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薄荷實驗生老病死的生意:文化與中國人壽保險市場的形成 版權信息
- ISBN:9787576008463
- 條形碼:9787576008463 ; 978-7-5760-0846-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薄荷實驗生老病死的生意:文化與中國人壽保險市場的形成 本書特色
美國社會學會2013年度亞洲研究*佳著作獎 2013年度瑪麗·道格拉斯*佳著作獎提名 社會問題研究協會2012年度全球化研究*佳著作獎
薄荷實驗生老病死的生意:文化與中國人壽保險市場的形成 內容簡介
美國社會學會2013年度亞洲研究很好著作獎2013年度瑪麗?道格拉斯很好著作獎提名社會問題研究協會2012年度優選化研究很好著作獎作者通過在上海等地進行的深入細致的民族志訪談,記錄了中國人壽保險市場在避談死亡的文化忌下的發展歷程及其背后的微觀政治。書中提出的“文化多重互動模型”,對市場起源進行了具體而微的文化解釋,呈現了作為共享價值觀的文化和作為工具箱的文化的精彩交互。本書同樣面對學術圈外的讀者,包括人壽保險公司、經理和代理人,計劃在中國開展業務的跨國公司,想要拓展海外業務的中國公司員工,以及希望了解中國文化是如何影響我們思想和行為的讀者。
薄荷實驗生老病死的生意:文化與中國人壽保險市場的形成 目錄
中文版序?? 001
導 論?? 001
研究困惑:“死亡禁忌” 下的壽險營銷 004 / 尋找答案 010 / 選擇田野地點 015 / 中國文化與人壽保險 017 / 本書主要內容 020
**章??人壽保險發展的一方樂土? 中國的社會條件、市場與困惑?? 025
中國商業保險的歷史背景 027 / 保險業的復興 031 / 中國城市的經濟與制度條件 034 / 有利于人壽保險的文化因素 044 / 文化障礙 051 / 關于上海個案的簡要說明 060 / 三種理論假設 061 / 新興市場與研究困惑 063
第二章?? 定義人壽保險及產品開發:迥異的制度邏輯?? 073
兩難選擇: 企業利潤還是本土偏好? 078 / 迥異的制度邏輯 082 / 中外陣營的對決 085 / 解讀兩種不同的發展模式 106
第三章?? 打造壽險代理人:文化資本與管理策略?? 109
壽險銷售: 臟活苦活和罪惡之源 114 / 具有中國特色的壽險代理人 116 /“老大哥” : A 公司 119 /“威權家長” : P 公司 130 /“溫暖的大家庭” :T 公司 138 /“外國強人” : L 公司 146 / 管理層的文化資本和機構管理 155
第四章?? 促成業務:銷售策略與銷售話語?? 165
肇始 168 / 關系的局限和人情保單的減少 176 / 新戰略: 推銷“自我”和建立關系 179 / 拉關系過程中的互惠關系、 擬似親緣和性別角色 189 /關于壽險需求的話語 194 / 文化、 制度和銷售話語 205
第五章?? 購買人壽保險:一致的偏好和多樣的動機?? 209
“為什么” 與“是什么” 的問題 213 / 投保動機的文化與制度基礎 224 /產品偏好、 功能認知和產品選擇 232 / 偏好與選擇的文化邏輯 239 / 文化、 制度與行動 244
第六章?? 文化如何影響經濟:文化、市場與全球化?? 249
人壽保險市場形成中文化的多重互動過程 251 / 結構與能動性: 多重互動過程模型的一般性機制 257 / 人壽保險如何再造文化 263 / 文化與現代資本主義全球化 266 / 后記: 變化與預測 272
附錄一?? 研究方法?? 285
附錄二?? 2009 年在中國的人壽保險公司名錄?? 335
術語表?? 345
注釋?? 347
參考文獻?? 361
薄荷實驗生老病死的生意:文化與中國人壽保險市場的形成 節選
陳純菁/文 中譯本能和讀者見面令我倍感欣慰。 本書在三個方面可以作為民族志研究的范例,分別是尋找研究問題、理論抽樣以及經驗與理論的結合。本書只有一個經驗問題和一個理論問題。本書的經驗問題是:中國文化如何影響中國人壽保險市場。本書的理論問題是:文化以何種方式塑造市場的形成。這兩個問題相輔相成,實際上是同一個問題的不同側面。很多同學收集到的資料不夠完備,卻想要回答很多研究問題,這個誤區很常見。我們應當謹記,所有偉大的社會學家(無論是韋伯、馬克思、布迪厄還是戈夫曼)都只專攻一到兩個研究問題,他們窮盡一生,收集盡可能多的案例和資料來回答這些問題。這些睿智的社會學家分析得深刻到位,我們常常為之折服。就算我們沒有開創理論流派的雄心壯志,但是我們至少要清楚如何創造出一個好的理論。我堅信理論思考靠的是訓練,而不是看天賦。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讓同學相信,回答一個研究問題就已足夠。我在這本書里提出的研究問題是文化社會學和經濟社會學的核心問題,也是全球化研究的焦點。我試圖解釋本土文化如何塑造國內和國外公司并存的新興市場,從而了解跨國公司和商品如何能夠在擁有不同文化傳統的地方實現本土化。本書記錄了跨國經濟行動主體面對的障礙、采用的策略,以及它們與本土行動主體的互動及其結果。由此可見,我的研究問題也是全球化研究的焦點。 如果研究生想把這本書當作工具書,我建議他們在進入正文之前先閱讀導論和附錄一。導論介紹了研究問題和相關文獻,呈現了我根據相互矛盾和令人困惑的研究發現來修改研究問題的過程。附錄一記錄了我如何進入田野、如何選擇樣本、如何收集無法通過直接觀察獲得的資料以及我在田野中的角色和困惑。*重要的是,它記錄了我所犯過的錯誤。閱讀附錄一,讀者能了解到我*初的研究問題、我的田野經歷,以及我如何根據田野經歷修改研究問題。發表是學者的使命。我們發表的文章和出版的書籍就像畫廊中的藝術品一樣。越來越多的藝術家用照片來記錄他們的創作過程,然而鮮有學者會透露他們學術成果的產出過程。附錄一就是研究背后的故事,我希望在這里展示本書的研究過程,特別是田野中的挫折、困惑和不安。 我經常跟學生講,在做民族志研究的過程中,時常會感到困惑和迷惘,不知道能收集到哪些資料,也不知道能提出什么研究問題。其實這種感受是“正常的”,甚至可以說是一件“好事”。定量研究者有清晰的研究假設作為指引,而民族志研究者對田野中的情況只有一些印象、猜想和常識性的了解。這些初步的猜想往往與我們的田野發現南轅北轍。我們的田野發現可能相互矛盾,或者在彼時看來“沒有意義”。在這個階段,我們常常感到苦惱和不安。但是,正是因為這種困惑,我們才開始反思和質疑*初的假設和常識,充分修正我們的研究問題。我在導論中曾提到,田野中相互矛盾的發現讓我捕捉到文化中的死亡禁忌對中國人壽保險市場的影響。 但是,我的研究不能止步于此。我還要思考,它能夠和哪些社會學文獻對話。它與文化和經濟活動有關,但是文化社會學和經濟社會學的文獻汗牛充棟,我應該從哪里開始檢索文獻,又在哪里結束呢?這是民族志研究者所面臨的另一種不確定性。我在附錄一提到過,我曾兩次短暫離開田野,就是為了尋找理論框架。我閱讀了大量文獻,有精讀,也有略讀。檢索的過程就是不斷“過濾”不相關的文獻,直到剩下的文獻加上你的想法能夠解釋田野中的發現為止。從進入田野算起,我的“困惑”和“不安”持續了整整九個月。直到田野調查的*后三個月,我才*終確定了自己的理論問題和分析框架。 本書**章勾勒了研究的宏觀背景,第六章討論理論觀點,并回答**章提出的研究問題。其他章節(第二章到第五章)都可以單獨拿出來閱讀。但是,這些章節之間聯系緊密,共同解釋文化如何影響市場形成。第二章到第五章是根據資料的分析層次來安排的。第二章和第三章從組織層面分析,第四章從互動層面分析,而第五章是從個人層面分析。因此,將本書視作社會學民族志研究范例的讀者,在閱讀完附錄的研究方法部分后,*好能從**章開始循序漸進地閱讀全書。 我相信本書也同樣面向學術圈外的讀者。對人壽保險公司、經理和代理人來說,本書能幫助他們理解中國文化觀念對壽險產品的抗拒,教會他們如何跨越這些文化障礙。跳出人壽保險產業,有些跨國公司計劃在中國開展業務,也有很多國內公司也想要拓展海外業務,而這些海外地區的文化和中國文化截然不同,本書也能為這些公司的員工管理實踐和市場營銷策略提供一點淺見。不少商界人士關注文化對商業活動的促進和阻礙作用,我想本書也能在這方面提供一些幫助。*后,在商界之外,任何希望了解中國文化內涵,了解文化是如何影響我們思想和行為的讀者都能從本書中獲得一些啟迪。
薄荷實驗生老病死的生意:文化與中國人壽保險市場的形成 作者簡介
陳純菁,香港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她獲得美國西北大學博士學位后,曾任教于匹茲堡大學和洛杉磯加州大學分校。她的研究興趣包括社會文化、市場行為、全球化以及當代中國社會。目前的研究課題包括中國醫療服務中的非正式支付與社會關系、醫患關系,以及中國社會信用體系的社會文化意蘊。 譯者: 魏海濤,華中師范大學社會學院講師,博士畢業于香港大學社會學系,研究興趣主要集中在文化與經濟、勞動過程與集體行動。 符隆文,中山大學附屬第七醫院醫學人文部博士后,博士畢業于香港大學社會學系,研究興趣為醫療社會學和文化社會學。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回憶愛瑪儂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