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法帖聚珍三大行書:王羲之蘭亭序.顏真卿祭侄稿.蘇軾黃州寒食詩帖(欣賞與學習)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5816280
- 條形碼:9787545816280 ; 978-7-5458-1628-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法帖聚珍三大行書:王羲之蘭亭序.顏真卿祭侄稿.蘇軾黃州寒食詩帖(欣賞與學習)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書法篆刻愛好者、大中小學生本書為中國蕞具代表性法帖的欣賞與學習系列之一,孫稼阜編著。王羲之《蘭亭序》、顏真卿《祭侄稿》、蘇軾《黃州寒食詩帖》,可稱為中國行書發(fā)展史上三座不朽的豐碑。全稿既宏觀把握,又有細節(jié)展現,除主帖外,另有后學者臨作,前人及作者的書論等,均為大家作品,闡明了此帖特征及學習要點,特色明顯。與市場同類型書籍相比,具有完全不同的卓異品質。
法帖聚珍三大行書:王羲之蘭亭序.顏真卿祭侄稿.蘇軾黃州寒食詩帖(欣賞與學習) 內容簡介
本書為中國擁有代表性法帖的欣賞與學習系列之一,孫稼阜編著。王羲之《蘭亭序》、顏真卿《祭侄文稿》、蘇軾《黃州寒食詩帖》,可稱為中國行書發(fā)展目前三座不朽的豐碑。全稿既具宏觀把握,又有細節(jié)展現,除主帖外,另有后學者的臨作,前人及作者的書論等,均為大家作品,闡明了此帖特征及學習要點,特色明顯。與市場同類型書籍相比,具有接近不同的卓異品質。彩印。
法帖聚珍三大行書:王羲之蘭亭序.顏真卿祭侄稿.蘇軾黃州寒食詩帖(欣賞與學習) 目錄
三大行書簡介
王羲之《蘭亭序》
王羲之《蘭亭序》欣賞與學習
《虞摹蘭亭序》
虞世南汝南公主墓志墨跡
虞世南孔子廟堂碑拓本
虞世南大運帖拓本
虞世南去月帖拓本
智永真書千字文拓本
陸柬之文賦墨跡
《褚摹蘭亭序》
褚遂良摹蘭亭序拓本
褚遂良枯樹賦拓本
《馮摹蘭亭序》
圣教序與馮摹蘭亭序選字對比
《定武蘭亭》
趙孟頫臨定武蘭亭序拓本
趙孟頫臨定武蘭亭墨跡
定武蘭亭獨孤本(局部)
趙孟頫蘭亭十三跋拓本
趙孟頫定武蘭亭序臨本及十三跋殘本墨跡
王羲之傳本墨跡選
顏真卿《祭侄稿》
顏真卿《祭侄稿》欣賞與學習
梁??臨顏真卿祭侄稿墨跡
顏真卿爭座位帖拓本
顏真卿劉中使帖
蘇軾《黃州寒食詩帖》
蘇軾《黃州寒食詩帖》欣賞與學習
翁同龢臨蘇軾黃州寒食詩帖墨跡
黃賓虹臨蘇軾黃州寒食詩帖墨跡
蘇軾尺牘墨跡
蘇軾書風作品選
法帖聚珍三大行書:王羲之蘭亭序.顏真卿祭侄稿.蘇軾黃州寒食詩帖(欣賞與學習) 節(jié)選
人們將王羲之《蘭亭序》、顏真卿《祭侄稿》、蘇軾《黃州寒食詩帖》習稱三大行書。這三件法書在書法史上影響深遠,既分別代表了晉、唐、宋三代甚至書法史上行書的*高成就,又呈現了千余年間行書的承傳脈絡。 應該說,這三件法書都是書、史、時、人、機五合之作。通過它們,不僅可學習書法,明白書法與人、時代、際遇的關系,而且可了解一段歷史,同時可體會這些賢達的為人處世之道。 王羲之書法,梁武帝蕭衍評之為『龍躍天門,虎臥鳳閣』。宋時米芾卻以為此評『是何等語』,意不知所云。可見書法賞評之不易,從中也可知書法本身所具備的多層次性,注定了賞評者被客觀分類。即米芾那樣的大家亦難免『道外之語』,那么常人就更可想而知了。 《蘭亭序》因唐太宗李世民寶愛,遂更為世重。據傳真跡殉葬昭陵,后溫韜盜昭陵,卻無此帖記錄,遂不知所終。太宗時,曾命趙模、韓道政、馮承素、諸葛貞等精工摹拓,虞世南、褚遂良等亦奉命臨之,太宗分賜親貴近臣。現傳世本以傳為虞世南、褚遂良臨摹本,馮承素本,歐陽詢臨刻定武本等*為著名。 東晉穆帝永和九年(三五三)三月三日,王羲之、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聚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曲水流觴,和詩遣興,極盡一時之盛。眾人詩集,王羲之為序,即《蘭亭序》。故《蘭亭序》亦名《蘭亭集序》《臨河序》《禊帖》《禊序》。相傳王羲之后重書此作,但都不如臨場所作之佳。今傳世數種臨摹本,雖有差異,但于王羲之原作章法、涂 改處保留尚一致。可知王羲之《蘭亭序》應大略如此。 『龍躍』『虎臥』乃言王羲之書法『動』『靜』之美也。龍躍為『動』之象,虎臥為『靜』之象,龍躍動中含靜氣,虎臥靜中蓄動勢,此或為『龍躍』『虎臥』之真諦。至于『天門』『鳳閣』則為以境輔說,更見龍躍、虎臥之極致。一說龍躍、虎臥,易使人想到王羲之草書。其實行書《蘭亭序》亦如此,整篇中,無論章法、結體、點畫都含動靜、開合之勢。如章法,前緊而后松,可見書寫情緒變化;如結體,有的沉穩(wěn),有的飛揚,姿態(tài)各具;如點畫,輕重、緩急之不同隨處可見。一篇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蘭亭序》就如一篇樂章,其內容的由樂而悲、由悲而欣,書寫的由著意而輕松,由輕松而灑脫,都與作者心境息息相關,從中可窺作者情緒起落與心境變化。雖為一時之作,卻可見作者平生之境、之態(tài)。詩文言志, 書為心畫,不是虛言。相比于語言的曲回,書寫更見直接,如心電圖般,呈現作者內心世界。這些,于各人書寫中都有體現,而在那些修為高的人的作品中則更加明顯。歷史上的大書家們書風各具特色,面目獨特,即緣于此。王羲之如此,顏真卿如此,蘇軾亦如此。 《祭侄稿》是顏真卿為祭死于『安史之亂』中的亡侄顏季明所作祭文的草稿,反映了一段血腥悲壯的歷史。天寶十四年(七五五),安祿山、史思明起兵叛亂,顏真卿與其兄顏杲卿及杲卿之子泉明皆投入抗叛、平叛之戰(zhàn)中,顏杲卿守常山,后城破被俘,其幼子季明被敵用來要挾杲卿投降,終因杲卿不為所迫而被殺,其間顏氏一門被殺者三十余人。顏杲卿后被押至洛陽,因杲卿大罵不止,安祿山遂『鉤斷其舌』,遭肢解而亡,慘烈之極。這篇《祭侄稿》是在乾元元年(七五八)五月所作,其時季明、杲卿等已死去兩年余,才獲肅宗封贈。顏真卿遣杲卿之長子泉明去尋父、弟等遺骸,只得父之部分尸骨及弟之首。《祭侄稿》中敘述了這段史實,讀之震撼人心,催人淚下。顏真卿書法為王羲之后之一大宗,由『流觴曲水』『迎風高士』變?yōu)椤航鸶觇F馬』『廟堂重臣』,雖少了些許散淡從容,卻多了幾分烈士悲壯的頂天立地之氣。顏之楷書端嚴大方,具盛唐之氣象,為后世法。其行草亦古勁蒼茫,郁勃沉雄,屬『大人』之書。《祭侄稿》和《爭座位帖》為其行草代表作,雖都為一時激憤所作文之草稿,但亦有區(qū)別:《爭座位帖》憤中見禮與節(jié),《祭侄稿》憤中見悲與壯。《爭座位帖》行筆如篆,圓轉中見開合自如;《祭侄稿》行筆見隸,頓挫里現遲澀艱辛。一人風格且具此差異,可見書法與人書寫時情緒聯(lián)系之緊密。 相比于王羲之《蘭亭序》,顏真卿《祭侄文稿》更見性情。《蘭亭序》傳世皆為臨摹本,如霧里看花,《祭侄稿》是顏真卿真跡,且是草稿,直見其本心。另《蘭亭序》是興感之作,《祭侄稿》乃悲憤之文筆,一如流水曲折,一如火山噴發(fā),境界截然不同。 黃庭堅在跋蘇軾《黃州寒食詩帖》時說:『東坡此詩似李太白,猶恐太白有未到處;此書兼顏魯公、楊少師、李西臺筆意。』認為蘇軾《黃州寒食詩帖》含顏真卿筆意。黃庭堅在《山谷論書》中也曾說:『東坡先生嘗自比于顏魯公,以余考之,絕長補短,兩公皆一代偉人也。至于行、草、正書,風氣皆略相似。』黃屬深知、深解蘇軾者,所論極是。但蘇軾天縱之才,一生積極用世,又時以莊子、淵明為歸,所謂進退隨緣而自如。相比于王羲之、顏真卿,似合了二人之長,優(yōu)游于山水與朝廷間,其書法境界亦略如此。蘇軾行楷氣息高古,細審可見《蘭亭序》真味,但多了厚樸之氣,厚樸乃顏真卿書法之根也。可以說王羲之、顏真卿后,蘇軾是學二人*深入、*成功的書家,且?guī)煻熘勺约颐婺俊!饵S州寒食詩帖》是蘇軾成熟期之作,黃庭堅云:『東坡書,彭城以前猶可偽,至黃州后,掣筆極有力,可望而知真贗也。』可知蘇軾至黃州以后筆力雄健具極強個性特征,為他人難仿。書法中的仿作,仿形易仿神難。神者,神氣也,為字中溢出之氣象,是技法極熟、筆力極強后,書者心力、心氣的自然外露,實無法造作。《黃州寒食詩帖》是蘇軾書于居黃州時(約一○八二)的一件作品,十七行,詩二首。內容為蘇軾遇寒食節(jié)而有所思,回顧到黃州的三年,嘆時光易逝如流水。雖尚有『臥聞海棠花』的心境,但難免『病起頭已白』的現實。『小屋如漁舟,濛濛水云里』是莊子般的『苦』中之樂,『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也擬哭涂窮,死灰吹不起』,是寒食思鄉(xiāng)而生發(fā)的悲歌。 相比于蘇軾《赤壁賦》及其尺牘等作品,《黃州寒食詩帖》無論是詩還是書法,都有蟬蛻、蝶化之境,一個隨世起伏的東坡, 忽然騰空而起,極具龍象。其章法、結體、點畫都勢足意滿,大人體態(tài),成為王羲之、顏真卿外之另一境。 三大行書雖只是三件作品,但使人品鑒不盡,回味無窮,這緣于其包含信息之廣與深。它們就如數千年書史長河中的三砥柱,支撐起一片廣闊的藝術、人文天空,光披于后來者。 ……
法帖聚珍三大行書:王羲之蘭亭序.顏真卿祭侄稿.蘇軾黃州寒食詩帖(欣賞與學習) 作者簡介
孫稼阜,當代實力派書法家,理論與實踐兼擅。1988—2002 年從衛(wèi)俊秀先生學習書法,后問學于章祖安先生。1999 年曾于陜西省美術館舉辦個人書法展。現為《書法》 雜志副主編,上海市書法家協(xié)會理事、出版與媒體推廣委員會副主任。著有《草書10講》(2004年)《朱衣道人: 傅山的生平及其藝術》(2005 年)《從臨摹到創(chuàng)作·黃庭堅》(2006 年)等,發(fā)表文章數百篇,編輯圖書百余種。
- >
推拿
- >
名家?guī)阕x魯迅:故事新編
- >
二體千字文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經典常談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