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信仰鑄豐碑 內容簡介
本書分先烈篇 (為新中國成立做出突出貢獻的英模) 和人民篇 (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 兩部分。通過講述英模的卓越貢獻和感人事跡, 使讀者透過真實的文字, 觸摸到信仰的溫度, 感受到信仰的力量, 從而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 讓理想信念的明燈永遠在人民心中閃亮。
信仰鑄豐碑 目錄
于化虎——平地起驚雷的爆炸大王
馬本齋——豈容日寇踐中華的回民英雄
方志敏——堅定的共產主義殉道者
王爾琢——紅軍驍將“美髯公”
葉挺——共產黨的**任總司令
左權——舍家為國的黨之模范
關向應——忠心耿耿,為黨為國
劉伯堅——生是為中國,死是為中國
劉志丹——懲奸除惡的天鞭
劉胡蘭——生的偉大,死的光榮
向警予——中國共產黨唯一的女創始人
江竹筠——革命意志堅如鋼的江姐
何叔衡——從教書先生到紅色政權首任大法官
張思德——平凡的共產黨員典范
楊靖宇——彈盡糧絕誓不降
冼星海——人民的音樂家
羅亦農——中國共產黨黨員的楷模
趙尚志——有名的義勇軍領袖
黃公略——中共的“飛將軍”
彭湃——率領田仔斗田公的農民運動大王
彭雪楓——共產黨人的好榜樣
謝子長——陜北人民領袖“謝青天”
瞿秋白——中國共產黨的前鋒與向導
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
馬恒昌——中國工人階級的驕傲
馬海德——**個加入中國國籍的外國人
孔繁森——一腔熱血灑高原
方永剛——把生命保持在沖鋒姿態的政治理論教員
王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大無畏戰士
王瑛——鐵骨柔情的巴山紅葉
王進喜——鐵人精神石油魂
史來賀——劉莊村委好書記
任長霞——老百姓心中的彩霞
吳大觀——中國航空發動機之父
張秉貴——“一團火”溫暖千萬人
時傳祥——寧肯一人臟,換來萬家凈
李四光——新中國地質工作的主要奠基人
蘇寧——獻身國防現代化的模范干部
谷文昌——“四有”干部的楷模
邱少云——烈火中永生
孟泰——鞍鋼“老英雄”
孟二冬——當代知識分子的楷模
歐陽海——舍身推戰馬的平凡戰士
趙夢桃——新中國紡織戰線的巾幗英雄
錢學森——中國導彈之父
黃繼光——舍身堵槍眼的志愿軍戰士
焦裕祿——縣委書記的好榜樣
雷鋒——永做革命的螺絲釘
參考文獻
信仰鑄豐碑 節選
《信仰鑄豐碑》: 于化虎——平地起驚雷的爆炸大王 1962年,由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一電影制片廠拍攝的電影《地雷戰》在全國引起轟動,與《地道戰》《南征北戰》并稱“三戰”,一起成為幾代人的經典記憶。影片生動刻畫了抗日戰爭時期山東省海陽縣趙虎、玉蘭等民兵沉著冷靜、機智勇敢的抗日英雄形象,講述他們不斷研制改進造雷技術、巧擺地雷陣,用自制的“鐵西瓜”一次次粉碎敵人“掃蕩”,英勇抗擊日寇的故事,而片中趙虎的原型便是爆炸大王于化虎。 于化虎(1914—2004),原名于晉生,出生于山東省海陽縣文山后村,1940年參加抗日戰爭,194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帶領民兵用五花八門的自制地雷多次痛擊日偽軍,打了很多勝仗,曾創下一雷殺傷七個敵人的紀錄,使日寇“聞雷色變”,不敢越“雷池一步”。于化虎也因此威震膠東,被稱為“爆炸大王”,2009年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 化虎這個名字是開國上將許世友給他取的。有一次,于晉生參加膠東軍區英模大會,會后被許世友叫住好一番夸贊:“好你個爆破英雄,聽說一只雷吃掉兩對半敵人還嫌少,胃口不小哇!”于晉生正難為情時,許世友突然說,“渤海出了一條龍(林化龍),東海要出一只虎,你若同意,就叫于化虎吧!”就這樣,化虎就成了于晉生的新名字。 1938年底,日本侵略者進占海陽縣建立哨所,開始頻繁“掃蕩”、橫征暴斂。海陽縣位于膠東半島南端,因地處黃海之陽而得名,為交通要沖,自古民風強悍,很多人都不堪忍受日本人的屠戮和奴役,只要有人振臂一呼,便會群起響應。于化虎屬于典型的山東大漢,性格剛烈、機智果敢,平日里在群眾中頗有威信。他看到日本侵略者在中國大地上橫行霸道、燒殺搶掠,偽軍為虎作倀、殘害同胞,怎么也咽不下這口氣,便四處動員,帶領鄉親們成立民兵組織,立志“打倒小日本,保衛大中國”。之所以采用地雷作武器,實屬無奈之舉,但也是民兵的*佳選擇。可以想象,在抗日戰爭時期,民兵的武器裝備非常落后,一個村兒很難找到幾支像樣的槍支,如果拼硬實力自然不是敵人的對手,而制造地雷相對容易,且殺傷力大,只要利用地形掩護,引誘敵人上鉤,即可甕中捉鱉。所以,地雷戰成為抗日戰爭時期中國民兵*重要的作戰方法之一,“不僅在山東海陽人民的革命斗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而且在膠東抗戰史上涂上了濃重的一筆”。 于化虎有一手制地雷、埋地雷的絕活兒,他和戰友們在抗日戰爭期間研制出石雷、絆雷、踏雷、子母連環雷等各式地雷,并不斷變換埋雷方式和地點,配合土槍土炮使用游擊戰術,使敵人防不勝防,在地雷區寸步難行。當時的民謠便傳唱著“海陽的鐵西瓜,威名傳天下。轟隆隆,轟隆隆,炸的鬼子開了花”。 海陽地區至今還流傳著很多于化虎殺敵的傳奇故事。1943年5月,于化虎率領爆破組,在村邊埋雷七十余顆,炸死日軍十七人。幾天后,他又帶領民兵在村子周圍埋下數百顆自制地雷,誘敵進入雷區,炸死炸傷敵人七十多名。日軍為了對付于化虎埋的地雷,也是絞盡腦汁,想盡了各種辦法。他們用綁著鐵鉤的長桿拉,卻不料踏響了連環雷;他們用鐵鍬起雷,于化虎便搞個真假姊妹雷,只要起到上面的假雷,就會帶響下面的真雷。為了擴大殺傷力,于化虎還發明了定時雷,一次日軍挖出四顆地雷,發現沒有爆炸,便喜出望外地帶回軍營準備仔細研究,但沒想到剛回到炮樓,定時雷就把七名日軍炸開了花。日本人氣急敗壞,到處懸賞捉拿于化虎,并從青島調來挖雷工兵和探雷器,但于化虎又發明了膠皮雷、頭發絲雷、梅花雷等,用各種辦法把日本人搞得暈頭轉向,又無可奈何。1944年10月,于化虎受膠東軍區委派,到煙濰線打擊日寇,四個月的時間里傳授給一千多名民兵埋雷技術。到抗戰勝利為止,他親手培養起來的爆炸模范僅在三個地區就有二十多名,會使用五種以上地雷的爆炸手達一千四百多人。 于化虎不僅善于在村圍埋雷,巧設伏擊區,以逸待勞打擊敵人,還勇于智闖狼窩,深入敵營埋雷。日軍在民兵獨創的地雷戰面前討不到半點兒便宜,屢戰屢敗,后來便不敢輕舉妄動。于化虎等人商議,與其坐等機會,不如“敵退我進,打狼就要進狼窩”。1944年夏天的一個深夜,于化虎和一名偵察員帶著四顆二十五斤重的地雷,埋伏在日軍炮樓外的田地里,奈何日軍戒備森嚴,根本沒有機會靠近敵營。正在二人苦于無計可施時,遠處突然傳來一陣急促的馬蹄聲,黑暗中一隊日軍人馬正向炮樓南門趕來。于化虎靈機一動,脫下衣服,順勢在身邊的泥塘里滾了一圈,化裝成泥人,他命令偵察員在外邊等著,自己趁著夜色和污泥的掩護,跟著日軍走進炮樓。于化虎躲進廁所,直到日軍解散隊伍,才悄悄來到操場,拿出隨身攜帶的刺刀和镢頭挖土,不到半小時便埋好了一組子母雷。于化虎不敢久留,攀上墻頭,用事先準備好的繩子系在墻垛上,抓住繩子輕松滑了下來,安全回到偵察員身邊。第二天一早,日軍照例出操,他們想不到平時軍紀森然的操場,竟然一下子變成了哭聲震天的墳場。于化虎的子母雷炸死日軍二十六人,傷者無數。 1945年春,日軍向萊海邊區的盆子山發動“掃蕩”。一天清晨,村頭傳來密集的槍炮聲,村民們對日寇的“掃蕩”早有準備,大家互相報信,扶老攜幼向北山撤退。剛剛生完孩子的村婦孫言竹也隨著大家一起奔向北山,但她走得著急,來到北山才想起自己的孩子落在了家里,民兵于振興、趙錫匠下山營救,卻被日軍捉去踏雷。看到孫言竹焦急萬分,敵人如此猖狂,于化虎抓起一根木棍一折兩截說道:“孫嫂,你放心,只要有我于化虎,孩子就有救。”當天晚上,于化虎下山偵察敵情,摸清了敵人哨兵換崗和流動的規律。第二天夜里,于化虎帶領民兵換上偽軍軍服,摸到偽軍崗哨樓下。因為離敵人流動放哨的時間只有四十五分鐘,于化虎立即布置:“一排在村頭放哨,二、三排進村設雷,四排掩護。我帶兩個民兵找孫嫂的孩子,聽到貓頭鷹叫三聲立即撤離。”于化虎快速來到孫言竹家,發現四名偽軍正摟著孩子呼呼大睡,沒有絲毫的戒備,便毫不費力地搶過孩子,押著四名還沒有完全清醒的偽軍,發出撤離的信號。他們成功地回到北山,上演了一出虎口救嬰的英雄故事。 ……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唐代進士錄
- >
姑媽的寶刀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月亮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