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傳播機制中的情感因素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1563859
- 條形碼:9787511563859 ; 978-7-5115-6385-9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傳播機制中的情感因素研究 本書特色
本書采用多學科的研究視角,整合生物學、心理學、情感社會學、計算機科學等領域在情感研究方面有益的分析框架和研究成果,堅持問題導向,理論結合實踐,通過深層剖析情感的文化結構、*能激發情感因素的傳播要素、傳播領域的四種主要情感等問題、探索情感的作用機制,嘗試為解決情感在社會層面引發的問題提供決策建議和思考。全書主體部分分為六章:文獻綜述、情感研究的科學基礎、情感研究的文化基礎、傳播中的四種情感、個人視角下的情感:傳播媒介與情感表達、群體視角下的情感:情感與沖突。
傳播機制中的情感因素研究 內容簡介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討論各民族的交往心理時,曾多次談到“情感”因素,認為其在傳受雙方的互動中會起到調節、甚至決定性作用。《傳播機制中的情感因素研究/人民日報學術文庫》將這一中介作為研究對象,是在傳播學尚未出現相關系統理論研究,而在實踐中已涌現大量理論需求的背景下進行的,頗具創新意義。《傳播機制中的情感因素研究/人民日報學術文庫》的創新點主要體現在:一是借助多學科視角,為構建傳播學視角下的情感研究,探索出一條有跡可尋的研究路徑;二是結合互聯網語境下新的傳播表征,提煉出了幾類具有代表性的情感類型;三是探討了個人視角下,傳播要素與情感因素的作用機制;四是分析了群體沖突、團結中的情感邏輯。《傳播機制中的情感因素研究/人民日報學術文庫》為互聯網語境下的傳播規律探索等相關基礎性研究提供了可供參考的案例。
傳播機制中的情感因素研究 目錄
0.1 選題背景
0.2 研究問題、思路與方法
0.3 研究意義
第1章 文獻綜述
1.1 “情感”概念的辨析
1.2 情感研究的傳播學基礎
1.2.1 馬克思和恩格斯論精神交往
1.2.2 情感視角在互聯網時代的凸顯
1.3 關于情感視角的其他專業成果
1.3.1 情感研究的生物學基礎
1.3.2 情感研究的進化論視角
1.3.3 情感研究的社會學視角
1.4 小結
第2章 情感研究的科學基礎
2.1 情感的科學與應用
2.1.1 科學視野中的情感
2.1.2 應用領域中情感:前沿概述
2.2 若干重要的情緒理論及模型
2.2.1 認知與情緒的關系:阿諾德一拉扎勒斯的認知評價理論
2.2.2 認知與情緒的關系:基于評價理論的0CC模型和PAD三維情感模型
2.2.3 認知評價理論的挑戰者——伊扎德和他的情緒動機分化理論
2.3 情緒的功能
2.4 小結
第3章 情感研究的文化基礎
3.1 中西“情感觀”的不同
3.1.1 西方“情感觀”:互動中的“情理對立”
3.1.2 中國人的“情感觀”:互動中的情理交融
3.2 中國人的情感結構6l
3.2.1 情感結構具有地域性特征
3.2.2 中國人情感基調的“奠基者”——農民
3.3 小結
第4章 傳播中四種主要的情感資源
4.1 同情心
4.1.1 同情心產生的首要原因是類似或者相同的情感體驗
4.1.2 同情心的激起還與同情對象的情感表達是否適度相關
4.1.3 同情心的三種功能:免除不適感、預期回報、道德評價的標準
4.2 愛
4.2.1 愛與恨的發生學基礎:想象與比較
4.2.2 驕傲與謙卑的功能——交換資本和懲罰手段
4.2.3 嫉妒:介于愛恨之間的消極情感
4.3 正義感
4.3.1 正義的起源:情感基礎和社會的產生
4.3.2 正義感的社會發展
4.3.3 正義感的功能
4.3.4 中國人的義利觀——正義感的文化維度
4.4 審美情感
4.4.1 審美情感的科學基礎:進化論和神經美學
4.4.2 無功利的審美:審美的類型和情感機制
4.4.3 審美的社會功能
4.5 小結
第5章 個人視角下的情感:傳播要素與情感表達——聲音與圖像
5.1 亞里士多德與個人情感資源的有限性
5.2 個人情感與大眾傳媒的娛樂功能
5.2.1 大眾傳播的娛樂功能——已有的理論基礎游戲理論&使用與滿足
5.2.2 個人情感與大眾傳播關系
5.3 情感喚起的聲音邏輯
5.3.1 情感軌跡的“泄密者”——語氣
5.3.2 喚起情感共鳴的利器——音樂
5.3.3 廣播——波動中的情感表達
5.4 情感喚起的圖像邏輯
5.4.1 色彩與情感關系的理論基礎
5.4.2 圖片效果產生的幾種情感基礎
5.4.3 電影與娛樂情感
5.5 小結
第6章 群體視角下的情感:情感與沖突
6.1 “群體”概念在傳播學研究中的流變
6.1.1 “群體”概念在傳播學中的運用
6.1.2 多學科視角下的“群體”和“群體性事件”
6.2 群體沖突中的情感邏輯
6.2.1 集體中主導的情感模式
6.2.2 網絡群體事件——從線下到線上的情感
6.3 小結
參考文獻
后記
傳播機制中的情感因素研究 作者簡介
易艷,中共北京市委前線雜志社研究室編輯。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傳播學碩士、傳媒經濟學博士。參與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提升中國互聯網國際傳播力研究”等多項國家課題。參與《北京市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中長期規劃(2019年-2035年)》《關于新時代繁榮發展首都文化的意見》的起草工作。參與撰寫由伍剛主編的《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愿景和路徑》(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百科全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年版)的作者之一,發表學術論文多篇。
- >
巴金-再思錄
- >
煙與鏡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姑媽的寶刀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有舍有得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