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五百年來王陽明(精編插圖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8616436
- 條形碼:9787548616436 ; 978-7-5486-1643-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五百年來王陽明(精編插圖版)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歷史愛好者、大眾讀者王陽明與至圣先師孔夫子、曾國藩并稱中國歷史上三大完人,是真正能夠做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典范。他在艱難困苦中積累的人生經驗和智慧,他對真理不懈追求的精神,他將學問付諸實行、在艱難時勢中建功立業的功夫,他不畏權貴、拒絕同流合污的獨立人格,他戰勝困難的決心和勇氣,他經過修煉而獲得的強大內心,都是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效仿的。本書為《五百年來王陽明》的精編本,更加簡潔、精煉的呈現出王陽明的大智慧。書中另配彩色插圖和書簽、備忘卡。
五百年來王陽明(精編插圖版) 內容簡介
本書結合兩千年來中華文明發展史,生動講述了立功、立德、立言的傳奇人生,講述了在千磨萬擊的人生困厄中創建**的歷程,系統梳理了**大智慧,并展開了卓有見地的闡發。與至圣先師孔夫子、曾國藩并稱中國歷目前三大完人,是真正能夠做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典范。他在艱難困苦中積累的人生經驗和智慧,他對真理不懈追求的精神,他將學問付諸實行、在艱難時勢中建功立業的功夫,他不畏權貴、拒絕同流合污的獨立人格,他戰勝困難的決心和勇氣,他經過修煉而獲得的強大內心,都是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效仿的。本書為《五百年來》的精編本,更加簡潔、精煉的呈現出的大智慧。
五百年來王陽明(精編插圖版) 目錄
**章?? 傳奇開始的地方
石洞里的頓悟 1
完人之問 9
心學之問 13
第二章?? 父親那座山
叛逆少年 17
習慣了杰出的父親 23
碰撞和較量 30
第三章?? 理學那道坎
蹤的新郎 37
竹林中的感悟 43
另辟蹊徑 50
第四章?? 宦官那個坑
初涉官場 59
劉瑾亂政 70
只身斗八虎 79
第五章?? 生死那道關
詔獄里的蛻變 84
千里逃亡 90
赴任龍場 97
第六章?? 龍場悟道
觀悟生死 102
巖中花樹公案 107
心外無物 114
第七章?? 心學的價值擔當
心學不是禪悟之學 117
拿起而非放下 120
犀利而非圓融 124
第八章?? 偉大的知行合一
席書拜師 134
徐愛的問題 139
知行如何合一 145
第九章?? 事上練
工作即修行 154
洞悉全局的智慧 160
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 169
第十章?? 致良知
事上見良知 176
為政以開導人心為本 181
人人皆是圣人 189
第十一章?? 平生*愛是講學
栽培灌溉之功 197
朱陸之辯 202
心學南遷 208
第十二章?? 心學也是心理學
臨危受命 213
聲威退敵 218
無間道 224
第十三章?? 破山中賊易
1 心學的精髓 229 2 文人治軍的智慧 237 3 舍近求遠見奇功 241
第十四章?? 破心中賊難
1 破賊與長治久安 249 2 政績觀 252 3 檄文勝情書 260
第十五章?? 三個“七零后”
1 兩位才子的交集 265 2 寧王的野心 270 3 三人好做事 279
第十六章?? 兩個余姚人
1 王陽明的周旋 284 2 孫燧的死磕 288 3 朱宸濠的疏忽 298
第十七章?? 心智的較量
1 心理戰 302 2 賭徒與守財奴 311 3 鄱陽湖大捷 319
第十八章?? 心學的歸宿
1 大禮議事件 328 2 百死千難中得來 339 3 意外的收獲
第十九章?? 天泉證道
1 第三次悟道 350 2 四句徹上徹下語 354 3 光不止在燭上 365
第二十章?? 為和平而戰
1 不戰屈人兵 369 2 來之不易的和平 378 3 自作主張的行動 381
第二十一章?? 此心光明
1 聽從內心的聲音 389 2 漫漫歸途 392 3 歷史的回響 400
五百年來王陽明(精編插圖版) 節選
**章?? 傳奇開始的地方 一個并非十分聰明的人,只要他認定人生的方 向,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下去,反倒更容易實現人生 的價值。因為在這一過程中,他不容易搖擺,很少 會受到致命的阻礙和誘惑。但是,一個太聰明的人, 要走到圣人、完人那一步,反倒無比艱難。 石洞里的頓悟 公元 1508 年,大明帝國貴州布政司一個叫龍場 驛的地方,也就是今天貴州省貴陽市修文縣龍場鎮, 有一座龍崗山,也叫“棲霞山”。這座山半山腰有一 個天然石洞,今天我們把這座石洞叫“陽明洞”,也 叫“陽明小洞天”。 這個石洞注定是一個不凡的石洞,因為石洞中將要發生的事情,會影響整個華夏文明史的進程。 那 是 一 個 仲 夏 之 夜, 烏 云 密 布, 云 層 中 時 而 還有閃電隱現。眼看著一場大雷雨又要來了。令人 驚奇的是,在這個石洞中,有一具石棺,石棺里赫 然躺著一位男子。恰在此時,一道巨大的閃電劃過 天際,驚天動地的雷鳴聲轟然響起,瓢潑大雨嘩地 下起來了。電閃雷鳴撕破了靜謐長夜,就在這電閃 雷鳴之中,躺在石棺里的男子突然大叫一聲,醒了 過來。只見他大汗淋漓,眼睛里充滿了徹悟之后的 驚喜。 在這種天地應和中,男子忍不住縱聲長嘯。長 嘯之后,他自言自語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 之求理于事物者誤也。”接著又說:“至此心外無物, 心即理也。”正是從這一刻起,東方哲學史上五百 多年來*具影響力的一個流派——心學正式誕生了。 在這萬山叢棘中開創了心學流派的,就是距今五百 多年的大思想家——王陽明。 今天,我們之所以要重新聚焦這位偉大的思想 家、哲學家、教育家、軍事家、文學家與書法家, 是因為他開啟了我們今天仍然必須面對、必須思考的兩個終極問題。 一個是“完人之問”,即從個人層面上看,一個 聰明人,應該怎么超越自己的聰明,成為一個真正 優秀的、實現人生價值的人。 另一個是“心學之問”,也就是從族群角度看, 為什么產生于中國的陽明心學能夠完全被日本民族 所吸收,成就了“明治維新”,卻沒有在它的誕生地 產生更大的作用和影響。 哲學上有三大基本命題——我是誰?我從哪里 來?我往哪里去?如果我們不知道我們從哪里來, 我們也就永遠不會確定我們將往哪里去。而王陽明 就是我們這個族群回顧“從哪里來”,眺望“要往哪 里去”時繞不過的一個關鍵性的節點式人物。 近代流傳甚廣的一句名言說:“五百年來兩大完 人,前有王陽明,后有曾國藩。”又有另外一種說法 認為,儒家歷史上曾經產生過“兩個半”完人,一 個當然是萬世師表孔夫子,另外一個就是開創了心 學的王陽明,還有半個,即后來晚清實學的代表人 物曾國藩。 既然王陽明與曾國藩曾被并稱為完人,我們就有必要把這兩個人放在一起比較一下,這樣便可以 看出我們那個“完人之問”的意義來了。 中國文化傳統中,充滿了濃重的宿命論色彩, 許多偉人成名之后,關于他們的出生都有種種神奇 傳說。明成化八年(1472 年)九月三十日,一位岑 姓奶奶做了一個夢。 岑奶奶夢到自己的兒媳鄭氏在懷孕十四個月之 后,好不容易終于要生了。就在要生產之前,天空 中突然仙樂齊鳴,一位仙子在萬眾矚目中身披紫霞 圣衣,腳踏五彩祥云,自云端飄下,把一個白白胖 胖的嬰兒送到了岑氏懷中。岑氏大為驚恐,正不知 如何是好的時候,一陣嬰兒響亮的啼聲,將岑氏從 夢中驚醒。隔壁屋中的兒媳鄭氏已經臨盆,孩子終 于生下來了。 這個隨著仙人送子之夢而出生的嬰兒,就是后 來大明王朝一代傳奇人物王陽明。 王陽明祖父王倫,字天敘,號竹軒,大家稱他 為竹軒公。王倫聽了岑氏的夢感到很驚奇,覺得這 孩子來歷不凡。因為是仙人自云中托夢而生,為了 紀念這個夢,就給孩子取名叫“王云”(注意,是云彩的云,繁體字寫作“雲”)。這件云中送子的事, 不光是王家覺得很神奇,在當地都傳為美談;在浙 江余姚王陽明的老家,鄉人也都認可這件事,并把 王陽明出生的那座樓稱作瑞云樓。 時間過去三百三十九年后,也就是清嘉慶十六 年(1811 年)十月十一日,一位姓曾老爺子也做了 一個夢。 這位名叫曾竟希的老爺子夢到他的孫媳婦就要 生了,可是半天生不下來。正當難產之際,突然天 空中風云變幻,一條龍自云中顯現。這條龍自云端 盤旋而下時,又變成了一條大蟒蛇。大蟒蛇直落在 曾家屋脊之上,進而穿透屋脊,在屋梁之上盤旋, 然后又自屋梁俯沖而下。曾竟希嚇得“啊呀”一聲 大叫,緊接著,一陣嬰兒的啼哭聲傳來,隔壁屋子 里孫媳婦生了。 曾老爺子驚魂甫定,告訴家人自己剛剛做了這 樣一個夢。因為還不知道這個夢是好還是壞,曾竟 希就給新生下來的嬰兒取了個乳名,叫寬一。這個 名叫曾寬一的孩子,就是后來晚清中興名臣之首的 曾國藩。 不論是王陽明奶奶的夢,還是曾國藩曾祖父的 夢,都不可當真。這都是古人宿命論的俗套。但是 接下來,兩個人的成長歷程又似乎充分印證了中國 人關于命運的樸素辯證法思想。 王陽明帶著祥瑞而生,乃至他出生的那座樓都 被當地人稱為瑞云樓,這是多好的事啊!可是生下 來之后不久,王家人就開始犯愁了。因為這個孩子 六歲之前根本不會說話。錢德洪《陽明先生年譜》 記載王陽明生下來之后“五歲不言”。明代其他史 料,比如王陽明好友湛若水后來為他寫的墓志銘里 也明確說,王陽明“六歲乃言”。 過了五歲,王陽明還不開口說話,家里人都很 著急,甚至有人懷疑他會不會身體有疾。但王陽明 的爺爺王天敘卻不這么看,他認為自己這個孫子定 非池中之物,不是一般人。他對這個孩子很有信心, 每日把他帶在身邊。他堅信有一天,奇跡終會出現。 王陽明將近六歲的時候,有一天在門口玩兒, 王天敘在屋里看書。一個僧人經過,遠遠看到王陽 明,忽然走上前來摸著他的頭,端詳半天之后,感 慨地說:“好個孩兒,可惜道破。”(錢德洪《陽明先生年譜》)王天敘在屋里聽了很驚異,等他走出來要 問個究竟的時候,那個僧人已經飄然而去。 王天敘仔細琢磨僧人這句話,突然恍然大悟。 為了紀念夢中仙人云中送子,自己特意給孩子起名 叫“王云”。在古漢語里,與“云彩”的“云”(雲) 同音的“云”字就是“說”的意思,所謂子曰詩云, 所謂人云亦云。你怎么就把這個事兒給說破了呢? 因為說破了,這孩子就不說話了。這就是中國人信 奉的生活哲學,所謂“過猶不及”。 王天敘一想明白這個道理,立刻做了個決定, 不能再叫“王云”了,要給孫子改名。改什么呢? 老爺子取《論語》“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 必失之”的典故,為孫子重新取名叫做“王守仁”。 因此,王陽明其實名守仁,字伯安。后來他筑室于 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被時人尊稱為陽明先 生,后世普遍稱他為王陽明。 說來也奇怪,改名之后,立竿見影。 第 二 天, 王 家 一 家 人 和 平 常 一 樣, 一 派 和 平 氣象,王天敘的兒子、王陽明的父親王華正在溫習 功課,準備科舉考試。王華的媳婦,也就是王陽明的母親在旁邊納鞋底,做針線活兒。王天敘鋪開筆 墨紙硯,準備練練字。王天敘提筆就寫了四個大 字“大學之道”,寫完在那兒沉吟半晌,念叨了半天 “大學之道”,卻卡殼兒了,一直沒有下文。 旁邊那個五年多來一句話都沒說過的小朋友著 急了,以為爺爺忘記了后面的句子,忽然朗聲說道: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 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 慮而后能得……” 一家人都呆住了,這個孩子五年多不說話,一 朝開口,上來就是儒家經典《大學》,這還了得?王 天敘驚喜萬分,問他怎么會背的,他說爺爺平常帶 他在身邊,爺爺天天在那里誦讀,他耳濡目染,早 已默記在心。 這里,其實交代了兩個非常重要的教育真諦: **,陪伴教育很重要。第二,言傳身教、潛移默 化才是教育的*好方式。只有你喜歡讀書,你孩子 才會喜歡。你都不喜歡讀書,你怎么要求他喜歡讀 書?這就是家庭教育真諦。 王陽明早年不語,一語驚人,從此一發不可收。他此后讀書不僅過目成誦,而且精力超人,涉獵甚 廣,甚至有點多動癥的傾向。對此,王天敘很以為 然,但王華很不以為然,甚至為此引發了不少家庭 教育矛盾。
五百年來王陽明(精編插圖版) 作者簡介
酈波,中國古典文學與文化專業博士,國內首位文牘學研究方向博士后,南京師范大學教授,全民閱讀形象大使,“中國詩詞大會”“中華好詩詞”文化嘉賓,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欄目主講人,著有《五百年來王陽明》《唐詩簡史》《人生自有境界》《詩酒趁年華》《是為彼此 來此人世——酈波品讀千古唯美情詩》等。其中,專著《五百年來王陽明》榮獲央視“2017中國好書”。
- >
月亮虎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山海經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月亮與六便士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