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中國農村改革四十年研究叢書中國農村思想道德建設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8058636
- 條形碼:9787568058636 ; 978-7-5680-5863-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農村改革四十年研究叢書中國農村思想道德建設研究 本書特色
本書的特點是,在對國家宏觀層面的思想道德建設文獻、政策進行梳理和弘揚的前提下,以問題為導向,在掌握大量案例、數據的基礎上,闡明農村思想道德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對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而全面的分析,后描繪農村思想道德建設發展的方向,明確推動農村思想道德建設的具體路徑,提出合理的解決路徑與思路,這對于占領農村文化陣地,提高農村精神文明水平,開創農村現代化建設新局面,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美麗鄉村建設,終實現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奮斗目標,具有重要借鑒價值。因而本書的出版具有重要學術價值和實踐價值。
中國農村改革四十年研究叢書中國農村思想道德建設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系“中國農村改革四十年研究叢書”中的一種。本書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以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特別是十八大以來總書記治國理政新思想為指導,在回顧改革開放以來農村思想道德建設歷史發展軌跡的基礎上,闡述農村思想道德建設的重大意義、主要任務、取得的巨大成就、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以及今后的發展路徑等。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農穩安天下。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解決好“三農”問題始終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在穩固農村根基上有重要作用,對其展開研究具有重要理論意義與實踐價值。
中國農村改革四十年研究叢書中國農村思想道德建設研究 目錄
**章農村思想道德建設的發展歷程1
**節農村思想道德建設的回顧2
一、“道德”的釋義3
二、“思想道德”的內涵11
三、農村思想道德建設的回顧15
第二節農村思想道德建設的主要特點26
一、農村思想道德建設擔負新的歷史使命26
二、農村思想道德建設的主體呈現多樣性的趨勢28
三、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呈現傳統美德與新的道德觀念
相融合的態勢30
四、農村思想道德建設面臨更嚴峻的挑戰31
第二章農村思想道德建設的主要任務和重要成就37
**節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的主要任務38
一、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39
二、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44
三、滿足農民的精神文化需求51
四、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60
五、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66
第二節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取得的重要成就73
一、大力宣傳黨的大政方針指導農村發展方向73
二、強化思想道德教育倡導社會新風尚81
三、發展農村文化事業豐富農民文化生活87
四、創新培育路徑造就新型農民94
第三節農村思想道德建設的意義102
一、加快實現農村現代化102
二、推動農村經濟發展105
三、促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107
四、促進農村社會的和諧穩定111
五、推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114
六、加快美麗鄉村建設118
目錄中國農村思想道德建設研究第三章農村思想道德建設中存在的不足和原因121
**節農村思想道德建設中存在的問題122
一、封建思想殘余仍然存在125
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存在偏差132
三、建設體制機制不完善135
四、農村基礎文化設施落后141
五、農村“空心化”現象嚴重145
六、農村不良社會風氣依然存在150
七、農村文化人才隊伍后勁不足155
第二節農村思想道德建設中存在問題的原因160
一、農村教育發展水平有限,農民思想道德素質偏低161
二、農民對農村思想道德建設重要性認識不足,參與度不高166
三、農村文化基礎設施落實力度不夠,農民文化生活貧乏169
四、農村社會轉型期和市場經濟對思想道德建設產生
負面影響174
五、城鄉二元結構的束縛179
六、鄉村社會治理不力,干群關系不和諧185
七、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的沖擊189
第四章鄉村振興中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的路徑197
**節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夯實農村思想道德建設
物質基礎198
一、促進農業生產力的提高,增加農民收入199
二、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確保農村經濟健康穩定
發展202
三、完善農村用地確權制度與農業補貼政策,穩定農業生產206
四、改善基層就業環境,繁榮農村經濟210
第二節大力發展農村教育,夯實農村思想道德建設
的基礎工程217
一、加大投入力度,為新農村思想道德建設提供物質保障218
二、貫徹好農村義務教育,提高農民科學文化水平221
三、加強農村職業教育,提高農民職業技能226
四、培育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提高農村教育質量229
第三節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豐富農民的精神生活233
一、大膽創新,創造農民喜聞樂見的健康文明的精神文化
產品234
二、開展多渠道、多形式的農民思想道德教育實踐活動237
三、充分利用農村網絡占領思想輿論陣地,宣揚中國特色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240
四、大力加強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245
第四節強化文化人才隊伍建設,為農村思想道德
建設提供人才支撐249
一、采取措施加大農村文化人才培養力度250
二、充分發揮農村黨員、知識分子及模范人物的作用253
三、帶動全體農民群眾參與農村思想道德建設257
第五節建立健全保障機制,提高農村思想道德建設
效率260
一、加強黨的建設,充分發揮農村黨組織的作用260
二、發展社會組織,充分發揮農村社會組織的作用268
三、依法加強對農村文化市場的管理與監督,保持良好的
農村思想道德建設秩序271
四、建立和完善穩定長效的投入機制,為農村思想道德
建設提供可靠保障273
五、建立健全激勵與創新機制,有力推動農村思想道德建設276
結束語279參考文獻282后記287
中國農村改革四十年研究叢書中國農村思想道德建設研究 節選
文摘1:中國農村思想道德建設研究道德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與規范。道德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起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道德是指以善惡為標準,通過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來評價人的行為,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道德作用的發揮有待道德功能的全面實施。道德具有調節、導向、教化等功能。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農村改革的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農村的經濟結構、利益關系、生活習慣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農民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道德準則、行為規范等也隨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為了適應這種變化,黨中央因勢利導,頒發一系列重要文件,大力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提高農民的精神境界、促進農民的自我完善、推動農民的全面發展,使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取得重大進展,代表了我國農民從傳統型向現代型轉化過程中的基本歷史走向。 文摘2:“小康社會”是由鄧小平在規劃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藍圖時提出的戰略構想。1979年12月6日,鄧小平在會見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次用“小康”、“小康之家”來描述“中國式的現代化”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37.。1984年,鄧小平進一步補充道:“所謂小康,就是到本世紀末,國民生產總值人均達到八百美元。”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二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513.1982年9月,黨的十二大把小康作為主要奮斗目標和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階段性標志;黨的十三大正式把小康上升為國家戰略,成為“三步走”發展戰略的第二步;黨的十六大進一步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目標;黨的十七大提出了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黨的十八大首次正式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黨的十九大的主題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由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字之差,但意義深遠,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必將實現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心。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局出發,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的戰略目標,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是三大戰略舉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決定了其對另外三個“全面”發揮著統率和引領作用,只有實現全面深化改革,破除一切不合時宜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全面依法治國,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全面從嚴治黨,保持黨在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上的先進性和純潔性,才能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另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中國夢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的偉大夢想,是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統一,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實現中國夢的階段性目標,在實現中國夢中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成為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奮斗的時代主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堅信,到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一定能實現,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一定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一定能實現。”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36. 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沒有農村的穩定和全面進步,就不可能有整個社會的穩定和全面進步;沒有農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國人民的小康。黨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指出,要堅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的攻堅戰,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艱巨繁重的任務在農村,“三農”問題始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中之重。建設農村小康社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也是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和確保國家長治久安的必然要求。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點在“全面”,首先是“構成小康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等方面的全面發展,而不是經濟領域的單方面發展”艾四林.新發展理念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7:3.,其次是小康社會要惠及全體人民,讓全體人民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內在要求和重要保障,只有實現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的協調發展,才能保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沒有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就沒有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也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惠及十幾億人口的全面小康。 當前我們已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我國發展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指出,實現“十三五”時期發展目標,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就必須牢固樹立并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次會議將“貫徹新發展理念”寫進《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這五大發展理念是中國共產黨在深刻總結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經驗,深化對我國經濟發展客觀規律的認識,服務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新發展理念是一個內在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內涵豐富,體系嚴密,其共同出發點都是為了促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思想指南,在農村思想道德建設中,必須深入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以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和共享發展的新理念指導農村小康社會的建設工作,保障全體人民共同邁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在農村思想道德建設過程中,要樹立創新發展理念。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動力。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本書編寫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1.,將創新發展理念置于五大發展理念之首,是由中國面臨的戰略機遇期內涵發生變化、經濟進入新常態這一形勢所決定的。創新發展理念作為其他發展理念的基礎和靈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支撐和唯一選擇,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強調,要著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抓住了創新,就抓住了牽動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牛鼻子”。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創新能力,從根本上影響甚至決定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通過創新引領和驅動發展已經成為我國發展的迫切要求,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必須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通過創新培育發展新動力、塑造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01204.在農村思想道德建設中樹立創新理念,就是要進一步激發農民的創新活力,以創新驅動農業農村發展,培育農業發展新動力,拓展農村發展新空間,創新農業產業新體系,構建發展農村新體制,營造創新發展的農村氛圍,鼓勵農民開展創新活動,以強大的創新支持和服務體系激發農民作為創新主體的主動性和能動性。樹立農民創新發展理念,還要在農村思想道德建設中提升農民的科學技術文化水平,積極探索能激發農民創新能力的激勵機制,推進農村科技創新,使科學技術真正成為農村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生產力,提高農村科技成果的轉化率,提高農民運用科技創新促進農業生產的能力,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進程。 在農村思想道德建設過程中,要樹立協調發展理念。堅持協調發展是決勝全面小康社會的關鍵之舉,是新常態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發展不平衡問題也越來越突出,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東西部發展不均衡、產業結構不協調等問題嚴重制約了我國的進一步發展。協調發展理念是唯物辯證法的集中體現,它涉及普遍聯系和永恒發展原則、善于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等基本原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協調發展就是要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促進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加快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工農城鄉關系,不斷縮小城鄉差距;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共識,匯聚力量,用優秀文化產品振奮人心、鼓舞士氣,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人民提供豐厚的道德滋養,提高精神文明建設水平。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07.由此可見,要在農村樹立協調發展理念,首先要增強農村發展內生動力,激發農民大力發展農村經濟的決心和信念,奮發向上,努力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發展進程,打破城鄉二元結構,促進國家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其次要促進農村先進文化同農村經濟的協同發展,大力推動農村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堅持兩個文明并重。堅持在農村以馬克思主義理論開展思想政治工作,提高農民的思想覺悟,保持農村社會主義文化的先進性;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努力滿足廣大農民群眾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保障農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加快農村數字化文化信息服務,加大文化資源向農村的傾斜;改造農村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發揮優秀傳統文化的正效應;開展多種形式的群眾文化活動,豐富和活躍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積極引導廣大農民崇尚科學,破除迷信,自覺抵制腐朽文化的侵蝕,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學文化素質,促進農村社會的全面發展,助力全面小康社會的早日實現。 在農村思想道德建設過程中,要樹立綠色發展理念。綠色發展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注重的是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綠色發展理念既是對我國傳統天人合一價值觀念的傳承,也是對馬克思主義自然觀的發展。長期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使我國經濟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面臨的資源、環境、生態壓力越來越大,問題越來越突出,當前我國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嚴重,我國高速的經濟發展和對煤炭、石油、天然氣等不可再生資源的過度開發、粗放使用相伴相行,當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達到上限時,就一定會反過來削弱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快速提升和生態問題的日漸突出,人民對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生態環境惡化及其對人民健康的影響已經成為突出的民生問題。當前,農村生態環境不斷惡化,土地資源利用率低,農村工業和農業集約化發展導致了農村人居環境污染嚴重等一系列環境問題。習近平強調,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重要演講[N]. 人民日報,20130908(1).因此,在農村思想道德建設中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就是要在農村提倡綠色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發展農村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經濟,就是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堅持走綠色、循環、低碳發展之路,堅持生態文明,節約集約利用農村土地資源、水資源和能源資源等,建立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發展之路。2015年兩會期間,習近平在參加江西代表團審議時還強調,自然生態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態也要山清水秀。因此,在農村樹立綠色發展理念,還要營造綠色的政治生態環境,提高農村干部的政治覺悟,提高農民群眾當家作主的民主意識,不斷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力、凝聚力和創造力,加大政策理論、法律法規的培訓力度,引導農村基層干部發揚求真務實、踏實肯干的工作作風,廣泛聯系群眾,加強基層黨風廉政建設,鞏固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加強農村法治建設,提高農民法治意識,從而在農村塑造綠色的生態環境和政治環境。 在農村思想道德建設過程中,要樹立開放發展理念。開放是發展的條件,沒有開放就沒有發展,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開放發展的直接目的是利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國內經濟與外貿經濟發展聯動。中國在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道路上,必須順應時代潮流,掌握歷史前進的主動權,在堅持對外開放的基礎上提高開放的質量,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增強發展的內外聯動。當代中國能夠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正是得益于四十年的改革開放打破了封建僵化:落后的發展模式,確立了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基本路線。實踐證明,開放是我們必須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必須堅持“走出去”和“引進來”相結合,堅持改革開放,實現更好更快發展。當前,經濟全球化的持續推進要求我國必須順應潮流、深度融入世界經濟,在新常態下推動我國經濟發展必須貫徹開放發展新理念,開放發展理念是引領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發展理念,堅持開放發展理念,才能努力推動中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話語權建構,提升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話語權。在農村思想道德建設中,樹立開放發展理念,就是要破除農村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模式,培養全球化戰略眼光,倡導學習西方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引進先進的農業生產工具,發展現代農業,打破地域阻隔和城鄉二元結構,積極開拓國內農產品市場,加強區域交流與合作,開展對外交流,拓寬農業產業的國際化市場。 在農村思想道德建設過程中,要樹立共享發展理念。共享是社會和諧發展的根本屬性,共享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的時代體現,共享發展理念的價值原則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以人民利益至上為標準,謀求發展為了人民,推進共享的全面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共享發展理念注重的是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集中體現,是我們黨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重要體現。我國經濟發展的“蛋糕”不斷做大,但分配不公問題比較突出,收入差距、城鄉區域公共服務水平差距較大,必須樹立共享發展理念,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99200.當前我國仍有數千萬農村貧困人口,脫貧攻堅形勢依然嚴峻,在農村樹立共享發展理念,就要以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為目標,發揮農村基層干部的首創精神,帶領農民群眾積極改變貧困落后面貌,同時加大農民內生動力培育力度,調動貧困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激發貧困地區農民脫貧致富的內在活力,提高其自我發展能力,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勤勞致富,鼓勵勞動、鼓勵就業,采用生產獎補、勞務補助、以工代賑等激勵機制,教育和引導貧困農民發揮主觀能動性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全面小康社會。 五大發展理念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的新理念,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成果,是適應新階段、應對新挑戰、引領新常態的重要指導思想,是具有高度戰略發展思維的整體理論,堅持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在農村思想道德建設中,必須深入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以新發展理念引領農村小康社會建設,助力全面小康社會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早日實現。
中國農村改革四十年研究叢書中國農村思想道德建設研究 作者簡介
王雙印:男,1968年生,歷史學博士。先后在吉林工業大學人文學院、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深圳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工作。現任深圳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學科點學術帶頭人,深圳大學當代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長。兼任中國近現代史史料學學會理事,廣東省中共黨史研究會常務理事,廣東省科學社會主義學會常務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中國近現代史、中共黨史。主持省級課題2項,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和省部級項目共計6項;在全國有影響的重要刊物如《馬克思主義研究》、《學術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江西社會科學》、《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等有影響的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多篇被《新華文摘》、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轉載;出版書籍有:《桎梏中的生存―——明帝國》(專著,陜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出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主編,江西人民出版社2013年出版)、《紅軍史》(參編,青島出版社2006年出版)。獲得國*級學會獎1等獎1項,深圳市哲學社會科學二等獎1項;2013年被評為深圳市優秀教師,2015年被評為深圳市委教育工委優秀共產黨員。
- >
朝聞道
- >
唐代進士錄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我與地壇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煙與鏡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