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詩論 內容簡介
《中學圖書館文庫:詩論》是現代中國體系嚴密完整的開拓性的詩學專著,是朱光潛先生用西方美學理論闡釋中國詩學的經典著作,是四十年代四大詩論之一,為比較詩學的經典之作。
詩論 目錄
增訂版序
**章 詩的起源
1 歷史與考古學的證據不盡可憑
2 心理學的解釋:“表現”情感與“再現”印象
3 詩歌與音樂、舞蹈同源
4 詩歌所保留的詩、樂、舞同源的痕跡
5 原始詩歌的作者
第二章 詩與諧隱
1 詩與諧
2 詩與隱
3 詩與純粹的文字游戲
第三章 詩的境界——情趣與意象
1 詩與直覺
2 意象與情趣的契合
3 關于詩的境界的幾種分別
4 詩的主觀與客觀
5 情趣與意象契合的分量
附:中西詩在情趣上的比較
第四章 論表現——情感思想與語言文字的關系
1 “表現”一詞意義的曖昧
2 情感思想和語言的聯貫性
3 我們的表現說和克羅齊表現說的差別
4 普通的誤解起于文字
5 “詩意”、“尋思”與修改
6 古文與白話
第五章 詩與散文
1 音律與風格上的差異
2 實質上的差異
3 否認詩與散文的分別
4 詩為有音律的純文學
5 形式沿襲傳統與情思語言一致說不沖突
6 詩的音律本身的價值
第六章 詩與樂——節奏
1 節奏的性質
2 節奏的諧與拗
3 節奏與情緒的關系
4 語言的節奏與音樂的節奏
5 詩的歌誦問題
第七章 詩與畫——評萊辛的詩畫異質說
1 詩畫同質說與詩樂同質說
2 萊辛的詩畫異質說
3 畫如何敘述,詩如何描寫
4 萊辛學說的批評
第八章 中國詩的節奏與聲韻的分析(上):論聲
1 聲的分析
2 音的各種分別與詩的節奏
3 中國的四聲是什么
4 四聲與中國詩的節奏
5 四聲與調質
第九章 中國詩的節奏與聲韻的分析(中):論頓
1 頓的區分
2 頓與英詩“步”、法詩“頓”的比較
3 頓與句法
4 白話詩的頓
第十章 中國詩的節奏與聲韻的分析(下):論韻
1 韻的性質與起源
2 無韻詩及廢韻的運動
3 韻在中文詩里何以特別重要
4 韻與詩句構造
5 舊詩用韻法的毛病
第十一章 中國詩何以走上“律”的路(上):賦對于詩的影響
1 自然進化的軌跡
2 律詩的特色在音義對仗
3 賦對于詩的三點影響
4 律詩的排偶對散文發展的影響
第十二章 中國詩何以走上“律”的路(下):聲律的研究何以特盛于齊梁以后?
1 律詩的音韻受到梵音反切的影響
2 齊梁時代詩求在文詞本身見出音樂
附:替詩的音律辯護
第十三章 陶淵明
1 他的身世、交游、閱讀和思想
2 他的情感生活
3 他的人格與風格
附錄 給一位寫新詩的青年朋友
后記
詩論 節選
**,詩的“見”必為“直覺”(intuition)。有“見”即有“覺”,覺可為“直覺”,亦可為“知覺”(perception)。“直覺”得對于個別事物的知 “知覺”得對于諸事物中關系的知,亦稱“名理的知”(參看克羅齊《美學》**章)。例如看見一株梅花,你覺得“這是梅花”,“它是冬天開花的木本植物”,“它的花香,可以摘來插瓶或送人”等等,你所覺到的是梅花與其他事物的關系,這就是它的“意義”。意義都從關系見出,了解意義的知都是“名理的知”,都可用“A為B”公式表出,認識A為B,便是知覺A,便是把所覺對象A歸納到一個概念B里去。就名理的知而言,A自身無意義,必須與B、C等生關系,才有意義,我們的注意不能在A本身停住,必須把A當作一塊踏腳石,跳到與A有關系的事物B、C等等上去。但是所覺對象除開它的意義之外,尚有它本身形象。在凝神注視梅花時,你可以把全副精神專注在它本身形象,如像注視一幅梅花畫似的,無暇思索它的意義或是它與其他事物的關系。這時你仍有所覺,就是梅花本身形象(form)在你心中所現的“意象”(image)。這種“覺”就是克羅齊所說的“直覺”。 詩的境界是用“直覺”見出來的,它是“直覺的知”的內容而不是“名理的知”的內容。比如說讀上面所引的崔顥《長干行》,你必須有一頃刻中把它所寫的情境看成一幅新鮮的圖畫,或是一幕生動的戲劇,讓它籠罩住你的意識全部,使你聚精會神地觀賞它,玩味它,以至于把它以外的一切事物都暫時忘去。在這一頃刻中你不能同時起“它是一首唐人五絕”,“它用平聲韻”,“橫塘是某處地名”,“我自己曾經被一位不相識的人認為同鄉”之類的聯想。這些聯想一發生,你立刻就從詩的境界遷到名理世界和實際世界了。 這番話并非否認思考和聯想對于詩的重要。作詩和讀詩,都必用思考,都必起聯想,甚至于思考愈周密,詩的境界愈深刻;聯想愈豐富,詩的境界愈美備。但是在用思考起聯想時,你的心思在旁馳博騖,決不能同時直覺到完整的詩的境界。思想與聯想只是一種醞釀工作。直覺的知常進為名理的知,名理的知亦可釀成直覺的知,但決不能同時進行,因為心本無二用,而直覺的特色尤在凝神注視。讀一首詩和作一首詩都常須經過艱苦思索,思索之后,一旦豁然貫通,全詩的境界于是像靈光一現似的突然現在眼前,使人心曠神怡,忘懷一切。這種現象通常人稱為“靈感”。詩的境界的突現都起于靈感。 ……
- >
煙與鏡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山海經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自卑與超越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李白與唐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