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與中國古典政治哲學/經典與解釋論叢 版權信息
- ISBN:9787220118784
- 條形碼:9787220118784 ; 978-7-220-11878-4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水滸傳)與中國古典政治哲學/經典與解釋論叢 本書特色
※在中國古代的“四大奇書“中,ZUI能表現中國古代政治與社會問題的當屬《水滸傳》。關于《水滸傳》內容的解讀,卻隨著時代的變化、語境的不同而不斷發生著改變。作為一部同時帶有“教化”與“反抗”特質的“奇書”,在今天商業文明盛行的環境下,其相關話題又再次成為研究者們關注的焦點。而本書即從政治哲學的角度,以《水滸傳》為藍本,研究與探討了中國思想與學術的“古今之爭”以及當代社會變革與發展等諸多問題。※《水滸傳》作為政治小說,是否具有政治哲學意涵?應從政治哲學的哪些方面對《水滸傳》的人物、事件進行分析?探討《水滸傳》與政治哲學的關系,可以有哪些進路?本書即能滿足讀者對這些問題的疑惑。※本書脈絡清晰,論述深入淺出。在研究《水滸傳》的故事背景下,不乏能拾到學者們頗富趣意的人物解讀。比如:作者將宋江設定為“準君王”,但在遭遇閻婆與婆惜的糾纏時,卻極為含糊,對日常困境毫無辦法。其后更是毫無自制能力,誤殺婆惜,惹上官司,在縣府官員一陣“反說”保全下,被“逼”得棄官出走,不算是原本小說意義上的官逼民反……
(水滸傳)與中國古典政治哲學/經典與解釋論叢 內容簡介
《與中國古典政治哲學》是2016年6月在重慶大學高研院古典學中心舉辦的“《水滸傳》與政治哲學”研討會的論文結集。會議主辦者沒把研討會題目定為“《水滸傳》中的政治哲學”,因為《水滸傳》肯定是政治小說,但其中是否有政治哲學意涵,則有待探討。從與會者提交的論文來看,探討《水滸傳》與政治哲學的關系,可以有各種“進路”,從不同的角度來進行闡釋。通過一系列的探討,我們從研討會收到的十余篇論文中挑選了7篇,結集為這本小書,算作一次《水滸傳》“會飲”的成果。
(水滸傳)與中國古典政治哲學/經典與解釋論叢 目錄
劉小楓 編者說明 / 001
劉小楓 成為《水滸傳》的“高明”讀者可能嗎? / 001
鄒 羽 “忠義”《水滸傳》:文學批評與政治哲學 / 047
雷欣翰 《水滸傳》的一種復合結構—以魯達、宋江為中心 / 091
馮 慶 從軍師吳用與梁山聚義看“江湖知識人” / 141
楊運籌 士與世變:《水滸傳》所見“士”之問題 / 169
吳明波 從宋江和李逵看《水滸傳》的“革命”邏輯 / 195
孫大坤 毛澤東與《水滸傳》的當代讀法 / 213
(水滸傳)與中國古典政治哲學/經典與解釋論叢 節選
成為《水滸傳》的“高明”讀者可能嗎?(節選) 劉小楓 明代中期,《水滸傳》開始流傳肆中,頻頻獲得極高評價。高到什么地步?與《史記》相提并論! “《史記》而下,便是此書 ”……《水滸傳》與《史記》一樣,是作者 “發憤之作 ”——至清人金圣嘆,施耐庵的地位已與莊周、屈平、馬遷、杜甫并置,被譽為中國文史 “第五才子 ”。甚至將《水滸傳》比附孔子所作《春秋》者,也不乏其人。 如果《水滸傳》一致獲得如此好評,中國文史就又添一部一品經典。吊詭的是,自流傳以來,《水滸傳》也不斷遭 受攻訐:《水滸傳》 “倡市井萑苻之首 ”;“亂行肆中,故衣冠竊有猖狂之念 ”;《水滸傳》 “奸盜脫騙,變詐百出,壞人心術 ”——論者甚至說,編撰《水滸傳》者因此 “子孫三代皆啞,夫亦天道之報乎! ”a同一部書得到決然對立的評價,在中國文史上實屬罕見。如此情形也許表明,中國讀書人的智識旨趣正在發生一場裂變 ——這既非戰國時代智識人關于如何重建華夏國家的分歧,也非佛教入華引發的信仰分歧,而是 “雅”與“俗” 的分歧。據袁宏道記敘, “里中有好讀書者 ”,“撿《十三經》或《二十一史》,一展卷,即呼呼欲睡 ”,若捧《水滸傳》則 “不能釋手 ”(同上,第 197頁)。所謂 “雅”指的是以《十三經》和正史所代表的 “名教 ”,所謂 “俗”則指的是民間趣味 ——如袁中道所言,雖然《水滸傳》俗, “是天地間一種閑花野草,既不可無,然過為尊榮,可以不必 ”,否則, “崇之則誨盜 ……有名教之思者,何必務為新奇以驚愚而蠹俗乎 ”?(同上,第 198頁)倘若如此,推崇《水滸傳》豈不是叛逆 “名教 ”意識形態?然而,推崇者的主要理由之一恰恰是:《水滸傳》傳揚的是忠義報國精神。 還有一種折中觀點,其基本理據是:問學不可離俗。畢竟, “經史子集之外,博聞多知,不可無諸雜記錄。今人讀書,而全不觀小說家言,終是寡陋俗學。宇宙之變,名物之煩,多出于此 ”(同上,第 195頁)。經世必先通俗,所謂通曉俗世就是認識人世本相。好讀書者既要讀經書,也要閱人世,似乎經書與人世已然了不相涉。因此,即便《水滸傳》所記之事瑣碎可厭,仍然值得觀之 —如一位明代讀書人所說: 有言看《水滸傳》可長見識者,曾借觀之。其中皆傾險變詐之術,兵家用詭之道也。施耐庵真奸雄也!然人生何處不相逢,此意疊疊而見,亦處世者所當知也。(同上,第190頁) 貶抑者和折中者的觀點都僅僅是可以理解而已,推崇者的觀點則讓讀書人于心難安。畢竟,針對貶抑者的論調,推崇者輕蔑地說,《水滸傳》之妙 “可與雅士道,不可與俗士談”…“村學究見識,如何讀得《水滸傳》 ”?這類觀點認為,《水滸傳》以 “俗”見“雅”,“以人情為辭 ”, “化血氣為德性,轉鄙俚為菁華,其于人文之治,未必無小補”(同上,第 200頁)。換言之,《水滸傳》傳承了孔子《春秋》和馬遷《史記》的春秋筆法, “倘以奸盜詐偽病之,不知序事之法,學史之妙者也 ”(同上,第 167頁)。明代沙彌懷林甚至斷言,《水滸傳》 “玩世之詞十七,持世之語十三。然玩世處亦俱持世心腸也,但以戲言出之耳。高明者自能得之語言文字之外 ”(同上,第 184頁)。后世歷代讀書人都面臨這樣一個尷尬:如果你輕蔑《水滸傳》甚至《金瓶梅》,讀不出 “戲言 ”中的 “持世心腸 ”,你就成了不 “高明 ”的讀書人。懷林之言迄今仍具有挑戰性:我們得有能力分辨哪些是持世之語、哪些是玩世之詞!更棘手的是,我們還得有能力從玩世之詞中看出持世心腸。 倘若如此,要搞清這種關系,首先得面對自明代以來迄今都沒有解決的一個關鍵問題:《水滸傳》是否屬于孔子《春秋》和馬遷《史記》一類春秋筆法。這讓我不禁想起整整二十年前(1996)與捷克漢學家高一樂教授的一次閑聊。當時,高教授在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做訪問學人,有一天他從山上下到我在中國文化研究所的辦公室,事先并未預約,進門就說: “老劉,《水滸》的確難讀……”高一樂比我年長20多歲,卻喜歡稱我 “老劉 ”。他說話幽默,也懂中國江湖習慣 ……
(水滸傳)與中國古典政治哲學/經典與解釋論叢 作者簡介
劉小楓,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杰出學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文學院古典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文藝學學科帶頭人。著有《詩化哲學》《拯救與逍遙》《這一代的怕和愛》等著作,主編三聯書店“西方學術文庫”“經典與解釋叢書”等。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回憶愛瑪儂
- >
朝聞道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史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