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讀懂王陽明:大智慧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4181938
- 條形碼:9787544181938 ; 978-7-5441-8193-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讀懂王陽明:大智慧 本書特色
面對亙古未有之大變局,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智慧是解放當下人們思想的一劑良藥,這也是我創作《知行合一之教》的主要原因。 ——梁啟超 梁啟超先生的這部書,開啟了中國近代啟蒙運動的先聲! —— 杜維明(哈佛教授) 胡越的《王陽明》(即《讀懂王陽明》**編)優美而感人! ——蔡元培 王勉三先生的《王陽明生活》(即《讀懂王陽明》第二編)是陽明傳記的里程碑式經典! ——余秋雨
讀懂王陽明:大智慧 內容簡介
"他是一位大英雄,平生指揮作戰百余次,從未有過敗績;他是一位大政治家,對上勇于勸諫皇帝,對下善于安撫百姓。 他是一位大思想家,在“百死千難”的逆境中,闡發了“**”之旨;在刀光劍影的戰場上,發明“致良知”之教。 他的學說,至今仍為我國哲學的擎天一柱,開啟了日本明治維新之業,啟迪了中國無數志士仁人,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蔡元培等,都從中受益匪淺。 他就是,中國歷目前達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境界的人物之一。這部書融生平與學說于一體,為您認識、讀懂陽明學說,打開了一扇智慧之門。"
讀懂王陽明:大智慧 目錄
目?? 錄
**編?? 生 平(胡越 著)
讀胡君越所著《王陽明》,因題二絕句 002
編述大意 003
一、陽明出世 005
二、金山賦詩 006
三、塞外出游 007
四、江西招親 007
五、回姚讀書 008
六、會試下第 009
七、學習兵法 010
八、進士及第 010
九、九華求道 011
十、筑室陽明洞 012
十一、始授徒講學 013
十二、忤旨下獄 014
十三、佯狂避禍 015
十四、謫居龍場 018
十五、初講“知行合一” 022
十六、升治廬陵 024
十七、論朱陸異同 025
十八、與徐愛論學 028
十九、遨游山水 029
二十、警誡學者 030
二十一、留居京師 031
二十二、巡撫南贛 032
二十三、江西平寇 033
二十四、征服三浰 039
二十五、布告教育宗旨 043
二十六、平定宸濠 044
二十七、昭雪冀元亨 054
二十八、詔封新建伯 057
二十九、作業教育的證明 058
三十、家居講學 060
三十一、恩田平苗 062
三十二、陽明逝世 066
第二編?? 生 活(王勉三 著)
例言 070
一、導言 071
二、幼年生活與其家庭 074
三、不凡的童子 077
四、少年時代之陽明 080
五、應試生活 086
六、初入仕途的政治生活 090
七、改過自新的生活 094
八、貶謫中的虎口余生 099
九、龍場生活 110
十、謫限滿期后的升遷 126
十一、剿平諸寇 133
十二 討逆戡亂 141
十三、晚年的生活 146
第三編?? 知行合一之教(梁啟超 著)
一、引論 152
二、知行合一說之內容 154
三、知行合一說在哲學上的根據 164
四、知行合一與致良知 176
附錄?? 點校版《傳習錄》
(隆慶六年版)
舊 序 198
卷 上 199
徐愛錄 200
徐愛跋 209
陸澄錄 210
薛侃錄 230
卷 中 246
錢德洪序 246
答顧東橋書 247
啟問道通書 261
答陸原靜書 265
錢德洪跋 274
答歐陽崇一 274
答羅整庵少宰書 278
答聶文蔚 282
答聶文蔚二 285
訓蒙大意示教讀劉伯頌等 290
教 約 291
卷 下 293
陳九川錄 293
黃直錄 300
黃修易錄 305
黃省曾錄 309
錢德洪錄 312
錢德洪序 329
黃以方錄 329
錢德洪跋 339
讀懂王陽明:大智慧 節選
一、陽明出世 明憲宗成化八年(1472) 大明成化八年,正是西元 1472 年、民國紀元前 440 年,在古歷九月 三十日,中國浙江省余姚縣里,出了一位大儒!雖然當不起救世之主、儒家之宗,但是他的哲學和他的教育主張,在今日世界,確卓然不可磨滅。倘若大家能實行他的學說,不但可以提高人群道德,還是無量數兒童的救星哪! 這位大儒,姓王,名守仁,字伯安,別號陽明子,本是晉朝山東瑯琊孝子王覽的后代。王覽的曾孫,就是書學大家王羲之,甚愛慕浙江山水佳麗,便遷居山陰。傳到二十三代,有個王壽,從達溪再遷到余姚,自此便為余姚人。王壽的五世孫王綱,文武出眾,在明太祖時,征苗捐軀,朝廷特命立祠,春秋祭祀,這是陽明的五世祖。王綱傳彥達,號秘湖漁隱 ;彥達傳與準,自號遁石翁,精通禮、易,隱居不仕 ;與準傳世杰,人呼槐里子 ;世杰傳天敘,號竹軒,為人胸次灑落,吟歌自得,時人都比他做陶靖節、林和靖,這是陽明的祖父。他父親單名一個華字,表字德輝,別號實庵,晚年自稱海日翁,曾經讀書龍泉山中,時人都稱他龍山公,成化十七年(1481)狀元及第,做到南京吏部尚書。他常常思念先世羲之公的故居,再從余姚遷到越城的光相坊。后來陽明也在越城東南二十里地,有個陽明洞,筑室讀書,所以學者都稱他陽明先生。 陽明生小就很聰明,況且養育在這詩書舊家,環境又好,到了五歲,家里還沒有教過他識字,他忽然把祖父常讀的書讀起來了。王天敘一聽,好不奇怪!過去問他,他回說 :“我常聽得祖父這樣讀,早暗暗記熟了。” 二、金山賦詩 成化十八年(1482),陽明十一歲 王華在京供職,派人迎接他父親王天敘到京里去住。那時陽明才十一歲,他祖父帶著同行,路過鎮江,王天敘天性瀟灑,自然要流連一番,便和眾賓客在金山寺飲酒取樂,領略那大江風物,大家興致甚豪,正要即席賦詩,還沒有成句,陽明忽然在他祖父身旁,高聲吟道 : 金山一點大如拳!打破維揚水底天! 醉倚妙高臺上月,玉簫吹徹洞龍眠。 眾賓聽罷,個個驚異!便命他再做一首,以寺中“蔽月山房”為題, 陽明又毫不思索,隨口吟道 : 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有人眼大于天,還覺山小月更闊。 看他**首詩,氣概不凡,第二首,思想高遠,就知道他胸懷豪邁,推理精深。所以后來治學問、辦政事,能跳出當時人的舊范圍,獨樹一幟,不像常人那樣徒讀古書了。陽明隨著祖父到京,住過一年,命他就塾讀書。父親王華,見他舉動,豪邁不羈,心中常常擔憂,獨他祖父王天敘,料他將來有了學問,必能自己檢束,決不會因此遭禍殃身的。 陽明自從就塾讀書以后,每每喜歡對著書本,靜坐不動凝神著想。有一天,忽然問塾師道 :“怎樣算**等事?”塾師說 :“只有讀書,中進士。”陽明疑道 :“中進士恐怕未必算,**等事或者讀書學做圣賢罷?”他祖父聞知,笑著說道 :“好孩子,你要學做圣賢么?” 三、塞外出游 成化二十二年(1486),陽明十五歲 陽明十三歲上,母親鄭太夫人去世,居喪盡禮,和成人一樣。三年服滿,他就出游長城居庸關一帶。那時長城以外,都是東胡、蒙古諸民族的部落,從明成祖征服以后,屢叛屢服,到成化年間,雖然遣使入貢,卻漸 漸強大。陽明到得長城,登高遠望,覺得腳下一線,便是胡華天界,不覺觸動了個民族思想、籌邊心念,便慨然有經略四方之志。遂驅馬出關,考察各族的部落,留心備御的政策,時時和胡兒渾在一起賽馬、校射,那些胡兒見他小小年紀,已經弓馬嫻熟,個個嘆服!陽明游歷了個把月,才回京城。忽聞京畿以內,石英、王勇盜起 ;又聽得秦中石和尚、劉千斤作亂,幾番要上書朝廷,去獻那削平內亂的計劃。父親王華,連連斥罵他不準妄為,方才作罷。 四、江西招親 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陽明十七歲 陽明的外舅諸公養和,做江西布政司參議,把女兒許配于他,十七歲上,奉了父親之命,到江西洪都去親迎。諸公留他在衙門居住,擇吉招贅。結婚那天,自有一番熱鬧,不必細說。誰知禮堂上準備行禮,書房里卻不見了新郎!諸公急急派人四下找尋,影蹤全無。原來,陽明那天偶爾出衙閑步,不覺行到鐵柱宮,見一道士,趺坐一榻,陽明看他有些來歷,便上前叩問。那道士也見陽明年少不凡,兩下講禮對坐,漸漸談起養生之說, 那道士逐層指點,陽明也逐層究問,把招親的事,完全掉在腦后,直和道士談到次早,諸公家人找來,然后告辭回衙。 陽明在這新婚之中,閑著沒事,見諸公衙內有好幾竹笥箱的紙藏著,就取出來成天到晚的學習書法,從此字學大進。到回去時,那竹笥箱里的紙,被他寫個盡空。后來陽明常常和學者說 :“我起初學字,對著古帖臨摹,只學得字的外觀,入后提著筆,不輕易落紙,先凝思靜慮,把精神會聚一起,字體默運在心,然后下筆,如此好久,才通得字法。又見北宋程明道先生說 :‘吾作字甚敬,非是要字好,只此是學’。我們想來,既不要字好,又為什么要學字呢?可見古人隨時隨事,只在心上學,此心精明, 字好也在其中了。” 五、回姚讀書 弘治二年(1489),陽明十八歲 陽明在江西住過一年半,辭別諸公,同諸夫人雇舟回鄉。路過廣信,聞婁一齋先生深明宋儒理學,便專程拜謁。一齋先生說 :“圣人必定可以從學而求得的。”陽明就心服這一句話,留心圣賢學問。明年,祖父王天敘去世,父親王華回鄉守孝,命從弟冕、階、宮和妹婿牧相,與陽明講析經義。陽明日間隨眾課業,夜間搜取諸經、子、史誦讀,每到深夜。冕等見他文字日進,自愧不及,并且知他已心游科舉之外了。 大凡聰明人,常有詼諧戲謔的病,陽明年少時,也是如此。自從回家讀書,磨礪一番,大悔前非,時時端坐省言,冕等四人。知他從小說笑慣的,決不會一時檢束,都不信他。陽明正色道 :“我從前放逸,如今知道了。”冕等四人,也就端容慎言。 六、會試下第 弘治六年(1493),陽明二十二歲 陽明到了二十歲左右,經、史、文章,一天深似一天,修身功夫,也 同時并進便想進探宋朝許多大儒所講的“格物”[1]之學。陽明那年隨著父親,住在京里,遍求北宋大儒朱熹所著遺書,細細研讀,知道宋儒解釋這“格物”二字,是推求各種事物原理的意思,并且說 :“眾物必有表、里、精、粗,連一草一木,都涵著至理。”他見衙署中種著許多竹子,便去推求竹子的原理。哪知沉思默想了多時,依舊不得其理,反把病都想出來了,嘆口氣道 :“這圣賢怕沒有我的份數了!”才把這個念頭撥開了去,專心辭章之學。 二十一歲,陽明中過壬子科浙江舉人。明年春天,到京會試,竟至落第,親朋都求勸慰,獨有宰相李西涯戲道 :“你今天不第,來科必中狀元。” 便命試作《來科狀元賦》。陽明提筆立成,許多老輩,都嘆為天才!退后,有位忌才的說 :“此人取得上第,眼中還有我輩么?”等到弘治九年丙辰, 再去會試,果然被忌者暗中摒斥。有個同舍的為著不得登科,羞憤異常。 陽明勸道 :“世人多以不得登第為恥,我反以不得登第,就動了自己的名心算大恥。”當時識者聞得此言,很為嘆服!自此陽明依舊南歸,和一班名士,結社龍泉山中,對弈、聯詩、飲酒、取樂。 [1] 這“格物”兩字,出在《大學》經文。當年曾子述孔子之言道:“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 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 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所以這“格物”之學,是* 初一層功夫,也是*深一層功夫。 七、學習兵法 弘治十年(1497),陽明二十六歲 那年陽明仍到京師,聽得蒙古酋長,常常入寇大同一帶,邊報甚急,國家承平日久,文不知兵,武不敢死,朝廷要推舉將才,大家面面相覷。陽明看著,暗想國家雖然按年開設武科,不過造成些騎射、搏擊之士,哪里會造成有韜略會統馭的將才?因此留意兵法,凡兵家秘書,無不遍覽,每遇賓朋宴會,常聚著果核,排列陳勢,講說為樂。 陽明那時年少氣盛,在京住過一年,覺得文不能通大道,武不能立功異域,到處訪求名師、益友,又一個不遇,心中著實惶惑。一天,讀朱熹 《上宋光宗疏》,中間說 :“居敬持志,為讀書之本 ;循序致精,為讀書之法。”因大悔從前研究學問,雖然廣博,卻并未能夠循序致精,自然沒有所得。就依著這循序致精的法則去讀書,心中覺得有些意思,但是物理和自己的心,終不能會通起來,如此又沉思默想了多時,舊病重發,益覺為圣、為賢,自有定分。有時聽得道士談到養生之術,遂起了個遺世入山的意念。 八、進士及第 弘治十二年(1499),陽明二十八歲 陽明學得一身學問,南北奔走,深郁幾年,雖然不因下第動心,卻又不能不借科舉做進身之路,好替國家盡些責任。己未春天,且去會試,才舉南宮第二人,賜二甲進士出身第七人,觀政工部。和太原喬宇,廣信汪俊,河南李夢陽、何景明,姑蘇顧璘、徐禎卿,山東邊貢一班名宿,以才名相爭,馳騁詩古文辭之學。不覺春去秋來,奉了欽命,差往河間,督造威寧伯王越墳墓。陽明駕馭工役,用什伍之法,和帶兵一般,休息、飲食, 都規定時刻 ;有時停工,就會集工人,教演八陣圖,試驗他胸中的韜略。待到工程完畢,威寧伯府里,著實看重,拿金帛相謝,陽明一些不受。威寧伯府里沒法,便取威寧伯生時所佩的一把寶劍相贈,陽明才受了,回京覆命。 中國從前很信天數,凡遇著天、地、日、月、星辰,起了個不常見的變化,朝廷之上,不是進退大臣,就是下詔求言。那年恰巧有彗星出現天空, 弘治皇帝也虛行故事,下詔求言。偏那韃靼族人,在這個當兒,領兵入寇。 陽明天性愛國,讀了詔書,以為皇上真要圖治,就草擬《邊務八事》,說得非常切實緊要,拜本奏上,究竟哪里采用?還不是擱到檔案里去么。 九、九華求道 弘治十四年(1501),陽明三十歲 陽明在上年,已授為刑部主事。到此,奉旨差往江北淮甸一帶,審錄各縣罪犯。陽明生性清廉,遇事明斷,往往輕囚被他察出實情,就加等治罪 ;也有重犯被他審出冤枉,就減等發落。各縣審錄完畢,乘便去游覽那九華風景,登高作賦,發泄胸中一番抱負,在山中無相、化成等名剎,隨意游息。那時九華山中,有位道士叫做蔡蓬頭,善談仙術。陽明為著先圣先賢的哲理,不易透徹,因此很信那套養生之術,便恭恭敬敬的把蔡蓬頭請來,直到后堂,待以上賓之禮,叩求指引學仙之術。蔡蓬頭回答兩個字說 :“尚未。”二人坐了好久,各不言語。陽明因屏退左右,引導蔡蓬頭到后亭,再拜請問,蔡蓬頭依舊回說“尚未”兩個字。陽明接連又問了幾遍,蔡蓬頭道 :“看你從后堂,到后亭,禮貌雖然隆重,終忘不掉官相!” 說罷,哈哈大笑,邁步而去。 陽明受了蔡蓬頭一番冷落,那求道的心念,依舊熱烈。又打聽得九華山地藏洞有個異人,終年坐臥松毛,不吃煙火食。欣然往訪,歷盡山巖險石,果然有個地藏洞,入得洞來,見一異人閉目熟睡,陽明不敢造次驚動,坐在一旁 ;半晌,拿手去撫摩他的腳脛,又半晌,忽見異人醒來,睜目駭道 :“如此險地!怎樣得到?”陽明備道來意,即便談論起來,漸漸說到那*上乘的話。異人道 :“北宋周濂溪、程明道,是儒家兩個好秀才。”陽明會意辭出。 過了幾日,再去尋訪,那異人已經他去,遂有“會心人遠”之嘆!
讀懂王陽明:大智慧 作者簡介
梁啟超,廣東新會人,近代著名學者、教育家、思想家和社會活動家。著有《飲冰室合集》。 胡越,江蘇常州人,著名陽明學者、作家。代表作《王陽明》影響深遠,再版數十次。 王勉三,著名陽明學者,代表作《王陽明生活》是陽明學口碑經典,暢銷不衰。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回憶愛瑪儂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