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估到手價是按參與促銷活動、以最優惠的購買方案計算出的價格(不含優惠券部分),僅供參考,未必等同于實際到手價。
-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國際關系實證研究方法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7616031
- 條形碼:9787547616031 ; 978-7-5476-1603-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國際關系實證研究方法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社會科學領域學者、高校師生《國際關系實證研究方法》一書主要探討了國際關系研究中的方法論而非具體國際關系實例,因此,本書探討的主要研究方法,諸如變量控制、相關關系測量、統計分析、主成分分析、聚類分析等,也同樣適用于其他社會科學研究。這些方法大多強調邏輯思辨和定量分析,通過學習這些方法,可以提升自己的研究水平和思維能力,不同學科的學者、師生可根據自己的學習、研究需求選購本書。
國際關系實證研究方法 內容簡介
本書以靠前關系研究中的實證主義方法論為主題,闡述靠前關系實證主義研究的概念,介紹靠前關系研究領域目前的研究趨勢和現狀,比較了實證主義研究方法與靠前關系領域其他研究方法之間的區別及特點。根據靠前關系實證研究領域的規范要求,本書詳細地介紹了靠前關系實證研究過程中各個階段,如選擇研究問題、確立研究假設、理論假設的操作化與測量等階段的難點要點,總結相關技巧及常見問題,并介紹了幾種靠前關系實證研究中常用的統計分析工具。 本書對于靠前關系實證研究領域的研究生、青年學者的研究工作,及青年教師的教學工作有較大的借鑒參考價值。同時由于本書側重方法論而非具體靠前關系問題,因此本書所涉方法論同樣適用于其他社科領域的實證研究。
國際關系實證研究方法 目錄
**章國際關系研究方法的層次與類型
**節國際關系研究方法的層次
一、國際關系研究方法論
二、國際關系研究方式
三、國際關系研究技術和方法
第二節國際關系研究方法類型
一、實證主義
二、詮釋學
三、批判論
第三節國際關系研究方法發展態勢
一、在方法論層面上,追求后實證主義
二、在研究方式層面上,融合質性分析與定量研究
三、在具體研究模式上,凸顯因果機制的挖掘方法
小結
第二章國際關系實證研究的內涵與要求
**節實證研究的內涵
一、國際關系實證研究的內涵
二、國際關系實證研究方法與自然科學方法的比較
三、國際關系實證研究的意義
第二節國際關系實證研究要解決的問題
一、描述性問題
二、解釋性問題
三、預測性問題
第三節國際關系實證研究的要求
小結
第三章國際關系實證研究程序
**節明確研究類型
第二節確定研究問題
一、研究問題的含義
二、研究問題的類型
三、研究問題的選擇原則50
四、研究問題的來源
第三節文獻回顧
一、文獻回顧的目的
二、文獻回顧的步驟
三、文獻回顧常見錯誤
第四節提出理論假設
第五節假設檢驗
一、假設推演
二、理論假設的檢驗
小結
第四章研究假設與變量
**節研究假設
一、研究假設的含義
二、研究假設的要求
三、研究假設的基本類別
四、常見假設謬誤
第二節變量的含義與分類
一、變量的含義
二、變量的類別
三、變量間關系
第三節理論假設的構建方法
一、歸納法
二、演繹法
三、類比法
小結
第五章理論假設的操作化與測量
**節理論假設的概念化與操作化
一、概念的界定
二、概念的操作化
第二節測量
一、測量的概念
二、測量的具體方法
第三節信度與效度
一、測量信度
二、測量效度
三、信度與效度的關系
小結
第六章變量控制及假設檢驗
**節變量控制與因果推論
一、變量控制的內涵
二、變量控制、反事實框架與因果推論
三、變量控制的意義
四、變量控制數據的來源
第二節比較案例分析法
一、求同法
二、求異法
三、求同求異法
四、共變法
五、*不可能可能法
第三節布爾代數與質性比較分析
一、布爾代數基本要義
二、布爾代數與多變量分析
三、簡化數據
第四節模糊集質性比較分析法(fsQCA)
一、模糊集合的基本要義
二、fsQCA方法的構建思路
三、fsQCA的基本步驟
四、實例解析
五、fsQCA的缺陷與突破
第五節匹配與國際關系因果推論
一、個案匹配與“反事實”因果推論
二、傾向值匹配與“反事實”因果推論
小結
第七章雙變量相關關系衡量
**節減少誤差比例測量方法
第二節國際關系研究定類變量相關系數測量
一、λ相關系數的測量
二、λxy相關系數的測量
第三節國際關系研究定序變量與γ系數
一、基本設想
二、國際關系研究中兩定序變量相關系數的測量
三、非對稱關系γxy系數的計算
第四節定距變量相關關系測量
第五節定類變量與定距變量間相關關系測量
第六節國際關系研究多變量偏相關系數的計算
一、高維列聯表(定類變量)
二、定序變量偏相關系數計算
小結
附錄7.1
第八章國際關系研究中的一元回歸分析
**節回歸分析的問題、數據與步驟
一、回歸分析常見研究問題
二、數據的來源和類型
三、回歸分析的基本步驟
第二節一元線性回歸
一、一元線性回歸模型的確定
二、一元線性回歸模型的參數估計
三、一元線性回歸模型的統計檢驗
第三節實例解析
小結
附錄8.1
附錄8.2
第九章國際關系研究中的多元回歸技術
**節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及參數估計
一、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參數估計
二、多元線性回歸模型的基本假定
三、多元線性回歸模型的統計檢驗
四、實例解析
第二節放寬基本假定的多元線性回歸模型
一、隨機誤差項存在異方差性
二、序列相關性
三、多重共線性
第三節擴展的單方程回歸模型
一、虛擬變量模型
二、二元離散選擇模型
小結
附錄9.1
第十章國際關系研究中的多元統計方法
**節主成分分析
一、主成分分析的基本原理
二、主成分分析的操作步驟
第二節判別分析法
一、基本思想
二、基本步驟
三、實例解析
第三節聚類分析法
一、樣本相似度及距離的測量方法
二、聚類分析法的基本步驟
三、實例解析
第四節路徑分析
一、路徑分析的基本原理——以路徑圖為例
二、路徑系數和殘差路徑系數的計算方法
三、變量間相關關系的分解
四、實例解析
附錄10.1
附錄10.2
附錄10.3
附錄10.4
第十一章因果機制與挖掘
**節國際關系研究中的因果機制
一、國際關系研究囿于因果效應的局限
二、國際關系研究中因果機制的內涵
三、國際關系研究探尋因果機制的作用
第二節挖掘因果機制的認識論爭論
第三節因果機制挖掘的具體方法
一、詳析模式
二、過程追蹤法
三、時序分析法
四、典型特征法
五、因果機制定量分析
小結
參考文獻
后記
國際關系實證研究方法 節選
第六章 變量控制及假設檢驗 提出理論假設并進行操作化推演后,研究者需要利用搜集的資料對工作假設進行驗證。在論證一個命題或假設時,傳統的列舉法存在著較大缺陷。例如,為了分析同盟為什么會破裂這個問題,研究者可以列舉出許多因素: 共同敵人消失、戰略分歧加深、實力差距增大、意識形態變化等等。但是,在諸多導致同盟破裂的因素中,到底哪一個在起作用呢?如果研究者不能準確地說明發生作用的因素,而僅僅是籠統地列舉原因,并不能達到國際關系實證研究的目的。 如何檢驗理論假設呢?*好的方法是自然科學中的實驗法。為了證明某現象發生是A因素在起作用,研究者需要把與A因素不相關的其他因素控制起來,通過改變A因素來觀察結果是否發生變化。如果出現“A因素不存在,結果沒有發生;A因素變化了,結果也發生了變化”這種情況,我們可以認定A因素是現象發生的原因。由此可見,實驗法的核心是變量控制,把那些與真正原因無關的干擾因素都控制起來保持不變,讓關注的因素發生變動,觀察結果是否發生變化。如果兩者同時發生變化,可以認定關注因素是結果發生的原因。舉例來說,為了驗證中藥和西藥治療感冒的效果,可以設置實驗組和對照組,A組(實驗組)成員通過吃中藥治療感冒,同時A組成員每天堅持練氣功;B組(對照組)成員通過吃西藥治療感冒,同時B組堅持每天打網球。一段時間后,A組感冒未痊愈,B組感冒好了。那么,是否能說明西藥療效比中藥好呢?顯然是不能的。因為在B組中我們無法知道到底是因為打網球還是吃西藥導致感冒痊愈。因此,合理的實驗應當是A、B兩組除了所用藥物不一樣外,其他情況都保持相同。如果B組通過吃西藥感冒得到痊愈,A組并沒有痊愈,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才能判斷西藥的療效優于中藥。這就是自然科學中的實驗法思想。在國際關系研究中,我們無法通過實驗的方法對變量進行控制。國際關系研究的變量控制主要是通過案例比較的方法模擬自然科學中的實驗法達到檢驗理論假設的目的。具體而言,變量控制法包含比較案例分析、質性比較分析和大樣本統計分析三種方法。 **節變量控制與因果推論 一、 變量控制的內涵 我們從一個假想例子開始,為了考察和平戰略還是戰爭戰略有利于中國崛起,可以設想世界上有兩個一模一樣的中國,一個中國在崛起時采用了和平戰略,另一個中國采取戰爭崛起的方式。若干年后,通過和平戰略中國實現了崛起,通過戰爭方式的中國未能實現崛起,那么我們認為和平戰略是中國崛起的理想模式。顯然,這種設想在現實中是不可能實現的。但是我們可以設想另一種檢驗模式,對比不同時期中國崛起的路徑來證明上述命題。考察歷史上中國崛起的案例,**個案例是二戰后的中國,國際背景是戰爭與革命,通過戰爭方式中國未能實現崛起。第二個案例是冷戰結束后,國際背景是和平與發展,中國通過和平方式實現了崛起。通過這兩個案例的比較,我們是否能得出“和平方式一定有利于國家崛起”的結論呢?事實上,上述兩個案例的比較是沒有辦法做出推論的。因為兩個時期的中國面臨的國際大環境是不一樣的。研究者無法判斷中國崛起到底是因為國際環境的影響還是因為采取的策略不同。要想了解哪一個崛起戰略更好,必須把周邊環境設置成相同。因此,在探究國際政治現象發生的原因時,必須把不相關的干擾因素控制住,才能找到國際政治現象發生的真實原因。 以上是對變量控制的一個框架性介紹。在具體實踐操作中,研究者可以搜集數個具有不同結果的案例。這些案例除關注的因素在變化外,其他干擾因素都是相同的,通過案例的比較可以判斷關注因素與結果之間是否具有因果關系,從而達到檢驗理論假設的目的。 二、 變量控制、反事實框架與因果推論 利用變量控制進行假設檢驗的理論基礎是“反事實”框架。反事實,顧名思義是和我們能夠觀測到的現實情況相反的一種狀態。按照“反事實”理論,自變量A對于因變量B的因果性效果就是A成立時B的事實狀態與A不成立時B的反事實狀態之間的差異。如果這種差異存在且在統計上十分顯著,則證明變量A對于變量B具有因果效應,否則兩者之間就不存在因果關系。 下面我們以一個具體的例子來說明“反事實”框架的基本邏輯。例如,為了驗證高等教育對收入的影響這一因果關系,可以通過大學畢業生和初中生收入的對比來進行檢驗。那么,是否觀察到大學畢業生收入高于初中生就一定能證明上述因果關系成立呢?顯然不能!可能是其他干擾因素導致了收入差異。如何才能嚴格地證明上述因果關系呢?合理的方法是找到這樣的兩個案例: 一個案例是大學畢業生擁有較高收入;另一個案例是讓相同的“大學畢業生”不接受高等教育并考察其收入狀況。只有通過上述兩個案例收入差異的比較,我們才能從邏輯上確定地說明是否接受高等教育——而不是其他因素導致了收入差異。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稱之為“事實”,該學生沒有接受高等教育稱為“反事實”,依照上述邏輯進行推理的過程稱為因果推論的“反事實”框架。 自然科學中的實驗法是“反事實”框架的完美應用。例如,為了測試新藥A是否對疾病B具有療效,其中新藥A可理解為自變量,疾病B為因變量,“具有療效”可理解為它們之間的因果關系。檢驗上述因果關系的典型方法是將一群患有疾病B的病員隨機地分為兩組,一組接受新藥A的治療,另一組不接受任何藥物或僅使用安慰劑。實驗中服用新藥的試驗組稱為“事實”,服用安慰劑的對照組稱為“反事實”。如果服用新藥的病員身體康復了,而服用安慰劑的沒有康復,我們可以斷定在自變量(服用新藥A)和因變量(疾病B)之間建立了因果關系。原因在于通過隨機方式分配病員到試驗組和對照組中,其他可能導致疾病痊愈的原因都被“平均化”了,唯一能影響疾病是否痊愈的因素只能為“是否服用新藥”。由此可見,隨機試驗可以幫助研究者建構“反事實”并通過“反事實”框架來驗證因果關系,根本原因在于隨機化的過程保證了我們關心的個案(事實)和那些與之相對應的“反事實”個案之間在關注的自變量之外的干擾變量上取值是相同的或近似的。 對社會科學而言,研究者無法通過隨機分配的實驗法來構建“事實”和“反事實”進行匹配比較。特別是在國際關系研究中,由于無法人為地進行隨機實驗,我們只能看到“事實”,卻看不到“反事實”。例如,為了檢驗核均勢阻止戰爭擴大這一理論假設,合乎科學的推論或證明過程應當是這樣的: 首先找到1969年中蘇沖突這一案例,由于中蘇兩國都擁有核武器并存在核均勢,所以兩國間盡管發生了沖突,戰爭并沒有擴大。同時,還需要找到“反事實”案例,讓1969年的中蘇之間不存在核均勢,觀察戰爭是否擴大。如果戰爭擴大了,我們就可以肯定地推斷戰爭沒有擴大的原因是核均勢,而不是其他的干擾變量。事實上,由于歷史不可回溯,在現實中根本不可能觀察到“1969年中蘇不存在核均勢情況下戰爭擴大”這一“反事實”。從上述例子可以看出“反事實”在國際關系研究中是不可能觀察到的,“反事實”的“不可觀測性”稱為“因果推論中的基本問題”。 既然“反事實”是不可觀察的,在國際關系乃至社會科學研究中如何進行因果推論和理論檢驗呢?我們所能夠做的只能是通過變量控制的辦法找到與研究者關心的個案類似的其他個案作為“反事實”。例如,在上例中,我們可以尋找另一個國際沖突的案例,假設在這個新的國際沖突案例中兩國不存在核均勢,其他的干擾變量(如意識形態因素、地緣政治、領土爭端等)也都基本相似,那么就達到了控制干擾變量的目的。因此,該案例可以作為“中蘇案例”的“反事實”。通過“事實”與“反事實”的匹配比較,推斷出阻止戰爭擴大的原因是核均勢。 從上文分析可以看出,因果推論和理論檢驗的理想模式是“反事實”框架。自然科學通過試驗組和對照組的隨機實驗方法完美地建立了“事實”和“反事實”。但是在社會科學及國際關系研究中,由于只能進行觀測性研究,研究者無法通過人為方式去控制除關注的自變量以外的其他所有干擾變量,從而構建出“反事實”。研究者只能通過變量控制的方法近似地找到事實與“反事實”。事實上,國際關系研究中的“反事實個案”和研究者所關心的個案往往不是十分匹配,從而導致遺漏變量、因果推論偏差等問題,這也是社會科學及國際關系研究科學性低于自然科學的根本原因所在。 三、 變量控制的意義 與自然科學研究相比,國際關系研究成果的精確性和科學性較差,根本原因在于研究者無法通過“控制變量”的方法獲得“反事實”案例。但是,如果不進行變量控制,就無法進行科學分析。例如化學實驗中,如果研究人員將濃度不同的化學試劑放在兩個溫度不同的試驗箱,由于沒有進行變量控制,研究人員無法知道導致結果的原因是化學試劑濃度的不同還是溫度的差異。 國際關系研究也一樣,如果不進行變量控制,根本無法找出國際政治現象或規律背后的準確原因是什么。在國內的國際關系研究中,經常會看到這樣一種情景: 分析某件重大國際事件的發生原因,往往從經濟、政治、軍事等角度列舉出諸多原因。但是,在這么多原因中,到底是哪個因素在起作用呢?無論是研究者還是讀者都無法精確地獲知。例如,考察弱國在戰爭中為什么會獲勝,得到以下四個原因: 一是沖突關乎弱國的核心利益;二是沖突的另一方為民主政體;三是弱國在戰爭中獲得了重大的外援;四是弱國在戰爭中采用了不對稱戰略。事實上,通過列舉的方法并沒有找到導致弱者在戰爭中獲勝的真實原因,充其量只是把可能的原因羅列一遍。由此可見,如果不進行變量控制,就無法實現國際關系實證研究的目的。 當然,國際關系研究中進行變量控制是非常困難的。由于研究人員客觀上無法控制國際關系運行,研究者只能從已發生的歷史事件中進行近似的變量控制。這意味著沒有對研究對象及國際關系史的深入了解,變量控制是難以做到的。從這個角度出發,國際關系研究人員的科研水平主要表現在其對所研究對象進行變量控制的能力上。 四、 變量控制數據的來源 自然科學主要通過人為構造實驗、控制變量來挖掘因果關系、檢驗理論。國際關系研究的特點決定了不可能完全模仿自然科學。但是,國際關系史卻為變量控制提供了一個可操作的“實驗時空”。自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體系建立以來,現代意義上的國際政治產生了。體系變遷、力量分布變化、國際沖突、國際合作、規范機制的建構、經濟與政治、文化變遷等等都可以在這近400年所發生的歷史事件中尋找到蹤影。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冷戰結束以來,世界主要大國不斷解密和公布檔案文獻更是為變量控制研究“實驗室”提供了廣闊空間。現存數以百萬頁計的冷戰時期大國外交、國防、軍事決策與沖突、會議等資料,為從事國際關系理論研究的學者們進行案例的深度比較分析提供了厚實的資料基礎。 變量控制是國際關系研究科學化的重要保證,是“反事實”因果推論原理在國際關系研究中的具體應用。國際關系研究中的變量控制主要是比較案例分析,包括求同法、求異法、求同求異法和共變法四種基本的形態。隨著行為主義的興起,特別是布爾代數、模糊數學等數學工具的引入,比較案例分析發展成為質性比較分析,變量控制形式更加多樣,使用范圍更加廣泛,原因挖掘更加準確。
國際關系實證研究方法 作者簡介
蔣建忠,法學博士,江蘇省社會主義學院一級主任科員,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博士后。主要從事民營經濟、社會科學方法研究。發表論文30余篇,出版專著1部,參編著作6部,主持國家社科基金、中央社會主義學院統一戰線高端智庫與其他課題共8項。
- >
回憶愛瑪儂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莉莉和章魚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煙與鏡
- >
詩經-先民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