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溫故集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5912401
- 條形碼:9787545912401 ; 978-7-5459-1240-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溫故集 本書特色
★王紹培是少有的讀哲學并能讀出來的人,有人讀哲學是為了唬人,有人讀哲學是為了繞人,紹培不唬不繞,別人力圖把簡單問題復雜化,而紹培則單刀直入,常常成為疑問的終結者。所以他的文字都是獨立思考的結果,讀這樣的文字至少讓你不致迷惑于歧路。 ——胡野秋(文化學者) ★80年代初武大哲學系畢業,編一份新思想《青年論壇》,90年代初來經濟特區做媒體,2009年發起民間組織“后院讀書會”。王紹培在形而上下、情理里外、家國大小間穿梭,時間可以憂傷,文字可以蒼茫,人卻儒雅成士。 ——鄧康延(制片人) ★王紹培是我們深圳圖書館優秀的“南書房行走”,熱心公益,不辭辛苦,與深圳的哲學名家一起,使深圳讀者在蓮花山畔的夜晚重新聆聽失落已久的“君子溫潤的聲音”,思辯之風,清新撲面。不因循、不茍且,深厚的學理修養與實踐歷練成就了他的《溫故集》。 ——張巖(深圳圖書館館長) ★“隔壁老王”的粉絲不僅多,而且年齡跨度大,從八零后到八十后。2016年暑假后院讀書會青少年國學席明納結束后,粉絲群里赫然增加了零零后,孩子們甚至會和他分享一些連父母都不知道的秘密。心懷好奇,警惕僵化,老王的不老秘籍或許就在于此 他就像黑格爾說的那只在黃昏起飛的密涅瓦的貓頭鷹,把白天發生的一切看在眼里,然后以一種理性的沉思悄然起飛。 ——宋黎鵑(后院讀書會會長)
溫故集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內容包括孔子的“席明納”、孟子在今天的意義、《大學》大在哪里、來自《中庸》的洞見、《詩經》: 中國人的圣經、《易經》的哲學、《尚書》與歷史的道德本位主義、禮樂的烏托邦等作品。
溫故集 目錄
孔子的“席明納”孟子在今天的意義《大學》大在哪里?來自《中庸》的洞見《詩經》:中國人的圣經《易經》的哲學《尚書》與歷史的道德本位主義禮樂的烏托邦“《春秋》之微”是什么?常常被誤解的老子略論莊子的“以快吾志”
“儒法”談片
法家與韓非子
被輕視的墨家那些跟墨家有關的瑣屑在現代社會讀“四書五經”古代中國人讀書觀的另一面
國學是什么?
略談中醫的“科學身份”
我們今天應該繼承“五四”的什么精神?
胡蘭成為什么要恢復祭祀
略說南懷瑾
《二十一世紀的儒學》的三個主要思想何謂“二十一世紀的儒學”中庸與儒學的宗教性儒學思想的現當代詮釋學動向在深圳談儒學別具張力文化的返本終究是為了開新“儒學熱”與“時間窗口”“憂樂圓融”可守成 “一分為三”能開新
“搞學術就要開明,還要自信”——美學家劉綱紀訪談錄“把孔子和劉邦聯系起來看,就知道中國文化是什么”——學者薛仁明訪談錄“儒教”應該理解為儒學教化了人民——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李錦全訪談錄“現在的世界基本上是在戰國時代”——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馮達文訪談錄“道德與知識,兩個輪子都要轉”——臺灣學者韋政通訪談錄“經典告訴你文化中*重要的是什么”——深圳大學景海峰教授訪談錄
“中國需要一場更高水平的五四運動“——訪歷史學家劉緒貽
后面的話
溫故集 節選
精彩書摘一:禮樂的烏托邦幼時有段時間生活在農村,彼時幾乎每個村子都有高音喇叭。早起去學校,正好是新聞聯播的時間,這個村子的喇叭聲音快要聽不見了,另一個村子的喇叭聲音出來接上了。用高音喇叭對廣闊天地進行輿論灌溉,說來也是一件相當有想像力的事情,簡直就是一種后來所謂的“行為藝術”。我那時對“八個樣板戲”幾乎可以倒背,就是拜高音喇叭的反復播出所賜。正是在這種氛圍中,我**次聽說了“悠悠萬事唯此為大克己復禮”以及“禮崩樂壞”。前者是林彪的一個條幅,說他想要搞復辟。后者找到了思想淵源,是孔子對于他所處時代的不滿,也是想復辟舊制度的意思。克己復禮的“禮”是什么,大批判的文章說是封建地主階級的等級制度。至于“樂”是什么,一直也沒有一個像樣的解釋,反正不是什么好東西就對了。精彩書摘二:“《春秋》之微”是什么?《春秋》是“四書五經”中的五經之一。《春秋》記錄的是魯國的一段歷史,從魯隱公元年開始到魯哀公十四年結束,歷12代君主,共244年,亦即是從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81年。古人重視春秋兩季,因此,記載事情有時間季節上的側重,于是“春秋”也就成為歷史的代稱。一般認為,《春秋》是當時周王朝的諸侯國之一魯國的編年史,出自魯國史官之手,后來經過了孔子的修訂。但孔子的修訂可能并非尋常意義上的修訂,可能有大幅度的刪改增加,乃至于說是孔子的“創作”也可以成立,也確實有不少人把它當作是孔子的作品。不妨這么推理一下:如果孔子的修訂僅僅只是作了一些文字上的訂正,《春秋》怎么可能成為“經”呢?又怎么可能有所謂“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的威力呢?可見,孔子在修訂的過程中,是加入了一些什么東西的。那么,孔子加入了什么東西?不妨回答在前面:歷史評判,微言大義。據現有的材料來看,《詩》、《書》、《禮》、《樂》作為儒家經典,在荀子的時代已經基本成為共識;而把《易》與《春秋》同前四經并稱,形成“六經”觀念——其中《樂經》失傳,因此后來只有“五經”——則荀子的首倡有一定的關系。荀子是孔門后學中**個把《春秋》與《易》納入儒家經典體系的思想家。荀子的了不起在于,他較早地發現并揭示了六經之長。荀子在《荀子·儒效》中對六經在儒家經典體系中的分工進行了論證:“《詩》言是其志也;《書》言是其事也;《禮》言是其行也;《樂》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荀子在《荀子·勸學》中對六經的構成功能作了這樣的說明:“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禮》之敬文也,《樂》之中和也,《詩》、《書》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間者畢矣。”這里,《春秋》的關鍵詞是“微”。……
溫故集 作者簡介
王紹培,讀書人、媒體人、書評人,生于武漢,畢業于武漢大學哲學系。1994年春天移居深圳。2009年秋天在深圳創辦后院讀書會,堅持致力于民間閱讀活動,特別倡導學習哲學。業余時間對中西文化比較研究有所著力。愛好聊天、圍棋與散步。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姑媽的寶刀
- >
經典常談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隨園食單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