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明星制度與中國電影產業化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4379085
- 條形碼:9787504379085 ; 978-7-5043-7908-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明星制度與中國電影產業化 本書特色
明星的外形和銀幕性格,是吸引成千上萬影迷的絕對要素,除了以上兩點之外,如果明星還剛好會演戲,那算是附贈品。觀眾進戲院就是為了看明星,不管你演什么角色,觀眾要看的就是你,百分之百的你,du一無二的銀幕性格,絕不可以被其他任何元素(劇情、角色等等)所掩蓋。 ——畢蘭卡斯特
明星制度與中國電影產業化 內容簡介
本書圍繞明星制度建設, 從制片廠制度、類型電影、視覺文化、消費主義等諸多視點出發, 考察百年中國電影產業史與電影文化史變遷, 闡明成熟的明星制度建設對于整個電影產業發展、建構國家文化社會、拓展中國文化外宣路徑的重要意義。
明星制度與中國電影產業化 目錄
**章 20世紀初上海都市現代化進程與娛樂產業變革
**節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上海都市娛樂業發展概觀
第二節 文明戲明星與早期中國電影之關系
第三節 早期中國電影放映業與制片產業
第二章 20年代中國電影產業奠基與明星制雛形
**節 長故事片與明星初現
第二節 類型電影與類型明星
第三節 電影雜志、電影學校和明星選舉活動
第三章 電影明星制度:漸趨成熟的1930年代
**節 30年代電影產業和明星制度概覽
第二節 聯華公司:“復興國片”運動與銀幕上的新面孔
第三節 明星公司的“明星”策略
第四節 30年代的電影期刊與明星塑型
第四章 “孤島”、淪陷區和光復后的上海電影產業及其明星制度
**節 新華電影公司與“一夜皇后”陳云裳
第二節 國泰影片公司與“金嗓子”周璇
第三節 星光熠熠之昆侖影業公司和文華影業公司
第五章 政治規訓與身體塑型:“十七年”與“文革”時期中國電影產業制度與明星話語解構
**節 新中國電影管理體制和產業制度
第二節 十七年時期類型電影創作與類型片明星
第三節 規訓與懲罰:十七年中國電影造星機制分析
第六章 明星制度復興與80年代的中國電影產業化進程
**節 意識更新、類型重現與商業電影復萌
第二節 重建造星機制:《大眾電影》與中國電影百花獎、金雞獎
第三節 80年代的明星文化
第七章 90年代的電影低谷與明星制的曲折發展
**節 主旋律電影一枝獨秀與大片引進制度
第二節 張藝謀電影的鞏俐時代與馮小剛“賀歲片”的葛優效應
第八章 新世紀中國電影產業變革與明星制度演替
**節 電影政策松綁助推民營資本崛起
第二節 院線制——從下游開始的產業變革
第三節 朝陽產業:明星經紀
第四節 屏絲逆襲與顏值爆表:新千年以來的明星之道
第五節 資本角力與明星效應:互聯網時代的中國電影及其未來
結語 明星形象與國族寓言
參考文獻
明星制度與中國電影產業化 節選
《明星制度與中國電影產業》: 長故事片與明星初現 經過1910年代的萌生階段,中國電影在1920年代開始進入快速發展期。1921~1930年全國各地共開辦了175家影片制作公司,其中上海一地就有142家。據1927年出版的由程樹仁主編的《中華影業年鑒》“影戲院總表”統計,20世紀20年代中期全國共有電影院140家,其中上海以39家居首,北京13家,哈爾濱12家,天津和漢口各10家。這一波電影投資熱潮由很多因素促成。*直接的原因就是1910年代末遍布上海的股票投機事業崩潰。投機事業的衰退使民族資本重新將投資目標轉回到大有潛力的電影產業上來。大浪淘沙,經過幾輪產業重組和市場淘汰,*終勝出的幾家電影公司,如明星、天一、民新、大中華百合、長城、神州、友聯、華劇等初步奠定了早期中國電影產業制度的雛形,其經營理念和明星制度也逐漸成熟。各類電影演員培訓學校、培訓班層出不窮,各種電影雜志也應運而生,與20世紀初上海流行的各種小報一起,為電影明星制度的形成提供媒介助力。1926年電影明星選舉開始舉辦,選出了**屆電影皇后。初步奠基的中國電影產業已經開始了日漸成熟的造星運動。電影明星對于電影產業的推動作用日益明顯。1920年代中國電影出現類型化分野,電影明星們也開始角色定型化。那些實力雄厚,在類型電影創作方面找到自己主打方向,旗下擁有高票房號召力的電影明星的公司開始在競爭中逐步勝出。 1919年,張季直、朱慶瀾、程齡蓀、張佩年、馬建德、盧壽聯等人籌集10萬元成立了中國影片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在上海仁記路百代公司內設立了辦事處,在南通建了玻璃攝影棚。公司創辦人多為社會名流,其中張季直為清末狀元、著名的民族實業家、教育家;朱慶瀾則為清末民初知名的政治家、將軍、慈善家;盧壽聯留美歸國,負責公司經營實務,任公司經理和導演職務。為了培養拍片人才,1919年5月,張季直在南通創辦了一所伶工學校,建立了更俗劇場,聘請歐陽予倩等人來校任教。這是中國電影史上*早的一所演藝培訓機構。1921年中國影片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拍攝的唯一一部戲曲片《四杰村》就是由伶工學校學員演出的。洪深、卜萬倉等早期中國電影人都曾在這家公司任職。鑒于電影腳本的匱乏,洪深曾操刀撰寫了一篇征集電影腳本的廣告刊登在1922年9月5日的《申報》上。但終究曲高和寡,應者寥寥。1923年該公司在拍完紀錄片《國民外交游行大會》后就因資金耗盡而關張。 說到1920年代中國電影的重新起步,一般都會與三部長故事片的拍攝聯系在一起。它們是上海影戲公司的《海誓》、中國影戲研究社的《閻瑞生》和新亞影片公司的《紅粉骷髏》。后兩部電影的出品公司都是一片公司,根本沒有拍片實力,影片由商務印書館活動影戲部代拍。商務印書館活動影戲部擁有自己的制片設備,攝影棚、培養了自己的制片人員,制定了制片運營章程,因此當之無愧地被稱為“真正意義上的民族資本開辦的**家電影機構。”但是商務印書館開辦電影事業的初衷主要是把電影當作一種教育工具,在它遞呈給當時的北洋政府農商部“為自制活動影片請準免稅”的呈文中,談到它的制片目的在于“抵制外來有傷風化之品,冀為通俗教育之助,一面運售外國,表彰吾國文化,稍減外人輕視之心,兼動華僑內向之情”。因此在1917-1923年間,商務印書館活動影戲部多拍攝宣揚傳統道德的勸世短片。導演任彭年和攝影師廖恩壽是商務印書館印刷所學徒,編劇陳春生,演員則為文明戲從業者丁元一、包桂榮、張繩武、洪警鈴等人。 ……
明星制度與中國電影產業化 作者簡介
張彩虹,女,1972年生,浙江傳媒學院文學院副教授,電影學博士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會員,英國威斯敏斯特大學中國媒介中心訪問學者主要從事明星研究、影視理論、視覺文化等領域的研究。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二體千字文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經典常談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莉莉和章魚
- >
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