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倦怠:為何我們不想工作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716550
- 條形碼:9787520716550 ; 978-7-5207-1655-0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倦怠:為何我們不想工作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1.關注社會熱點的讀者;2.青年讀者、大學生群體;3.關心經濟發展、就業問題的讀者。“蟄居族”“啃老族”為什么越來越多?青年人為什么越忙越窮?是千禧一代太嬌氣,還是“996”太殘酷?新經濟背景下,“工作”是否可以被重新定義?本書內容直擊青年人生活痛點,關注青年群體的現實生活與心理健康,引用大量調研報告與研究數據,對與就業相關的社會熱點問題進行了分析與探討,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倦怠:為何我們不想工作 內容簡介
2019年5月,世界衛生組織搶先發售把“工作倦怠”列入《靠前疾病分類》,揭示了一個久被遮蔽的問題:近年來,許多青年人對傳統意義上的工作越來越沒有熱情,而這種倦怠感有逐步擴散的趨勢。本書聚焦于“倦怠”,引用了大量的調查報告與研究數據,分析了產生這一現象的經濟條件、社會背景、心理因素等,進而對優選范圍內存在的各類青年就業問題進行考察,并對解決問題的可能方案進行探討:新經濟背景下,“工作”被重新定義,工作的形態也在發生變化,這些變化是否能有效解決倦怠等就業問題?
倦怠:為何我們不想工作 目錄
前言 我們并非孤獨地倦怠
第1章 迷失:不工作的一代
“竊·格瓦拉”:“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的背后
“三和大神”:“沒有人一開始就是大神”
韓國“尼特族”:灰塵一樣的人生
日本“蟄居族”:永不結束的青春期
朝陽蒙塵,青年脫軌的危險
“垮掉一代”也能站起來
第2章 怪圈:越年輕越窮,越忙越窮
青貧:從房車蝸居到債務大山
更迭:消失的工作和全新的工作
窮忙,勤奮的悖論
“兩怕”:不平等與階層固化
第3章 閃辭:千禧一代的工作與心靈
職場新人用腳投票
快進人生的必然
別了,鐵飯碗
一畢業未必就工作
別讓間隔年變味
象牙塔失衡
第4章 倦怠:職場隱形殺手
八小時里被忽略的和被壓抑的
都是壓力惹的禍?
千禧一代,更易倦怠的一代
永遠在線,溫柔的數字化殺手
墜入深淵,從倦怠、抑郁到自殺
走出迷城
第5章 反抗與陷阱:青年社畜大逃殺
“996”:數字時代的奴隸制?
零工經濟:新型雇傭關系的坍塌
共享員工:共享經濟的余暉
斜杠青年,不得已的跨界
居家辦公,看上去很美
數字游民的理想與現實
逃離朝九晚五,一個美國青年的烏托邦試驗
第6章 未來:新技術和新青年共同塑造的明天
辦公室還有未來嗎?
人工智能:工作的朋友還是敵人?
消失的邊界:數字時代的工作、生活與身份
在不確定世界,穩住自己
倦怠:為何我們不想工作 節選
前言 我們并非孤獨地倦怠 2019 年5 月,世界衛生組織首次把“工作倦怠”列入《國際疾病分類》,揭示了一個久被遮蔽的重大社會問題:為什么那么多人會在工作中燃盡自我,以至于精力耗竭、消極厭世、效率崩塌,以及為什么年輕人越來越不愿意工作、討厭上班,希望一勞永逸地“家里躺”。 工作倦怠并非只是一個在辦公場所才存在的問題,也不僅僅只是員工自己的問題,它是由落伍的教育體系、畸形的經濟增長、不公正的財富分配、薄弱的社會支持等一系列因素所共同鞭撻出的現代文明的傷疤。
工作倦怠對于很多人來說,從學校邁向社會的**步就開始了。 設想,當你擁有一份大學文憑,在投出一百多份簡歷之后,依然沒有得到一個面試通知時,你會把原因歸咎于何處?是自己不夠勤奮,還是家境平常無力“拼爹”,抑或學校所傳授的知識脫節社會需求太多,還是經濟形勢太差企業縮招了? 生活在21 世紀20 年代的年輕人,正面臨著有史以來*具挑戰的就業環境:高校擴張,導致整個就業市場對學歷的要求水漲船高,于是,博士畢業去當高中教師, 名校畢業賣豬肉,“海歸” 回國成“海待”,這些十年前媒體曾經刊登的新聞人物,如今都不足以吸引記者們的關注。
因為,高等教育的普及,也是文憑去魅的過程。 畢業生可供挑選的職業,不是變多了,而是變少了。隨著自動化在各行各業的普及,從平爐工到膠片沖洗工,許多父輩們引以為傲的職業崗位,如今只存在于檔案文字中;人們對于職業的想象力也日漸趨同和貧乏,從美國到中國,當一名大紅大紫的視頻博主,幾乎成為了全球青少年共同向往的職業。
這也是人類從生產社會走向消費社會的必然。 繁榮的服務業并沒有帶來想象中的輕盈未來,從旅行預訂網站的試睡員到外賣平臺的配送小哥,在平臺經濟中,更多人奉獻出的是比傳統崗位更多的汗水和時間,以至于996 成為今天科技行業的普遍工作時制。相比找不到工作的人來說,給你一個加班的機會,似乎也成為一種可以炫耀的煩惱。 相比70 后、80 后,2000 年后出生的一代人,也是中國有史以來*富裕的一代人,他們所處的中國早已不是“人口多、底子薄”,而是全球數一數二的超級經濟體,既是能夠生產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全部工業門類產品的世界工廠,同時也是全球各大奢侈品牌萬般不愿開罪的世界商場。
更富裕的結果是,畢業之后,工作并非年輕人唯一的選項,于是間隔年(Gap Year) 也西風東漸,在中國流行開來,只不過人群從美國的高中生變成中國的大學生,從去公益組織做義工變成環球旅行,從思考人生的意義變成享受人生的樂趣。變味的不止是間隔年。在消費主義和互聯網兩股大潮的沖擊之下,傳統的工作倫理已然分崩離析。
不工作非但不是一種不道德的表現,相反還是家境優渥、人心豁達的表征。在一個萬物皆可數字化的時代,傳統的工作場景和內容早已千變萬化,以至于人們對于工作的定義也在變化、工作的倫理也在蛻變。
倦怠:為何我們不想工作 作者簡介
波波夫,《中國新聞周刊》原主筆,關注被科技改變的世界,相信人性光輝的綿長。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我與地壇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唐代進士錄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