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朱元璋的心機與手段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1162584
- 條形碼:9787201162584 ; 978-7-201-16258-4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朱元璋的心機與手段 本書特色
書里嘗試用**人稱來寫朱元璋,讓“我”領著我走進那個風云際會的大時代,從更多的層面去展示一個帝王的心路歷程。 ——《南渡北歸》作者 岳南 在這么多歷史人物中,如果讓我選擇談話對象的話,也許會是朱元璋?梢院敛豢鋸埖卣f,宗承灝在本書里,替我完成了這樣一場觸及靈魂的對話。 ——《明朝一哥王陽明》作者 呂崢
朱元璋的心機與手段 內容簡介
《朱元璋的心機與手段》用朱元璋的**人稱來寫,以小說筆法寫作歷史,深入解讀朱元璋從乞丐到皇帝的心路歷程,很好地展現了朱元璋的非進取型人格(被大勢裹挾向前),朱元璋的短視和實用主義,以及朱元璋強烈的不安全感的焦慮型人格,以及他早年的經歷讓他產生了打造一個小國寡民的烏托邦的理想!吨煸暗男臋C與手段》深刻剖析了朱元璋的經歷以及他在重點決策時的心理變化和思維方式,對于深刻了解歷史事件和朱元璋這個人物有著非常有益的借鑒。
朱元璋的心機與手段 目錄
病根:從哪里來,到哪里去
——我只想有碗飯吃
一、我到底是誰?——我的骨子里是農民 _002
1.劉邦是老鄉,朱熹是本家——我的尋根之旅 _003
2. 我的乞丐生活——生死徘徊的江湖游民 _017
3.和尚也做不成——求解脫者的出走 _025
4. 活到*后——我對一支軍隊的渴望 _038
5.吃飯問題——長江邊上的冥想 _044
6. 一步之遙—— 一個軍事統帥的宣言 _048
二、強敵環伺,敵友難分——逆襲者的心病 _055
1.誅元利器——仁義是皮,人心是骨肉 _055
2.與平庸和解——失去戰場的領軍者 _065
3.群臣勸進——踏上建國新旅程 _100
病癥:性格與天命
——我只想天下太平
三、分享榮耀——“以術馭人”是大學問 _112
1.建功臣廟——私人派系的內外圈層 _112
2.偏執與妥協——委托代理關系 _121
3.君臣有別——誰的派系,誰的黨爭 _128
4.正室與偏房——草根規則 _140
5. 淮西派PK浙東派——劉基死亡的操作過程 _145
四、奪回相權——我的A面與B面 _152
1. A面:裁撤丞相——皇權與相權的血色博弈 _153
2. B面:制造恐怖——我就像一個牧羊人 _172
病理:自控與精明
——人人有飯吃、有衣穿的理想國
五、我只想了解真相——陰影下的耳目 _184
1.檢!茵B的惡犬 _185
2.錦衣衛——我驅趕的虎狼 _191
六、溫飽事關天下太平——農民安則天下安 _199
1.淮右布衣——終生未敢忘本 _199
2.于民寬仁——不患寡而患不均 _209
3. 陳綱立紀——牢籠天下,牢籠人心 _214
七、有文化真可怕——與文人的愛恨糾葛 _219
1.互相成就——你儂我儂的蜜月期 _220
2. 進亦憂,退亦憂——我憂你愁的分裂期 _228
八、肅貪風暴——“清明世界”的混沌萬象 _237
1.我只是不想被蒙蔽——郭桓案的傷害值 _237
2. 御用農民——來自民間的總動員 _249
九、理想幻滅——一個王朝的疼痛 _258
1.上天的玩笑——越陷越深的“幻滅感” _258
2.分封——埋下*后的火藥桶 _264
朱元璋的心機與手段 節選
從哪里來,到哪里去 ——我只想有碗飯吃 宋人筆記中說,有人帶有古鏡,鏡上刻有銘文:“同心人,心相親,照心照膽保千春!痹谖铱磥,人的出生是誰也改變不了的事實。它就像一面鏡子,每個人在面對這面鏡子的時候,纖毫畢現,無處掩飾,也無法躲藏。你有張狂之態,你有暴虐之氣,你有俠義之風,你有溫潤端厚之姿,那不僅僅是現實相。按照佛經的說法,業報通三世。我們生為這一世之人,踩著前世的足跡,布下后世的腳印。人的出身,就像一道符咒壓在人的命數里,讓你動彈不得,讓你翻騰不休。想到你們也是后世的解讀者,會拿著那面古鏡來照我,讓你們失望了。我的眼皮子淺得,也只能存得下一碗飯。 一、我到底是誰?——我的骨子里是農民 太陽落山了,天地陷入了一片混沌與蒼茫。 大明深宮的燈火,一盞接一盞地亮了起來。告別舊的一天,讓人容易變得憂傷。 但想到新的一天在前面等著,心里就又充滿了希望。當我試圖開始梳理自己的一生時,突然發現,自己真的搞不清楚該以一種怎樣的身份展開自己喋喋不休的敘述。 一個人的身份,注定了他從何處而來,又將歸于何處。這樣的問題固然讓人腦殼兒痛,但也讓人看清了自己。人之初心,決定了人之歸處。就算我是個帝王,也不例外。人的一生,就像命運在時間里擺下的棋局,有譜沒譜,都要往下走。如果把一個人的一生用一段拋物線來表現,那么,屬于我的這段拋物線,起伏性應該是*大的吧?或許,從來就沒有之一。 后人試圖給我貼上各種身份的標簽:佃農、游民、和尚、造反者,或者是一個手段過于狠辣的帝王。這樣的話,我的一生至少有五次以上的身份轉換經歷。而每一次身份的轉換,對我來說,都是個人價值的一次自我提升與精神蛻變。有人說做了帝王的我,和作為小農的我,是兩個人。其實都沒有變,又都變了。 我從不隱諱自己是一個小農。是的,小農,比真正的農民還要低微,活得還要卑賤。 或許生來就是小農的緣故,我的一生,都對一個完全由大量小農組成的農業社會有著難以割舍的情結。追究這一情結的深層原因,除了與生俱來的“階級感情”之外,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小農出身的我,*為熟悉和了解這樣一個世界。 那里有我的先祖和父兄,有滲透于我血液中的生命因子。 那些土里刨食的農民,從來就不是與我無關的群體。我了解他們在這個等級森嚴的社會體系里有著怎樣的不堪、脆弱與艱難。那種無所憑依的生存狀態,決定了他們經受不起任何社會波動所帶來的沖擊。王朝更迭,興是他們苦,亡也是他們苦。 他們生來就是吃苦的。他們的骨子里好像從來就沒有懼怕過“苦”這個東西。反倒是,一日不苦,一日便覺得惶惑不安。 就像在這個似是而非的夜晚,夢境中,我依然看到匍匐爬行的自己,看到混沌的淮河水在龜裂的土地上蜿蜒而過,聽到它們發出的痛苦呻吟與悠長嘆息。 當年,我們這個家族就是在這種社會波動中由自耕農而佃農,由佃農走到幾乎全部餓死的境地。按說我們這種小農,如果有的吃,有的穿,應該是*厭惡社會波動的群體。一個由這種社會波動的厭惡者所組成的社會,它的穩定性應該是極高的,或者說,是相對靜態的。很可惜,我所生活的時代,生為小民,連*基本的生活保障都無法享有。于是,靜態的社會開始猛烈地抽搐,并隨之搖晃。 1. 劉邦是老鄉,朱熹是本家——我的尋根之旅 我出生的那個時代,因為后來的改朝換代,被史家們定義為元朝末年。 有幸生在一個王朝末年。死亡或重生,一切皆有可能。我們偶爾投身于時間的某個點,用喜怒哀樂來消遣我們所經歷的一切。我活命的這個王朝末年,貧窮與富貴的鴻溝已如天崩地裂。王朝更迭,那些生來就好命的貴族,他們是叢林社會里*兇猛的貪食蛇。他們生性貪婪,破壞著叢林社會*基本的生存法則。在他們中,有的人擁有幾十萬畝土地,有著富可敵國的財富,致使數百萬流民常年無家可歸。 其實人的生命薄如蟬翼,一陣風就可以將它撕裂,一場雨就可以將它掀翻,甚至一個草棍就可以將它活活壓死。如果死亡是一座宮殿,那些端坐于王座的人,難道就比我們尋常之人來得清醒和徹悟?回望我的起點,那個時代,上層社會風氣奢靡,道德瓦解,正所謂上流社會做著下流之事。而社會的底層,越來越多的農民失去土地,賣身為奴。災難頻發,餓死者的白骨相望于道。 那是一個萬惡的時代,一個讓我詛咒至今也不覺得解恨的時代。 這個古老的國度,就像是一個巨大無比的盒子,每個人都生活在其間。若是不滿的情緒越積越濃,整個盒子里便會充斥著一種如箭在弦上的緊張氣息。烈火四野蔓延,改朝換代的各種傳說也就應運而生。人來到這個世界,是沒有辦法選擇出身的。但我相信,人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 我出生于一個佃農家庭。我爹朱五四和我爹的爹朱初一,都是沒有多少文化的農民。 父親一輩子連個正兒八經的名字也沒有撈到,只能叫朱五四。在任何時代里,沒名沒號的底層小人物,都像野草的種子,散落于這個世界的角角落落,飄到哪里就會在哪里生根。 他們或許也有夢想,但他們的夢想無非是能過上幾天好日子,活著有吃有穿,死了能有一副棺材板,少受些氣。*好還能雇兩個傭人伺候著,也讓別人受些氣。 我的祖籍是沛縣。我有一個大大有名的同鄉,他就是漢高祖劉邦。其實,劉邦的出身也不算高,不過比我強多了。他畢竟當過泗水亭長。但我們*后擁有了同一種身份——皇帝,在這一點上,我也曾自豪地說過:“唯公與我起布衣而有天下。” 公不知我,而我知公。公與我,當為后人共知。 沒見過黃金的淘金戶 讓我將時間回撥百年,蒙古鐵騎千里奔襲中原,建國號元,漢人淪為三等公民。 我的祖父朱初一在沛縣老家待不下去了,帶著他的家人遷至集慶路的句容縣(今江蘇省句容市)。元至元十三年(1276),蒙古騎兵的鐵蹄踏碎了宋朝人的迷夢。蒙古人成了這個中央之國的統治者。 城頭變幻大王旗,宋朝百姓成了大元的順民。元朝臣民都被編進固定的戶籍,包括民戶、軍戶、匠戶、灶(煮鹽)戶、站(驛站)戶、儒戶、礦戶等幾十種戶籍。 不同戶籍承擔著不同的供納和勞役。這種強制性的供納,與勞役者的身份并沒有絕對的聯系。國庫里面缺什么,生活于底層的勞力者就要無條件地供納什么。 我的祖父朱初一被編為礦戶中的淘金戶。這就意味著我們朱家每年都要向朝廷繳納定額黃金。讓人搞不明白的是,句容縣從來就不是一個黃金出產地,而作為赤貧戶的祖父一輩子也沒見過幾次黃金,更不用說讓他去淘金。 在不講理的世道里,生存者只能無奈地妥協,或是接受?蓱z的朱初一只有賣掉糧食來購買黃金,以此完成繳納任務。本就是貧家小戶,又怎能經得起這般折騰,因此日子過得異常艱難。萬般無奈之下,他只好領著全家人候鳥似的四處遷徙;钕氯ィ氡M一切辦法活下去。這是所有生物存在的理由,包括人類。從這個層面上說,人類與螻蟻并無差異。 我能夠想象得到,祖父突破了怎樣艱難的困境,將全家搬遷至洪澤湖南岸的盱眙(江蘇淮安市盱眙縣)。這里有大片因戰爭而拋荒的土地。他們便在這里停了下來,開荒種地,繁衍生息。 在農耕社會求生存,土地是活命之資。我的父親朱五四也在這里娶妻生子。在那樣一個動蕩的大時代,普通老百姓根本就沒有享受幸福生活的資格,能夠活著就已經是上天給予的*大恩寵。 官府的敲詐和聚斂,讓草根小民難以生存。我朱家也不例外。一個窮家破業的小戶,在當時的生存成本不知要高出他的身份多少倍。按照元廷規定,淮河流域的農民需要繳納丁稅、地稅和科差。土地,不但養活不了他的子民,反而要吃他的子民。真應了老子的那句話,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我算過一筆賬,一個農民家庭需要承擔的朝廷賦稅——地稅每畝三升,丁稅三石。丁稅將近地稅的一百倍,即一百畝地折一丁。對于我們朱家這樣人多地少的貧困戶來說,沉重的丁稅負擔讓人難以承受。三個成人,需要繳九石谷,再加上地稅,每年不下十石。如此沉重的負擔,對于我們朱家這樣的小農實在是無力承受的生命之重。地主家有的是余糧,而我們家是吃了上頓就不知道下頓在哪里。時至今日,每當我這個皇帝想到這些,還是常常會陷入焦慮不安。我在批閱奏章的時候,總是會挑出那些與農民生存有關的內容。 我從宮殿向外望去,沉沉的黑夜,枯瘦的樹影在寒風中戰栗,耳畔不由得響起父親的聲音。 對我來說,家族的卑微出身是無法躲開的宿命。自古以來,吾等小民信的是命。 一個人安分守己,就是認命。只要有口飯吃,吾等小民就已經很滿足了。若是吃飯問題都無法解決,又何談“命運”二字。我端坐于宮殿,如鷹盤旋于山頂或云端,成了高瞻遠矚并握有真理的帝王。我終于將自己活出了形而上的意義,我的影子將印刷在史書的某一頁,我的語言將化為雷霆與閃電,劃破蒼穹。 但我那些死去的、沉默如草根的先人,他們依然深陷于生活的艱難和恐懼。 少年時感受到的生活苦痛讓我終生都難以消解,誠如我在《皇陵碑》中所言: “昔我父皇,寓居是方。農業艱辛,朝夕彷徨。”我歌我父輩,哭我父輩,我不要我的后世子孫再遭受同樣的罪。對我和家人而言,這種艱辛是具體而實在的,甚至比監獄還要牢固地控制著人的身體。每當勞作的父親從田野里直起身子時,我都會有一種沖動,希望他站得像樹干一樣筆直,永遠不要再彎下去。 對于那些高高在上的權貴,我會讓他們好好領受冰冷的法律以及鐵血的手段;而對于底層的小民,我則會換上一副溫情的面孔,用儒家的仁慈和道德加以體恤,傾盡全力為他們打造一個相對完美的國度。在無數個夢境里,我的父母都活在我所建立的理想國里?墒菈舭。K究是夢!念慈恩,慈恩如江水綿延無盡,而逝者如斯。 對我來說,財富與權力是這個世界的原罪,只有農民和土地才是一個王朝的救贖。湖北的荊州、蘄州兩處發生水災,有官員奉命前往賑災。壞了心腸的人從京城出發,一路上游山玩水耽誤了兩個多月的時間。等他到達受災之地后,又磨磨蹭蹭地遲遲沒有放賑,造成了大量的災民餓死。 當我聽說后,無法抑制內心噴薄而出的怒火,立即下令將此人斬首示眾,并做出指示:老百姓受災而不撫恤,是皇帝的錯;如果官員受命,卻不及時辦理,置老百姓生死于不顧,立即斬首,沒有任何商量的余地。 我這么做,只有一個目的,就是為了警醒那些不懂得愛民惜民的官吏。
朱元璋的心機與手段 作者簡介
宗承灝,安徽省作協理事,淮南市作協副主席,在多家刊物開設專欄。 著有《大明朝》《權力病人》《灰色生存》《帝國往事》《心法》等十余部暢銷書。 其《灰色生存》榮獲“2011年度新浪中國好書榜年度歷史類十大好書”。 被《廣州日報》《洛陽商報》《半島都市報》《濟南時報》以及鳳凰、網易、鳳凰網和騰訊網、中國臺灣網、中國文化傳媒等數十家媒體報道。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回憶愛瑪儂
- >
經典常談
- >
唐代進士錄
- >
自卑與超越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