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關注中圖網
官方微博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宇宙、量子和人類心靈
-
>
氣候文明史
-
>
南極100天
-
>
考研數學專題練1200題
-
>
希格斯:“上帝粒子”的發明與發現
-
>
神農架疊層石:10多億年前遠古海洋微生物建造的大堡礁
-
>
聲音簡史
買過本商品的人還買了
黑方臺黃土滑坡成因機理.早期識別與監測預警/許強等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649881
- 條形碼:9787030649881 ; 978-7-03-064988-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黑方臺黃土滑坡成因機理.早期識別與監測預警/許強等 內容簡介
本書研究圍繞國家防災減災的緊迫需求,擬重點回答和解決地質災害“隱患點在哪里”和“什么時間可能發生”這兩個關鍵問題。通過現場調查、無人機影像以及大量監測設備獲取了豐富的黑方臺滑坡基礎資料,針對黃土滑坡的隱蔽性、突發性和成災演化過程的復雜性,重點對黃土滑坡成災模式、形成機理、早期識別、監測預警和危害范圍預測方法展開系統的研究,逐漸形成黃土滑坡成因機理、早期識別與監測預警的理論認識和科學實踐。本書有助于增進人們對黑方臺黃土滑坡變形破壞機制、早期識別和監測預警方法的認識,有利于對已具有潛在隱患特征的斜坡體進行提前發現、持續監測和早期預警,為黃土滑坡防災減災和綜合防控提供重要的理論依據。
黑方臺黃土滑坡成因機理.早期識別與監測預警/許強等 目錄
目錄
**篇 黑方臺黃土滑坡成災模式與成因機理研究
第1章 黑方臺地質環境概況 3
1.1 自然地理概況 3
1.1.1 黑方臺位置 3
1.1.2 氣象狀況 6
1.2 工程地質條件 7
1.2.1 地層巖性 7
1.2.2 區域地質構造 10
1.2.3 地形地貌 11
1.2.4 水文地質條件 14
1.3 人類工程經濟活動 16
1.3.1 農業灌溉 16
1.3.2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 17
1.3.3 公路工程開挖 17
1.3.4 人為采砂 17
1.4 本章小結 18
第2章 黃土滑坡空間分布規律和發育特征 19
2.1 黃土滑坡類型與編錄 19
2.2 黃土滑坡空間分布規律 22
2.3 黃土滑坡發育特征與成災模式 23
2.3.1 黃土基巖型 24
2.3.2 滑移崩塌型 25
2.3.3 黃土泥流型 27
2.3.4 靜態液化型 29
2.4 黃土滑坡致災因素 31
2.4.1 地層巖性控制滑坡類型 31
2.4.2 地下水控制成災模式 32
2.5 本章小結 34
第3章 灌溉引起地下水響應 36
3.1 高密度電阻率成像法基本原理 36
3.1.1 二維高密度電阻率成像法基本原理 36
3.1.2 三維高密度電阻率法基本原理 37
3.2 地下水分布調查方法 38
3.2.1 現場調查 38
3.2.2 高密度電阻率法的方法與流程 42
3.3 地下水位劃定依據 43
3.3.1 實驗室測定黃土質量含水率與電阻率關系特性 43
3.3.2 研究區黃土質量含水率與電阻率關系特性 45
3.3.3 鉆孔水位標定 47
3.3.4 理論地質模型正反演分析 47
3.4 灌溉引起地下水位響應特征 48
3.4.1 黑臺臺塬地下水位分布 48
3.4.2 塬邊黃土層地下水分布特征 50
3.4.3 灌溉引起土壤質量含水率和地下水位動態變化 54
3.5 地下水分布影響因素 58
3.5.1 地下水位與建筑物、果樹的分布密切相關 58
3.5.2 地下水位分布與斷層分布無關 60
3.6 本章小結 61
第4章 灌溉水入滲模式 62
4.1 優勢通道流 62
4.1.1 現場灌溉試驗方案 63
4.1.2 塬邊區域裂縫和土洞是地表水入滲的優勢通道 65
4.2 活塞流 67
4.2.1 現場入滲試驗步驟及描述 68
4.2.2 現場試驗結果分析 73
4.2.3 數值模擬分析 78
4.2.4 ERT監測結果與數值模擬對比分析 84
4.2.5 非飽和入滲影響因素 85
4.3 本章小結 86
第5章 灌溉對黃土物理化學性質的影響 87
5.1 地下水長期作用對黃土微結構的影響 88
5.2 地下水長期作用對黃土物理性質的影響 91
5.2.1 黏粒含量隨浸水天數變化規律 91
5.2.2 Zeta電位隨浸水天數變化規律 92
5.3 地下水長期作用對黃土化學性質的影響 94
5.3.1 黃土礦物成分隨浸水天數變化規律 94
5.3.2 浸泡液離子濃度隨浸水天數變化規律 96
5.4 本章小結 100
第6章 灌溉誘發黃土斜坡失穩機理 102
6.1 黃土軟化的時效性 102
6.1.1 環剪試驗 102
6.1.2 黃土強度隨浸水天數變化規律 104
6.1.3 水土相互作用對黃土強度弱化的時效性分析 107
6.2 黃土中可溶鹽含量對其強度的影響 108
6.2.1 “洗鹽”前后黃土強度變化規律 109
6.2.2 可溶鹽溶解對黃土強度的影響 110
6.3 黃土濕陷、溶濾(軟化)變形 112
6.3.1 黃土變形曲線 112
6.3.2 固結壓力對黃土濕陷系數、軟化系數的影響 113
6.4 原狀黃土的靜態液化特性 115
6.4.1 黃土靜態液化試驗設計 115
6.4.2 試驗結果與分析 119
6.5 黃土靜態液化影響因素研究 123
6.5.1 黃土靜態液化試驗設計 123
6.5.2 試驗結果與分析 128
6.6 基于常偏應力排水剪三軸試驗的應變與孔壓變化關系 145
6.6.1 試驗方案 146
6.6.2 試驗過程和分析 147
6.7 基于物理模擬實驗的黃土滑坡機理研究 149
6.7.1 實驗裝置及模型設計 149
6.7.2 數據采集過程 150
6.7.3 實驗過程和數據分析 150
6.8 本章小結 155
第二篇 黃土滑坡早期識別研究
第7章 黃土滑坡早期識別方法研究 159
7.1 早期識別方法的研究思路 159
7.1.1 我國常見地質災害隱患點的特點 159
7.1.2 地質災害隱患點識別與監測的*需求 160
7.1.3 地質災害隱患點識別方法技術體系 160
7.2 “地質判識”+“技術識別”相融合的識別方法體系 163
7.3 “天-空-地”一體化的重大地質災害隱患識別的“三查”體系 164
7.3.1 基于光學遙感和InSAR的地質災害隱患普查 164
7.3.2 基于機載LiDAR和無人機航拍的地質災害隱患詳查 170
7.3.3 基于地面調查和監測的地質災害隱患核查 173
7.4 早期識別技術方法在其他地區應用 173
7.4.1 丹巴縣城及周邊 173
7.4.2 理縣通化鄉 175
7.4.3 青海拉西瓦果卜岸坡 177
7.4.4 三峽庫區 177
7.5 多源空間信息技術融合方法在黑方臺示范 177
7.6 本章小結 179
第8章 黃土滑坡識別圖譜研究 180
8.1 黃土滑坡識別圖譜編制方法 180
8.1.1 黃土滑坡變形時間曲線 181
8.1.2 黃土滑坡演化基本規律和破壞運動過程 183
8.1.3 黃土滑坡識別圖譜編制思路 184
8.1.4 滑坡識別圖譜包括內容和識別指標 184
8.2 各類黃土滑坡識別圖譜研究 185
8.2.1 黃土崩塌 185
8.2.2 黃土內滑坡 190
8.2.3 黃土基巖接觸面滑坡 193
8.2.4 黃土基巖滑坡 194
8.3 本章小節 196
第9章 基于光學遙感和InSAR的黃土滑坡潛在隱患普查 197
9.1 黃土滑坡時空演化特征 198
9.1.1 黨川段黃土滑坡時空演化特征 199
9.1.2 陳家溝黃土滑坡時空演化特征 202
9.1.3 焦家段黃土滑坡時空演化特征 204
9.1.4 焦家崖段黃土滑坡時空演化特征 205
9.2 黃土滑坡時空演化規律 207
9.3 基于光學遙感的黃土滑坡潛在隱患普查 210
9.3.1 塬邊“溝壑區” 210
9.3.2 滑坡“空區” 211
9.4 基于InSAR的黃土滑坡潛在隱患普查 215
9.4.1 時序InSAR分析技術 215
9.4.2 實驗數據 216
9.4.3 黑方臺地區多時相滑坡識別結果 218
9.4.4 InSAR滑坡識別結果驗證 220
9.5 本章小結 226
第10章 基于無人機低空攝影測量技術的黃土滑坡潛在隱患詳查 228
10.1 無人機低空攝影測量原理與數據獲取方法 228
10.1.1 無人機低空攝影測量原理 228
10.1.2 無人機低空攝影測量系統 229
10.1.3 數據獲取流程與方法 230
10.1.4 滑坡變形識別方法 237
10.2 無人機低空攝影測量結果精度分析 241
10.3 基于無人機低空攝影測量的滑坡特征分析 244
10.3.1 滑坡運動過程重建 244
10.3.2 滑坡體積精細測繪 246
10.4 基于無人機低空攝影測量的黃土滑坡潛在隱患詳查 249
10.4.1 裂縫時空演化規律 249
10.4.2 斜坡體微變形 252
10.5 本章小結 256
第11章 黃土滑坡形成和發生條件 258
11.1 裂縫分布與滑坡發育空間配套關系 259
11.1.1 裂縫發育規律 259
11.1.2 裂縫形成機理 262
11.1.3 裂縫分布演化與滑坡發育空間配套關系 263
11.2 地下水富集和壅高地段 265
11.2.1 模式一:先期滑坡覆蓋和黃土水力梯度作用 265
11.2.2 模式二:降雨作用 269
11.3 黃土斜坡臨界水位 270
11.3.1 地下水對不同類型滑坡的影響 270
11.3.2 基于臨界水位早期識別方法 275
11.3.3 地下水位與坡體穩定性關系分析 276
11.3.4 基于臨界水位的黃土滑坡潛在隱患早期識別 277
11.4 黃土斜坡豎向臨界變形量 279
11.4.1 豎向臨界變形量識別理論基礎 279
11.4.2 基于臨界豎向變形量的早期識別方法 280
11.4.3 臨界豎向變形量預警實例 283
11.5 基于地表活動的黃土滑坡潛在隱患綜合識別方法 284
11.5.1 黃土基巖型地表活動早期識別 284
11.5.2 滑移崩塌型地表活動早期識別 284
11.5.3 黃土泥流型地表活動早期識別 285
11.5.4 靜態液化型地表活動早期識別 286
11.6 本章小結 288
第三篇 黃土滑坡監測預警理論方法與示范
第12章 黃土滑坡監測技術方法研究 291
12.1 黃土滑坡監測預警基本流程 292
12.2 黃土滑坡監測位置選擇 294
12.3 監測方法和設備布設 296
12.3.1 監測方法和設備選用 296
12.3.2 監測儀器布設 299
12.4 本章小結 301
第13章 黃土滑坡監測預警理論方法 302
13.1 基于WebGIS的黑方臺黃土滑坡信息管理系統 302
13.2 監測數據處理與分析 303
13.2.1 移動平均法 303
13.2.2 *小二乘法 306
13.3 早期預警判據 307
13.3.1 變形速率閾值的確定 308
13.3.2 基于過程預警的判據 311
13.3 預警信息發布 312
13.4 早期預警成功示范 314
13.4.1 黑方臺地區成功預警的滑坡 314
13.4.2 典型滑坡成功預警的實現過程:CJ6#滑坡 315
13.4.3 典型滑坡成功預警的實現過程:DC4#滑坡 317
13.5 本章小結 319
第14章 黃土滑坡短期臨滑預報方法研究 321
14.1 基于速度倒數法模型短期時間預報方法 321
14.1.1 速度倒數法模型在變形曲線上的應用 321
14.1.2 基于速率倒數法模型的短期預報方法 323
14.2 基于齋藤模型的滑坡臨滑時間預報方法改進及應用 326
14.2.1 滑坡臨滑時間預報方法的改進 326
14.2.2 臨滑時間預報方法應用實例 331
14.3 本章小結 334
第四篇 黃土滑坡危害
**篇 黑方臺黃土滑坡成災模式與成因機理研究
第1章 黑方臺地質環境概況 3
1.1 自然地理概況 3
1.1.1 黑方臺位置 3
1.1.2 氣象狀況 6
1.2 工程地質條件 7
1.2.1 地層巖性 7
1.2.2 區域地質構造 10
1.2.3 地形地貌 11
1.2.4 水文地質條件 14
1.3 人類工程經濟活動 16
1.3.1 農業灌溉 16
1.3.2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 17
1.3.3 公路工程開挖 17
1.3.4 人為采砂 17
1.4 本章小結 18
第2章 黃土滑坡空間分布規律和發育特征 19
2.1 黃土滑坡類型與編錄 19
2.2 黃土滑坡空間分布規律 22
2.3 黃土滑坡發育特征與成災模式 23
2.3.1 黃土基巖型 24
2.3.2 滑移崩塌型 25
2.3.3 黃土泥流型 27
2.3.4 靜態液化型 29
2.4 黃土滑坡致災因素 31
2.4.1 地層巖性控制滑坡類型 31
2.4.2 地下水控制成災模式 32
2.5 本章小結 34
第3章 灌溉引起地下水響應 36
3.1 高密度電阻率成像法基本原理 36
3.1.1 二維高密度電阻率成像法基本原理 36
3.1.2 三維高密度電阻率法基本原理 37
3.2 地下水分布調查方法 38
3.2.1 現場調查 38
3.2.2 高密度電阻率法的方法與流程 42
3.3 地下水位劃定依據 43
3.3.1 實驗室測定黃土質量含水率與電阻率關系特性 43
3.3.2 研究區黃土質量含水率與電阻率關系特性 45
3.3.3 鉆孔水位標定 47
3.3.4 理論地質模型正反演分析 47
3.4 灌溉引起地下水位響應特征 48
3.4.1 黑臺臺塬地下水位分布 48
3.4.2 塬邊黃土層地下水分布特征 50
3.4.3 灌溉引起土壤質量含水率和地下水位動態變化 54
3.5 地下水分布影響因素 58
3.5.1 地下水位與建筑物、果樹的分布密切相關 58
3.5.2 地下水位分布與斷層分布無關 60
3.6 本章小結 61
第4章 灌溉水入滲模式 62
4.1 優勢通道流 62
4.1.1 現場灌溉試驗方案 63
4.1.2 塬邊區域裂縫和土洞是地表水入滲的優勢通道 65
4.2 活塞流 67
4.2.1 現場入滲試驗步驟及描述 68
4.2.2 現場試驗結果分析 73
4.2.3 數值模擬分析 78
4.2.4 ERT監測結果與數值模擬對比分析 84
4.2.5 非飽和入滲影響因素 85
4.3 本章小結 86
第5章 灌溉對黃土物理化學性質的影響 87
5.1 地下水長期作用對黃土微結構的影響 88
5.2 地下水長期作用對黃土物理性質的影響 91
5.2.1 黏粒含量隨浸水天數變化規律 91
5.2.2 Zeta電位隨浸水天數變化規律 92
5.3 地下水長期作用對黃土化學性質的影響 94
5.3.1 黃土礦物成分隨浸水天數變化規律 94
5.3.2 浸泡液離子濃度隨浸水天數變化規律 96
5.4 本章小結 100
第6章 灌溉誘發黃土斜坡失穩機理 102
6.1 黃土軟化的時效性 102
6.1.1 環剪試驗 102
6.1.2 黃土強度隨浸水天數變化規律 104
6.1.3 水土相互作用對黃土強度弱化的時效性分析 107
6.2 黃土中可溶鹽含量對其強度的影響 108
6.2.1 “洗鹽”前后黃土強度變化規律 109
6.2.2 可溶鹽溶解對黃土強度的影響 110
6.3 黃土濕陷、溶濾(軟化)變形 112
6.3.1 黃土變形曲線 112
6.3.2 固結壓力對黃土濕陷系數、軟化系數的影響 113
6.4 原狀黃土的靜態液化特性 115
6.4.1 黃土靜態液化試驗設計 115
6.4.2 試驗結果與分析 119
6.5 黃土靜態液化影響因素研究 123
6.5.1 黃土靜態液化試驗設計 123
6.5.2 試驗結果與分析 128
6.6 基于常偏應力排水剪三軸試驗的應變與孔壓變化關系 145
6.6.1 試驗方案 146
6.6.2 試驗過程和分析 147
6.7 基于物理模擬實驗的黃土滑坡機理研究 149
6.7.1 實驗裝置及模型設計 149
6.7.2 數據采集過程 150
6.7.3 實驗過程和數據分析 150
6.8 本章小結 155
第二篇 黃土滑坡早期識別研究
第7章 黃土滑坡早期識別方法研究 159
7.1 早期識別方法的研究思路 159
7.1.1 我國常見地質災害隱患點的特點 159
7.1.2 地質災害隱患點識別與監測的*需求 160
7.1.3 地質災害隱患點識別方法技術體系 160
7.2 “地質判識”+“技術識別”相融合的識別方法體系 163
7.3 “天-空-地”一體化的重大地質災害隱患識別的“三查”體系 164
7.3.1 基于光學遙感和InSAR的地質災害隱患普查 164
7.3.2 基于機載LiDAR和無人機航拍的地質災害隱患詳查 170
7.3.3 基于地面調查和監測的地質災害隱患核查 173
7.4 早期識別技術方法在其他地區應用 173
7.4.1 丹巴縣城及周邊 173
7.4.2 理縣通化鄉 175
7.4.3 青海拉西瓦果卜岸坡 177
7.4.4 三峽庫區 177
7.5 多源空間信息技術融合方法在黑方臺示范 177
7.6 本章小結 179
第8章 黃土滑坡識別圖譜研究 180
8.1 黃土滑坡識別圖譜編制方法 180
8.1.1 黃土滑坡變形時間曲線 181
8.1.2 黃土滑坡演化基本規律和破壞運動過程 183
8.1.3 黃土滑坡識別圖譜編制思路 184
8.1.4 滑坡識別圖譜包括內容和識別指標 184
8.2 各類黃土滑坡識別圖譜研究 185
8.2.1 黃土崩塌 185
8.2.2 黃土內滑坡 190
8.2.3 黃土基巖接觸面滑坡 193
8.2.4 黃土基巖滑坡 194
8.3 本章小節 196
第9章 基于光學遙感和InSAR的黃土滑坡潛在隱患普查 197
9.1 黃土滑坡時空演化特征 198
9.1.1 黨川段黃土滑坡時空演化特征 199
9.1.2 陳家溝黃土滑坡時空演化特征 202
9.1.3 焦家段黃土滑坡時空演化特征 204
9.1.4 焦家崖段黃土滑坡時空演化特征 205
9.2 黃土滑坡時空演化規律 207
9.3 基于光學遙感的黃土滑坡潛在隱患普查 210
9.3.1 塬邊“溝壑區” 210
9.3.2 滑坡“空區” 211
9.4 基于InSAR的黃土滑坡潛在隱患普查 215
9.4.1 時序InSAR分析技術 215
9.4.2 實驗數據 216
9.4.3 黑方臺地區多時相滑坡識別結果 218
9.4.4 InSAR滑坡識別結果驗證 220
9.5 本章小結 226
第10章 基于無人機低空攝影測量技術的黃土滑坡潛在隱患詳查 228
10.1 無人機低空攝影測量原理與數據獲取方法 228
10.1.1 無人機低空攝影測量原理 228
10.1.2 無人機低空攝影測量系統 229
10.1.3 數據獲取流程與方法 230
10.1.4 滑坡變形識別方法 237
10.2 無人機低空攝影測量結果精度分析 241
10.3 基于無人機低空攝影測量的滑坡特征分析 244
10.3.1 滑坡運動過程重建 244
10.3.2 滑坡體積精細測繪 246
10.4 基于無人機低空攝影測量的黃土滑坡潛在隱患詳查 249
10.4.1 裂縫時空演化規律 249
10.4.2 斜坡體微變形 252
10.5 本章小結 256
第11章 黃土滑坡形成和發生條件 258
11.1 裂縫分布與滑坡發育空間配套關系 259
11.1.1 裂縫發育規律 259
11.1.2 裂縫形成機理 262
11.1.3 裂縫分布演化與滑坡發育空間配套關系 263
11.2 地下水富集和壅高地段 265
11.2.1 模式一:先期滑坡覆蓋和黃土水力梯度作用 265
11.2.2 模式二:降雨作用 269
11.3 黃土斜坡臨界水位 270
11.3.1 地下水對不同類型滑坡的影響 270
11.3.2 基于臨界水位早期識別方法 275
11.3.3 地下水位與坡體穩定性關系分析 276
11.3.4 基于臨界水位的黃土滑坡潛在隱患早期識別 277
11.4 黃土斜坡豎向臨界變形量 279
11.4.1 豎向臨界變形量識別理論基礎 279
11.4.2 基于臨界豎向變形量的早期識別方法 280
11.4.3 臨界豎向變形量預警實例 283
11.5 基于地表活動的黃土滑坡潛在隱患綜合識別方法 284
11.5.1 黃土基巖型地表活動早期識別 284
11.5.2 滑移崩塌型地表活動早期識別 284
11.5.3 黃土泥流型地表活動早期識別 285
11.5.4 靜態液化型地表活動早期識別 286
11.6 本章小結 288
第三篇 黃土滑坡監測預警理論方法與示范
第12章 黃土滑坡監測技術方法研究 291
12.1 黃土滑坡監測預警基本流程 292
12.2 黃土滑坡監測位置選擇 294
12.3 監測方法和設備布設 296
12.3.1 監測方法和設備選用 296
12.3.2 監測儀器布設 299
12.4 本章小結 301
第13章 黃土滑坡監測預警理論方法 302
13.1 基于WebGIS的黑方臺黃土滑坡信息管理系統 302
13.2 監測數據處理與分析 303
13.2.1 移動平均法 303
13.2.2 *小二乘法 306
13.3 早期預警判據 307
13.3.1 變形速率閾值的確定 308
13.3.2 基于過程預警的判據 311
13.3 預警信息發布 312
13.4 早期預警成功示范 314
13.4.1 黑方臺地區成功預警的滑坡 314
13.4.2 典型滑坡成功預警的實現過程:CJ6#滑坡 315
13.4.3 典型滑坡成功預警的實現過程:DC4#滑坡 317
13.5 本章小結 319
第14章 黃土滑坡短期臨滑預報方法研究 321
14.1 基于速度倒數法模型短期時間預報方法 321
14.1.1 速度倒數法模型在變形曲線上的應用 321
14.1.2 基于速率倒數法模型的短期預報方法 323
14.2 基于齋藤模型的滑坡臨滑時間預報方法改進及應用 326
14.2.1 滑坡臨滑時間預報方法的改進 326
14.2.2 臨滑時間預報方法應用實例 331
14.3 本章小結 334
第四篇 黃土滑坡危害
展開全部
書友推薦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姑媽的寶刀
- >
朝聞道
- >
煙與鏡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回憶愛瑪儂
本類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