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鰻魚的旅行/帕特里克.斯文松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0497583
- 條形碼:9787540497583 ; 978-7-5404-9758-3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鰻魚的旅行/帕特里克.斯文松 本書特色
1. 一本和鰻魚一樣難以被定義的奇書,關于鰻魚,更關于生命本身:從鰻魚笨拙又浪漫的生命之旅,抵達深刻又感動的生命之謎 2. 瑞典現象級暢銷書,出版3個月印量高達70000冊,現已超過130000冊!以處女作一舉拿下瑞典極富盛名的文學大獎——奧古斯特獎,被評為*佳非虛構圖書 3. 講述鰻魚在科學史中留下的謎團,展開文學、藝術和宗教中的鰻魚考察之旅,在回憶與父親珍貴的捕鰻時光中,探討生命、死亡以及其間的一切。語言優美動人,情感真摯動人:克制的文字中,流淌著父子之間甚少表露的深情 4. 被翻譯為30種語言暢銷多國,媒體好評如潮:《紐約時報》“編輯選書”,《洛杉磯時報》暢銷書,《福布斯》*佳夏季讀物,《洛杉磯時報》“與自然保持聯系的21部經典”,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館長盛贊 5. 獨特設計,精美裝幀,優雅精裝,多幅量身定制的藝術插畫
鰻魚的旅行/帕特里克.斯文松 內容簡介
鰻魚是自然界很奇怪的生物之一。時至今日,我們仍對它知之甚少。 歐洲鰻出生在馬尾藻海——一片難以確定邊界的海洋,隨后會去往歐洲海岸,再游入江河溪流棲居。平靜地生活幾十年后,當生物鐘敲響,它會完成很后一次蛻變,踏上返回出生地的漫漫歸途,在那里繁殖并死去。如果無法啟程,它仿佛會等待到永恒,絕不變身。 兩千多年來,鰻魚一直是一個謎。亞里士多德堅信它沒有性別,弗洛伊德試圖尋找它的生殖器卻屢屢受挫。從沒有人見過鰻魚交配。 神秘的鰻魚令帕特里克著迷,與鰻魚同樣難解的還有他與父親之間復雜微妙的關系。他在文學、藝術、宗教與科學史領域探尋,同時追憶與父親一起捕鰻的童年時光。鰻魚的不可知、它笨拙又浪漫的生命之旅,宛如隱喻,觸發我們對生存與死亡、目標與意義的思考和領悟。
鰻魚的旅行/帕特里克.斯文松 目錄
1 鰻魚
2 在小溪旁
3 亞里士多德與從淤泥里誕生的鰻魚
4 凝視鰻魚的眼睛
5 西格蒙得?弗洛伊德與的里雅斯特的鰻魚
6 偷漁
7 發現鰻魚繁殖地的丹麥人
8 逆流游泳
9 捕釣鰻魚的人
10 智勝鰻魚
11 怪異的鰻魚
12 殺生
13 水面下的生命
14 設置鰻魚陷阱
15 漫長的回家之旅
16 變成一個傻子
17 鰻魚從我們身邊消亡
18 在馬尾藻海上
致謝
參考文獻
鰻魚的旅行/帕特里克.斯文松 節選
鰻魚的出生是這樣的:它發生于大西洋西北部一片叫馬尾藻海的海域,那是一個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都非常適合鰻魚出生的地方。馬尾藻海實際上不是一片有明確界線的水域,而是一片海中之海。要說清楚它起止于何處并不容易,因為不能用平常的尺度來衡量它。它位于古巴和巴哈馬群島略往東北一點、北美海岸以東,不過它處于不斷的變動之中。馬尾藻海就像夢境一樣:你無法確切地說出你何時進入,又何時走出它。你只知道,自己曾經去過那里。 這種善變性是因為馬尾藻海是一片沒有陸地邊界的海洋,它只是由四股強大的海流圍起來的。西邊是賦予生命的墨西哥灣暖流,北邊是其支流北大西洋暖流,東邊是加那利寒流,南邊是北赤道暖流。500多萬平方公里的馬尾藻海就像在由海流封閉起來的圓圈里打轉的一個溫暖又緩慢的漩渦。進入這片海域的東西,要想出去就沒有那么容易了。 這里的水是深藍色的,很清,在某些地方有近7000米深,海面上覆蓋著黏糊糊的褐藻,仿佛巨大的地毯。這些褐藻叫作馬尾藻,這片海也因此得名。長達幾千米的厚厚的海藻組成的網覆蓋在水面上,給大量生物帶來了生機,對它們形成了保護。這些生物有小型的無脊椎動物、魚類和海蜇、海龜、蝦和螃蟹。海底深處還瘋長著其他種類的海草和植物。一大群生物生活在黑暗中,仿佛黑夜里的一片森林。 就是在這里,歐洲鰻魚——拉丁語學名Anguilla anguilla——出生了。春天,那些性成熟的鰻魚在這里嬉戲,產卵并讓其受精。在海洋深處的黑暗的保護下,這里出現了一種類似蠕蟲的小生物,它有小小的腦袋、視力很差的眼睛。它被叫作鰻魚的柳葉狀幼體,有著一個像柳樹葉子的扁平身體,基本上是透明的,僅有幾毫米長。這是鰻魚生命的**個階段。 這些透明的“柳樹葉子”立刻開始了它們的旅行。它們跟隨著墨西哥灣暖流,在大西洋里穿越幾千公里,朝著歐洲海岸的方向行進。這是一場耗時可能長達3年的旅行,在此期間幼蟲一毫米一毫米地緩慢生長,就像個慢慢鼓起來的氣泡。經過了這段漫長的時間,當它們終于抵達歐洲海岸時,它們完成了**次蛻變,變成了玻璃鰻。這是鰻魚生命的第二個階段。 就像它們之前柳葉狀的本體一樣,玻璃鰻也是幾乎完全透明的生物,身長六七厘米,細細的,扭來扭去。它全身透明,仿佛顏色和罪惡都還沒有在它們的身體里獲得一席之地。海洋生物學家、作家蕾切爾?卡森寫道,它們看起來就像“細細的玻璃棒,比一根手指短一些”。它們很脆弱,似乎缺少保護,被一些人比如巴斯克人視為美味。 玻璃鰻抵達歐洲海岸后,大部分都會往河流上游游去,迅速地適應在淡水中的生活。就是在這里,鰻魚完成了又一次蛻變,變成了黃鰻。它們的身體長成了蛇形,肌肉發達。眼睛很小,有一個突出的暗色中心。頜骨變得寬而有力。鰓孔很小,幾乎完全被隱藏起來了。整個腹部和背部都長著細細的、柔軟的鰭。皮膚出現了深淺不一的棕色、黃色和灰色色澤,上面覆蓋著鱗片,鱗片極為細小柔軟,甚至都無法被看到和觸摸到,仿佛是一層想象出來的鎧甲。玻璃鰻身上柔軟和脆弱的地方,在黃鰻身上都變得強壯而堅韌。這是鰻魚生命的第三個階段。 黃鰻順流而上游進江河溪流,它們可以穿過*淺、*雜草叢生的水域,也可以穿過*洶涌的急流。它們可以穿行于混濁的內湖和平靜的溪流,可以穿越狂野的河流和溫暖的小池塘。需要的時候,它們還可以鉆過沼澤和溝渠。外部的環境似乎無法阻擋它們,別無選擇時,它們甚至可以游走在陸地上,游過濕潤的灌木叢和草地,堅持若干小時,直到抵達新的水域。如此看來,鰻魚是一種超越了魚類自身條件的魚。它們可能都意識不到自己是魚。 它們可以游成千上萬公里,不知疲倦,一路上經歷各種各樣的狀況,直到有一天,它們突然覺得找到了自己的家。它們對這個家并沒有太多的要求,這是一個需要它們去適應、忍受和了解的環境——一條小溪或一個內湖,有著混濁的底,*好有一些它們可以藏身的石頭或洞穴,并且要有充足的食物。而它們一旦找到了自己的家,就會待在那里,年復一年,通常只在一個半徑幾百米的范圍內活動。如果因為外力被沖到其他地方,只要情況一允許,它們就會立刻返回自己所選擇的住處。那些在實驗中被捕獲的鰻魚被裝上無線電發射器后,在距捕獲地幾公里遠的地方被放生,可一兩周之內它們就會準確地回到它們*初被捕獲的地方。沒有人確切地知道它們是如何找回家的。
鰻魚的旅行/帕特里克.斯文松 作者簡介
帕特里克·斯文松,生于1972年,《南瑞典日報》藝術和文化記者,他與家人一起生活在南瑞典的馬爾默。日漸遠離工人家庭出身的他,依舊難忘兒時與父親于溪畔捕捉鰻魚的時光。于是他踏上探索鰻魚和父子關系的旅程,寫出了這部集自然書寫、科學史、父子回憶錄于一身的獨特作品——《鰻魚的旅行》。這本處女作一經出版即暢銷全瑞典,被翻譯成三十種語言,并一舉拿下瑞典極負盛名的大獎——奧古斯特文學獎。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推拿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月亮虎
- >
回憶愛瑪儂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我與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