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白說(增訂本) 版權信息
- ISBN:9787570212644
- 條形碼:9787570212644 ; 978-7-5702-1264-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白說(增訂本) 本書特色
年歲漸長,已有權保持沉默, *何況,眾生喧嘩的時代,我用嘴活著,也活在別人嘴里。 **為你點贊,明天對你點殺,落差大到可以發電。 顯然,話多是件危險的事! 然而,沉默是件*危險的事……
白說(增訂本) 內容簡介
央視有名主持人白巖松于2015年出版隨筆集《白說》,內容涉及社會、教育、傳媒、音樂、閱讀、人生等多個領域,迄今已銷售200萬冊,堪稱現象級暢銷書。 值《白說》出版5年之際,推出《白說(增訂本)》,在保留經典內容的基礎上,新增25000字長文《保持冷靜,繼續前行》,搶先發售完整公開發表。圍繞“饑餓與溫飽”“青春與機會”“缺陷與完美”“平靜與焦慮”四個主題,闡述一個五十歲的男人對世界與生命的感悟。
白說(增訂本) 目錄
2015代序 說話不是件好玩的事兒
2018再序 十年后,那可愛的老頭兒是我
2020新語 保持冷靜,繼續前行
幸福可以無限靠近,無法徹底到達
做點無用的事兒
漂亮的失敗是另一種成功
致青春:做一個和自己賽跑的人
書讀久了,總會信點兒什么
文字停止之處,音樂開始了
被念歪的《道德經》
學會講一個好故事
智商很高,情商卻低
資訊爆炸時,別被忽悠了
今天的新聞是明天怎樣的歷史?
中國人不缺德,可是缺啥?
都在短跑,你試試長跑
好醫生一定會開“希望”這個藥方
“痛并快樂著”是我們的宿命
將志愿的行動,變成志愿的心
我們從哪兒來,到哪兒去?
時間軸上的中國
留住鄉愁,而不是想起故鄉就發愁
打造一副讓世界喜歡的面孔
我的故事以及背后的中國夢
代后記:說一個更好點兒的未來
白說(增訂本) 節選
這個世界上本來就沒有完美,因此缺陷是完美的重要組成部分。摧毀一個人*好的方式,就是讓他追求完美和達到極致。在我身上,可能大家感受到的更多是缺陷。不過我自己覺得,沒有缺陷,就沒有完美。 有人說,你是北京廣播學院畢業的,你就是一個本科生,連研究生都沒當過,博士更沒當過。我說對啊,我就想試試一個本科生,憑著自己不斷地努力,能走多遠。 我的缺陷多了,我在中央電視臺連股級干部都不是,在很多人眼里就會覺得“沒后勁兒”。后來我才理解,他們所說的“后勁兒”是你得當官,得被提拔。對不起,廣播學院新聞系的學生,好像擁有一種家風——做好自己的事,不一定非被提拔成什么樣的官。 我很喜歡北京廣播學院這樣一個履歷。有人說那是因為你高考分數有缺陷,沒考上更牛的大學。可是,您知道我的高考志愿嗎? **志愿,北京廣播學院;第二志愿,武漢大學;第三志愿,北京大學。當然,這里沒有任何對其他學校不敬的意思,這是1985年那個時代的特質,大家只想去自己喜歡的專業和學校。所以缺陷和完美你是很難分清的。 改革開放40年,取得了這么大的成就,有缺陷嗎?有啊。還不少。 現在我們主管金融的負責人會說,只要號稱年利率超過10%的金融產品肯定是騙子。1989年咱們國家直接當過這種“騙子”,銀行存款年利率11.5%,原因在于1988年價格闖關失敗,錢毛了。 20世紀90年代有缺陷嗎?有啊。那時流行“讀書無用論”,很多孩子本來應該去讀書的,后來就沒讀。 新千年有缺陷嗎?多了。比如“道德赤字”“人性逆差”,難道不是嗎?這兩年人們越來越在意公德,很好,因為過去只在意個人的德行。中國長期以來是封閉的,所以在熟人社會里,中國的道德水平極高,全世界**,這一點兒不夸張。全世界哪兒能找到為了買單能打起來的?只要是熟人、哥們兒,什么都能借。但是面對陌生人,道德水平就會差很多。 改革開放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讓我們開始離開自己的家鄉,去面對更多的陌生人,走進新的空間。 我曾親眼見到飛機上,上來倆哥們兒,估計喝高了,不停地大聲說話。旁邊人說:“哥們兒,小點聲,這么多人呢。”那倆人說:“這兒又沒人認識我。”你看,當人們放縱自己糟糕的公德行為的時候,是因為這兒沒人認識他。 可是*近人們受不了了,因為隨著現代性的提高,人和人之間是有關系的。過去缺不缺德是要不要臉的問題,現在缺不缺德是要不要命的問題。搶人家公共汽車司機的方向盤,*后十幾個生命落入江中,難道這不是缺公德要不要命的問題嗎?所以這依然也是缺陷。在物欲面前,人性的道德的堤壩并沒有隨之升高。好在我們現在意識到了這樣一個問題。 缺陷和完美同樣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進程。正是因為有這些缺陷,我們面對這些難題并且不斷地提升它,我們才靠近完美。中國改革開放40年,已經是中國幾千年歷史當中,改革時間持續*長的一次改革了。而且它還要繼續向前走,所以在面對中國改革進程的時候,你很容易得出一個結論,這句話也是我發明的——缺陷是完美的重要組成部分。 為什么要這么提? 首先,完美存在嗎?誰是完美的?請舉手。哪一個完美的個體不是帶著缺陷存在的? 有很多人經常懷舊,說現在的道德水平、人性水平,遠遠不如20世紀50年代,那個時代多好,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多新鮮啊!那個時候能偷什么呀?小孩兒都會唱的歌是:“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邊。”沒什么可撿的。 張中行老先生在《順生論》里寫了一句話,大意是說不要去相信“人心不古”這種說法,人心沒古過;哪朝哪代,都有那朝那代的問題。即便是盛唐年間,當時的知識分子泡在酒館或茶館里,恐怕依然在針砭時弊,看到的也是很多缺陷。因為這是知識分子的職責,也是每個時代的特質。沒有毫無缺陷的完美,那是幻象。 生活同樣如此,按了葫蘆起了瓢。《士兵突擊》這部電視劇曾經很火,里邊有一句臺詞:“生活就是一個問題接著另一個問題。”所以你要去面對這一點。完美不存在。 有一次我跟北大前校長周其鳳教授聊天,他說:“人文跟科學又匯到一塊去了!”他是化學家,他說在顯微鏡下看,很多分子結構如果是完美的,沒那么好看;一旦由于某種原因出現了缺陷,特別漂亮。這何嘗不是給咱們的一個很重要的啟發呢? 所以我開始慢慢琢磨缺陷和完美之間的關系。我發現今天很多人的痛苦,都在于不接受、不理解也不想去了解“缺陷是完美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句話。 您看,我們絕大多數人,打小就要面對這樣的媽:考了98會訓斥你,那2分哪去了?考了99,那1分哪去了?即便考了100,還會說隔壁小王考三回100了,你才考**回。 我們從小到大就沒得到過真正的成就感,我們都背負著苛刻的追求完美的壓力向前走,后遺癥慢慢就出現了。這種后遺癥就是,我們對自己所擁有的東西都不太珍惜,但是對沒有的格外在意,把自己逼上了一條絕路。 我們能不能換個角度思考問題?我自己的體會就是:自打接受缺陷之后,我的日子完美多了。我不會再逼自己向那條絕路去走。 比如婚姻。我經常跟我的研究生們說,談戀愛一定是因為欣賞對方的優點,但完美的婚姻是接受對方的缺點。這就有了那首歌,“相愛容易相處難”。為什么相愛容易?對方的優點把你拿下了。為什么相處難?你得接受對方的缺點。 董橋老先生有一篇文章里寫道,兩位老學者交談時,看到前面一對老年夫婦走過去,說,要不是他們婚姻這么幸福,他原本能取得更大的學術成就。但是緊接著又補充了一句,但婚姻成功比學術取得大成就難多了。 那就是因為接受缺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想在座的各位都正處于這樣的年歲,被戀人的優點所吸引,很多人還沒打算開始去接受缺點,沒走進婚姻殿堂,那你就要開始做準備了。 比如我們家,乍一聽,另一位和我之間的差異之大,簡直沒法在一起過日子。我自認為歌唱得不錯,我媳婦兒,說五音不全都是對她的隆重表揚,至少還有五音呢。所以她從不唱歌。 我是內蒙古人,喜歡喝一點酒,但現在很麻煩。如果在自己家里喝酒,這歲數不可能喝白酒。喝葡萄酒吧,一瓶,一個人喝太多,倆人喝正好。一個人喝,剩一半,放到第二天就不行了。但我媳婦滴酒不沾,不是心理問題,是生理問題,一杯酒就能上吐下瀉。你看,這日子沒法過呀? 但是我們能一起跑步,她能跑10公里。我們能一起喝茶,我發現喝茶這件事很重要,就像年輕的時候打麻將很重要一樣。因為你要跟別人談人生的時候,你不能給他打電話說:“哥們兒,今天晚上過來談人生吧。”你只能跟他說:“哥們兒,三缺一。” 婚姻當中也是,你若跟夫人說“咱倆談談人生吧”,估計就是談離婚的事了,太莊重了。要是喝茶,就說明你們聊了不少。 有一天水均益和鞠萍姐姐來我家做客,他們在屋里,我去廚房,一會兒我聽到了客廳里傳來的他們的對話: “老白跟誰說話呢?” “跟他媳婦啊。” “還有的聊呢?” 這有點兒曝光的意思,但是我秀缺陷,我不秀恩愛。任何長久的成功的婚姻,都是包容的結果。如果你的婚姻不夠好,可能是因為你過的日子還不夠多。就像我們剛開始過日子的時候,窮,根本不裝修。買不起床,買個床墊子往化纖地毯上一扔,靠墻,她睡里面,我睡外面。我夜里兩次被她踩醒,才知道她七八百度的近視。所以同志們,要試婚吶!作為過來人一肚子眼淚。 但是在我講述的過程中,你似乎也能感受到一點點甜,這不就是缺陷和完美之間的某種關系嗎?我從來不認為我會遇到一個完美的人,就像她也不會遇到一個完美的我一樣。當你接受缺陷之后,日子完美多了。 還是談婚姻,2017年上半年,快有數據了,中國結婚的對數558萬,離婚的對數185萬。過去有一句老話叫“三人行必有我師”,套用現在我們的結婚率和離婚率叫“三對兒成必有所失”。 連續12年離婚率在上漲。2012年,結婚的643萬,離婚的111萬,一個多么純真的時代;2013年就變成了結婚708萬,離婚134萬;2014年結婚的694萬,離婚的145萬;到2017年上半年,結婚的558萬,離婚的185萬。 越完美的缺陷越大。在中國離婚率城市排名當中,真抱歉,北上深廣是前四位,然后是廈門、臺北、香港、大連。恐怕都是大家覺得相當不錯的城市。越是高學歷,離婚率越高。那么我反過來問,您是否會因為有缺陷就不去北上深廣了?您就不追求高學歷了?我們現在的離婚率,的確高于包辦婚姻時代,您愿意回到包辦婚姻時代嗎?還是更喜歡自由戀愛,對嗎?即便它伴隨著相關的缺陷。缺陷是完美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一件事情上,依然清晰地印證。 那么接下來更要考慮我們自己的人生了。我覺得我們從小到大,父母和家長以及社會環境對我們的教育不科學,非常不科學。因為老先生早就說過“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但是我們受到的教育都是要追求完美,稍有缺陷就急。我們對自己所擁有的東西都不珍惜,對不擁有的格外較勁,尤其是別人有而我們沒有的東西,那就更難受了。我們必須全得到,可能嗎? 還有老先生說了:“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之后,人生90%都是平淡,剩下靠那5%的幸福的事牽著走。”那5%的幸福,就像是賽狗時狗嘴前面的簽子上掛的那塊肉,引誘著你往前跑。聰明人是善于把90%的平淡向幸福那邊靠的;不聰明的人,總把90%的平淡往痛苦那兒挨。這就看你平常怎么去解讀缺陷和完美之間的關系。 完美是絕境,我發明了一個準則叫“90%準則”。先舉個例子,比如消費,要實現一件物品90%的功能,沒那么難,讓人付出更大代價的,往往是對*后那10%的極致的追求。1998年1月,我們《東方之子》的欄目組在郊區開會。我買了一輛新車,富康,16萬元,算上購置稅等接近20萬。全組的人都跟著興奮。那天晚上,在一個空曠的地方試駕,這輛新車里擠進了七八個人。 后來我又陸續換了新車,當然也會越來越貴,但我再沒找到過當初那一夜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所以這也制止了我在這條路上繼續向前探索,只要實現90%的功能就夠了。我現在開的車,在品牌、性能上,都實現了汽車90%的功用。要繼續追求剩下的10%,更牛的品牌,再快零點幾秒的提速(其實根本感覺不出來),價格恐怕就要100萬起步了。而你只需要這個價格的一半,就可以實現90%的功能。 我是音響發燒友,三十多年了,這是無底洞。但是我給自己定了個原則:只追求90%的功能,絕不超過10萬塊錢。我現在的一套音響設備,七八萬元,但是已經達到了音響90%的水準,我不會再去追了。雖然我也希望它的各項參數更趨近完美,那可能就50萬起步了。更何況,這也只能達到95%,剩下那5%,取決于*重要的一個因素——聽音環境。還得換房子?那就是500萬起步了。 我超級感謝自己的“90%準則”,因為打一開始我就明白了缺陷和完美之間的關系,你要找到一個平衡點。 再比如做節目,我也有個“90%準則”。通常人們以為,好選題會被重視,不好的選題則不被重視,我恰恰相反。在我這里,我重視“不好的選題”勝過好選題。好選題起點高,85分,我會非常努力地奔著90分去,到了90分就不會再去求極致。但不好的選題我格外在意,因為它只有30分的起點。所以,我做了30年新聞,做了25年電視,總的來看,不一定*高分很高,但我幾乎沒有*低分。 按中國的“成功學”理論,應該追求極致啊,即使90分也還應該再努力啊。馮友蘭先生說過一句話:“詩是*不科學的,而在人生,卻與科學并行不悖。”新聞和詩歌有共通之處,有極致嗎?一旦追求所謂極致,把每一個細節都填補明白,可能就成了機械。表面上完美了,分變少了,格局變小了。 而且我做了這么多年新聞,曾經也做過領導。我發現當我面對一個重大選題,要選擇讓誰干的時候,一般不選偶爾得高分、經常得低分的人,而是選擇*低分很高的人。如果選擇了前者,萬一這次趕上他低分的狀態呢? 前些天跟劉國梁聊天,他說這跟體育也是相通的。打大的國際比賽的時候,他們不能選擇起伏很大的選手,要選擇非常穩定的選手。 當你接受了缺陷和完美之間的關系之后,是對自己的一種解放;但請相信,這不是一種自我放棄。接受缺陷,不意味著不認真、對結果無所謂,別忘了還有一個90分的原則呢。只是要解決二者之間的關系,讓自己不那么痛苦。 其實以前的老先生,早就有過這樣的訓誡,只是今天我們已經不太記得罷了。我25歲那一年,正好是現在年齡的一半,1993年,我在看《曾國藩》這部長篇歷史小說。曾國藩在50歲左右的時候,悟出了一個大道理,他的書房起名叫“求闕廳”,意思是“主動求缺陷”。 為什么要主動求缺陷?老先生在50歲的時候,突然活明白了,他發現人生*好的境界,是“花未全開月未圓”。花沒有全開的時候,是一朵花*漂亮的時候。月沒有全圓的時候,是它*有希望的時候。因為花一旦全開,就開始凋零;月一旦全圓,就開始奔殘月而去。人生同樣如此。 所謂“花未全開月未圓”,這里有很多需要慢慢感悟的東西。一開始或許只是一種對生活的理解,后來則變成了一種主動的態度——我永遠不會讓自己花全開、月全圓的。
白說(增訂本) 作者簡介
白巖松,中央電視臺資深新聞人,現為《新聞1+1》《新聞周刊》欄目主持人。曾出版作品《痛并快樂著》《幸福了嗎》《白說》等。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我與地壇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莉莉和章魚
- >
姑媽的寶刀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山海經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