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顏真卿祭侄文稿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2075327
- 條形碼:9787102075327 ; 978-7-102-07532-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顏真卿祭侄文稿 本書特色
《祭文稿》是顏真卿為追悼在『安史之亂』中因平叛被殺的兒顏季明而寫的一篇祭祀手稿。行書麻紙本,縱二十八點二米,橫七十五點五米。
顏真卿,字清臣,生于京兆(今西安),家學淵博。顏真卿以書法見長,博采各家,創立了寬博而氣勢恢宏的楷體,為后世書家所追習。『安史之亂』中,因與叛軍作戰立下汗馬功勞而受朝廷重用,歷任吏部尚書、刑部尚書等職,封魯郡開國公,世稱『顏魯公』。后遭宰相盧杞陷害,被遣往叛將李希烈部曉諭,被李希烈部囚禁兩年后縊殺。
唐天寶年間,安祿山點燃了后世稱為『安史之亂』的戰火,時任山東平原太守的顏真卿與從兄常山太守顏杲卿以及顏杲卿之子顏季明舉兵討逆。顏季明、顏杲卿因寡不敵眾,先后被安祿山俘虜后慘遭殺害。直到乾元元年(公元*八年)五月,顏真卿才得以收葬親人尸骨,在悲憤中寫下了這篇流傳千古的名篇。通篇情如潮涌,哀思郁勃,筆法蒼勁流暢,氣勢磅礴。文中的刪改涂抹之處,恰恰反映了顏真卿書寫這篇祭奠名篇時思緒的跌宕起伏,被元人鮮于樞評為『天下第二行書』。
《祭文稿》先后被北宋宣和內府、元朝張、鮮于樞等收藏,后被收入清朝內府,原本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本書收錄了兩個版本,**個版本正是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本,帖前有無款短簽小正書:『顏魯公書祭帖』。帖后有元人張宴、鮮于樞,清代王頊齡、徐乾學等人的題跋。第二個版本為余清齋帖本。
《祭文稿》是顏真卿為追悼在『安史之亂』中因平叛被殺的兒顏季明而寫的一篇祭祀手稿。行書麻紙本,縱二十八點二米,橫七十五點五米。
顏真卿,字清臣,生于京兆(今西安),家學淵博。顏真卿以書法見長,博采各家,創立了寬博而氣勢恢宏的楷體,為后世書家所追習。『安史之亂』中,因與叛軍作戰立下汗馬功勞而受朝廷重用,歷任吏部尚書、刑部尚書等職,封魯郡開國公,世稱『顏魯公』。后遭宰相盧杞陷害,被遣往叛將李希烈部曉諭,被李希烈部囚禁兩年后縊殺。
唐天寶年間,安祿山點燃了后世稱為『安史之亂』的戰火,時任山東平原太守的顏真卿與從兄常山太守顏杲卿以及顏杲卿之子顏季明舉兵討逆。顏季明、顏杲卿因寡不敵眾,先后被安祿山俘虜后慘遭殺害。直到乾元元年(公元*八年)五月,顏真卿才得以收葬親人尸骨,在悲憤中寫下了這篇流傳千古的名篇。通篇情如潮涌,哀思郁勃,筆法蒼勁流暢,氣勢磅礴。文中的刪改涂抹之處,恰恰反映了顏真卿書寫這篇祭奠名篇時思緒的跌宕起伏,被元人鮮于樞評為『天下第二行書』。
《祭文稿》先后被北宋宣和內府、元朝張、鮮于樞等收藏,后被收入清朝內府,原本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本書收錄了兩個版本,**個版本正是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本,帖前有無款短簽小正書:『顏魯公書祭帖』。帖后有元人張宴、鮮于樞,清代王頊齡、徐乾學等人的題跋。第二個版本為余清齋帖本。
《祭伯文稿》全稱《祭伯父豪州刺史文》,書寫于唐乾元元年(公元*八年),此時顏真卿被御史唐誣劾,貶饒州刺史,途經陽進,來到在『安史之亂』戰死的伯父顏元孫墓前,祭其伯父及一門去世者,字里行間情緒迸發,充滿著剛烈之氣。
《祭伯文稿》原本今已不存,僅見于宋《甲秀堂帖本》,拓本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爭座位帖》又稱《與郭仆射書》,是顏真卿在代宗廣德二年(公元七六四年),給定襄郡王郭英義的信札。郭英義為討好得勢的軍中宦官統領魚朝恩,主持百官集會時,不顧職務高低,多次故意抬高魚朝恩的座次,顏真卿在信中對這種行為表達了不滿與譴責,流露出強烈的正義感與不曲意媚上的精神氣節。
《爭座位文稿》原本已經亡佚,由真跡模勒的刻石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館,后世翻刻的諸本多以此石為本。本書采用的是日本三井紀念美術館藏明拓本。
顏真卿祭侄文稿 內容簡介
本書是顏真卿為追悼在“安史之亂”中因平叛被殺的侄兄顏季明而寫的篇祭祀手稿。行書麻紙本,縱二十八點二厘米,橫七十五點五厘米。
- 主題:
推薦購買這版。顏真卿家滿門忠烈,安史之亂中,“顏氏一門死于刀鋸者三十余人”,所以有了氣吞山河、流芳千年的《祭侄文稿》。希望臺灣早日回歸,把真跡送回國博收藏。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唐代進士錄
- >
月亮虎
- >
姑媽的寶刀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