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寫設計:何浩藝術書籍設計:2003-2018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8068880
- 條形碼:9787108068880 ; 978-7-108-06888-0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寫設計:何浩藝術書籍設計:2003-2018 本書特色
不露設計痕跡的“元設計”,一部本世紀以來的中國當代藝術史 何浩的出現,讓中國當代藝術家能與本土設計師合作,推出不遜于歐美藝術家的藝術畫冊,而且在視覺上、理念上有前沿性和探索性——藝術書籍本身也是當代藝術形式的一部分。他充分利用設計和工藝的手段,讓圖書這種二維媒介盡可能地呈現電影、裝置藝術等多維藝術的魅力;即使對于繪畫和攝影作品,在畫冊中也盡量體現藝術家的個性和特殊風格。由何浩設計的書籍,讀者總是更容易被書的內容本身所吸引,而不會特別注意其背后的書籍設計師。一位設計師的作品,完全看不到要塑造個人風格的企圖,這反而變得非常獨特。何浩的這種風格和追求,對于當今和今后的書籍設計者來說,都具有觀念上的啟發性。 何浩的設計是從內容中生長出來的,它只關心如何發現和呈現內容本身的價值,卻不露“設計”痕跡,這種設計理念不妨稱為“元設計”。 ——徐冰 何浩是一位迷戀時空對話的設計家,他敏感于歷史的壓力,萬物的嬗變,他在沉思冥想中安身立命,成為商業化之外的獨行者。 ——北島 何浩是個思想型的書籍設計師。他不喜小趣味、小機巧,而是直面內容,探究其內在縱深,并以自己專業的美學觀念去思考和提煉,將之表達給讀者。他的設計,常常有一種傳統文脈下的當代精神,優雅、節制而特立獨行。 ——董秀玉 何浩的這些設計項目對中國當代藝術的卷入程度之深,可以說是在一條脈搏上律動,分享著彼此的養分和生命。我甚至感到我在看一部本世紀以來的中國當代藝術史,因其特殊視點和材料而尤為可貴。 ——巫鴻
寫設計:何浩藝術書籍設計:2003-2018 內容簡介
設計也是一種寫作。從2003年起,何浩一直與中國Z具代表性的當代藝術家合作,設計了超過百部的高品質藝術書籍與畫冊,他以獨立設計師的身份,共同創造和書寫著中國當代藝術的歷史。本書即何浩在當代藝術書籍設計領域的作品選集。
寫設計:何浩藝術書籍設計:2003-2018 目錄
序 / 譚平
設計也可以是一種寫作 / 宋曉霞
平面設計的當代轉向—何浩的書籍設計實踐 / 蔣華
·作品 2003—2018·
2003
戴漢志《戴漢志的寶麗來照片》
□《戴漢志的寶麗來照片》設計手記
2004
林天苗《不零》
榮榮和映里《蛻》
2005
王蓬《王蓬》
□《王蓬》設計手記
榮榮和映里《超越—榮榮和映里的攝影近作》
王功新、林天苗《這兒?或那兒?》
郭鳳怡《誰是郭鳳怡》
2006
岳敏君《復制的偶像:岳敏君作品2004—2006》
繆曉春《虛擬的*后審判》
繆曉春《圖像+想象》
繆曉春《“水”的藝術史研究》(2007)
□《虛擬的*后審判》《圖像+想象》《“水”的藝術史研究》設計手記
榮榮和映里《六里屯》
□《六里屯》設計手記
2007
《確有其事—來自中國的當代藝術》
張鷗《爸爸和我》
莫毅《我的街坊》
林天苗《聚焦─紙上》
□《聚焦─紙上》設計手記
林天苗《看影》
《〈新攝影〉十年》
□《〈新攝影〉十年》設計手記
王秉龍《1979—1989中國戲曲年畫攝影》
陸亮《夜行者》
2008
Jan Worst《繪畫 1988—2008》
《外象》
凱倫.史密斯《九條命—新中國前衛藝術的誕生》
徐勇《胡同十六圖》
楊福東《竹林七賢》
□《竹林七賢》設計手記
唐暉《唐暉 1991—2008》
林天苗《媽的!》
劉錚《驚夢》
《談話: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2007年研討會論文集》
2009
《天使的傳說》
彭斯《抱書獨行》
《2009年度三影堂攝影獎作品展》
王川《燕京八景》
滕菲、杰克.康寧翰《致陌生人》
□《致陌生人》設計手記
陳文驥《陳文驥》
□《陳文驥》設計手記
2010
徐冰《徐冰版畫》
□《徐冰版畫》設計手記
徐冰《鳳凰的故事—徐冰〈鳳凰〉項目》
王功新《關聯—王功新錄像藝術》
展望《新素園石譜》
徐勇《十八度灰》
彭斯《異世同流》
《十年曝光—中央美術學院與中國當代影像》
陳文驥《中央美術學院造型藝術年度提名—2010 陳文驥 / 陳文驥油畫廿四年 1986—2010》
張方白《張方白》
2011
朱昱《朱昱》
□《朱昱》設計手記
靳尚誼《向維米爾致意》
張進《張進畫集》
□《張進畫集》設計手記
《圖像的游歷—中國當代新工筆畫家圖文集萃》
喻紅《黃金界》
□《黃金界》設計手記
滕菲《寸.光陰》
葉劍青《觀》
張進《中學生的現實主義》
張進《四合汲古》
2012
劉曉輝《劉曉輝》
□《劉曉輝》設計手記
張慧《張慧》
文國璋《文國璋油畫作品選集》
徐唯辛《眾生》
荒木經惟《感傷之旅.墮樂園 1971—2012》
□《感傷之旅.墮樂園 1971—2012》設計手記
徐唯辛《七個礦工》
《十年.有聲—中央美術學院與國際當代首飾》
劉商英《未到達》
《藝術中間2012》
2013
王蓬《王蓬》
劉曉輝《劉曉輝》
葉錦添《夢.渡.間》
張進《四合畫稿》
張杰《快樂的美術課:張杰的撕紙藝術》
2014
劉錚《劉錚:攝影1994—2002》
陸亮《陸亮》
彭斯《景物斯和》
張進《光灑太行》
唐小禾 程犁《唐小禾 程犁》
2015
文金揚《文金揚繪畫·教學·著作文獻集》
劉商英《空故納萬境》
劉彥湖《安敞廬印集》
□《安敞廬印集》設計手記
彭斯《太素|流詠》
劉曉輝《西西弗斯之謎》
姚璐《遮蔽與重構—姚璐新山水》
王強《王強》
2016
王音《禮物》
羅杰.拜倫《荒誕劇場》
《故事繪—中國美術館藏連環畫原作精品展》
王功新《王功新錄像藝術1995—2015》
□《王功新錄像藝術1995—2015》設計手記
2017
陳文驥《陳文驥作品2006—2016》
薩本介《識真山》
2018
鄔建安《鄔建安》
北島《此刻》
□《此刻》設計手記
人名索引
代后記 關于何浩的《寫設計》 / 巫鴻
跋 / 何浩
寫設計:何浩藝術書籍設計:2003-2018 節選
代后記 關于何浩的《寫設計》 巫鴻
(美術史家、批評家、策展人,芝加哥大學教授) 看到《寫設計:何浩藝術書籍設計2003—2018》校樣,我有兩個驚訝——雖然我自認對何浩的設計項目比較熟悉而且一直欣賞它們的當代感和文化氣息。一個驚訝是這些項目對中國當代藝術的卷入程度之深,可說是在一條脈搏上律動,分享著彼此的養分和生命。我甚至感到我在看一部本世紀以來的中國當代藝術史,因其特殊視點和材料而尤為可貴。另一個驚訝是我們二人互動之頻繁,甚至超出我的記憶。翻到索引頁一下查到13個出版物,多數是我策劃的展覽圖錄,少數包括我寫的文章。我忽然感到我所面對的,是何浩創造的一條潛在線索,在近20年中把我和藝術家、和畫廊與美術館、和中國當代藝術聯結在一起。我相信有這種感覺的不會只是我一人。
*使我記憶深刻的是我們的**次合作——2004年的《榮榮和映里:蛻》展覽圖錄。此展在北京798大窯爐車間舉行,以“蟬蛻”的意象把一個龐大的工業廢墟轉化成當代藝術場地。當展覽本身業已消失16年,當大窯爐車間的廢墟早已被閃亮的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掩埋,是何浩設計的畫冊給予了這個展覽和它的廢墟場地以持續的生命,甚至永生。
從設計上講這也是我所有出版物中*具“展覽性”的一個,把作品、文字和空間了無痕跡地融合在一本書中。它的視覺沖擊力迅速而強烈:記得當我和紐約的亞洲協會美術館商討舉辦全球出版界大亨布雷克的私人美術藏品展覽的時候,展覽圖錄幾稿設計他都不滿意。我于是把何浩的《蛻》帶到討論現場。他眼睛頓時發亮,說“我要這個設計師”。很可惜這個展覽*后因故未能舉辦,但他的反映使我難以忘懷。 2020年5月于普林斯頓高研院
寫設計:何浩藝術書籍設計:2003-2018 作者簡介
何浩,生于北京,獲中央美術學院博士學位,執教于該校設計學院。作為獨立設計師,他設計的書籍作品曾獲得2007年“英國最佳畫冊獎”、2010年“德國卡塞爾國際攝影節世界最佳攝影畫冊獎”,并分別于2013年、2015年在寧波美術館、香港中文大學舉辦個人設計作品展,著有《一個中國獨立設計者的當代藝術史》(2014年)。
- >
月亮與六便士
- >
隨園食單
- >
自卑與超越
- >
巴金-再思錄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經典常談
- >
我與地壇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