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美國經濟社會史(1920-1929)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4235574
- 條形碼:9787564235574 ; 978-7-5642-3557-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美國經濟社會史(1920-1929) 內容簡介
《美國經濟社會史(1920-1929)》是弗雷德里克?劉易斯?艾倫對20世紀20年代的美國生動而非常不錯的描述,敘述了一個充滿喜悅與恐怖的時代。從令人暈眩的高度突然降低到令人心碎的低谷,從紅色恐懼到道德革命,從哈定丑聞到經濟大蕭條,從地下酒吧到佛州地產潮……喧囂的社會風潮,被作者以從容淡定的口吻,娓娓道來。讀者仿佛身臨其境,置身于那個時代的各種潮流及大小事件的漩渦中。 關于此書,《芝加哥每日論壇報》不吝給出“一部將歷史記錄和綜合報道完美結合的偉大作品”的美譽;而《紐約時報》則盛贊“本書的風格接近是神韻與活力的再現……艾倫先生不僅從一個精巧的角度講述了大牛市的故事,還為我們次連貫地描述了石油丑聞案件……”。
美國經濟社會史(1920-1929) 目錄
前言
**章 序:1919年5月
第二章 回復常態
第三章 巨大的“紅色恐懼”
第四章 美國的復原
第五章 習慣與道德的革命
第六章 哈定與丑聞
第七章 柯立芝繁榮時代
第八章 喧囂的歲月
第九章 知識分子的反抗
第十章 酒和阿爾·卡彭
第十一章 佛羅里達,溫馨的家
第十二章 大牛市
第十三章 大崩盤
第十四章 1930-1931年:余波
附錄 材料來源與致謝
作者簡介
美國經濟社會史(1920-1929) 節選
《美國經濟社會史(1920-1929)》: 在戰后十年的其余時間里,只有一種爭論在全國范圍內區分出了1919年和1920年間的自由與保守之間的界限。 當巨大的“紅色恐懼”達到*高潮的時候——1920年4月——馬薩諸塞州的南布雷特里發生了一起犯罪事件。這起事件非常普通,在當時的全國各地都會發生,所以第二天的《紐約時報》對它根本沒有提及:一名出納和一名警衛攜帶著兩箱子的鞋廠工資,遭到了兩名罪犯的槍殺,隨后罪犯跳進一輛停在路邊的汽車,穿過鐵軌開車逃離了現場;兩周之后,兩個意大利的激進主義分子被當成兇手遭到了逮捕;一年以后——這時華盛頓的泳裝美女正在整理著自己的長筒襪讓人拍照,戴維·薩爾諾夫(David Sarnoff)正通過“無線電話”對登普西和卡龐蒂之間的比賽報道進行監控——韋伯斯特·泰爾(Webster Thayer)法官與陪審團宣判這兩名意大利人有罪。這場審判當時并沒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可是幾個月以后,從緬因州到加利福尼亞州,所有人都在詢問這起薩科一萬澤蒂(Sacco-Vanzetti)案件究竟是怎么回事。因為一件非常引人注目的事情發生了。 波士頓一間寒冷的辦公室內,一名西班牙木匠、一名來自紐約的猶太青年和一名意大利的記者在這里勤勉地工作著:他們對那兩名意大利罪犯一直進行跟蹤報道,并把文章提供給法國、意大利、西班牙以及歐洲和中南美洲其他國家的激進主義分子和激進主義媒體。而他們勤勉工作導致的結果是:赫里克(Herrick)大使在巴黎的房屋遭到炸彈襲擊。另一枚炸彈在巴黎的薩科一萬澤蒂游行中爆炸,致使20人喪生。擁擠的人群對美國駐羅馬大使館產生了威脅。還有一枚炸彈企圖炸毀總領事位于里斯本的家。蒙得維的亞爆發了大罷工,并企圖對美國貨物進行聯合抵制。阿爾及爾、波多黎各和墨西哥的激進主義媒體都對這起案件進行了激烈的討論。在這種情況下,這起案件在美國弄得滿城風雨幾乎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然而,炸彈爆炸和聯合抵制雖然讓公眾對這起案件產生了關注,卻從未讓他們對薩科和萬澤蒂產生普遍的同情。這起案件一年一年地拖延下來,一次又一次的上訴被駁回,讓公眾對兩名罪犯產生普遍同情的反倒是他們自身的舉止風范。萬澤蒂尤其出類拔萃,對這樣一名品格高尚的知識分子兼擁有哲學家氣質的無政府主義者,人們很難將他與謀財害命的案件聯系起來。新發現的證據使得他們的罪行更加值得懷疑。在案件發生長達七年之后,泰爾法官在1927年頑固地駁回了*后一次上訴并宣判他們死刑,可公眾卻要求馬薩諸塞州州長富勒(Fuller)重新研究這起案件并且考慮是否可以寬恕薩科和萬澤蒂。于是州長任命了一個顧問委員會進行進一步研究,成員都是德高望重的人士,包括哈佛大學校長洛威爾(Lowell)、麻省理工大學校長斯特拉頓(Stratton)以及羅伯特·格蘭特(Robert Grant)法官。然而,幾周之后的委員會報告卻認為薩科和萬澤蒂有罪,因此無法寬恕他們。1927年8月22日晚上,曾經讓全世界數百萬人為他們擔心和期盼的這兩名罪犯終于被送上了電椅。 究竟他們是否有罪很可能永遠也不會得到確認,而對這起案件的記錄則不僅冗長,還充滿了學術措辭。持相反立場的人們在討論案件時其實采取的都是片面態度,而他們意見的分化則說明人們基本上對這起案件懷有兩種不同想法:一些人認為激進主義者應該按照普遍原理被絞死;另一些人則認為,這個國家在保護少數族裔權利方面的謹慎程度可以說明該國的文明程度。示威的群眾在波士頓的州議院門前游行,要求州長釋放薩科和萬澤蒂;而波士頓警察——八年之前他們曾經將卡爾文·柯立芝送進了白宮——則對他們實施了逮捕和關押。此時,戰后十年早期的那種激情又復燃了。 ……
美國經濟社會史(1920-1929) 作者簡介
弗雷德里克·劉易斯·艾倫(Frederick Lewis Allen),認為自己是一名編輯而不是作家,但今天他為人們銘記的身份卻是一位文化歷史學家。身為波士頓的文人雅士,他在哈佛大學接受教育,曾任《亞特蘭大月刊》編輯、《世紀》雜志(Century magazines)編輯,1941年擔任《哈珀斯》(Harper's magazine)主編直至1954年去世。他的作品對20世紀上半葉美國人的生活方式進行了生動的描述,并且受到了各個階層的廣泛歡迎,其中很多都成為暢銷作品,并成為美國大學指定閱讀書目。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推拿
- >
唐代進士錄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史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