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王陽明哲學/蔡仁厚 版權信息
- ISBN:9787572233296
- 條形碼:9787572233296 ; 978-7-5722-3329-6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王陽明哲學/蔡仁厚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大眾讀者●一本書了解王陽明的人生經歷、思想變化和其真正傳達的哲學含義,掌握知行合一的終極秘訣。 ●破除王陽明哲學上“佛老”的誤解,他是純正的儒家思想代表者。 ●了解王陽明真正的哲學宗旨,為自己解開人生的枷鎖,找到自己的人生秩序,更好地在社會中生存。 ●王陽明告訴你,是人就會有親疏,是愛就會有等差,無需跟環境較勁,遵循本心。 ●《樊登讀書會》創始人樊登推薦:在這本書里面,我才算真正明白了王陽明。 ●中國傳媒大學周月亮教授:頗得牟老前輩嫡傳,涵蘊將心學推向世界的深心。 ●向外使力,人生越走越沉重。向內使力,人生越走越豁達。
王陽明哲學/蔡仁厚 內容簡介
"一本書了解王陽明思想變化和其真正傳達的哲學含義,并提出關于王陽明哲學研究的基本問題,以及糾正了當代人對王陽明思想的許多錯誤認識 ·王陽明思想來源于禪宗? 不是,王陽明思想是正宗儒家思想,強調的是萬物皆有的親疏關系,而不是一視同仁的博愛。 ·學習王陽明思想就要拋開七情六欲? 不是,王陽明思想是為了更好地掌控自己的情愫,尊重世俗常理,但不能濫情。 ·王陽明思想側重于讓我們出世? 不是,王陽明是為了讓我們找到自己的人生秩序,更好地融入社會。 ·王陽明思想偏重于意像思維,而輕實踐? 不是,王陽明在世時,他立德、立言、立功三不誤,他主張知行合一,是身體力行。 ……"
王陽明哲學/蔡仁厚 目錄
**章 陽明思想的演變與發展
**節 少年時期的企向
第二節 王學的前三變—異質的轉變
第三節 王學的后三變—同質的發展與完成
第二章 陽明學的基本義旨
**節 良知之天理與感應
第二節 致良知與逆覺體證
第三節 格致誠正與心意知物
第四節 “事”“物”兩指與成己成物
第三章 知行合一
**節 知行合一說的宗旨
第二節 學行合一與知行合一
第三節 致良知中的知行合一
第四章 良知與知識
**節 德性之知與聞見之知
第二節 良知之坎陷與統攝知識
第三節 良知坎陷后之重現與圓成
第五章 良知與中和寂感
**節 求未發之中與觀未發氣象
第二節 致中和與慎獨
第三節 良知之體用與中和寂感
第六章 工夫指點的意義
**節 克己與為己之心
第二節 靜坐與光景
第三節 居敬、窮理、盡性
第四節 集義、致良知
第七章 四句教與天泉證道
**節 天泉橋上一夕話
第二節 四句教釋義
第三節 “四有”與“四無”之會通
第八章 心即理的義蘊與境界
**節 心即理(良知即天理)的義蘊
第二節 良知現成、何思何慮
第三節 終日乾乾、對越在天
第九章 陽明的親民哲學及其事功
**節 與萬物為一體
第二節 明明德以親民
第三節 親民哲學的實踐:建立事功
第十章 陽明的人格與風格
**節 以講學從事思想運動
第二節 狂者胸次
第三節 敬畏與灑落
第四節 詩境:寂樂交融
附錄一:王陽明學行年表
附錄二:日本的陽明學及其特色
附錄三:本書作者著述要目
王陽明哲學/蔡仁厚 節選
自序 王陽明從小就有志于做圣賢,他一生思想的發展,*能表征一個人的人格學問成長的過程。他少年時期的執著認真與躍動狂放,正顯示他性情的真摯與生命的不羈,而且這種情形一直延續到他三十七歲龍場悟道。他成學前的三變是真變—異質的轉變;悟道后的三變則是同質的發展,是同一系統的圓熟完成。我們可以這樣說,前三變是他“自我發現”的過程,而后三變則是他“自我完成”的過程。本書**章所提供的,便是了解陽明思想由發展到完成的一條線索。陽明講學的宗旨是“致良知”。但致良知不是一句言談,亦不是一種論說,而是真切的道德實踐功夫。而道德實踐的目的是“立己立人”“成己成物”,所以陽明的良知之學是成德之教,是圣賢學問。這套學問源遠流長,所包含的義理亦極為淵深宏博,發展到陽明的良知之學,更達于精微透徹的境地。明代中葉以后,王學風行天下,成為歷史上*顯赫的學派之一。但王門泰州派下轉出了所謂“狂禪”, 接著明代又亡于異族,于是從顧炎武起,便對王學有了誤解與攻訐,清代的御用學者更視王學為異端。但歷史總是公正的,王學的光彩畢竟掩蓋不住。如今,無論東西方的學者,對于陽明學的卓越性,都愈來愈加重視了。 不過,要真正了解陽明學(實則程朱陸王皆然)而作相應的表述,亦不是很容易的事。以西方的尺度來衡量中國的學問,尤其難以相應。中國先哲講學,自有宗趣,自有義法,與西方學問的軌轍不盡相同。因此,本書不取時下流行的,將某家某人的思想學說,分列為什么論什么說的講法。那種講法大體是以西方哲學的模式來排比肢解中國的學問,是出主入奴的做法,而日本人似乎是始作俑者。中國人起而效之,無異西施效東施,是很不智的。論學當然貴會通,但必須彼此以學問的真本性真面貌站出來,以相磨相蕩、相融相即而后可。我們如果對中國學問不能有相應的了解與中肯的表述,如何能透顯它的真本性真面貌,以與西方哲學相會通?“道并行而不相悖”,但如對于中國學問的軌轍脈絡都弄不清楚,則我們將以什么“道”來與別人“并行”?因此之故,我認為誠實負責地做了解的工作,仍然是當前學術界*為切要的事。先了解自己之何所是,再了解他人之何所是,然后思想的脈絡才能顯現,學問的標準才能樹立。假如這步工作做不到,則所謂“會通”只是侈言而已。 自從清政府入主,文化慧命隨之而斬,中國學問的真義已沉埋了三百年。民國以來,上承清代之余勢,學風士品始終挺拔不起,既無軒昂超邁之象,又失敦篤樸厚之德。一般知識分子大多求速成、走捷徑,而不知植根立本。企高兩腳,意態飛揚,看似自視甚高,實則自待甚淺。結果是苗而不秀,秀而不實,故成器者少。數十年中,雖賴三五賢哲孤明獨照,以抉隱發微,使中國學問的真本性真面貌漸次朗現,其奈知之者鮮而信從者少何! 近年承乏“宋明理學”一課,自度才識慧悟未足上企先哲于萬一,因此雖志存乎高遠,而心實歸于平正。我不歆羨時下學術界的各種風光熱鬧,亦不屑于今人爭欲自立一說的虛矜心理,我目前所致力的,只是對先哲之學作相應的疏解與表述。我希望在商量舊學之中日漸涵養新知。我亦相信漸次磨勘,熟而生巧,將來總有孤明自發之時。若終未能,則是力有不及,亦無可悔。語云:“人之有善,若己有之。”為學如果沒有服善之心,真理終將離我們而遠去。反之,一念真誠,量力盡分,“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細大不捐,義無隱棄,真積力久,水到渠成,則儒圣先哲之學終有光大發皇之日。 這本書是我研究王陽明的一點成績。此外,對于北宋周、張、二程之學,南宋朱、陸之學以及湖湘學統,亦希望能陸續有所撰述。此書以疏解陽明之本義原義為主,所以凡有所述都是根據陽明本有之義而作解說,即使是推進一步的闡釋,亦是就王學義理本有應有之義而作發明。我認為必須如此,才能不失學問的義法,以免于歧出而失度。書中各章有些曾發表過,**章刊于香港新亞研究所《中國學人》第五期;第二章刊于《孔孟學報》二十八期;第六章*先寫成,編入中華學術院為紀念王陽明誕生五百周年而印行的《陽明學論文集》,現略作修訂編入本書;第七章刊于《哲學與文化》第五期;第八章刊于韓國《東洋文化》年刊。另外,附錄二曾刊于《華學月刊》,后又編入《陽明學論文集》第二輯,但此文有若干疏略欠當之處,現特予刪正,編入本書為附錄。 從事陽明學之研究,國內雖不乏其人,但數十年來關于陽明學的專著,除了業師牟先生二十年前出版的《王陽明致良知教》以外,似乎還沒有見到第二部。本書表述陽明之學雖義有所承,而疏誤或所難免,尚祈邦人君子不吝教正。 蔡仁厚自序于華岡哲學系 一九七四年八月王
王陽明哲學/蔡仁厚 作者簡介
蔡仁厚,新儒家第三代代表人物之一,師承當代儒學大師牟宗三先生之門逾四十年。東海大學哲學系及哲學研究所教授,是海內外公認的第三代新儒家的嫡系傳人,是儒家文化的繼承者、弘揚者。蔡仁厚先生對先秦儒學、宋明理學、中國哲學史有極深厚地研究。著有《孔孟荀哲學》《中國哲學史大綱》《王陽明哲學》等書。
- >
推拿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隨園食單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姑媽的寶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