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末端的前沿 版權信息
- ISBN:9787570214372
- 條形碼:9787570214372 ; 978-7-5702-1437-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末端的前沿 內容簡介
本書是雷平陽作品研討會文集,收錄謝有順、霍俊明、錢文亮、王士強、羅振亞等四十余位專家學者研究雷平陽的文章,全方位、多角度對雷平陽的詩歌世界進行分析、探討。對了解雷平陽三十余年的創作歷程,乃至了解當代詩歌的發展脈絡、流變,都是有重大意義的,是極具資料性、收藏性的文本。
末端的前沿 目錄
**輯 評論與隨筆
寫下故鄉、大地和親人的容顏
雷平陽:十六個肉身或替身
雷平陽詩歌的當代性、歷史感及其“泛神論”
行走大地,歌哭人生
大地悲歌:論雷平陽詩歌的死亡意識
人間地獄,我獨而何往
在對抗中豐富詩學傳統
被稱為大地和大海的萬事萬物
入神世界的別樣文本
雷平陽:站在云南的寫作
南方的,中國的,現代的
雷平陽:洞悉太陽的旨意
雷平陽:攜帶山河的詩人
文學之心
雷平陽是一條瀾滄江渾濁的支流
從山峰到微塵
“把詩寫在密封的心臟”
在生活的現場上另建一個天堂
雷平陽的消化力
一首詩和雷平陽在中國當代詩歌藝術
烏蒙山的七彩云
一種低微的函數
“在寺廟邊上寫作”
異常之美與逍遙“法”外
第二輯 談話
尋找寧靜的力量
“成為一個繭人,縮身于鄉愁”
……
第三輯 研討會上的發言
吉狄馬加發言稿…251
張維明致辭…254
李亞偉發言稿…256
默默發言稿…258
賈夢瑋發言稿…261
商震發言稿…263
娜夜發言稿…265
梁平發言稿…266
龔學敏發言稿…268
朱零發言稿…269
周榮發言稿…271
楊青發言稿…273
周明全發言稿…274
末端的前沿 節選
《末端的前沿》:這樣的快樂、幸福是真實的,但無疑,這種快樂和幸福又是極為短暫的,也是有著太多的付出和代價的,笑容里面包含著淚水。雷平陽的詩大抵如此,很少有純粹、完全的快樂,而往往是笑中有淚、樂中有悲的。閱歷、個性使他不可能真正地“放輕松”,而不能不感受到并擔負起沉重與苦痛,使他成為一個“悲觀主義者”。他在一次接受訪談時曾坦言“我是個悲觀主義者”,并說“我自認為是一個生活的苦行僧,不是生活家,所以我必須通過對事業的持守,進而滿足日常生活的現實需要。它們沒有平衡關系,純粹是苦難命運的雙胞胎,誰都得盡心地呵護”。苦行、苦吟,貼緊大地,與普羅大眾心息相通,正是雷平陽詩歌不變的底色,它不夠“高大上”,不那么精致、優美,卻有著真正的生命力和動人的力量。“死亡”在雷平陽的詩歌中有著重要意義,它是一個普遍性事件,也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他的作品中有形形色色、讓人觸目驚心的個體的死亡,也有對“故鄉”、對文明形態之死亡的書寫,他的詩歌寫作整體而言即可以說是挽歌、悼亡。這自然與個體經驗和記憶不無關聯,詩人曾回憶說,他真正地開始記憶是從爺爺出殯那天開始的:“記憶的來臨,或說歐家營的景物、發生的事件開始進入我的身體,并無論怎么驅趕也趕不走的時候,是我四歲左右的一天”“那天,是爺爺的出殯日”。這一關于記憶的事件本身也具有一定的象征意味,或許可以說,關于死亡的意識由此進入了一個人潛意識的深層并暗中支配著他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決定了他日后會成為一位詩人并對這個母題不斷地展開書寫。古人講“未知生,焉知死”,實際上反過來同樣重要:“未知死,焉知生”,沒有經過“死”的度量、映照的“生”是表淺輕飄、混沌未明的,有了面對死亡的澄明與坦然,有所為有所不為,方見出人生的智慧與境界。雷平陽筆下有非常多的死亡,他的書寫以客觀、冷靜見長,不動聲色、直陳其事,但唯其如此,包含的內容更多,張力更大,也更具力量。在這其中,《祭父帖》尤為典型,堪稱泣血之作。《祭父帖》由父親的葬禮寫他的一生,勞碌、窮困、卑微、聽天由命,“一生/他都在接受,從沒選擇過,從沒發言權”。“有力使不出,有苦不敢對人言/活在生活的刀刃下”。以對自己的戕害和消耗換取生存,“他的一生,就是自己和自己開戰”。“生命的常識,煙消云散/誰都沒有把命運握在自己的手心。同樣活于山野/不如蛇蟲;同樣生在樹下,羨慕螞蟻”。詩中寫到的一些事件匪夷所思、令人瞠目,比如幼年的弟弟因饑餓而偷了一小塊臘肉被父親發現,光屁股的他被父親扔到了風雪之夜的門外幾乎凍僵。這樣的事情幾乎不可能是真的卻又的確是真的,寫出了極端處境下人的異化與變形,人之為人的尊嚴蕩然無存。回顧父親一生的遭際和處境,詩人痛徹心扉:“我試圖給他寫句墓志銘:‘他的一生,因為瘋狂地/向往著生,所以他有著肉身和精神的雙重卑賤!’”確可謂鞭辟入里、震撼人心。而且,這樣的概括對于詩人自己來說也是一樣的:“如果可能/不妨作為我將來的墓志銘。他這個農夫/和我這個詩人,一樣的命運,難以區分”,詩作由此而更具現實性,更深入地將“父親”與“我”的命運連接起來進行剖析、呈示,引入深思。雷平陽在談到這種命運的相似性時說:“我希望人世間不要再復制如此卑賤的命運,讓詩人多寫一些歡樂的文字。”“還需要多長時間,我才能擺脫我的父親,我的兒子才能擺脫我?這種家族式的史詩結構中,一定有幽靈盤踞,一定將鐐銬當成了傳家寶,一定在沿襲著不朽的肉身與精神的雙重卑賤。寫父親,寫母親的文字太多了,在很多人筆底,再卑賤的父母都會被寫成神的兒女,我的不是,因為我想讓文字承載它理應承載的命運,讓同樣卑賤的漢字露出一根根賤骨頭。”這里面顯示的是直面現實、直面人生、直面命運的主動擔當和戰斗精神,唯有面對、唯有記住,方有改變的可能。生存的斗爭不僅僅是外在的,與天地、與他者相搏斗,同時也是內在的,是與自我的搏斗,是內心的矛盾、斗爭與掙扎。如前引《祭父帖》中所寫的“他的一生,就是自己和自己開戰。”與之類似,《軀殼》中寫道:“兩個人/擠在一個皮囊里,遲早會撐破”,都寫出了一個現代主體內在的矛盾性、兩歧性。……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我與地壇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山海經
- >
莉莉和章魚
- >
巴金-再思錄
- >
姑媽的寶刀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