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古史六案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020166039
- 條形碼:9787020166039 ; 978-7-02-016603-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古史六案 本書特色
書中六案,對中國古代史具有深遠影響,而又疑點叢叢、歧義紛紜。 作者精密梳篦,引據(jù)賅洽。 在深刻獨到的思考與認知下,本書貢獻了新的發(fā)現(xiàn)。
古史六案 內(nèi)容簡介
中國有悠久的“良史”傳統(tǒng),有成熟的修史制度,中國史學可謂發(fā)達和厚重;即使這樣,歷史在中國也不能接近避免含混和疑難。一些貌似耳熟能詳?shù)?“已知”歷史,有的還屬熱門,聲名赫赫以至婦孺皆知,然而一旦深予案究,卻意外地發(fā)現(xiàn):有的余音未絕,有的疑點叢叢,有的聚訟不休,有的根本是懸案。 本書涉及的六案分別是:焚書坑儒與挾書律,建文皇帝朱允炆的失蹤、下西洋、王安石變法、鹽鐵會議、《老子》作者及書。作者李潔非展開各案細節(jié),搜其紛紜,呈其歧雜,從文獻角度還原其復(fù)雜性,并進一步做出了新的發(fā)現(xiàn)。
古史六案 目錄
《古史六案》目錄:
正編
焚書坑儒與挾書律
失蹤的皇帝
下西洋
王安石變法
鹽鐵會議
《老子》辨
附編
關(guān)于趙匡胤
南唐悲歌
古史六案 節(jié)選
《古史六案》內(nèi)容節(jié)選: 失蹤的皇帝(節(jié)選) 公元1402年7月13日,明建文四年六月乙丑,谷王朱橞、曹國公李景隆諭令守軍解甲,啟金川門叛變: 納燕兵,都城陷。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或云帝由地道出亡。正統(tǒng)五年,有僧自云南至廣西,詭稱建文皇帝。思恩知府岑瑛聞于朝。按問,乃鈞州人楊行祥,年已九十余,下獄,閱四月死。同謀僧十二人,皆戍遼東。自后滇、黔、巴、蜀間,相傳有帝為僧時往來跡。 此為《明史》本紀第四恭閔帝所載“靖難之役”終了,及建文皇帝朱允炆之結(jié)局。行文字斟句酌,煞費苦心。之如是,系因這一幕乃史上少有的大疑案。作為正史,所述皆須以史實為憑,而于既存的疑點又要不掩,以*大程度反映事情原貌。撰史之難,藉此可見一斑。《明史》的整體質(zhì)地,口碑上佳;梁啟超說:“現(xiàn)行《明史》,在二十四史中——除馬、班、范、陳四書外,*為精善,殆成學界公論了。”讀上面一段,信然。玄機盡在“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一語,有明有暗,虛實互見。唯一事實即“宮中火起”四字,舍此莫不成疑,比如“帝后尸”雖出于“火中”,然則“燕王遣中使”出之,是燕王指為“帝后尸”而已,究竟如何,再無旁證。雖然八天后朱棣“葬之”,或者說,那所謂的建文皇帝夫婦葬儀確有其事,但所葬者何人實不可知。鑒此,本紀于建文帝下落,惟書“不知所終”。無所采信、不作結(jié)論。也是基于這一點,后文續(xù)以“或云帝由地道出亡”之說,并述正統(tǒng)間僧人楊行祥冒充建文帝事,及西南各地建文帝傳聞不絕如縷——這些風言風語,本不宜入正史,所以略存及之,皆由“不知所終”引起,以此作為未了之事的收束。 帝王命案成疑的例子,史上頗有。以個人論,宋太宗手上便攥著兩起,即宋太祖“燭影斧聲”案和南唐后主“鴆死”案。以朝代論,有清順雍同光,四帝之死各有流言。然論死既成疑,且完全“不知所終”,活不見人、死不見尸,失聯(lián)于史、無著無落,似乎僅朱允炆一例。 早期版本《明史》,對此曾不以存疑視之,而一口咬定建文帝自焚死。如今我們可從王鴻緒《明史稿》見之,文曰:“俄宮中火發(fā),帝及皇后馬氏崩。”為辯白這種寫法,王氏還在《史例議》里花大量篇幅自證其是,核心論點是:“闔宮自焚,以死殉國,建文之正也!辟浗o朱允炆一頂?shù)赖赂呙。孟森先生冷言斥之:“橫云惟能體清廷之意,而于明代之疑案,特力持其武斷之說以迎合之!庇种睒H其由:“清初人尚思明,若朱三太子,亦竟以一孩童在羅網(wǎng)之內(nèi),歷六七十年,為海內(nèi)遺民之所附屬。當時惟有此嫌忌,故于故君或故君之子,務(wù)指為國亡后必不幸存,亦是杜絕人望之私意。”簡言之,置建文一門“闔宮自焚”之地,是為根絕清初漢人故國之思以及借滋事端的可能。乾隆間重審《明史》,建文自焚死的寫法,終因強史太甚遭棄,轉(zhuǎn)而落于“不知所終”四字,成為現(xiàn)在通?匆姷臉幼右嗉戳簡⒊鶑娬{(diào)的“現(xiàn)行《明史》”。孟森析其原因,認為此時滿清立足既穩(wěn),“天下無希望于明后之人,故高宗亦知《明史》原本之不合,而詔改之!睓z《御批通鑒輯覽》,乾隆諭旨談應(yīng)予重訂的史事,專門點了建文結(jié)局:“若宋太祖之斧聲燭影、明惠宗遜國出亡等事,異說滋多,尤當剖晰是非,以昭定論。”該書卷一百一述建文之史既畢,撰者于“以帝為遜國云”下面加注,頭一句“遜國之說,明舊史例議力辨其妄”徑引王氏舊說后,以“其言誠是”稍示有限肯定,隨即筆鋒一轉(zhuǎn): 但據(jù)王鏊、陸樹聲、薛應(yīng)旂、鄭曉、朱國楨等所載,書皆歷歷可考,雖有舛訛,或未必悉由附會。 認為建文結(jié)局諸說未可遽否,并得出八個字:“事難征核,姑從闕疑!薄艾F(xiàn)行《明史》”顯是依此分寸訂成。 今之《明史》涉建文結(jié)局,除本紀落于“不知所終”四字外,曲折之筆主要還有三處,分見《姚廣孝傳》《胡濙傳》和《鄭和傳》。 姚傳: 十六年三月入覲,年八十有四矣,病甚,不能朝,仍居慶壽寺,車駕臨視者再,語甚歡,賜以金唾壺,問所欲言。廣孝曰:“僧溥洽系久,愿救之!变咔⒄,建文帝主錄僧也。初,帝入南京,有言建文帝為僧遁去,溥洽知狀,或言匿溥洽所。帝乃以他事禁溥洽,而命給事中胡濙等遍物色建文帝,久之不可得。溥洽坐系十余年,至是,帝以廣孝言,即命出之。廣孝頓首謝,尋卒。 核以《太宗實錄》,亦于同年同月記有: 至是自南京來朝,車駕臨視者再。既卒,上悼惜之。 可知這是成祖與助其成大業(yè)的姚氏之訣別。其間所言,《實錄》未書,姚傳則明曰廣孝以釋放和尚溥洽為臨終心愿,而成祖允之。這位溥洽,因與朱允炆脫逃有染,靖難之后便以某種借口拘禁至今。姚廣孝原在釋門,法名道衍,與溥洽想是故交。朱棣將溥洽系獄不殺,應(yīng)是看在廣孝面上。眼下廣孝彌留,以還溥洽自由為懇請,朱棣當即下旨放人。 胡濙傳: 惠帝之崩于火,或言遁去,諸舊臣多從者,帝疑之。五年遣濙頒御制諸書,并訪仙人張邋遢,遍行天下州郡鄉(xiāng)邑,隱察建文帝安在。濙以故在外*久,至十四年始還。所至,亦間以民隱聞。母喪乞歸,不許,擢禮部左侍郎。十七年復(fù)出巡江、浙、湘諸府。二十一年還朝,馳謁帝于宣府。帝已就寢,聞濙至,急起召入。濙悉以所聞對,漏下四鼓乃出。先濙未至,傳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內(nèi)臣鄭和數(shù)輩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釋。 胡乃建文二年進士,燕王入金陵時歸附,旋升戶部都給事中。閱上文,終永樂之朝,他實際是一名“隱秘戰(zhàn)線”的“專職干部”。他被派出巡方,公開名義是頒御書、訪仙等,暗地使命則為“隱察建文帝安在”。前后有兩大階段:自永樂五年起受命至十四年還朝為**階段;中間隔了三年,十七年再次派出,至二十一年亦即朱棣崩殂那年復(fù)命。是年七月,塞外聞警,情報云“阿魯臺將犯邊”,成祖乃*后一次親征蒙古!秾嶄洝酚洠骸拔焐,車駕次宣府。”“甲寅,車駕發(fā)宣府。”則成祖駐蹕宣府,在七月三十日至八月初六日之間。胡濙深夜見駕,即此七天中一日。君臣究竟談了什么,胡傳不能道其詳,但從成祖既已辭都遠征、胡濙追至宣府,以及“帝已就寢”“急起召入”“漏下四鼓乃出”等情形看,必系極其重大、成祖至為關(guān)切者。末句“至是疑始釋”,從事后角度暗示,當夜所談關(guān)乎建文下落。 至于鄭和,自無外乎聞名天下的“下西洋”事: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永樂三年六月命和及其儕王景弘等通使西洋。 下西洋先后搞過七次,若予全面考察,其目的確不宜說盡在蹤跡建文。《明史》此處行文,也可謂主次分明:下西洋*初由蹤跡建文觸發(fā),此一目的居主,但也兼具其他動機。結(jié)合胡濙傳來看,應(yīng)該說蹤跡建文是一項同時并舉于海內(nèi)、海外的計劃,胡濙與鄭和各主一端;*后,海外無果、海內(nèi)則似有眉目,以胡濙夜謁宣府、成祖“疑始釋”為著落。
古史六案 作者簡介
李潔非 學者,作家。1960年生于安徽合肥。1982年畢業(yè)于復(fù)旦大學中文系,分配到新華社《瞭望》編輯部工作。1985年調(diào)《文藝研究》編輯部。1987年調(diào)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先后在新學科研究室、當代文學研究室工作。歷任當代文學研究室副主任、主任,文學所創(chuàng)新工程首席研究員,文學所學術(shù)委員等職。代表作《解讀延安》、“典型三部曲”、“李潔非明史書系”、《天崩地解:黃宗羲傳》《文學史微觀察》《天國之癢》等。榮獲首屆馮牧文學獎、第五屆魯迅文學獎、第十三屆中國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和第七、八、九屆中國社會科學院優(yōu)秀科研成果獎等。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史學評論
- >
隨園食單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qū):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詩經(jīng)-先民的歌唱
- >
自卑與超越
- >
李白與唐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