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闖進數學世界――探秘歷史名題
-
>
中醫基礎理論
-
>
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新編21世紀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
>
高校軍事課教程
-
>
思想道德與法治(2021年版)
-
>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2021年版)
-
>
中醫內科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三五”創新教材瘟疫學/馮全生/高等十三五創新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3254533
- 條形碼:9787513254533 ; 978-7-5132-5453-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三五”創新教材瘟疫學/馮全生/高等十三五創新 內容簡介
本教材以成都中醫藥大學編寫的特色教材《瘟疫學新編》(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2006年)為基礎,組織全國專家根據近年來的疫病理論研究和新發突發傳染病防治的成果,進行重新修訂編寫。
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三五”創新教材瘟疫學/馮全生/高等十三五創新 目錄
**章 緒論
**節 瘟疫學的含義和特點
第二節 瘟疫學的形成與發展
第三節 瘟疫與相關概念辨
第四節 瘟疫學的研究意義
第二章 瘟疫的病因和發病
**節 瘟疫的病因
第二節 瘟疫的發病
第三節 感邪途徑
第三章 瘟疫的辨證
**節 衛氣營血辨證
第二節 三焦辨證
第三節 表里辨證
第四節 氣血津液辨證
第五節 六經辨證
第四章 瘟疫的防治
**節 瘟疫的預防
第二節 瘟疫的治療
中篇各論
第五章 濕熱疫
第六章 溫熱疫
第七章 暑熱疫
第八章 寒疫
第九章 雜疫
第十章 現代常見瘟疫辨治
下篇 原文節選
第十一章 濕熱疫原文節選
吳又可《溫疫論》節選
第十二章 溫熱疫原文節選
楊栗山《傷寒瘟疫條辨》節選
第十三章 暑熱疫原文節選
余師愚《疫疹一得》節選
第十四章 寒疫原文節選
張仲景《傷寒論》節選
龐安時《傷寒總病論》節選
張景岳《景岳全書》節選
吳鞠通《溫病條辨》節選
《重訂通俗傷寒論》節選
第十五章 雜疫原文節選
劉松峰《松峰說疫》節選
陳耕道《疫痧草》節選
附篇1 瘟疫病案選錄
附篇2 防治瘟疫方劑選
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三五”創新教材瘟疫學/馮全生/高等十三五創新 節選
《瘟疫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三五”創新教材》: 劉松峰將疫病分為三種,一是溫熱性質的溫疫,二是類傷寒的寒疫,三是雜疫。雜疫癥狀千奇百怪,眾人所患皆同,病證有寒有熱,包括大頭瘟、爛喉痧、瘧疾、痢疾、霍亂、諸瘟、諸掙、諸痧瘴等暴怪之病。此類疾病因感癘氣而病,按常規治療不應,常須從疫病角度進行思考,仔細辨證,方可奏效。 現代傳染病中的流行性腮腺炎、猩紅熱、霍亂、瘧疾等具有雜疫特征者,可參考本病辨證論治。 大頭瘟是感受風熱時毒,以頭面焮赤腫痛且伴咽喉耳頰腫痛、全身憎寒壯熱為特征的急性外感熱病。因本病以頭面腫大疼痛為主癥,且具有一定的傳染性與流行性之瘟疫特征,故稱為大頭瘟。本病多發于冬春季節,偶發于夏季。現代醫學中的“顏面丹毒”可參考本病辨證論治。 疫喉痧是外感溫熱時毒而引起的一種急性溫熱病。臨床以發熱,咽喉腫痛、糜爛,肌膚丹痧密布等為主要特征,多發于冬春二季。現代醫學中的“猩紅熱”可參考本病辨證論治。 葡萄疫以突然全身遍起青紫斑疹、斑塊為主要見癥。本病常見于嬰幼兒,亦可見于中老年。其起病急,傳變迅速,多因感受癘疫之氣,郁于皮膚,凝結而成。大小青紫斑點,色狀若葡萄,發于遍身,惟腿脛居多;甚則邪毒攻胃,以致牙齦腐爛,臭味出血,形類牙疳,而青紫斑點,其色反淡,久則令人虛贏。現代醫學中的“過敏性紫癜”可參考本病辨證論治。 蝦蟆瘟,又稱“痄腮”,是外感風熱時毒,內有肺胃積熱而致的急性溫熱病。臨床癥狀以發熱,腮腺、咽喉腫痛為特點。本病多發于冬春季節。現代醫學中的“流行性腮腺炎”可參考本病辨證論治。 一、病因病機 雜疫的病因是四時不正之時毒癘氣,其發生與體質因素、氣候條件、衛生條件有關。 時毒侵犯人體亦多從口鼻而人,但因人體正氣強弱不同,先天稟賦有別,臟腑氣血失調有異,其發病復雜多變,表現的癥狀和體征也多種多樣。毒邪循經上攻頭面,則為大頭瘟;毒邪壅滯咽喉,逼及營血,竄擾血絡,則為疫喉痧;毒邪傷及脈絡,血不循經溢于脈外,凝滯皮膚,則為葡萄疫;毒邪郁阻少陽經脈,氣血凝滯,則為蝦蟆瘟;毒邪壅塞腸中,傳導失司,則為痢疾;毒邪亂于腸胃,則為霍亂;毒邪盤踞膜原,則為瘧疾。 總之,雜疫癥狀千奇百怪,病證有寒有熱,有明顯的季節性和強烈的傳染性。 一、診斷 (一)大頭瘟 1.診斷要點 (1)起病急,憎寒壯熱,繼而頭面焮赤腫脹,呈現塊狀鮮紅突起,局部灼熱疼痛,皮膚發硬,表面光亮,界線清楚。一般先由鼻旁、面頰腫起,向眼、耳、面部蔓延,然則波及頭皮。嚴重者出現水皰。 (2)多發于冬春兩季。可有挖耳、挖鼻,頭面部外傷的病史。 2.鑒別診斷 (1)痄腮兩者都多見于冬春季節,亦有頭面腮頸腫脹等相似處,但從發病年齡、腫脹部位、肌膚色澤等方面比較,二者易于鑒別。痄腮以兒童罹患為多,且以一側或兩側腮腫為特征,其腫脹以耳垂為中心的漫腫,與健康皮膚沒有明顯界限,皮膚緊張而不紅。 (2)發頤兩病都有憎寒壯熱、面頰紅腫熱痛等,但發病的經過、腫痛部位有區別。大頭瘟首發病即在頭面部;發頤乃由傷寒或溫病余邪熱聚于少陽、陽明,為繼發病。大頭瘟可三陽發病,但以面頰陽明為重點;而發頤以少陽為重點,常為單側,初起頤頷處下額角疼痛,腫如核桃,開口困難,成膿時疼痛加劇,紅赤腫脹。波及同側耳前、耳后及頸部,膿腫潰破后可從內頰部流出,與大頭瘟不難鑒別。 ……
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三五”創新教材瘟疫學/馮全生/高等十三五創新 作者簡介
男,1971年生,醫學博士,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人,成都中醫藥大學教授,基礎醫學院副院長。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后備人選,四川省杰出青年學科帶頭人培養計劃入選者,霍英東教育基金會第十一屆高等院校青年教師獎獲得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同行評議專家。現任中華中醫藥學會感染病分會常委兼副秘書長,四川省中醫藥學會溫病與感染病專委會副主任委員。為全國著名溫病學家張之文教授的學術經驗繼承人,并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評為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優秀繼溫病與感染病的研究,尤其是病毒性肝炎承人,獲得中華中醫藥學會"全國首屆中醫藥傳承高徒獎"。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我與地壇
- >
唐代進士錄
- >
自卑與超越
- >
山海經
- >
姑媽的寶刀
- >
朝聞道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