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阿奇達慕斯戰爭 版權信息
- ISBN:9787576007237
- 條形碼:9787576007237 ; 978-7-5760-0723-7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阿奇達慕斯戰爭 本書特色
《阿奇達慕斯戰爭》是耶魯大學古典學與歷史學榮譽退休教授唐納德·卡根撰寫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研究”之第二卷《阿奇達慕斯戰爭》,是當今古典學界關于古代雅典歷史研究的重要成就之一,也是自20世紀早期以來關于阿奇達慕斯戰爭的**部完備史述。
至此,“伯羅奔尼撒戰爭史論”四卷本全部出齊,相信會在漢語世界古代史學界產生深遠的影響。
阿奇達慕斯戰爭 內容簡介
本書是關于伯羅奔尼撒戰爭前十年的史述,全書承上啟下,按照時間順序寫作,詳盡展示了在這場沖突的每一個階段,作戰雙方當下所擁有的選擇,論證牢固、扎實,又發人深省。此外,作者還聚焦于雅典與斯巴達在政治、經濟、外交、軍事等方面的事態發展,以此評估雙方所使用的戰略,并重新審視了幾個關鍵人物所發揮的作用。
阿奇達慕斯戰爭 目錄
**章 計劃與資源
第二章 戰爭**年
第三章 瘟疫及其后果
第四章 戰爭第三年
第五章 列斯堡暴動
第六章 西西里與柯西拉
第七章 德摩斯梯尼
第八章 派婁斯與斯伐刻帖里亞
第九章 墨伽拉與德里昂
第十章 和平的到來
結語
附錄A 伯利克里與雅典收入
附錄B 伯利克里的*后演說
譯者跋語
附表1 專有詞匯譯名對照表
附表2.1 古代文獻引述格式舉例
附表2.2 現代古典學家所編古代文獻輯叢引述格式舉例
附表2.3 古代作家及銘文引用索引
附表3.1 近現代古典學家姓名及著述名對照表
附表3.2 古典學期刊刊名縮寫與譯名對照表
附表3.3 近現代古典學家引用索引
附表3.4 參考文獻
阿奇達慕斯戰爭 節選
431年春,超過300人的一隊忒拜士兵(Thebans),趁夜突襲鄰邦普拉提阿(Plataea)。因為忒拜是斯巴達的盟邦,而普拉提阿與雅典結盟,所以這一行徑公開違反了445年《三十年和約》(the Thirty Years’ Peace)。伯羅奔尼撒大戰 (Peloponnesian War)由是開啟,后來持續了27年,中間有數次間斷。自古代開始,這場大戰的前十年——終結于421年《尼基阿斯和約》(Peace of Nicias)——曾被視為一個整體并被稱作阿奇達慕斯戰爭(the Archidamian War),這名字來源于指揮早期征戰的斯巴達 (Sparta)國王阿奇達慕斯。
將阿奇達慕斯戰爭與其后所發生的事件區分開來,視之為獨立單元,這種做法有用且有啟發。在十年進程當中,盡管意外頻發,但是戰爭大體是在發動戰爭的那些人所確立的框架內進行的。偏離原初戰略是必需,但是這些戰略偏移都無法與尼基阿斯和約之后的戰略大變相提并論。雅典軍隊418年進入伯羅奔尼撒半島心臟地帶,入侵西西里(Sicily),中心戰場從陸地轉向愛琴海(the Aegean)與海勒斯滂地區(the Hellespont),所有這些事件都未曾被發動戰爭的那些人預料到。這些人不可能預見到421年之后發生的事情,421年之后,條件與人員致使情況變為全新。盡管阿奇達慕斯戰爭期間的絕大部分事件在事后看來都并不完全教人意外,但是,考察一下這幾個城邦及其領袖對行動進程的預判質量如何,亦能引發思考。雙方所采取的戰略是否可靠?雅典人與斯巴達人各自對431年狀況的評估是否能成為他們決定冒險一戰的適當理由?
成功的戰略必定依賴于對所從事之戰爭的目標的清晰理解,同時還必然依賴于對自身及敵方的資源與弱點的評估。成功的戰略力求以己之長、攻敵之短。成功的戰略還善用而不受制于歷史經驗。成功的戰略隨機應變,無論是在物質方面還是在心理方面。成功的戰略會預先考慮到,*初預期或會遭遇挫折,故早有備選方案。然而在著手進入戰爭之時,很少有國家或國務家在戰略上已經準備妥當。
斯巴達撕毀《三十年和約》的公開理由是“解放希臘”,也就是說,將自治交還給雅典的屬邦。修昔底德告訴我們說,斯巴達人真正的動機是他們對雅典權勢之增長的恐懼。盡管斯巴達人一向遲于作戰,但是雅典使用其權勢針對斯巴達盟友,形勢已令人忍無可忍,“決定發動現在這次戰爭,企圖以全力進攻,如果可能的話,他們想消滅雅典的勢力。”無論斯巴達人發動戰爭的目的是解放希臘人,是替盟友防御雅典并繼續享有斯巴達同盟提供的安全,是重建自己在希波戰爭期間享有的那無人挑戰的霸主地位,還是以上均有,這并沒有什么不同。要實現這其中的每一個目標,在斯巴達人看來,都必須先摧毀雅典的權勢,也就是雅典的長墻——長墻使得雅典無需恐懼斯巴達陸軍,雅典的艦隊——艦隊給雅典帶來制海權,還有雅典的帝國——帝國使得雅典有錢支撐其海軍。任何戰略,在其所欲達至的和平狀態中,如果雅典的長墻、艦隊、帝國毫發無損,那這種戰略就毫無意義。斯巴達的戰爭目標決定了她需要采取攻勢。
戰爭爆發后,伯羅奔尼撒軍隊包含了伯羅奔尼撒半島上除了中立國之外的所有城邦,未加入的中立國包括阿爾戈斯(Argos)及亞該亞(Achaea)地區除了佩林(Pellene)之外的城鎮。斯巴達同盟在伯羅奔尼撒半島之外的成員包括墨伽拉人(Megarians)、彼歐提亞人(Boeotians)、北部的洛克里司人(Locrians)、佛基斯人(Phocians);斯巴達同盟在希臘西部的成員有科林斯人的(Corinthian) 殖民地安布羅西亞(Ambracia),琉卡斯(Leucas),以及安納沱里塢(Anactorium)。在西西里,斯巴達人與敘拉古(Syracuse)以及除卡馬林納(Camarina)之外的所有多利安人的(Dorian)城邦結盟;在意大利(Italy),斯巴達與羅科里(Locri)和他們自己的殖民地塔剌思(Taras)結盟。斯巴達同盟的強大實力在于由伯羅奔尼撒人和彼歐提亞人組成的杰出的重裝步兵。斯巴達同盟部隊的規模是雅典的重裝步兵方陣(hoplite phalanx)的兩到三倍,并且人人都認為,斯巴達同盟部隊實力更強、經驗更豐富。
阿奇達慕斯戰爭 相關資料
《阿奇達慕斯戰爭》依然冷靜,公正,無所不包。英語學界再無這樣的作品——這部作品涉及了所有[相關的]現當代學術研究…… 但[本書]最有價值之處或許還在于,它通過小心論證,解構了修昔底德的觀點——被太多學者熱情擁抱的觀點,那就是——伯利克里在這場戰爭中的戰略自有其道理。”
——彼得·格林(Peter Green),《泰晤士文學副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英語學界沒有作品能與之匹敵。
——《選擇書評期刊》(Choice)
關于“伯羅奔尼撒戰爭史論”四卷本系列——
[四卷本是一項]卓越成就……在斯巴達、雅典、波斯的外交與軍事謀劃中,[四卷本]指引迷津,發人新思,饒有趣味。
——伯納德·諾克斯(Bernard Knox)《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
阿奇達慕斯戰爭 作者簡介
唐納德·卡根(Donald Kagan),耶魯大學史特林講席榮休教授,美國國家人文獎章獲得者,曾任耶魯學院院長。卡根教授是西方古典學界修昔底德學與伯羅奔尼撒戰爭研究方面的泰斗,著有“伯羅奔尼撒戰爭史論”四卷(《伯羅奔尼撒戰爭的爆發》《阿奇達慕斯戰爭》《尼基阿斯和約與西西里遠征》《雅典帝國的覆亡》),以及《論戰爭之源起與和平之存續》《偉大的對話:從荷馬到波里比烏斯的古希臘政治思想史》《雅典的伯利克里與民主的誕生》《修昔底德:再造歷史》等。同時,卡根教授也是美國外交政策的積極批評者,是羅伯特·卡根等人所創立的新保守主義智庫“新美國世紀計劃”成立宣言的最早簽署人之一,并著有《當美利堅沉睡》,他的研究、教學、評論對美國對外政策產生了深刻影響。
譯者簡介:
李雋旸,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員, 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獲得法學博士學位,研究方向為國際政治與國際關系。2012—2013年,作為富布賴特學者,于耶魯大學古典學系,師從唐納德·卡根教授,進行博士論文的研究與寫作,在古代戰爭史、戰略理論、古典國際政治思想等研究領域,發表相關論文、譯文、評論數十篇。
- >
朝聞道
- >
推拿
- >
莉莉和章魚
- >
煙與鏡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