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河戰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0787912
- 條形碼:9787540787912 ; 978-7-5407-8791-2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河戰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文學愛好者《河戰》不單單是對于這場戰爭的描述,更是關于該地區人民命運的故事。丘吉爾以他強大的洞察力講述了戰爭如何改變英國、埃及和蘇丹人民的命運。
河戰 內容簡介
本書書中記述了英國對蘇丹發動的第二次戰爭, 詳細地描述了大大小小的戰役。作為丘吉爾的早期文學代表作之一, 本書不僅記述了作者參與戰爭的親身經歷, 為歷史學家研究這些戰役提供了**手的資料, 而且還包含了丘吉爾對政治以及一些社會事件的評論, 極具史學價值。
河戰 目錄
河戰 節選
一直以來尼羅河都滋養著非洲大陸東北部。在這條母親河的源頭坐落著埃及管轄的蘇丹,那是一片廣袤而肥沃的土地。由于地處大陸中央,四周綿延500 英里的山脈、沼澤和荒漠將這些偏遠的地區與海洋隔絕。尼羅河是他們繁衍生息的唯一依靠,也是他們文明進步的唯一途徑。正是通過尼羅河,他們才得以和外界建立商業聯系,歐洲文明才得以滲透到這片落后的區域。蘇丹通過尼羅河和埃及相接,就像潛水員通過輸氣管和水面相連一般。如果沒有了這條輸氣管,潛水員便會窒息;如果沒有了尼羅河,蘇丹將一無所有! 喀土穆,坐落于青尼羅河和白尼羅河交匯處,是南方貿易的必經之地。它就像一個發射器,將從各方匯集來的商品通過尼羅河向北運往地中海沿岸。同時它也是蘇丹肥沃土地的*北端。在喀土穆和阿斯旺之間,尼羅河流經1200 英里的無垠荒漠。*終,荒漠逐漸遠去,尼羅河在埃及境內和三角洲地區再現生機。本書所關注的正是這些發生在無垠荒漠中的事件。 在政治家和探險家眼中,真正的蘇丹和南方水源充沛、綿延起伏的繁茂之地相距甚遠。事實上還存在著另外一個被一些人誤解的蘇丹。這個偏遠的蘇丹從埃及邊境沿尼羅河延伸至恩圖曼。這是士兵們的蘇丹。沒有財富和希望,但它飽含歷史滄桑。它那些破舊的村落有著和那些遙遠而開明的民族相似的名字。它那不毛之地的風景如畫作一般。它無邊的荒漠飲弒過勇士的鮮血,那些炙熱、黑暗的巖石見證過舉世的悲劇。它便是戰場。 這片遼闊的土地也許會順理成章地被稱作“戰地蘇丹”,帶著明顯的不確定性在非洲大陸上延伸開來。沙漠中的平地褐中泛紅、橙里透白,只是偶爾會被一些奇形怪狀、光禿禿的黑色石柱隔斷。無雨的風暴不知疲倦地在熾熱干裂的大地上空舞動。被風裹挾的細沙深深地堆積在山丘上的深色石塊間,像極了雪花依附在阿爾卑斯山頂的景象,只不過這里的雪花如火一般,仿佛能落入地獄。大地燃燒著歲月無盡的渴望,鋼青色的天空,沒有一片云朵能阻攔太陽無情的炙烤。 尼羅河在沙漠中穿梭,宛如一條細青絲穿過一塊巨大的棕色粗毛毯,雖然每年有一半的時間她也是棕色的。河水環繞沙灘,浸透河岸的地方便是植物生長繁茂的區域,和遠處的沙漠相比尤其賞心悅目。尼羅河蜿蜒穿梭3000 余英里,對她周邊的一切來說都是不可或缺的,她在這里*為珍貴。旅行者像依靠摯友般在危難之時堅定地偎依在尼羅河畔。遍地烈焰灼灼,此處卻陰涼滿布;沙漠炙熱難耐,此處卻涼爽至極;大地干涸龜裂,此處卻水源充沛。這深褐色的畫面也因這抹寶貴的綠色而顯得明朗起來。 然而,那些未曾目睹過沙漠或不曾被烈日炙烤過的人也許不會欣賞這岸邊旺盛的灌木。營養匱乏的蘆葦和水草在水邊雜亂而瘋狂地生長著。隨著一年一度的洪水干涸散去,那些草叢之間的暗黑色腐爛土壤也碎裂成顆粒狀。這里不適合一般的草木生長。遍地的荊棘,就像豎起滿身尖刺的刺猬,傲慢地瘋長著,仗著它們糾結成團的刺兒阻斷道路。只有站在邊緣的棕櫚樹顯得比較友好。沿著尼羅河旅行的人們必須時不時地去關注那些長得繁茂的灌木,在那些蔓延開來的枝葉之間,偶然泛出的紅黃色光點代表著一片成熟的豐盛莊稼,同時也抗議著:大自然并不總是邪惡而殘酷的。 即使不和沙漠相比,尼羅河畔放眼望去也是廣闊的貧瘠之地。千篇一律,它們吸引人的地方是它們的悲傷。然而,有那么一個小時,一切都變了。就在太陽落下西方的峭壁之前,一道柔美的霞光突然出現,使這片風景變得明亮而充滿活力。這就像泰坦尼克號上的畫家在靈感涌現之時潤飾著他的畫作。他在巖石間畫上深紫色的陰影,突顯了沙灘上的光線,并將一切都美化,鍍上金黃色,*終創作出了一幅熠熠生輝的畫作。在微風中,尼羅河宛如一個湖泊,從土黃色變成了銀灰色。西方的天空也由灰青色變深成了紫色。 眼前的一切都在這神奇的筆觸下變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隨后,太陽落下山間,天空逐漸褪去色彩,沙灘上的霞光緩緩消散,慢慢地,一切都灰暗下來,就像一個失血垂死之人的面頰。黑暗中的我們憂郁悲傷,直到星光將夜空點亮,提醒著我們光明就在前方。 這片土地的美是瞬間的美,她的表情孤獨凄涼,她的性格異常堅定。戰爭從不需要刻意地去為其營造凄涼的氛圍,就像在酷暑灼熱的地方根本不需要燒堿車間。沙漠中水源匱乏,沙石都在向無情的天空祈求雨露,對于它們這種渴望的嘲弄顯然是一種卑劣的行為。 荒涼在此處倍增,只有尼羅河畔才有生命的存在。如果一個人想離開尼羅河,當他向西走便會發現大地荒無人煙,直到美洲海岸線他才可能發現阿拉伯卡巴比什部落孤獨的帳篷或某隊商人的篷車;蛘咚赡艹瘱|走,直到孟買出現在地平線上,也只能發現沙灘、海洋和太陽。在這不毛之地,水源向來難以找尋。在整個河戰中,尼羅河無疑是*為重要的。她是整部劇中反復出現的主旋律。將領策劃軍事行動,政治家制定重要政策,讀者想知道戰爭的過程或者結果,都必須去認真思考尼羅河。她是其所流經的這片土地的生命。她也是我們戰爭的起源,是我們戰斗的方式,是我們的終極目標。這個故事中的每一頁都應出現尼羅河的身影。在那些戰斗期間,她靜靜地在棕櫚樹的掩映下閃閃發光。她也幾乎是每一次軍事行動的緣由所在。士兵們夜里傍著河岸安營扎寨,白天背靠或側倚著無法逾越的河流發起或迎接戰斗。岸邊,每天清晨和夜晚,排成長隊的駱駝、馬匹、騾子和待宰的牛群趨之若鶩。無論是埃米爾、托缽僧、軍官、士兵,還是友軍和敵人,都像跪拜在古埃及的真主跟前一般汲取他們日常所需的水源,裝入皮革或者水壺中。沒有尼羅河,任何人都無法開始他們的行程,也無法繼續行進下去。沒有尼羅河,任何人都將無法成功回到原點。 任何一個行走在尼羅河畔的人,無論是商人還是戰士,都會毫不吝嗇地把他們敬仰和感激的頌詞賦予這條偉大的河流,因為在每段行程和每個階段她都給予了他們莫大的幫助。千百年來,尼羅河每年都上演一次洪水的奇跡。每年雨季來臨,非洲中部山脈的積雪開始融化之時,尼羅河的源頭就變得水流湍急,一些大的湖泊也會漲滿水。支流穿過大片的低洼濕地,漫過數英里,調節水量,就像海綿一樣,保留了大量的水源,避免出現某一年水量過多而次年水量不足的現象。在遙遠的埃及,王子、教士和農民焦急地望向南方,期待著水位上漲。洪水慢慢地來臨。巴爾卡扎河從一個連接幾個水池和沼澤地的水渠,漲成了一條寬闊的可通航河道。索巴特河 和阿特巴拉河干涸的河道,偶爾有幾個聚集各種魚類和鱷魚的水池,此時也變成了一條奔騰的河流。但是所有這些都和埃及相距甚遠。洪水和阿特巴拉河匯合之后,就再沒有一滴水匯入尼羅河了。洪水流經700 英里的沙地,涌入努比亞沙漠巖石間的急瀑中。干涸的土地、燥熱的空氣以及炙烤的太陽,都瘋狂地汲取著水分。盡管尼羅河因此水量銳減,但她流經阿斯旺的時候,水量依然足以養育900 萬人,能滿足他們科學和工業發展所需的*大水量。*終注入地中海的河水流量為每秒61500 立方英尺。 當然,尼羅河的恩賜不僅僅是水。尼羅河水面上漲的同時,顏色也發生了變化。清澈的青色河面變得渾厚泛紅,裹挾著神奇的泥土,在沙漠中孕育了城市,把荒野變成了花園。地理學家也許仍然帶著科學的傲慢神態把尼羅河描述為“一條偉大的、平穩流淌著的河流,熱帶雨水不斷給她補給;上游巨大的水庫和一些平靜的水域調節著她。每年有大量洪水注入,東部的支流因此水量充沛”(《大英百科全書》),但是那些深深地被這溫柔且掌控命運的河水所養育著的人們——之所以說掌控命運,是因為他們把生和死都給予了這條河流——將會明白,為什么古埃及人如此崇敬這條河流。甚至在今天,他們也不能輕易擺脫意識中這股神秘的敬意。
河戰 作者簡介
溫斯頓·丘吉爾(Winston Churchill,1874-1965) 英國政治家、歷史學家、畫家、演說家、作家、記者。著有《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六卷)、《英語民族史》(四卷)等。1953年,丘吉爾榮獲諾貝爾文學獎。 譯者介紹: 王冬冬,中南大學英語語言文學學士,阿里秒讀文學平臺簽約作者。譯有“藏在生活中的藝術”系列叢書之《風景藝術》。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自卑與超越
- >
推拿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