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zhàn)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tài)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把自己作為方法:與項飆談話(單讀書系)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2176953
- 條形碼:9787532176953 ; 978-7-5321-7695-3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把自己作為方法:與項飆談話(單讀書系) 本書特色
★一位天真、睿智的人類學家,一位敏銳、耐心的青年學人,跨越北京、牛津、溫州、杭州、上海五地,開啟一場歷時三年的漫談—— 項飆教授向《單讀》主編吳琦,搶先發(fā)售講述了他個人思想的形成,身為人類學家的經驗,對一個流動世界的看法 ,以及一個中國學者的焦慮……他追溯了自己的童年、青年、大學時代、“浙江村”的研究,以及工作之后在英國、新加坡、澳大利亞等地的生活和研究經歷——用驚人的坦誠與開放,讓對話成為可能,將自己的生活變成了田野現(xiàn)場,從中理解自己面對的社會環(huán)境,做出個人的選擇。 ★撥開艱深等
把自己作為方法:與項飆談話(單讀書系) 內容簡介
人文社科。這是一本由兩個人的談話整理而成的小書。生于1972年、來自牛津大學的人類學家項飆,與生于1986年、擔任《單讀》主編的吳琦,從2017年起,開始了一場漫談。兩代北大學人,跨越北京、牛津、溫州、杭州、上海五地,歷時三年完成了這場談話。從項飆教授的個人經驗切入,追索一系列超越自我的問題,其中涉及到對知識共同體、優(yōu)選化與民粹主義、人類學方法論等題目的思考。這本書提供了一份對話實錄,也給出了一種審視問題、思維操練的方法——在自我泛濫的潮流中,如何談論、書寫和反思自我的經歷,在優(yōu)選化的年代,如何創(chuàng)造性地建設身邊的小世界,在思想受困的社會,如何回答宏大的命題。
把自己作為方法:與項飆談話(單讀書系) 目錄
前言 自我是一種方法
北京訪談 2018.3
訪談之前
童年圖景
80年代
北大青年的焦慮
研究“浙江村”
年輕人之喪
邊緣與中心
個人危機
化與逆化
用80年代來批判80年代
什么是批判
理解的學問
牛津訪談 2018.8
訪談之前
牛津記憶
距離感與直接性
人類學的圈子
非虛構寫作
學術不是天職
民族與民粹
新加坡啟蒙
“盤根”式共同體
跨國性的自洽的小世界
大學應該尋找例外
個人經驗問題化
新研究
共同理想
鄉(xiāng)紳作為方法
溫州訪談 2018.12
訪談之前
人的再生產
階層流動的悖論
尋找新的話語
作為中介的人類學
再談鄉(xiāng)紳
尾聲
附錄
項飆著述目錄
索引
把自己作為方法:與項飆談話(單讀書系) 節(jié)選
訪談之前 吳琦:首先想問,您為什么會對訪談這種體裁有興趣?靠前學者總體上不太流行或者習慣通過訪談來表達自己,這樣的訪談也無法變成他們的學術成果,而且近年來隨著大眾媒體的衰落,有質量的學者訪談就變得更少了。 項飆:用中文整理思路,對我自己來講是一個學習過程。很好重要的是,在訪談的時候我們不能用學術的語言,說的話都比較實在,是不假的話,也是我已經想得比較明白的話。只有想明白了,才能用大白話講出來。把模糊的想法清晰化,能夠用直白的語言表述出來,需要很高的造詣,所以訪談也是一個自我提高的過程。 更重要的價值是互動。通過訪談能夠跟現(xiàn)在的年輕群體交流,這個太重要了,讓我聽到一些聲音,看到一些正在發(fā)生的變化。變革,不一定是革命性的大變革,我們所處的每一刻都可以是歷史的拐彎點,都蘊含著多種變化的可能。怎么去理解、把握這些拐點,等
把自己作為方法:與項飆談話(單讀書系) 作者簡介
項飆,1972年生于浙江溫州,1995年在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完成本科學習,1998年獲碩士學位,2003年獲英國牛津大學社會人類學博士學位。現(xiàn)為牛津大學社會人類學教授、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社會人類學研究所所長。著有《跨越邊界的社區(qū):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全球“獵身”:世界信息產業(yè)和印度技術勞工》等。 吳琦,《單讀》主編,前《ACROSS穿越》、《南方人物周刊》記者,畢業(yè)于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下一次將是烈火》譯者。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二體千字文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巴金-再思錄
- >
隨園食單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朝聞道
- >
詩經-先民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