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關注中圖網
官方微博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公路車寶典(ZINN的公路車維修與保養秘籍)
-
>
晶體管電路設計(下)
-
>
基于個性化設計策略的智能交通系統關鍵技術
-
>
花樣百出:貴州少數民族圖案填色
-
>
山東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技術轉移與技術創新歷史叢書中國高等技術教育的蘇化(1949—1961)以北京地區為中心
-
>
鐵路機車概要.交流傳動內燃.電力機車
-
>
利維坦的道德困境:早期現代政治哲學的問題與脈絡
河道型水庫滑坡涌浪機理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651976
- 條形碼:9787030651976 ; 978-7-03-065197-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河道型水庫滑坡涌浪機理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以三峽水庫滑坡涌浪機理為研究對象,給出了水庫滑坡涌浪模型實驗設計方法及模擬技術,闡明了巖質滑坡體水上運動特性及動量傳遞過程,在此基礎上研究了滑坡涌浪首浪高度及爬高,揭示了滑坡涌浪近場波特征及其傳播規律、滑坡涌浪經驗波場中波高變化規律及復雜河道邊界對滑坡涌浪傳播的作用規律等。這些研究成果發展和完善了滑坡涌浪模擬技術及滑坡涌浪的理論方法,對河道型水庫滑坡涌浪特性及其災害預防研究與應用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和指導意義。
河道型水庫滑坡涌浪機理研究 目錄
目錄
第1章 概論 1
1.1 研究背景及意義 1
1.2 研究現狀及進展 4
1.2.1 滑坡涌浪波場理論 4
1.2.2 水波理論 5
1.2.3 滑坡涌浪實驗模型 10
1.2.4 河道邊界對滑坡涌浪傳播的影響 20
1.3 本書主要內容 21
第2章 河道型水庫滑坡特征 22
2.1 河道型水庫滑坡的分類特征 22
2.1.1 松散體類滑坡特征 22
2.1.2 巖質類滑坡特征 23
2.2 河道型水庫滑坡的巖土結構特征 24
2.2.1 滑坡體的巖土結構 25
2.2.2 滑面土的巖土特征 26
2.3 河道型水庫滑坡的運動機制 27
2.3.1 滑坡啟動階段 27
2.3.2 滑坡體加速下滑階段 28
2.3.3 滑坡體入水準備階段 29
2.3.4 滑坡涌浪的形成條件 29
第3章 水庫滑坡涌浪物理模型實驗 31
3.1 實驗目的及方法 31
3.2 實驗模型設計 31
3.2.1 模型比尺 31
3.2.2 河道模型設計 31
3.2.3 滑坡體模型設計 32
3.3 實驗設備及測點布置 38
3.3.1 實驗設備 38
3.3.2 測點布置 41
3.4 實驗方案的確定 42
3.4.1 三峽水庫145m運行 42
3.4.2 三峽水庫155m運行 44
3.4.3 三峽水庫175m運行 46
第4章 巖質滑坡體水上運動特性及動量傳遞過程 49
4.1 滑動沖擊速度 49
4.2 巖質滑坡體滑動變形 52
4.2.1 滑坡體厚度演變 52
4.2.2 滑坡體長度演變 57
4.3 散體滑坡向水波的動量傳遞 58
4.3.1 理論推導 59
4.3.2 模型驗證 62
4.3.3 理論方程的局限性 66
4.4 淺水滑坡淹沒率 67
第5章 滑坡涌浪首浪高度及爬高 69
5.1 滑坡涌浪產生過程 69
5.2 初始涌浪及首浪高度統計分析 71
5.2.1 初始涌浪特性分析 71
5.2.2 首浪的定義 72
5.3 滑坡體入水前后的能量分析 75
5.3.1 滑坡體入水的能量守恒原理 75
5.3.2 滑坡體入水前的總機械能分析 76
5.4 滑坡體入水后產生的首浪波能分析 78
5.4.1 首浪波能分布 78
5.4.2 首浪波能計算模型 79
5.4.3 滑坡體入水前后的能量轉換系數 81
5.4.4 基于能量交換機理的首浪高度計算模型 85
5.5 三維滑坡涌浪爬高 86
5.5.1 滑坡對岸*大涌浪爬高估算 86
5.5.2 涌浪爬高沿岸衰減規律 88
5.5.3 實例分析 92
第6章 滑坡涌浪近場波特征及其傳播規律 93
6.1 滑坡涌浪近場波形分析 93
6.2 近場區域涌浪波幅衰減 95
6.2.1 初始波峰振幅衰減規律 96
6.2.2 初始波谷振幅衰減規律 101
6.3 滑坡涌浪傳播速度分析 105
6.4 涌浪周期與波長 107
6.5 涌浪非線性分析 108
第7章 滑坡涌浪經驗波場區劃及波高變化 110
7.1 滑坡涌浪經驗波場研究目的和方法 110
7.2 彎曲河道滑坡涌浪經驗波場區域劃分 110
7.3 研究指標的定義 114
7.4 張量分析方法的應用 117
7.5 基于張量分析的滑坡涌浪經驗波場研究 118
7.5.1 波高傳遞率與相對距離的二維模型 118
7.5.2 波高傳遞率與方位角和相對距離的三維模型 121
7.5.3 波高傳遞率與工況、方位角和相對距離的四維模型 123
第8章 復雜河道邊界對滑坡涌浪傳播的作用 133
8.1 研究目的與方法 133
8.1.1 研究目的 133
8.1.2 研究方法 133
8.2 實驗模型的建立與驗證 134
8.2.1 實驗模型的建立 134
8.2.2 實驗模型的驗證 136
8.3 復雜河道邊界對涌浪傳播方向的影響規律 137
8.3.1 復雜河道邊界對涌浪傳播方向作用的數模實驗 137
8.3.2 順直河道邊界作用下的涌浪傳播方向 138
8.3.3 凸岸頂點入水凹岸邊界作用下的涌浪傳播方向 139
8.3.4 凹岸中點入水凸岸邊界作用下的涌浪傳播方向 141
8.4 復雜河道邊界作用下的滑坡涌浪反射波波高 142
8.4.1 復雜河道邊界對涌浪反射波波高作用的數模實驗 142
8.4.2 河道邊界單因素對反射波波高的影響規律分析 143
8.4.3 基于徑向基函數的復雜河道邊界作用下的涌浪反射波波高 146
8.5 復雜河道邊界對滑坡涌浪周期的影響規律 149
8.5.1 岸坡坡度對滑坡涌浪周期的影響規律 149
8.5.2 彎曲河道凹岸對滑坡涌浪周期的影響規律 151
8.5.3 彎曲河道凸岸對滑坡涌浪周期的影響規律 155
參考文獻 157
附圖 162
第1章 概論 1
1.1 研究背景及意義 1
1.2 研究現狀及進展 4
1.2.1 滑坡涌浪波場理論 4
1.2.2 水波理論 5
1.2.3 滑坡涌浪實驗模型 10
1.2.4 河道邊界對滑坡涌浪傳播的影響 20
1.3 本書主要內容 21
第2章 河道型水庫滑坡特征 22
2.1 河道型水庫滑坡的分類特征 22
2.1.1 松散體類滑坡特征 22
2.1.2 巖質類滑坡特征 23
2.2 河道型水庫滑坡的巖土結構特征 24
2.2.1 滑坡體的巖土結構 25
2.2.2 滑面土的巖土特征 26
2.3 河道型水庫滑坡的運動機制 27
2.3.1 滑坡啟動階段 27
2.3.2 滑坡體加速下滑階段 28
2.3.3 滑坡體入水準備階段 29
2.3.4 滑坡涌浪的形成條件 29
第3章 水庫滑坡涌浪物理模型實驗 31
3.1 實驗目的及方法 31
3.2 實驗模型設計 31
3.2.1 模型比尺 31
3.2.2 河道模型設計 31
3.2.3 滑坡體模型設計 32
3.3 實驗設備及測點布置 38
3.3.1 實驗設備 38
3.3.2 測點布置 41
3.4 實驗方案的確定 42
3.4.1 三峽水庫145m運行 42
3.4.2 三峽水庫155m運行 44
3.4.3 三峽水庫175m運行 46
第4章 巖質滑坡體水上運動特性及動量傳遞過程 49
4.1 滑動沖擊速度 49
4.2 巖質滑坡體滑動變形 52
4.2.1 滑坡體厚度演變 52
4.2.2 滑坡體長度演變 57
4.3 散體滑坡向水波的動量傳遞 58
4.3.1 理論推導 59
4.3.2 模型驗證 62
4.3.3 理論方程的局限性 66
4.4 淺水滑坡淹沒率 67
第5章 滑坡涌浪首浪高度及爬高 69
5.1 滑坡涌浪產生過程 69
5.2 初始涌浪及首浪高度統計分析 71
5.2.1 初始涌浪特性分析 71
5.2.2 首浪的定義 72
5.3 滑坡體入水前后的能量分析 75
5.3.1 滑坡體入水的能量守恒原理 75
5.3.2 滑坡體入水前的總機械能分析 76
5.4 滑坡體入水后產生的首浪波能分析 78
5.4.1 首浪波能分布 78
5.4.2 首浪波能計算模型 79
5.4.3 滑坡體入水前后的能量轉換系數 81
5.4.4 基于能量交換機理的首浪高度計算模型 85
5.5 三維滑坡涌浪爬高 86
5.5.1 滑坡對岸*大涌浪爬高估算 86
5.5.2 涌浪爬高沿岸衰減規律 88
5.5.3 實例分析 92
第6章 滑坡涌浪近場波特征及其傳播規律 93
6.1 滑坡涌浪近場波形分析 93
6.2 近場區域涌浪波幅衰減 95
6.2.1 初始波峰振幅衰減規律 96
6.2.2 初始波谷振幅衰減規律 101
6.3 滑坡涌浪傳播速度分析 105
6.4 涌浪周期與波長 107
6.5 涌浪非線性分析 108
第7章 滑坡涌浪經驗波場區劃及波高變化 110
7.1 滑坡涌浪經驗波場研究目的和方法 110
7.2 彎曲河道滑坡涌浪經驗波場區域劃分 110
7.3 研究指標的定義 114
7.4 張量分析方法的應用 117
7.5 基于張量分析的滑坡涌浪經驗波場研究 118
7.5.1 波高傳遞率與相對距離的二維模型 118
7.5.2 波高傳遞率與方位角和相對距離的三維模型 121
7.5.3 波高傳遞率與工況、方位角和相對距離的四維模型 123
第8章 復雜河道邊界對滑坡涌浪傳播的作用 133
8.1 研究目的與方法 133
8.1.1 研究目的 133
8.1.2 研究方法 133
8.2 實驗模型的建立與驗證 134
8.2.1 實驗模型的建立 134
8.2.2 實驗模型的驗證 136
8.3 復雜河道邊界對涌浪傳播方向的影響規律 137
8.3.1 復雜河道邊界對涌浪傳播方向作用的數模實驗 137
8.3.2 順直河道邊界作用下的涌浪傳播方向 138
8.3.3 凸岸頂點入水凹岸邊界作用下的涌浪傳播方向 139
8.3.4 凹岸中點入水凸岸邊界作用下的涌浪傳播方向 141
8.4 復雜河道邊界作用下的滑坡涌浪反射波波高 142
8.4.1 復雜河道邊界對涌浪反射波波高作用的數模實驗 142
8.4.2 河道邊界單因素對反射波波高的影響規律分析 143
8.4.3 基于徑向基函數的復雜河道邊界作用下的涌浪反射波波高 146
8.5 復雜河道邊界對滑坡涌浪周期的影響規律 149
8.5.1 岸坡坡度對滑坡涌浪周期的影響規律 149
8.5.2 彎曲河道凹岸對滑坡涌浪周期的影響規律 151
8.5.3 彎曲河道凸岸對滑坡涌浪周期的影響規律 155
參考文獻 157
附圖 162
展開全部
書友推薦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唐代進士錄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回憶愛瑪儂
- >
朝聞道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本類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