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墨菲定律 內容簡介
《墨菲定律》一共十章,每章一個主題,涵蓋了人性中的優缺點、情緒的掌控、思維模式的重新定義、人際交往關系學、職場行為學準則、管理學中的原則、經濟學思維的打造等內容。各章下又分為多個小節。每個小節或是一個定理、或是一個法則、或是一個效應、或是一個公式等,對生活中的某些現象進行解釋、給人們某個忠告或指導,幫助人們更好地生活。
墨菲定律 目錄
鏡中我效應:“鏡中我”與“真的我”
自我服務偏見:我很優秀,而你只是運氣好
控制錯覺定律:我們總是會“自信地犯錯”
不值得定律:別樣的心態,別樣的選擇
心理擺效應:人心也會像鐘擺一樣
禁果效應:越“禁”越“禁不掉”的心理
眼不見為凈定律:只要看不見,就是干凈的
虛假同感偏差:“以己度人”未必可靠
補償作用:弱點也是一種力量源
第二章 掌控自我情緒
情緒定律:情緒影響一切
海格力斯效應:你的肩上是否扛著“仇恨袋”
杜利奧定律:生活就要充滿熱情
放松定律:把自己從緊張情緒中解救出來
無助:沒有絕望的環境,只有絕望的心態
卡瑞爾公式:接受*壞的,追求的
自我寬恕定律:自己的錯誤總是可以原諒的
情緒轉移定律:小心,壞情緒會傳染
踢貓效應:壞情緒的連鎖反應
野馬結局:憤怒是一種自我毀滅
情感宣泄定律:請給情感一個宣泄的窗口
霍桑效應:適度發泄,才能輕裝上陣
第三章 重新定義思維模式
沉錨效應:被“沉錨”帶偏的“獨立思考”
皮爾斯定理:意識到無知,是知道的開始
瓦倫達效應:越在意的,就越容易失去
效應:指引方向,對或不對還要看自己
庫里肖夫效應:眼中的,其實就是內心的
第四章 人際交往關系學
首因效應:先入為主的**印象
因效應:留下的“*后印象”
刻板印象:*不靠譜的“第零印象”
刺猬法則:與人相處,距離產生美
暈輪效應:別被“光環”迷了慧眼
互惠定律:你來我往,人情互惠
皮格馬利翁效應:千萬不要吝嗇你的贊美
曼狄諾定律:不懂社交技巧?那就微笑吧
瀑布心理效應:社交場合說話要有分
需求定律:欲取先予,以退
鑰匙理論:真心交往才有共鳴
熱爐規則:不要觸碰對方的底線
第五章 職場行為學準則
蘑菇定律:新人,想成蝶先破繭
自信心定律:出色工作,先點亮心中的自信明燈
獵鹿博弈:雙贏才是的結局
合作博弈:犀牛和犀牛鳥的情誼
拍賣博弈:機制與策略哪個更重要
投票決策:少數服從多數就是民主嗎
青蛙法則:居安思危,讓你的職場永遠精彩
拆屋效應:不要拒絕自以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第六章 管理學中的原則
分粥規則:利己并不妨礙
理論:絕對是烏托邦
破窗效應:把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
格烏司原理:在競爭中找準自己的“生態位”
酒與污水定律:及時清除隊伍中的“蛀蟲”
奧格爾維法則:敢于起用比自己強的人
古狄遜定理:不做事必躬親者
鲇魚效應:讓你的員工時時刻刻“醒”著
拜倫法則:塑造“羅文”,把信送給“加西亞”
第七章 打造經濟學思維
凡勃倫效應:為什么有些人愛買奢侈品
名人效應:借助實力人物一呼百應
馬太效應:為什么窮者越窮,富者越富
公地悲劇:都是“公共”惹的禍
折扣效應:“買的”和“賣的”哪個*精
品牌效應:喬布斯和他的“蘋果”
消費者剩余:買得值不值,自己說了算
經濟過熱理論:繁榮背后藏隱患
泡沫經濟:欲使其滅亡,必先使其瘋狂
第八章 培養終身學
墨菲定律:唯有計劃周避免失敗
木桶定律:關注“短板”,別讓缺陷拖累你
相關定律:條條大路通羅馬,萬事萬物有聯系
跳蚤效應:人生不設限
手表定律:不要制定雙重標準
蝴蝶效應:細節決定成敗
第九章 兩性關系的秘密
吸引力法則:指引丘比特之箭的神奇力量
互補定律:各有所長,互相吸引
契可尼效應:初戀為何總令人難忘懷
親和動機:人人都渴望溫情
麥穗理論:解決婚姻難題的關鍵思維
幸福遞減定律:愛情保鮮需要不斷制造新鮮感
沙漏定律:別把你的愛人抓得太緊
第十章 生活中的法則
酸葡萄甜檸檬定律:只要你愿意,由幸福
因果定律:種下幸福,收獲幸福
迪斯忠告:活在當下*重要
貝勃定律:幸福本質上是種敏感度
狄德羅效應:幸福來自給生活做減法
鱷魚法則:關鍵時刻的取舍之道
墨菲定律 節選
《墨菲定律》: 鏡中我效應:“鏡中我”與“真的我” 1902年,美國社會學家查爾斯·霍頓·庫利提出了“鏡中我效應”,這個理論認為,我們對自我的認識反映了他人對我們的看法及評價,我們的觀念是在與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我們的自我感覺取決于他人對我們的態度、看法。簡單地說,“鏡中我”就是指別人眼中的我,別人眼中的我是什么樣的,我就將變成什么樣的人。 通過照鏡子,我們可以看到我們的長相,可以正衣冠.同樣,通過別人對我們的看法,我們會形成自我認知,并做出相應的反應。 一個媽媽總是覺得自己的兒子辦事拖拖拉拉,沒有一點大男子氣概。于是天天數落他、罵他,希望用這種方式來激勵他,讓他有所改變。可是,讓這個媽媽失望的是,一段時間后,兒子拖拖拉拉的毛病非但沒改,反而更加嚴重了。 這個媽媽希望自己的孩子改掉拖拖拉拉的壞毛病,但是兒子從她的數落中認為自己確實是個很拖拉的人,然后他就成了一個拖拖拉拉的人。媽媽的數落就是兒子的“鏡中我”,兒子根據媽媽的數落,即“鏡中我”,去塑造了“真的我”,即“我”確實有拖拖拉拉的壞毛病。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到,別人的看法對一個人的影響很大,直接決定了一個人對自我的認知,進而決定了他將采取的行為。 王寧原本是非常普通的人,長相一般,各方面的能力都很普通。大學剛畢業時,她總是懷疑自己,覺得自己這也不行,那也不行,什么都干不好,甚至不敢投簡歷、找工作。 但是,她的室友總是通過各種方式去鼓勵她,并告訴她,將來她一定會是個非常成功的人。在室友的不斷鼓勵下,王寧向社會邁出了**步,歷經艱辛,她終于找到了一份文員的工作。雖然這只是一份普通的工作,但王寧始終堅信自己將來一定會有大出息。 于是,王寧開始踏踏實實地工作,不抱怨,不偷懶。漸漸地,王寧的工作能力越來越強,上司也被她的這份勤懇打動了,有意對她進行栽培。王寧抓住了機會,努力學習,一步一步、穩扎穩打,*終成了公司的骨干。 在這個案例中,王寧從一個普普通通、一無所長、自卑的基層工作人員,慢慢蛻變成一個自信、有能力的公司骨干人員,這離不開她的室友對她的鼓勵和看法。她的室友說她將來一定很有出息,這讓她在潛意識里覺得自己是個有出息的人,自己能行。隨著思想的轉變,她的行為也發生了變化,不再畏畏縮縮,而是勇敢出擊,踏踏實實地工作,*終得到了上司的栽培,成了公司的骨干。 個體的自我認知離不開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我們都希望能夠正確認識自己,但是我們的自我認知常常會與他人對我們的看法有出入,這就給我們帶來了疑惑,到底哪個才是“真的我”?根據“鏡中我”效應,我們知道了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即“鏡中我”,可以塑造“真的我”。換句話說,“真的我”是可以改變的,可以根據“鏡中我”而改變。 “鏡中我”和“真的我”是相輔相成、密切相關的。真正的我們會是什么樣子,與社會的反饋、別人的評價息息相關。別人認為我們是什么樣的人,我們就可能成為什么樣的人。 小貼士: 語言的力量是非常強大的,能夠成就一個人,也足以毀滅一個人。所以,在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我們要注意自己的言辭,耍認清對方話語的真實意圖。如果我們希望一個人變好,那就不要用消極負面的語言去刺激他,因為這可能會讓他形成負面的自我認知,朝著消極的方向發展;同樣,當我們收到外界的負面反饋時,也不要急著對號入座,要先認真審視自己,以免在不知不覺中被“鏡中我”所影響,丟失了真正的自己。 ……
- >
月亮虎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姑媽的寶刀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經典常談
- >
隨園食單
- >
唐代進士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