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中國詩學(第二十九輯) 版權信息
- ISBN:9787020166305
- 條形碼:9787020166305 ; 978-7-02-016630-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詩學(第二十九輯) 本書特色
以求實創新為宗旨,運用各種方法,對中國古典詩學進行廣泛深入的新開拓
中國詩學(第二十九輯) 內容簡介
《中國詩學》第29輯收錄《岳飛<滿江紅>詞再辨偽——意識形態支配下的藝術經典的重構與變遷》等文獻學論文,《陶淵明的真與偽——兼論理論運用的適度性問題》等詩歌史論文,《佛陀“相好”與<文心雕龍>之“圓”范疇》等詩學史論文,《從“奪胎換骨”說考察尹善道對<漁父四時詞>的創作》等中外詩學比較,《二十世紀以來象喻批評研究述評》等“學術綜述”,《耐充室詞話·論清人詞》文獻輯佚,都以求實創新為宗旨,運用各種方法對中國古典詩學進行廣泛深入的新開拓。《中國詩學》是連續學術出版物,第二十九輯收入近期近期新古典詩學研究成果。
中國詩學(第二十九輯) 目錄
《中國詩學》第29輯 目次
【詩學文獻學】
岳飛《滿江紅》詞再辨偽
——意識形態支配下的藝術經典的重構與變遷…………………………… 朱志遠
頌古即詩:宋代禪門頌古之為詩歌的標準與輯佚…………………………侯本塔
新發現陳元赟的批點著作:兼論其詩學淵源與影響……………………… 張 淘
《歷朝杭郡詩輯》考述………………………………………………李珮瑜 宋清秀
【詩歌史】
略說雛型的詩學與*初之詩相偕出現問題
——兼論《詩經》中之“詩人的意見”……………………………周春艷 力 之
陶淵明的真與偽
——兼論理論運用的適度性問題…………………………………………劉 奕
此堂見明月,更憶陸平原
——李白對陸機詩歌的接受及意義……………………………………… 陳 璐
時序、病痛與身體記憶
¾¾杜甫詩歌中的疾病書寫…………………………………………… 張麗麗
盛唐遺音與中唐之調:論劉柳貶謫詩…………………………………………唐亞飛
論唐詩僧齊己的五律藝術與詩史意義
——從抒情、敘事兩大傳統說起………………………………………………劉春景
王安石《明妃曲》與仁宗嘉祐時期的政治生態……………… ………王雨非
論南宋理學家林希逸的詩學實踐……………………………………………鄭天熙
弇山園多功能承載及其文學意義…………………………………………田明娟
錢牧齋二三事考—— 兼談牧齋詩文研究范式之問題………………… 陳建銘
禹域何年重見日
——晚清革命期刊《河南》詩歌研究……………………………胡全章
“故國翻成海外洲”:論近百年港澳詞壇……………………………馬大勇 陳龍
【詩學史】
佛陀“相好”與《文心雕龍》之“圓”范疇……………………………… 徐世民
宋末元初詩論家劉壎的杜詩觀……………………………………………… 崔花艷
論吳淇《六朝選詩定論》的陸機批評……………………………………… 黎思文
郭曾炘論清詩絕句百卅首箋釋之四………………………………………… 謝海林
【中外詩學比較】
從“奪胎換骨”說考察尹善道對《漁父四時詞》的創作……………… 鄭澤星
朝鮮文人柳得恭所編清人詩選集《中州十一家詩選》……………………劉 婧
【綜述】
二十世紀以來象喻批評研究述評…………………………………………宋長建
“中國詩學與傳統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黃志立
【文獻輯錄】
馮溥佚序輯考……………………………………………………張秉國
耐充室詞話·論清人詞…………………………………陳應群著 仇俊超整理
秦選之《評注詞比》評姜史詞匯輯 ……………… 袁曉聰
《中國詩學》撰寫格式
中國詩學(第二十九輯) 節選
《中國詩學》第29輯 陶淵明的真與偽 ——兼論理論運用的適度性問題 劉 奕 一 歷史小說家、詩論家高陽曾批評葉嘉瑩的吳文英詞研究,認為她誤讀夢窗詞,誤用西方理論,從而完全扭曲了吳夢窗詞的本來面目〔1〕,由此提出:“用一把歐美名牌的鑰匙,怎么開得中國描金箱子上的白銅鎖?”〔2〕每當學者們批評西方理論被濫用時,就會想起這一警句。但也不可忘了錢鍾書的另一箴言:“東海西海,心理攸同。”東西之間的文學藝術、人文思想,完全可以溝通和對話,西方理論被汲取和借鑒也在情理之中。只是人文的思想、文學的理論是否有哪一種是永恒的、普適的真理,這是千百年來爭論不休的問題,至少到現在還沒個定論。比較可接受的看法是,在一定的限度內,在是其所是的范圍內,每個理論都是合理的;一旦超出其限度,合理即變成謬誤,“差之毫厘,謬以千里”,說的就是這個意思。追求合宜和適度,顯然比自信的“絕對”更接近真理些,這就是孔子“中庸”說和亞里士多德“中道”論的智慧。因此,當考量中國古典文學研究中西方理論的借用問題時,具體觀點的正確與否固然需要做出評判,其借用的理論的適用度問題恐怕更值得討論。 宇文所安有一篇影響頗大的論文The Self's Perfect Mirror: Poetry as Autobiography(《自我的完整映像——自傳詩》)〔3〕,分析了陶淵明詩歌自傳性的特點,其基本觀點后來被采納進入了《劍橋中國文學史》:“陶淵明將這種敘事因素融入到詩歌本身之中,從根本上將其詩歌變成自傳,盡管這一自傳呈現的是一個高度建構的自我形象,而非‘客觀’的記錄。”〔4〕將陶淵明的詩歌,或者將大部分中國抒情詩視為自傳詩,是有啟發性的看法;但陶淵明的這類抒情詩的自我表達與詩人自我之間是什么樣的關系,是否如書中所說,呈現的是“高度建構的自我形象”?有必要回到宇文的論文中,分析其論證及其背后依據的理論及其合宜性。 宇文在論文中,首先提出一個前提:所有的自傳作品意味著“作為他者了解自己”,“不可避免地分割和再分割假定一體的自我”〔5〕。這里隱含的意思是說自我觀察和自我陳述就意味者自我分裂,只有不自省的人和內外澄澈的圣人可以避免這種分裂。所以自傳就意味著真實自我和表現自我的分離,意味著不真實。這種對自傳的看法在20世紀具有普遍性,如德國學者耶辛和克南中即云:“原則上,文學性甚至虛構性是任何一本自傳都具有的特點,因為當作者以回顧性的自我視角講述自己的生活時,敘述著的自我和被敘述的自我之間的差異始終會起到一種文學化的作用——只要它永遠無法否認傳記記憶的構建特點。自我的歷史——遺跡在敘述中獲得的人格身份——是一種構建、一種篩選的結果,是對各種經歷和事件所做的權衡和特殊組合。自我差不多就是虛構的,它只是寫作結束之后才產生。就此而言,如果與書信和日記相比的話,自傳所具有的真實性可能更少,至少它的真實性是更加成問題的。”〔6〕但真正的自傳與所謂自傳詩歌不同,如引文中所述,自傳是一種回顧總結性的敘事文體,而詩歌記錄生活、表達情感的即時性與書信、日記是一樣的,因此自傳通過記憶篩選和重組來建構自我的方式,并不是詩歌的主要方式,二者不能簡單等同。同時,訴諸記憶必然導致真實性降低,但未必會影響真誠性。法國作家安德烈·莫洛亞在《自傳的特點》中也強調自傳的不真實性。對此,勒熱訥回應說:“如果稍作進一步思考,就可以看出這是一種似是而非的觀點:對于真實性、坦誠性和歷史精確性的渴望是自傳作者創作活動的基礎,但是作者是**個意識到他的嘗試在歷史精確性方面存在局限的人。他之所以這么輕易地容忍了這些局限,是因為他或多或少地意識到他所追求的真實性不同于歷史學家的真實性。寫自己的歷史,就是試圖塑造自己,這一意義要遠遠超過認識自己。自傳不是要揭示一種歷史的真實,而是展現一種內心的真實:人們追求的是意義和統一性,而不是資料和完整性。”勒熱訥強調“統一性”,顯然不認為自傳就意味著自我的分割〔7〕。 可以發現,自傳及自傳詩歌的問題遠不像宇文所描述得那樣簡單和確定。但因為有了這種簡單和確定的界定,他順理成章地指出:“詩歌自傳源起于害怕被輕視的恐懼。人不再是天性與行動的單純統一體,他是雙重的,一種外在的表象掩飾、模糊、歪曲著真正隱匿的天性。”〔8〕于是,作為**個偉大的自傳詩人的陶淵明,其實擁有“雙重自我”、“雙重性格”:“一旦他承認可能存在的真實天性通過外部行動與他的外表相分離,其自我的統一就難以重建了。從此刻起,雙重性格顯隱于他的生活與詩作:天性與行為,內在的人與外在的人將不再同一;它們必須被積極地重組,它們的統一必須被積極的維護,必須以意志的力量去鍛造這個結合。”〔9〕宇文認為陶詩都是在解釋自己,“所謂解釋自己恰恰意味著雙重的自我——真我與表面角色”,“雙重性格是不可避免的:表面角色必須很明確地被真實自我選擇或拋棄”。論文以一段嚴厲的批判總結道:“陶潛的詩常常向我們談到自我與角色的統一,但他的詩并沒有體現這種統一:它們暴露出一種雙重性格,一個有意識的自我先于天性的判斷與選擇而設定了的角色。”〕 ……
中國詩學(第二十九輯) 作者簡介
蔣寅,1959年生,文學博士,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現任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學會副會長、國際東方詩話學會副會長、國家古籍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唐代文學學會常務理事、《文學評論》編委。著有《大歷詩風》《大歷詩人研究》《王漁洋事跡征略》等。 鞏本棟,1955年生,文學博士,歷任南京大學中國思想家研究中心副研究員、研究員、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韓國延世大學校中文系客座教授(2003--2004),并兼任中國宋代文學研究會理事、南京大學《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副主編、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級研究院駐院學者。主要從事中國文學史、中國思想史、中國學術史和域外漢籍等方面的研究。著有《宋集傳播考論》(中華書局,2008)、《唱和詩詞研究》(中華書局,2013)等。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姑媽的寶刀
- >
經典常談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巴金-再思錄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