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國藥膳良方
-
>
先思而后語
-
>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 科普版
-
>
痰濕一去百病消
-
>
當癌癥來敲門
-
>
男孩生長發育保健JD
-
>
貓和狗的生活哲學
社交恐懼癥星人自救指南:心理學解決人際關系難題/心理學宇宙系列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611878
- 條形碼:9787521611878 ; 978-7-5216-1187-8
- 裝幀:80g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社交恐懼癥星人自救指南:心理學解決人際關系難題/心理學宇宙系列 本書特色
你是“社交恐懼癥星人”嗎? 如果社交恐懼是你的日常狀態,那么這份指南應該可以幫到你。
社交恐懼癥星人自救指南:心理學解決人際關系難題/心理學宇宙系列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本多方面指導讀者認識“社恐”、緩解“社恐”、建立健康的人際關系的心理學作品。作者力求用通俗的語言講解“社恐”的心理學機制和原理,使您能夠正確認識“社恐”;同時作者介紹了一套擺脫“社恐”的自救方法,參考這些實用、易行的方法,您便可以逐漸改變自己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進而減輕甚至擺脫“社恐”,擁抱美好的生活。
社交恐懼癥星人自救指南:心理學解決人際關系難題/心理學宇宙系列 目錄
**章 正視社交恐懼癥,讀懂孤獨者的掙扎
為何社交會成為一種難耐的折磨 / 003
你身上有這些典型的“社恐”癥狀嗎 / 007
社交恐懼癥,其實是一種心理疾病 / 010
青春期為什么會成為“社恐”的峰值期 / 013
社交恐懼癥會帶來什么樣的后果 / 017
害羞就是社交恐懼癥嗎 / 020
社交恐懼癥和“性格內向”不是一回事 / 023
別把“不善交際”當成社交恐懼癥 / 027
小測試:你有沒有患上社交恐懼癥 / 031
第二章 “社恐”是個“大家族”,你屬于哪一種
一般社交恐懼癥:害怕自己成為別人注意的中心 / 035
特殊社交恐懼癥:特殊情境引發的恐懼心理 / 038
赤面恐懼癥:都是臉紅惹的禍 / 042
口吃恐懼癥:越緊張,越是結結巴巴 / 046
表情恐懼癥:你的表情真的那么不自然嗎 / 049
異性恐懼癥:來自性別的“挑戰” / 053
對視恐懼癥:你害怕看對方的眼睛嗎 / 056
余光恐懼癥:注意力總會被旁邊的人帶走 / 060
社交恐懼癥也有并發癥 / 063
小測試:你是否患有異性恐懼癥 / 067
第三章 探索原因,為什么你會害怕和人打交道
社交恐懼癥*容易“看上”哪些人 / 071
遺傳因素:“社恐”竟然“寫”在基因里 / 074
個性因素:神經質、羞恥感會提升“社恐”概率 / 076
家教因素:保護過度或嚴厲專制都是錯 / 080
父母影響:焦慮的父母更容易養育出“社恐”孩子 / 084
環境因素:競爭性環境會強化不安全感 / 088
精神創傷:痛苦的回憶一遍遍在心中回放 / 092
自我認知錯誤:自我否定為你筑起了一道高墻 / 096
小測試:你身上的“社恐”癥狀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 099
第四章 扭轉認知偏差,給自己打開一扇窗
停止“負向預測”:人際交往沒有你想象的那么糟糕 / 103
擺脫“貼標簽效應”:先別急著給自己貼上“社恐”標簽 / 107
驅除“不合理假想”:別總覺得他人都對你懷有敵意 / 111
減少自我關注:你真的不是整個世界的中心 / 115
拒絕社交恐慌:偶爾的笨拙表現無傷大雅 / 119
消滅“災難化思考”:一次不愉快的交往并不是世界末日 / 123
克服“抵制心理”:不要刻意抗拒交往這件事 / 126
樹立自信心:告訴自己“我是*好的” / 130
小測試:你對社交恐懼癥存在哪些錯誤的認知 / 134
第五章 自我療愈,把“社恐”從身邊驅走
從自我暗示開始,啟動內心的“正能量” / 139
肌肉松弛療法:身體的放松有助于減輕心靈的負擔 / 143
情景模擬療法:在想象中從容地與陌生人交流 / 147
森田療法:學會順其自然,接納不完美的自我 / 151
暴露療法:鼓勵自己勇敢面對社交場景 / 155
芳香療法:用優雅的香氛驅走心頭的恐懼 / 157
瑜伽療法:一招一式間壓力頓消 / 162
冥想療法:心境平和,緩解緊張 / 166
系統脫敏療法:“社恐”的改善是一個漸進過程 / 171
VR技術:不可忽視的未來治療新趨勢 / 174
小測試:*適合你的“社恐”自療方法是什么 / 177
第六章 積極行動,走出自我封閉的世界
制訂改變計劃:切實的行動能夠根治“社恐” / 181
設定目標:把與人交往量化拆分成小任務 / 185
邁出**步:“從零到一”的過程非常關鍵 / 188
自我評估:不要盲目否定自己在交往中的表現 / 192
21天效應:克服“社恐”的行動需要長期堅持 / 196
尋找志同道合者:讓“同伴效應”來幫助你 / 201
成為主動者:從“自閉模式”轉向“社交模式” / 205
小測試:在以下這些環境中,你是否有恐懼和回避行為 / 209
第七章 練習社交技巧,擺脫“人際過敏”
自我表露:真實地展示自己的行為 / 215
信任效應:提升自己的“可信度” / 219
首因效應:打造良好的“**印象” / 223
霍桑效應:根據對方的反應調整你的語言表達 / 226
非言語表達:用表情、動作表達你的“未盡之意” / 229
做好“雙向溝通”:認真地傾聽,簡單地回復 / 232
情緒管理:別讓突如其來的壞情緒勾起“社恐” / 235
小測試:你*該學習哪種社交技能 / 237
第八章 告別“社恐”,建立穩定的人際關系
放下心理負擔,擴張你的“人際網絡” / 245
超越恐懼心理,用親和力吸引和打動他人 / 248
掌握平等原則,建立更加和諧的人際關系 / 251
反射效應:想獲得怎樣的對待,就怎樣去對人 / 253
遠離“消耗性關系”,好的關系才能帶來滋養 / 256
小測試:你該如何發展良好的人際關系 / 259
社交恐懼癥星人自救指南:心理學解決人際關系難題/心理學宇宙系列 節選
為何社交會成為一種難耐的折磨 社交是指個體之間相互往來,進行物質、精神交流的社會活動。當下的社會,人人都無法離開社交,無論是上學、就業,還是交友、戀愛,伴隨著日益快速的社會發展,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興起,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從曾經的以年、月、日為單位,逐漸發展為以秒為單位。打開手機,1秒鐘我們就可以收到數十條微信、短信留言;走進公司,我們需要與同事交流工作,向上司匯報工作。毫不夸張地說,從我們清晨睜眼的那一刻開始,社交就已經拉開序幕。 絕大多數的人,并不會排斥社交。一些社交能力過硬的人,還熱衷于社交活動,無論在哪里他們都是全場的焦點,能夠與其他人侃侃而談,可以對愛人說出甜言蜜語,對同事細心關照……這樣的人堪稱“人生贏家”,既能維護好自己的家庭,也能照顧好自己的學業、事業。 但是,還有一類人,卻似乎是這個“社交時代”的邊緣人。他們表面上看起來與普通人一樣,內心卻對社交活動充滿排斥,甚至恐懼。他們就是社交恐懼癥患者。也許,他們此時正面臨著這樣的社交痛苦。 所謂社交恐懼癥,在心理學中,屬于恐懼癥的范疇,是神經癥的一種。社交恐懼癥主要表現為過分和不合理地懼怕外界某種客觀事物或情境,患者明知這種恐懼反應是過分的或不合理的,但仍反復出現,難以控制。社交恐懼癥發作時常常伴有明顯的焦慮和自主神經癥狀,患者極力回避導致恐懼的客觀事物或情境,或是帶著畏懼去忍受,因而影響其正常活動。 如果你是一個社交恐懼癥患者,那么你應該很熟悉以下的情景。 張小川出生于一個并不幸福的家庭,父親酗酒,常常對他拳打腳踢;母親也不愿意多管他,經常一個人在外地。在這種環境中長大,張小川性格膽小,不愿意與任何人交流。讀書的時候他害怕老師在課堂提問,有事也不敢私下找老師溝通,和同學的關系也不太好。終于走出學校,張小川覺得自己可以躲開家庭的束縛,開始一段新生活,但是發現自己無法融入環境,無法和上級領導和同事進行正常的工作溝通,害怕上班,害怕社交場合,經常一個人待著,除了自己的親人,沒有什么親密的朋友。張小川很壓抑,他想改變自己的狀態,但越是改變,生活越糟。他不斷失去工作的機會,也從來不敢談戀愛。一旦出現一個陌生人,他就會立刻心跳加速,面對公共場合甚至出現過眩暈的感覺。 每一個社交恐懼癥患者的具體情形不同,但是那種孤獨的痛苦,都讓人不寒而栗。患有社交恐懼癥的人,渴望和外界交流,可是因為極度恐懼,無法像正常人一樣開啟健康的生活,這樣帶來的毀滅性影響是超乎想象的。在外人看來,社交是一件快樂的事,是一件有價值、有意義的事,但在社交恐懼癥患者眼中,這卻是難以忍耐的折磨。 社交恐懼癥的核心在于“恐懼交流”。恐懼是人的天性。對于黑暗,對于未知的區域,我們總會下意識地感到害怕,這是人性中的一部分,也是自我保護機制的作用。但是,如果恐懼超出合理范圍,持續且過度,就會演變成恐懼癥。 在某些人眼中,社交恐懼癥只是性格使然,將其當作內向、害羞。但事實上,患有社交恐懼癥的人,存在嚴重的心理疾病問題,而不是簡單的性格特點。患有社交恐懼癥的人和內向者不同,他們無法享受獨處的樂趣,反而在內心極度渴望與人交往,渴望親密的關系。但他們難以與其他人交流,內心的渴望與痛苦相互交織,造成了極度的反差。輕者緊張害怕,不敢與人對視,無法輕松交流;嚴重的患者還會出現心慌發抖、心悸、頭暈惡心等癥狀。比如案例中的張小川,就是這類人群的典型代表。 不同的社交恐懼癥患者具有不同的恐懼表現特征,主要分為臉紅恐懼、視線恐懼、表情恐懼、異性恐懼、口吃恐懼等幾種類型。有些人只有其中的某一種類型,但有些人則具有多種類型。 社交恐懼癥的患病原因有很多種,心理學家經過歸納,得出“先天”與“后天”兩類原因。先天是由于個人天生的基因,往往家族都存在患病史;后天原因主要是成長環境、父母教育方法和個人心理方面的教育。 對于社交恐懼癥來說,多數原因都是后天造成的。例如,孩子在幼年時期沒有建立良好的友誼,與小伙伴的交往過程中受到過傷害,而家長、老師又沒有積極地引導,那么這個孩子長大后患有相關恐懼癥的概率就會比較大。有心理機構做過調查,發現患有社交恐懼癥的人,往往都有這種經歷:小時候說錯話,不被大人待見,或者在課堂上答不出問題而被老師、同學取笑,父母也沒有及時引導,從此害怕與他人交流。在他們的心中,都隱藏著非常深的自卑感。 還有一類人也容易患上社交恐懼癥,那就是完美主義者。“完美主義”在心理學層面其實是一種典型的負面情緒,完美主義者往往會將周遭的事物缺陷、不完美轉化為對自己的攻擊。在他們心里,同樣有巨大的自卑與沮喪。這類人也許看起來很正常,甚至有較高的社會地位,但在心底同樣排斥各種社交活動。 社交時代,人們都無法離開人際交往。所以,對于社交恐懼癥,我們不能輕易地忽視,必須找到產生的原因與解決的方法,這樣我們才能擺脫難耐的折磨,更好地迎接生活。
社交恐懼癥星人自救指南:心理學解決人際關系難題/心理學宇宙系列 作者簡介
趙宇樂,畢業于北京大學心理學院,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專注于社交恐懼癥咨詢和心理個案的研究工作。在多年咨詢工作中,積攢了大量的實際操作經驗,對“社恐”患者的心理根源和自我調整有深入的認識和獨到的見解。
- >
唐代進士錄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煙與鏡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回憶愛瑪儂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