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博雅英華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1222669
- 條形碼:9787301222669 ; 978-7-301-22266-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博雅英華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 本書特色
王陽明是明朝才兼文武、奇志大勇的政治家、軍事家,但令他名垂青史的卻是他在理學上的貢獻。本書對王陽明哲學的內容進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并對其哲學的不同發展階段進行了細致的考察,力圖呈現出王陽明哲學的基本性格和整體面貌,在王陽明哲學思想研究的各個重大問題上都提出了新的分析和詮釋。
博雅英華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 內容簡介
本書是哲學研究的經典之作。全書把哲學史研究、比較哲學研究、文化問題研究和文獻史料研究合為一體,對哲學的內容進行了全面和深入的分析,并對其哲學的內容進行了全面和深入的分析,并對其哲學的不同發展階段進行了細致的考察,力圖呈現出哲學的基本性格和整體面貌。本書作為系統研究哲學的專著,思境恢弘,學理精審,史料詳盡,在哲學思想研究的各個重大問題上都提出了新的分析和詮釋,充分體現了作者在思想把握上的理論造詣和文獻把握上的學術功力,代表了當代陽明學研究的高端水平。本書雖集中在哲學的研究,但其解決的問題和研究方法,對整個陽明學、宋明理學乃至中國古典哲學的研究皆具有普遍的示范意義。
博雅英華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 目錄
**章緒言/1
一有我與無我/3
二戒慎與和樂/8
三理性與存在/11
第二章心與理/18
一心即理說的提出/18
二心即理說的內涵/22
1 定理與至善/222 道德法則與道德對象/233 心與禮/254 心外
無理/275 主宰、知覺、條理/28
三心即理說的詮釋/31
四心即理說的矛盾/37
第三章心與物/43
一心與意/43
二意與事/46
三心與物/51
四心物同體/56
第四章心與性/60
一未發與已發/60
二心之本體/68
1 至善者心之本體/68
2 心之本體即是天理/69
3 誠是心之本體/70
4 知是心之本體/71
5 樂是心之本體/72
6 定是心之本體/73
7 惡者失其本體/74
三心與性/75
1 心之本體即是性/76
2 心即性/77
3 性、天、命/78
4 性與氣/81
5 性之善惡/84
第五章知與行/86
一知行合一的內容/86
1 知行本體/86
2 真知即所以為行,不行不足以謂知/90
3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91
4 知是行之主意,行是知之工夫/93
5 知之真篤即是行,行之明察即是知/94
6 未有學而不行者,不行不可以為學/96
二知行合一的宗旨與工夫/97
1 知行合一的宗旨/97
2 對知行合一的批評/100
3 致良知與知行合一/102
4 知行合一的工夫/104
三知行合一的分析/105
第六章誠意與格物/109
一《大學》古本與古本序/110
二誠意/116
三格物與格心/121
四格物之辯/124
1 與湛甘泉論格物/124
2 與羅整庵釋格物/131
3 與顧東橋辯格物/137
五《大學問》的格物說/139
第七章良知與致良知/148
一致良知說的提出/149
二良知/154
1 良知即是非之心/154
2 良知與意念/155
3 良知與獨知/158
4 良知是謂圣/159
5 良知即天理/161
6 良知與明德/162
7 良知與自慊/163
三致良知/165
1 致良知之至極義/165
2 致良知之實行義/167
3 良知與見聞/169
四從格物到致知/172
第八章有與無/179
一天泉證道/180
二無善無惡/189
三心體與性體/198
四儒與佛/202
五有與無/207
六嚴灘問答/213
第九章境界/218
一有無之境/218
二無我為本/224
1 自得與無我/224
2 敬畏與灑落/226
3 不動與無累/229
三狂者胸次/234
四與物同體/239
1 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240
2 有我之境/245
3 仁與愛/249
第十章工夫/256
一工夫之內外本末/256
1 為己與克己/256
2 心學與心法/258
3 德性與問學/260
4 博文與約禮/262
5 惟精與惟一/263
6 吾心與六經/264
7 成色與分兩/267
8 主意與工夫/269
二工夫之有無動靜/272
1 事上磨煉與靜坐/272
2 戒慎恐懼與何思何慮/275
3 必有事焉與勿忘勿助/282
4 集義與不動心/285
5 動與靜/287
6 存心與定氣/290
第十一章結語/294
一早年歷程/295
二中歲教法/300
三晚年化境/303
四身后流變/305
第十二章附考/311
一《年譜》箋證/311
1 成化二十二年丙午,陽明15歲/311
2 弘治五年壬子,陽明21歲/312
3 弘治十三年庚申,陽明29歲/313
4 弘治十四年辛酉,陽明30歲/314
5 弘治十五年壬戌,陽明31歲/314
6 弘治十七年甲子,陽明33歲/315
7 正德元年丙寅,陽明35歲/315
8 正德二年丁卯,陽明36歲/316
9 正德五年庚午,陽明39歲/318
10 正德七年壬申,陽明41歲/318
11 正德九年甲戌,陽明43歲/318
12 正德十年乙亥,陽明44歲/318
13 正德十二年丁丑,陽明46歲/319
14 正德十三年戊寅,陽明47歲/322
15 正德十四年己卯,陽明48
博雅英華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 節選
當陽明用誠、樂、定規定心之本體的時候,這些范疇顯然是指本然的心境或心的本然狀態,而不是指心的內在本質。因此,誠、樂、定只能用以表征“心”,而不能用來表征“性”。因此上節所述陽明對心之本體的說法,都不能換位為傳統意義的作為本質概念的“性”。在陽明哲學中,心之本體雖然是“本體”,但既然叫做本心,就仍然保有心的性格;心之本體作為“能視聽言動”的,仍有“靈”的性格,就是說本心至少邏輯上有思維的功能,而“性”的規定無論如何也不包括這一點。心之本體可以是明覺、良知,就是說它可以有知覺的功能,可以直接現實為“見父知孝”、“見兄知弟”。當一切私欲去除凈盡之后,心之本體就朗現為全部意識。用理學的話來說,在這些方面,心之本體是可以為“已發”的,而“性”在傳統的理解中,作為本質的范疇,只能是作為自身不呈現的未發,無論如何是不能變為已發的。 由此我們可知,從象山到陽明,心學中的“本心”或“心之本體”的概念是不能等同于本質主義者(essentialist)如朱子哲學意義上的“性”的概念的。所以,當陽明說心之本體即是性的時候,并不表示他把心之本體理解為朱子哲學的性。比較合乎邏輯的是,他所說的“性”,就是心之本體,而不是古典的人性觀念或宋儒的性理觀念。 2.心即性 《傳習錄》上載:“晦庵先生日:‘人之所以為學者,心與理而已’,此說如何?日:心即性,性即理,下一與字,未免為二,此在學者善觀之”(《全書》一,第42頁)。“心即性”就形式而言,顯然不是一個普遍有效的命題。正如在心與理的問題上指出過的,在“耳目之知視聽”的知覺意義上,即使是陸王,也不能認為心就是理。為此朱子曾用“作用是性”指責以心為理的思想,即把一切意識作用混同于道德法則(天理)。
博雅英華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 作者簡介
陳來,1981年北京大學哲學系研究生畢業,1986年任北京大學哲學系副教授,1990年起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現任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兼任全國中國哲學史學會會氏、中華朱子學會會長、中央文史館館員、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等。已出版學術專著二十余種。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史學評論
- >
經典常談
- >
自卑與超越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月亮與六便士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