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微妙的革命(清末民初的舊派詩人)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8066893
- 條形碼:9787108066893 ; 978-7-108-06689-3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微妙的革命(清末民初的舊派詩人) 本書特色
★《微妙的革命》關注的是中國文學現代化一個具挑戰性的維度。通過考察古典詩歌在激進轉型期的復興,寇志明代領我們進入一個超過了“現代”之傳統邊界的領域。在這個領域里,所有的力量都可以使用迄今為止不相兼容的資源,以此更新中國文學的想象力。寇志明對其揀選的詩派和詩人的解讀是有洞察力的,他對現存研究范式的批評促使我們重新思考中國現代性的神秘的環境。 ——美國哈佛大學 王德威 ★寇志明質疑已被人們接受的晚清古典詩歌處于一個悠久而光榮傳統的末端的觀點,而認為它實際上標志著現代的開始。該書以對幾位主要詩人的精致翻譯和敏銳解讀,為對正在進行的中國現代性之重審做出了重要貢獻。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葉奚密
微妙的革命(清末民初的舊派詩人) 內容簡介
本書的主要研究對象是1871-1914年的三大詩派的代表人物(當然其中有些詩人的影響時間更長)。王闿運(1833-1916)、樊增祥(1846-1931)、易順鼎(1858-1920)、陳衍(1856-1937)、陳三立(1853-1937)和鄭孝胥(1860-1938)是能夠與他們同時代的讀者積極對話的,他們以詩歌這一久負盛名的文學形式,探討受到威脅的中華文化傳統的延續這種關鍵問題。當我們將這些詩人置于他們自身的歷史與文學背景中時,他們便成為在傳統的中國秩序與19世紀中后期強加于第三世界的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叢林社會之間的罅隙中掙扎的一代的代言人。
這些詩人絕大部分既非高呼政治口號者,亦非冷眼旁觀、無動于衷的唯美主義者,他們的作品描述了一個面臨內憂外患、在生死困境中掙扎的國家的國民所面臨的個人以及文化的困境。詩人所使用的是一種可以從不幸面臨消亡的偉大的文學傳統中汲取豐富資源的語言。他們的成功,為所有偉大的中國人文傳統以及全人類精神在面臨很恐怖的環境時仍具有的勇敢適應性提供了一個歷久不衰的證明。
微妙的革命(清末民初的舊派詩人) 目錄
緒論
**章 王間運、鄧輔綸與清末“擬古派”
第二章 樊增祥、易順鼎與晚清用典派
第三章 陳衍、陳三立、鄭孝胥與“同光體”
結論
主要參考書目
譯后記
微妙的革命(清末民初的舊派詩人) 作者簡介
寇志明(Jon Eugene von Kowallis),生長在美國賓州、現任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中文系教授、澳大利亞東方研究會主席。曾獲得哥倫比亞大學學士、夏威夷大學(東西文化中心)碩士、北京大學高級進修生、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東方語(中國文學)博士。曾任中國外文局編譯專家、馬薩諸塞州威廉士學院中文系主任、墨爾本大學亞洲研究中心主任、佐治亞大學雅爾奇榮譽教授、北京魯迅博物館特約研究員、復旦大學植芳講座教授。專著有《魯迅舊體詩研究》(The Lyrical Lu Xun:A Study of His Classical-style Verse)、《微妙的革命:清末民初的“舊派”詩人》、《中英對照魯迅舊體詩》、《精神界戰士:魯迅早期文言論文》(Wamors of the Spirit:The Early Wenyan Essays of Lu Xun,即將出版)、《魯迅略傳及中、英、日文魯迅研究專著述評》(Lu Xun:A Brief Biography and Annotated Bibliography of Scholarly Sources in Chinese,English and Japanese,即將出版);編有英文季刊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之特刊“章太炎與魯迅”。 黃喬生,畢業于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碩士。現任北京魯迅博物館常務副館長、中國魯迅研究會常務副會長。著有《度盡劫波:周氏三兄弟》《魯迅像傳》《八道灣十一號》《字里行間讀魯迅》等。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推拿
- >
經典常談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朝聞道
- >
回憶愛瑪儂
- >
姑媽的寶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