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人文與社會譯叢后形而上學思想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4728621
- 條形碼:9787544728621 ; 978-7-5447-2862-1
- 裝幀:70g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人文與社會譯叢后形而上學思想 本書特色
哈貝馬斯以思考形而上學入手,將交往理性呈現于后形而上學時代的努力,幫助我們更好地梳理了哲學史,并就同一與差異、哲學與科學的問題進行了深入、嚴謹的探討。
人文與社會譯叢后形而上學思想 內容簡介
本書堪稱哈貝馬斯思想的濃縮。他以“形而上學之爭”為切入點,集中闡明了他對英美語言哲學,特別是實用主義語義學(皮爾斯、塞爾、米德等)的批判與借鑒,以便在邏輯學與語義學之間開辟一條語用學的路子,從普通語言學的角度為交往行為理論提供有力的證明,破除傳統理性的意識哲學前提。哈貝馬斯主張,通過把主體間性的方法運用于意義與有效性、主體性與個體性等概念,真正的后形而上學思想既可以避免傳統形而上學的“理性陷阱”,又可以保有啟蒙理性的批判鋒芒。
人文與社會譯叢后形而上學思想 目錄
**編回歸形而上學?
**章移動的現代視界
第二章康德之后的形而上學
第三章后形而上學思想的主題
第二編實用主義轉型
第四章論行為、言語行為、以語言為中介的互動以及生活世界
第五章意義理論批判
第六章論塞爾的《意義,交往及表現》
第三編形而上學與理性批判
第七章多元聲音中的理性同一性
第八章個體化與社會化:論米德的主體性理論
第九章論哲學、科學與文學的關系
附錄
第十章書評:回歸形而上學?
作者后記
人名索引
譯者后記
人文與社會譯叢后形而上學思想 節選
**章 移動的現代視界 二十世紀哲學究竟在何種程度上堪稱現代哲學? 看起來這似乎是一個非常幼稚的問題,其實不然。早在本世紀之初,哲學思想不就出現了同繪畫轉向抽象、音樂由八音度轉變為十二音度以及文學打破了傳統敘事結構一樣的發展斷層嗎?如果像哲學這樣一樁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古典文化及其復興的事業果真能夠面向由于革新、試驗和加速發展而永遠處于變動狀態的現代精神,那么,人們或許就可以進一步提出這樣的問題:哲學是否也會像當代建筑一樣面臨著現代的老化問題?(作為后現代建筑的)當代建筑以一種溫和的挑戰姿態重新使用那些已經成為歷史或被拋棄的裝飾物,那么,哲學與這種后現代建筑之間有無相似之處呢? 至少在術語上有類似的地方。當代哲學家也在慶賀他們告別了現代(步入后現代)。他們中有些人自稱后分析哲學家,另一些人則自封為后結構主義者或后馬克思主義者,F象學家由于尚未達到他們的“后主義”(Postismus),因而險些不被信任。 1 四種哲學思潮 柏拉圖主義和亞里士多德主義,甚至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都已有若干世紀的歷史。今天,各種思潮日新月異。哲學思潮說到底是一種效果史現象。它們遮蔽了學院哲學的永恒發展過程。學院哲學的變化周期比較漫長,因而與問題和學派的不斷更迭形成鮮明的對比。盡管如此,由于學院哲學提出了其問題,并且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因此,它在本世紀也形成了四種思潮,分別是分析哲學、現象學、西方馬克思主義和結構主義。這四種思潮之間差別很大,我們只要深入考察一下,立刻就會發現這一點。不過,它們到底還是一條思想大河中的四種各具特色的思想體系。黑格爾稱哲學思想為“精神形態”(Gestalten des Geistes),這一說法非常貼切。因為一種獨特的精神形態一旦被認可了其獨特性和命名,就已經偏離了其原旨,也就注定要走向消亡。就此而言,“后主義”并非一味地見風使舵;作為時代精神的測量儀,我們倒是應當認真對待這種“后主義”。 上述四種思潮在形式、結構和影響等方面都有著相當大的差別。尤其是現象學和分析哲學在學科內部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跡。它們早已有了自己的史家和標準像。個別著作已經稱得上是經典文獻:分析哲學方面有摩爾的《倫理學原理》,羅素和懷特海的《數學原理》,現象學方面則有胡塞爾的《邏輯研究》。維特根斯坦的《邏輯哲學論》和《哲學研究》之間,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和《關于人道主義的通信》之間,都有著一定的不同,這表明(他們各自的哲學都發生了)某種轉向。此外,這兩種思潮內部也發生了分化。語言分析分為科學論和日常語言論,F象學則在人類學方向上拓展,并沿著本體論方向深化,接著雙管齊下,吸收了存在主義的現實性。繼法國*后一批具有創造性的代表人物如薩特、梅洛?龐蒂之后,現象學似乎已經四分五裂,相反,分析哲學卻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的幾十年里獨步一時,時至今日,由于有了奎因和戴維森,分析哲學依然占據著壟斷地位。 各種力量的空前集中,看來已經完全從內部決定了這種為規范的自我批判所左右,并根據自身的問題不斷進行自我調整的(分析哲學)傳統的走向。分析哲學傳統*終在庫恩那里形成一種后經驗主義科學哲學的歷史主義,在羅蒂那里則形成一種后分析語言哲學的語境主義。而且,正是在這種自我揚棄中,分析哲學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進而促使語言分析繼續決定著這一領域的闡釋水準。 結構主義和后馬克思主義代表了另外一種截然不同的思想類型。結構主義是由外界(索緒爾的語言學和皮亞杰的心理學)促成的,西方馬克思主義(盧卡奇、布洛赫和葛蘭西)則繼承了黑格爾主義傳統,把馬克思的思想從政治經濟學恢復成反思哲學。但是,早在社會理論溫床上的思辨思想萌芽之前,上述這兩種思潮就在各種精神科學和社會科學中為自己鋪平了道路。 早在本世紀二十年代,西方馬克思主義就已經開始與弗洛伊德的元心理學聯姻,并因此而激發流亡紐約的法蘭克福社會研究所出版了許多跨學科的研究成果。在這方面,西方馬克思主義同經過巴什拉的科學批判、列維?斯特勞斯的人類學、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論而迅速發展起來的結構主義之間有著諸多相似之處。然而當馬克思主義社會理論在阿多諾的否定辯證法中恢復成一種純粹哲學時,結構主義才通過本想對它加以克服的?坪偷吕镞_等人剛剛進入哲學思想的領域。由此可見,這些哲學思潮告別現代的形式是截然不同的。在西方馬克思主義尚未喪失活力的領域里,其理論生產的社會科學特征和專業哲學特征越來越明顯;與此同時,后結構主義今天看來似乎已經成為一種被尼采推向極端的理性批判。分析哲學不斷自我揚棄,現象學則在自行消解,結果就是科學化和世界觀化。 ……
人文與社會譯叢后形而上學思想 作者簡介
于爾根??哈貝馬斯(1929— ),德國當代著名哲學家和社會理論家,法蘭克福學派第二代領軍人物。1929年生于杜塞爾多夫,50年代前期先后在哥廷根、蘇黎世和波恩,攻讀哲學、歷史學、心理學、經濟學等,后期曾在法蘭克福社會研究所擔任阿多諾的助手。60年代先后任海德堡大學哲學副教授和法蘭克福大學哲學與社會學教授。1971年至1980年擔任馬克斯??普朗克學會“科技時代生存條件”研究所所長,1983年回法蘭克福大學任哲學教授,至1994年退休。哈貝馬斯知識淵博,學術興趣廣泛,有著強烈的現實關懷,其理論的核心是通過批判理論的“語言學轉向”,以交往行為理論來捍衛啟蒙的現代性立場。主要著作除本書外還有:《公共領域的結構變遷》(1962)、《作為“意識形態”的科學技術》(1968)、《認知與興趣》(1968)、《后期資本主義的合法性問題》(1973)、《歷史唯物主義的重建》(1976)、《交往行為理論》(1981)、《現代性的哲學話語》(1985)、《話語的倫理學》(1991)。
- >
巴金-再思錄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回憶愛瑪儂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我與地壇
- >
二體千字文
- >
推拿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