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看得見與看不見的光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9013878
- 條形碼:9787509013878 ; 978-7-5090-1387-8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看得見與看不見的光 本書特色
新冠疫情大流行,注定使2020年成為一個劃時代的里程碑,碑文的撰寫者就包括此書的作者們:在全球16個國家記錄同一個大事件,以非官方的平民視角,為歷史留下痕跡,為未來提供佐證。 ——呂寧思 鳳凰衛視資訊臺執行總編輯,《二手時間》譯者 作為全球公共事件的新冠疫情在時空分布上并不均勻。本書21位身處世界各地的作者提供了難得的在地化視角,為我們還原了一個溝壑縱橫的復雜世界本相,也用他們的親身經歷帶我們感受了域外特殊時期的世態人心。后疫情時代,如何理解世界、如何重新出發,他們的故事已然埋下線索。 ——賀雪峰 武漢大學社會學院教授、院長,《*后一公里村莊》作者 這是一部浴火重生的日記,同時也是一國、一城、一人的內心獨白。作者們平凡如你我,卻因時光、機緣使他們的記錄具有了歷史的意義。這些記錄,必將發出光芒,成為歷史的一個注腳。 ——何帆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變量》作者
看得見與看不見的光 內容簡介
2020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整個世界陷入“至暗時刻”。 身處16個國家的21位普通人,他們或是長期生活在域外,或是因疫情被滯留于域外。他們用日記的形式記錄了所在國家或城市的“眾生相”。 或許他們是從未被“看見”的,平凡得就像人群中擦肩而過的你我,但疫情卻讓他們“看見”與經歷的美好和艱難,甚至生死抉擇,通過一點一滴的記錄,共同描繪了全球疫情時代的真實畫卷。在這些時而詼諧、時而溫暖、時而黯淡的文字中,我們不僅能看到發生在世界各個角落的“疫情故事”,更能體會到那些跨越時空的感悟與永恒瞬間。 他們的記錄,是一國、一城、一人的獨白,是那看得見與看不見的光。
看得見與看不見的光 目錄
日本——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我的知日側記 ……
周俊/早稻田大學現代中國研究所招聘研究員/
不談時事/不會啃骨頭的日本人/應對疫情的快與慢/謠言的困境/熱鬧的公園/學校停課的爭議與苦惱/口罩的故事/“臉書” 上的論戰/疫情下的對華認知/捉襟見肘的中央政府/自衛隊在哪里?/權貴與英雄/大雨中的警報/所謂禮儀之邦/歧視與關懷/社會治安與義理人情/感恩型社會/官僚主義與保守傳統
意大利——佛羅倫薩四十日談 ……
楊肯/歐洲大學學院國際法博士研究生/
等待疫情降臨/“緊急狀態”/佛羅倫薩的孤獨/菲耶索萊山下/尋醫記/回歸
新加坡——獅城的“藥丸” ……
翁磊/新加坡執業律師/
取消行程/重視/除夕/十人團/嗤之以鼻/謠言/壓力/從長計議/總理說/捐款/橙色預警/勇氣/處罰/聯名/影響/閉門會議/發錢/武當派/歧視/在家辦公/馬國封關/限制/虛驚一場/合理/熔斷機制/準備/下了血本/發飆/恍然大悟/路邊社/泄密/奶茶/女公務員/客工/100新幣/宣誓/一視同仁/理發/一切都會好起來
荷蘭——青草地上開滿了小花 ……
安寧/馬斯特里赫特大學神經心理學博士研究生/
囤貨/結婚/擔心/升職/一身冷汗/欣然答應/種菜養雞/口罩/魚排/整裝待命/鐵飯碗/新鮮/高燒/假裝沒事/取藥/分診室/家庭醫生/檢測/陽性/好轉/中藥/簡單活著/活力/哈哈大笑/抽離/兔子/拜訪/未來
荷蘭——等待自由的荷蘭小家 ……
陳菽芊/法律相關從業者,現居荷蘭/
字條/壓力/欣賞/傻笑/重要職業/友人/特別的回憶/小熊/爭論不休/孩子/糾結/補貼/國王節/包包博物館/海豚/鴻溝/陽光僵尸/辛波絲卡
危地馬拉——安坐“!卑,仿佛魔幻 ……
李燡/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研究員/
大業收手/“親我”活動/貧困比肺炎更可怕/首例/類似“封城”/戲劇性/投奔更危險的國家/安心駐守/美洲抗疫思路/富貴病/志愿者/撤僑大戰/派上用場/巴西總統/安靜的“圣周”/維權成功/居家隔離/文化生活/荒野求生/復活節/生日蛋糕/送狗/援助同鄉/二次送狗/境外輸入的非法移民/消費能力的下滑/撤僑結局/解除隔離/神奇的尼加拉瓜/滯留海外/魔幻的厄瓜多爾新聞/異性相吸/亞馬遜叢林/烤肉/全新的世界/切大辣椒/破產/聲音
英國蝸——居牛津群體免疫記 ……
駱小平/華北電力大學副教授,牛津大學高級訪問學者/
回顧/溫暖/心真大/電視執照費/歷史性時刻/戰時狀態/這是恐慌/浮動醫院/封城/5G 基站/集結號/鼓掌/貧與富/眾志成城/綠化帶/批評/襲擊/利益優先/視死如歸/騎警/女王講話/仍然短缺/不會這么做/丘吉爾的話/結語
印度——德里不思議 ……
張文娟/印度金德爾全球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挑戰/焦慮/街景/生靈/能力/感受/艱難抉擇
西班牙——我竟忘記自己身在何處 ……
孫敏/廈門大學外文學院助理教授,馬德里大學文學博士/
飛向馬德里/樂觀/蓄勢待發/顏面掃地/病倒/一票難求/大相徑庭/以書為伴/如此相似/長壽/搬家/自謀生路/時間/口罩/互道感謝/貓與狗/詞/疲憊/讀詩/頒獎日/首屈一指/傷感/烏龍/策略/時間表/錢/美麗的工作/散步/遇見堂吉訶德/雨/后記
馬來西亞——風雨遮住了南洋的月亮 ……
丘碧欽/馬來西亞人,華文獨中教育工作者/
徹夜未眠/一家之主/遙祭/齋戒月/回不去了/急, 急了/趕回去還是抓起來?/是公仆, 不是官/邊緣異鄉人/當病毒靠近, 當宏愿離去
德國——觀疫蕓蕓事,善治若烹鮮 ……
姜孝賢/廈門大學法學院助理教授,漢堡大學訪問學者/
咖啡與疫情/疫情防控, 誰人職責/口罩與科學/信法不信人/疫情下的華人/寫在后面
德國——柏林空城記 ……
唐雪峰/自由職業者,現居柏林/
風聲/遙遠/代購/尋找/該來的還是來了/許愿/一腳油門到底/馬照跑,舞照跳/請嚴肅認真對待/求助/關鍵一環/拐點來了/后記
法國——巴黎“散漫”記 ……
張臏心/廈門大學法學院助理教授,巴黎政治學院訪問學者/
巴別塔/能否兼容/“封城日記” 與“階級矛盾”/兩難/大疫情中的小善意/出臺/危機重重/病毒糾察隊
阿根廷——兩萬公里的項城和家 ……
郭達明/阿根廷人,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阿根廷—中國研究中心協調員/
在項城/春節生活/朋友來陪/不是個好征兆/無法入睡/接受采訪/吸引我的地方/阿根廷華裔/看電影/支持湖北/該回家了/啟程/第二次隔離/首例死亡/隔離一周/不會短缺/空蕩蕩/家人聚會/照顧外婆/經驗/試劑盒/反歧視/對中國不利/接收試劑盒/順利到達/蓋亞假說
比利時——向陽而生的布魯塞爾:當愛情遇到疫情 ……
顧昱雯/荷語布魯塞爾自由大學傳播學博士研究生/
臨時政府/我們都一樣/封城一周/晾著/媒體/志愿者/5G謠言/論文/愛情
韓國——愿太陽照常升起 ……
金弘宇/韓國高麗大學本科生/
一切剛剛開始/冰火兩重天/坐地鐵/見教授/健康包/值得稱贊的“韓國防疫”/后疫情時代
俄羅斯——只要熱愛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
李坤陽/莫斯科國立大學地質系碩士研究生/
該來的終究是來了/俄式“玩笑”/我的矛盾/只要熱愛生命,一切, 都在意料之中/硬核的“可愛”/野韭菜和熊/進步, 總在災難之后/砥礪前行, 中華同心/莫斯科之傷/結語: 一個90 后的話
俄羅斯——別樣的特維爾 ……
聶新然/俄羅斯特維爾國立大學交流生/
打車上學/還是停課了/期待改進/文化差異/郵件學習/高度警惕/艱難歲月/感到溫暖/集會抗議/買機票/擔憂/歸國路漫漫/中國紅
美國——有時幾十年都一成不變,有時幾周就地覆天翻 ……
陸恭蕙/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安德森管理學院客座教授/
合作/類似流感/病毒/首例/海嘯即將來臨/生日周/COVID-19/拭目以待/*壞的準備/緊急狀態/令人困惑的“希望”/地覆天翻/R的觀點/推卸責任/平行宇宙/洛杉磯: 潮流之都/特朗普的“盡力”/戴口罩/美國的方式/沒有亞洲人/反對種族主義/病毒究竟來自哪里?/美國“抗疫”
美國——我看著美國一步步滑向火山口 ……
李泉/武漢大學教授,疫情期間在美國訪學/
風暴要來了/囤貨/上行下效/這大概就是生活吧/買槍/集結在旗幟下/六個關鍵失誤/不落下風/30 分鐘/縣官不如現管/亞洲還是中國/安慰號/全國哀悼日/不講究細節了/沒人下臺/國家戰略/毀滅性創造/選舉邏輯/推特上翻車了/解封還是解放/綠卡/亞洲會進一步崛起/集體行動困境/算不算失敗?/感恩/超過越戰/群體免疫/漏洞百出/天知道
美國——時代的一粒沙,個人的一座山 ……
丁俊華/河南大學校聘副教授,美國南亞拉巴馬大學訪問學者/
請假/感動/焦慮/口罩/加油/拭目以待/過山車/免費午餐/世界**/安慰自己/“我從未見過像這樣的事”/不堪一擊/冷藏卡車/裹尸袋/水深火熱/槍擊案/復活節/希望/天高云淡/忘乎所以/除了擔心, 還是擔心/難以入睡/感動/好消息/兩本書/車上觀景/郵局、超市/不幸/降薪/理發/沒敢下車/機票/突破10萬/騷亂/記憶
編后記:失衡的地球與起火的世界 ……
看得見與看不見的光 節選
書摘 周俊——日本,2020年2月17日,星期一:不談時事 今天,日本國內開始正式發現確診病例,感染者總數達46人。這并不包括早先的“鉆石公主號”,而指的是日本國內社群的感染病例。目前,日本媒體主要仍在報道中國方面的疫情,日本民眾對于已悄然襲來的疫情似乎并沒有什么警覺性。大家的生活一切照舊。 在日本的日常生活當中,普通民眾不會主動討論時事問題,甚至會有意避開這類話題。日本年輕人常用的通訊軟件是Line,我與一些日本朋友也有Line群組,有體育主題的、有野炊主題的……但他們從不在群內討論任何時事話題。通俗地說,就是“分得清說話場合”。其實,他們并不是沒有自己的看法,而是因為日本社會是一個社會角色涇渭分明的“專家知識型”社會。各個領域的專家非常受尊重,大家對領域之外的發言都十分謹慎。普通日本民眾一般會選擇聆聽專家的意見,而不是優先表達自己的主張,因為草率的發言被認為是無知的表現。 同時,大部分日本年輕人對于時事政治確實不感興趣。根據2017年的統計,20歲至30歲的年輕人參加國會議員選舉的投票率只有34%。在年輕人看來,政治與他們沒有任何關系。在日常生活中,他們一般感受不到政治給他們造成了什么不便,因此也缺乏關注的動機。有社會評論家認為,是日本過于平靜和諧的生活造就了這種現象,他們把這種現象稱為“和平白癡”。美國著名學者弗朗西斯·福山在其著作《歷史的終結與*后的人》中所寫的可能就是這種現象。 年輕人這種對時事問題漠不關心的態度可能也會表現在此次應對新冠疫情的問題上。我不知道日本的新冠疫情會往哪個方向發展,但可以肯定的是,日本年輕人不會有過激的言論和行動。這種漠不關心的態度將使日本的政治缺乏活力。但同時,這也可能有助于避免社會意見的激烈對立。 楊肯——意大利:等待疫情降臨 “一片漆黑中,我們佇立在大海的邊緣,靜靜等待著大浪來襲,卻又毫無把握即將來到的浪潮會有多么洶涌!边@是3月底疫情即將暴發之際,一位紐約市醫生對自己心緒的描述。我所經歷的些許挫折與困難,自然無法同醫護人員的創痛相提并論。不過,我在1月與2月所經歷的,也恰恰是這種令人備感無力的等待。疫情浮現之初,許多人都曾抱怨家中長輩不拿病毒當事兒,而我本就在海外,更擔心父母對此注意不夠;再加上網絡上流傳的信息泥沙俱下,我怕他們無法甄別,便也像個強迫癥一般,對當時網上能找到的信息照單全收,稍作過濾之后再轉告他們。因此春節前后的那兩周里,我多少也被社交網絡上的諸多消息所裹挾。 十分不巧的是,我恰好就在這一階段病倒了。那時我對疫情雖然有著不小的心理包袱,卻也沒有及時調整自己的行為習慣。那時我還未對疫情發展的時間線做太多了解,即便知道病毒已經擴散至韓國、日本,卻仍僥幸意大利這邊還有時間。大年三十那天,我仍然去了市中心的中國超市采購年夜飯的食材,并照計劃請來一些朋友到家里慶祝。佛羅倫薩是旅游城市這樣的常識,似乎并未被我考慮在內。等到了大年初二時,我便開始注意到自己有生病的跡象。雖然我的癥狀只有頭疼、體乏和喉嚨腫脹,但內心仍然十分惶恐。那時有關病毒可能潛伏兩周的消息已經傳播開來,為了以防萬一,我決定在家閉關,以免“我的*壞情況”會波及學生公寓中的其他同學。 那幾周正值舍友回國過春節,寓所中便只有我一人。從1月底到2月初的那十幾天,我的身體、心理狀態不算理想。一方面,國內疫情仍在迅速發展。武漢封城初期的混亂,以及抗疫前線所傳來的諸多噩耗,都令我擔憂疫情會進一步升級。父母住在北京市郊,相對安全,但外公外婆所在的浙江,在當時看來并不算樂觀。為此我仍在追蹤各路消息,雖然談不上有多影響休息,但心情總是很糟。生病后的*初一周里,我換著吃了一些從國內帶來的感冒藥、退燒藥與抗生素——當時我手邊沒有體溫計,也無法明確知曉自己是否發燒,只能祈禱這些藥能夠緩解癥狀。那時我的頭疼還是忽好忽壞。情急之下,我便把電熱水壺從廚房搬進臥室,從早到晚地燒熱水喝熱水,睡覺時也不忘把夏天的薄被和毛毯統統蓋上,希望“捂汗”能幫上一些忙。就這么混沌地過了*初的幾天后,1月30日,我還是等來了那條不可避免的新聞——兩名中國游客在羅馬被確診,成為意大利*早發現的輸入性病例。這是一對六十多歲的武漢夫婦,1月23日隨旅游團抵達米蘭,24日卻被團友“拋棄”在帕爾馬市。兩人后來自行抵達他們在羅馬訂好的酒店,因為癥狀加重,29日才*終向賓館求助。而在此期間,兩人還于27日經過佛羅倫薩,并在市中心火車站附近的酒店下榻。這個故事本就很是糟心,對于仍在休息恢復中的我而言,讀到之后更是覺得心里一沉。1月30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新冠疫情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次日,意大利政府宣布進入為期6個月的緊急狀態,并同時暫停了中意兩國的直飛航班。 安寧——荷蘭,2020年4月6日,星期一:高燒 截至今天,荷蘭確診18 803人,1867人死亡! 昨天晚上,弗蘭克下班回來感覺不舒服,就睡了,半夜他突然發起燒來, 40℃!已經是凌晨了,外面天還很黑。他連忙跑到隔壁去睡,我給他敷了熱毛巾,吃了藥,倒了熱茶,過了半個小時一量385℃,頭痛,渾身無力,但是沒有咳嗽和呼吸困難,很奇怪。他讓我戴上口罩和手套,反復測量體溫到了7點。早上起來我做了雞湯,他也沒吃多少,9點多體溫375℃,中午到了38℃。他聯系了老板請假,還跟部隊請了假。給家庭醫生打電話,一直忙線,13:15打電話說是午飯時間,13:30才開始工作,結果到點還是一直忙線,好不容易打通了,就問了一下癥狀和工作地址,說在家觀察到明天。 一個荷蘭朋友給我發來了對面火車站的視頻,救護車拉走了一個病倒的人,把他嚇得一夜沒睡好。我拉著弗蘭克說,無論發生什么,我都會陪著他。 2020年4月7日,星期二:假裝沒事 截至今天,荷蘭總確診人數為19 580(新增777),住院人數7427(新增292),死亡人數2101(新增234)。 昨天晚上弗蘭克開始有點呼吸困難,體溫達到387℃, 我把可樂瓶里面裝滿水,凍成冰,讓他枕在脖子上靠近頸總動脈的位置。這里血管湍急,可以快速讓血液涼下來帶到身體其他地方。不斷地測體溫,拿濕毛巾敷在額頭上,不斷換毛巾,我不斷安慰他,這一切都會沒事,第二天也許醫生會讓你去醫院。他說,不可能的,這是政策,現在輕癥都要在家。 可是你現在呼吸困難。 好在我還可以講話,不嚴重,沒事的?赡苁瞧胀鞲,放心,沒事的。 唉,可是現在輕癥不治療,嚴重了又治不了,那不是會被拖死? “不要說了!你越說我頭越痛!彼鹌饋。我戴著口罩已經快崩潰,眼淚瞬間流下來,無法控制住。我跑去隔壁房間哭,不斷地哭。 在面對危機和壞消息時,人的**反應是否認,安慰自己,不至于崩潰。我如果戳破這樣的自我安慰,就會讓弗蘭克崩潰。其實我們都知道,他很可能是新冠病毒感染,可是我們都不能提,提了就會讓我們這樣的“假裝沒事”建立起來的心理防線崩潰掉。 我起身走下樓,開始收拾殘羹冷飯和一堆堆碗筷,越是在絕望、焦慮和恐懼中,就越要讓家里干凈整潔。不僅僅是防病毒,還有讓自己頭腦放空,不要被恐懼和焦慮淹沒,更重要的作用是,整潔的環境會讓自己的情緒放松舒暢。 忙碌很久,第二天凌晨,我聽到弗蘭克不斷長吁短嘆的聲音、喘氣的聲音,我嚇得一下子起來,給他換毛巾,測體溫,他現在38℃。我給他做了一碗菠菜湯,加了很多雞蛋花、大蒜、姜末,他喝了一些,然后說,對不起又朝你大吼了。我說沒事,你現在生病,無論怎么樣,我都不會拋下你,我會好好照顧你。很快他繼續睡著了,沒有接到醫生電話。 中午再打過去,告訴護士他呼吸困難的事情,護士向醫生報告了一下,然后說繼續觀察。我很崩潰,但是不能表現出來。走下樓,開始整理花園,這個時候我無法工作,根本無心看書。今天天氣非常好,我在另外兩排土地上種滿了豆角和胡蘿卜,給西紅柿、南瓜、小蔥澆水。陽光直射著我的頭頂,忙完之后,我發現情緒好多了,而且還有了希望,等弗蘭克病好了,可以看到長滿蔬菜的花園,多好。 我打開新聞看到荷蘭花卉市場因為病毒而不得不扔掉百萬株花卉,荷蘭郁金香那是一箱一箱地被扔掉,和垃圾堆在一起,讓人心痛。百年來,荷蘭都是世界上*大的花卉市場交易地,現在的慘狀是前所未有的。 李燡——危地馬拉2020年2月29日,星期六:“親我”活動 新冠肺炎疫情形勢日趨嚴峻,本地也不甘示弱,今晚在中心公園舉辦了“抗擊新冠肺炎”主題大型歌舞說唱戲劇演出,吸引觀眾無數,在本地可算是萬人空巷。 組織形式頗具新意,本地**學府San Lucas大學的一群大學生著各色長袍、蒙面僅露瞳孔,扮演“病毒”,在觀眾群中穿梭來回,*終向地上一趴——象征病毒被打倒。身為本地名流,又擁有同冠狀病毒的*近“親緣”,我當仁不讓成為嘉賓,在臺上唱念做打,與“病毒”們展開親密互動:整場演出的高潮之一,是為表示危國人民不懼病毒,兼證實中危人民的親密情誼,臺上指揮者臨時決定安排大規!坝H我”活動——臺上人員約30人挨個同我親嘴!底下觀眾齊聲大喊“Bésalo! Bésalo!”(親他!親他!) 我聽明白這一安排后嚇得半死,在我一再堅持下,群眾采取輕碰嘴唇的簡易親流程,總算勉強維持局面。演出之后我當然成為焦點,在擁擠人群中一邊響應各類合影要求一邊艱難前行,終于和朋友擠到一處飯館,吃了雙份的牛排——老板還沒要我錢,作為魔幻一晚的圓滿結局。
看得見與看不見的光 作者簡介
日本——周俊,早稻田大學現代中國研究所招聘研究員。 意大利——楊肯,歐洲大學學院國際法博士研究生。 新加坡——翁磊,新加坡執業律師。 荷蘭——安寧,馬斯特里赫特大學神經心理學博士研究生。 荷蘭——陳菽芊,法律相關從業者,現居荷蘭。 危地馬拉——李燡,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研究員。 英國——駱小平,華北電力大學副教授,牛津大學高級訪問學者。 印度——張文娟,印度金德爾全球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西班牙——孫敏,廈門大學外文學院助理教授,馬德里大學文學博士。 馬來西亞——丘碧欽,馬來西亞人,華文獨中教育工作者。 德國——姜孝賢,廈門大學法學院助理教授,漢堡大學訪問學者。 德國——唐雪峰,自由職業者,現居柏林。 法國——張臏心,廈門大學法學院助理教授,巴黎政治學院訪問學者。 阿根廷——郭達明,阿根廷人,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阿根廷—中國研究中心協調員。 比利時——顧昱雯,荷語布魯塞爾自由大學傳播學博士研究生。 韓國——金弘宇,韓國高麗大學本科生。 俄羅斯——李坤陽,莫斯科國立大學地質系碩士研究生。 俄羅斯——聶新然,俄羅斯特維爾國立大學交流生。 美國——陸恭蕙,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安德森管理學院客座教授。 美國——李泉,武漢大學教授,疫情期間在美國訪學。 美國——丁俊華,河南大學校聘副教授,美國南亞拉巴馬大學訪問學者。
- >
山海經
- >
隨園食單
- >
推拿
- >
經典常談
- >
姑媽的寶刀
- >
月亮與六便士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