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思想者的聲音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66762
- 條形碼:9787520366762 ; 978-7-5203-6676-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思想者的聲音 本書特色
《思想者的聲音:在西外聽講座之2018》所收錄的文章是西安外國語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2018年邀請國內外一些知名學者的學術講座。這些講座涉及文藝學、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以及對外漢語等學科。這些講座具有一定的前沿性、熱點性和問題性,討論了馬克思主義文論的意義生成、恩格斯視域下的白爾尼、白爾尼—海涅論戰、絲綢之路中的文學藝術、人工智能與未來想象等論題,是對當下中國語言文學研究的一種學術回應和現場問診。
思想者的聲音 內容簡介
本論集所收錄的文章是西安外國語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2018年邀請靠前外一些知名學者的學術講座。這些講座涉及文藝學、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以及對外漢語等學科。這些講座具有一定的前沿性、熱點性和問題性,討論了馬克思主義文論的意義生成、恩格斯視域下的白爾尼、白爾尼—海涅論戰、絲綢之路中的文學藝術、人工智能與未來想象等論題,是對當下中國語言文學研究的一種學術回應和現場問診。
思想者的聲音 目錄
反思與重構:馬克思主義文論的意義生成
簡論青年恩格斯思想視域中的白爾尼因素
敘述分層與主體分化
——論一種小說敘述傳統及其現代意義
路遙小說的道德空間
人工智能科幻敘事與未來想象
電影、集體記憶與“二戰”的歷史書寫
——從《五月的四天》看民族國家文化立場問題
當代作家的世界性懷舊
絲綢之路藝術的概念、時空和“單位”
論藝術中的“準不可能”世界
漢語因果復句的原型表達
歸位·蓄勢·創新
——論新世紀的中國散文創作
轉型期與需要表達的時代
“大鬧”:“熱鬧”的內在結構與文化編碼
“白爾尼一海涅論爭”及其當代意義
法國的毛主義運動:五月風暴及其后
延川話“肥尾”與西安話微韻非組字讀音的形成
——兼論近代漢語“蹇衛”一說的來源
傳統詩文評中的文章“體制”論
孫作云抗戰時期神話研究的心路探尋
“度日”與“做人”:《傷逝》的兄弟隱喻與人生觀分歧
思想者的聲音 節選
《思想者的聲音:在西外聽講座之2018》: 讓我們由遠及近。遠景想象其實是*能夠馳騁想象力的,在《銀河帝國》《三體》等以宇宙為背景的科幻作品中,我們可以發現大量的遠景想象。它往往將我們這個時代能看到的所有的未來可能性都展示出來,或者說遠景想象其實是*具有形而上學特質的。在這種敘事類型當中,我們將當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與未來趨向的可能性結合起來,形成了關于遙遠未來的想象,比如,斯皮爾伯格拍的電影《人工智能》,*后的場景放在2000年后,那時人類將不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高度進化、能力強大的人工智能,他們幾乎擁有神一般的能力,可以進行生物再造。這種未來想象非常有趣,但又非常抽象,因為2000年的時間距離未免太長,我們很難預知這2000年間會發生什么,正如2000年前的人們也根本無法預知現在的情況一樣,更何況,技術的加速度讓2000年顯得如此漫長,變化如此多樣,它的可能性也異常繁多。《人工智能》提供了其中一種可能性。《時間機器》這部19世紀末的著名科幻小說比電影《人工智能》更集中地展現出時代技術與科幻想象間的關聯。將這兩部不同時期創作的科幻作品相對照,可以看出不同時代所產生的不同的未來遠景想象性質。《時間機器》創作時所處的技術狀況對于我們來講已經是歷史,它的特征和性質與現在的社會狀況和技術程度已經形成一種時間差,我們更容易在小說內容與時代技術狀況之間建立直接的關聯,而電影《人工智能》則不具備這樣的便利,我們還不能與我們的技術拉開距離,也沒有超越現在技術的新技術形態作為否定性的對照,所以,這樣的一種時代技術與作品內容之間的關聯就不像《時間機器》所展現的那樣明顯。在《時間機器》中,主人公可以借助一種特殊的機器旅行到8萬年以后,而奇妙的是,這種時間機器竟然像我們開的拖拉機或者飛艇一樣,從上面可以卸下幾個零件裝在口袋里,以防別人偷走18萬年后是什么樣子呢?人類完全分化為對立的兩個階級,一個階級處于地面之上,優良懦弱,依賴地下階級供養,但同時,他們又是地下階級的食物;另一個階級處于地面之下,丑陋兇殘,從事生產,但以地上階級為食。——這幾乎是19世紀末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對立結構的惡性發展!僅僅過了100年的時間,我們對未來的想象形式已經得到了徹底的改變。這些改變其實不是一種未來的實際的狀況,而是由于我們這個時代的科技所處的狀況以及我們的文化心理狀態發生了變化,想象未來的方式也同樣發生了變化。當然,任何一部小說和電影都充滿了作家的主動創造,他可能沿著自己想象的未來情況進行創造,這些創造很可能出乎一般的文化心理承受能力,比如斯皮爾伯格的《人工智能》,其結尾其實是超乎一般想象力的,頗不同尋常,因此,有很多評論者偏向于認為,這是一種比較失敗的結尾。當然有的時候,由于我們并不能知道未來到底是什么樣的,所以這是一種基于當代文化要素的形而上學式想象。它的確能引發我們的思考,然而這樣的思考其實往往是不及物的。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它離我們過分遙遠,它是一種形而上學式的展開,由于時間維度帶給當代文化心理上的一種懶惰感,我們會認為其所描繪的狀況還非常遙遠,不是一個*急迫的可能性,對于當代文化心理的調適其實是比較淡漠的。很多時候,這樣的遠景想象必須結合當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才能形成對當代大眾文化心理的強烈沖擊。 ……
思想者的聲音 作者簡介
韓偉,文學博士,西安外國語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在《文學評論》《文藝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中國藏學》等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80多篇,其中70多篇發表于CSSCI刊物上,30多篇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和人大復印報刊資料轉載,出版學術著作3部,主持并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國家社科基金冷門“絕學”和國別史等研究專項等十余項課題。2012年《新時期以來的文學理論與批評研究》、2014年《中國當代文學理論與批評研究》分別獲得甘肅省高校社科成果獎一等獎,另獲得其他各級各類獎項十余項。入選(第二批)陜西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青年英才支持計劃,入選陜西省第八批“百人計劃”。
- >
回憶愛瑪儂
- >
我與地壇
- >
推拿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有舍有得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