳統文化格局的總體影響
第三節 道家道教倫理思想的價值意蘊
第七章 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及流變
**節 佛教的形成及其在中國的傳播過程
第二節 佛教的核心觀點及現代價值
第三節 禪宗的形成及其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第八章 中國傳統法文化的發展演變及基本精神
**節 中國傳統法文化的源起及早期發展
第二節 中國傳統法文化的發展及近代轉型
第三節 中國傳統法文化的基本精神
第九章 中國傳統兵家思想的發展沿革及基本精神
**節 中國傳統兵家思想的歷史淵源
第二節 中國傳統兵家思想的發展沿革
第三節 中國傳統兵家思想的基本精神
第十章 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發展沿革及基本精神
**節 中國哲學概述
第二節 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發展過程
第三節 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基本精神
第十一章 中國傳統史學思想的發展脈絡及基本精神
**節 中國傳統史學思想的形成發展期
第二節 中國傳統史學思想的繁榮延續期
第三節 中國傳統史學思想的基本精神
第十二章 中國古代文學的主要成就及基本精神
**節 中國古代文學的發展歷程
第二節 中國古代文學的輝煌成就
第三節 中國古代文學的基本精神
第十三章 中國古代藝術的主要成就及主體精神
**節 中國古代藝術的發展沿革
第二節 中國古代藝術的主要成就
第三節 中國古代藝術的主體精神
第十四章 中國古代科技的主要成就及基本特征
**節 中國古代科學領域的主要成就
第二節 中國古代技術領域的巨大貢獻
第三節 中國古代科技的基本特征及在近代的發展遲滯
第十五章 當代中國先進文化的主流趨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文化
**節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的時代必然性
第二節 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的基本內涵與基本精神
第三節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的可行路徑
第十六章 當代中國大眾文化的發展趨向:休閑化與網絡化
**節 20世紀80年代的“文化熱”與“文化論爭”
第二節 20世紀90年代以來大眾文化的休閑化趨向
第三節 21世紀以來大眾文化的網絡化趨向
主要參考文獻
中國文化概論 節選
一、中國古代文學的基本精神 (一)經邦緯世、儒道互補的政教倫理觀 在中國這塊古老而文明的土地上,漫長的封建宗法制度的統治,造就了典型的政治倫理型文化。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內涵的政治道德精神,成為涵蓋著一切藝術思想價值的主導精神,以“求善”為目標的道德倫理取向和以“求治”為目標的政治取向,在古代文學中形成的思想合力,強有力地占據了文學觀念的主體地位,展示出中國文學鮮明的政教倫理型文化特質。這一觀念系統是與政治、倫理、哲學等社會意識關系*緊密、直接的文學觀念,因而在其理論蘊含中,也*能體現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的主體價值取向,即濃郁的政治教化屬性和鮮明的道德訓誡色彩。中國古代的文學價值理論,之所以從總體上顯現出如此鮮明的政治倫理型文化特征,原因并不僅僅在文學的“經邦緯世”、“道德風教”等價值學說歷來被人們論述得*多、強調得*為充分,更在于古人在闡說文學的功用和價值理論時,其*終的價值取向,也都不同程度地指向政治倫理,從而使政治倫理精神深入到各種文學價值觀念之中,成為貫穿各個歷史時期不同價值主張的共通性特點,給古代文學理論罩上了濃厚的政治倫理化光環。 以教化為功用的中國文學,在內容上往往偏重于政治和倫理道德主題。民生苦樂、宦海浮沉、國家興亡、人生聚散、綱常序亂等,一直是中國文學的主旋律,不管是詩歌、散文、小說還是戲曲,概莫能外。儒家的人世哲學和教化觀念,給中國文學帶來了政治熱情、進取精神和社會使命感,但也抑制了自我情欲的釋放,自由個性的迸發和自我意識的開掘,尤其是“存天理,滅人欲”的理學觀念,使文學蒙上了理性主義的煙靄。中國文學講求中和之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一般不過分熱烈地表達情感。中國舊體詩大都感情節制、思想含蓄,言有盡而意無窮,同樣凸顯濃厚的理性主義色彩。 在中國思想體系上,儒、道兩家的思想體系互為補充,儒、道、釋也常常合流。所謂“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思想,概因儒家倡導內圣外王、傳承兼濟思想,道家則秉承“無為”之旨,力守獨善精神。在中國文人身上,積極人世和消極避世理念往往交織、彼此消長。慷慨悲歌與憤世嫉俗,則成為古代知識分子常有的心理狀態和藝術意念。雖然儒家思想對中國文學總體風格的影響占主導地位,但老莊哲學對中國文學藝術的影響也是巨大的。主要有兩個方面:其一,“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的主張,揭示了藝術中虛和實、無和有的辯證法。對于形成中國文學含蓄精練的藝術表現形態有重要作用。中國文學強調以虛寫實、以靜寫動的表現方法,文人不喜歡纖毫畢現地直接描述,而把藝術感覺、藝術想象的空間留給讀者自己去品味、揣摩和思尋,追求不可言傳的大音、大象,即美的極致,創造出無聲勝有聲的藝術境界。其二,“大制不割”、“道法自然”,強調一種自然的完整性,自然的純樸、素樸、渾樸。然而,至高無上、形而上的道,要求“法”形而下的自然,強調自然的美。因而,中國文學藝術家向來把刻苦的技巧訓練與不露刀斧鑿痕的無技巧境界結合起來,成為畢生孜孜以求的藝術境界。由于上述兩方面的影響,中西文學相比,西方文學顯得直截了當、率性任真,中國文學則委婉曲折、含蓄深沉;西方文學鋒芒畢露、深刻博大,中國文學則綿里藏針、機智微妙;西方文學崇尚一瀉千里的鋪張,中國文學獨守尺幅萬里的濃縮。 (二)情境交融、融洽親和的審美意蘊 中國文學審美中常產生的活動形式有:一是觸景生情。在自然美的欣賞或以自然景物為反映對象的文學創作中,觸景生情是*普通、*常見的審美情感活動。審美主體由于感受到不同的、變化著的自然景色,從而產生變動的、內容相異的情緒和情感活動。二是同情共鳴,當我們欣賞古典文學作品時,常常會與作品中的人物產生共鳴。在共鳴中,讀者的感情和作品中的人物及作者的感情相互交流、融成一片,愛作者之所愛,憎作者之所憎,甚至化身為作品中的一個人物,扮演一個角色。三是移情感受。移情感受是我們在讀作品時,因情感的能動作用,而由自然事物的特征與人的情感、活動的相似而形成的類似聯想。在此,自然事物的形象特征與人的感情活動融為一體,使人感覺到自然事物本身也有感情和活動。 中國文學在創作方法上不重寫實而重寫意。如古典詩歌中游歷山川、探覽名勝、憑吊古跡的題材,可以處理成敘事性或描述性的作品,但在眾多的詩歌中,卻往往代之以象征、暗示、隱喻、抒情等藝術手段,而虛化了即目所見的景象。如唐朝詩人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完全是人生的感喟、心靈的外射和意念的迸發。古詩常提倡情景交融,其實也是借景抒情,著眼點在于內心郁積情感的宣泄與抒發。 融洽親和是中國古代文學審美意識的集中表現。這種人與自然的親和傾向,在《詩經》和唐詩宋詞中都得到充分體現。如《詩經》開篇的《周南·關雎》,以水鳥和鳴起興,吟詠男女之間的戀情,給人一種溫暖和諧、人與自然無限親近的感覺。在先秦諸子文章中常言“和”,或言自然事物之和,或言審美心理之和,或進入社會倫理層面而言和。特別是從孔子提倡“中和”起就包含著對人倫親情之和的重視。他提出的“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命題,為后世文學審美奠定了基本原則和標準。唐詩中有多種類型的詩,諸如田園農事、愛情婚姻、征戰宴飲等,無不凸顯了人與自然的融洽親和,把人的思想滲透到自然之中,達到主客交融,物我合一。“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等著名詩句,無不成其典范。王國維稱之為“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朝聞道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自卑與超越
- >
月亮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