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公路車寶典(ZINN的公路車維修與保養秘籍)
-
>
晶體管電路設計(下)
-
>
基于個性化設計策略的智能交通系統關鍵技術
-
>
花樣百出:貴州少數民族圖案填色
-
>
山東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技術轉移與技術創新歷史叢書中國高等技術教育的蘇化(1949—1961)以北京地區為中心
-
>
鐵路機車概要.交流傳動內燃.電力機車
-
>
利維坦的道德困境:早期現代政治哲學的問題與脈絡
草原文化與生態文明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1143310
- 條形碼:9787511143310 ; 978-7-5111-4331-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草原文化與生態文明 本書特色
中國是草原大國,各類天然草原面積近4億hm2,草原面積位列世界第二位,占全球草原面積的13%,占國土總面積的41.7%,是耕地面積的2.91倍、森林面積的1.89倍、耕地和森林面積總和的1.15倍。草原不僅是重要的自然資源和生態屏障,而且也是多個少數民族的生活家園和生產基地。自古以來,草原游牧民族以“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形成了悠久、豐富、燦爛的草原文化,與中原農耕文化互相交融、互動互利,共同鑄就了偉大的中華民族文化。草原文化秉承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理念”“自然、簡樸和低耗的生存方式”“敬畏自然的精神生活”,創造了人與自然長期和諧相處的局面。草原文化從生產方式、生活態度、精神追求以及生態行動等方面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諸多啟示,可以助力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但是,氣候變化、人口增長、城市化、工業化等驅動因素,不僅使草原生態系統的健康受到嚴重影響,而且使草原文化受到嚴重沖擊,草原文化的保護、傳承和發展刻不容緩。基于這一背景,筆者通過查閱大量文獻資料,整理散見于民間的各類史料,收集各地草原文化口述史,采訪民族文化傳承人,實地調研草原牧民的生產和生活實踐,系統梳理了我國主要草原民族——蒙古族、藏族、哈薩克族和裕固族的草原生產文化、草原生活文化、草原精神文化和草原生態文化,深度分析了草原文化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指導和支撐作用。 本書共分6章,主要內容如下: □□章:主要闡述了草原文化的定義、組分、起源、傳播和分布狀況,生態文明的內涵、特性、淵源及建設的途徑以及草原生態文明的發展與傳承價值。 第二章:主要介紹了蒙古族的起源與分布、語言文字的形成及演化,蒙古族的草原生產文化、草原生活文化、草原精神文化、草原生態文化的主要內容及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借鑒意義和支撐作用。 第三章:主要介紹了藏族的起源與分布、宗教文化的形成及演化,藏族的草原生產文化、草原生活文化、草原精神文化、草原生態文化的主要內容及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借鑒意義和支撐作用。 第四章:主要介紹了哈薩克族的起源與分布,哈薩克族的草原生產文化、草原生活文化、草原精神文化、草原生態文化的主要內容及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借鑒意義和支撐作用。 第五章:主要介紹了裕固族的起源、演化與分布,裕固族的草原生產文化、草原生活文化、草原精神文化、草原生態文化的主要內容及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借鑒意義和支撐作用。 第六章:主要闡述了草原文化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中國草原生態危機及草原文化傳承、草原文化保護與生態文明建設等。 本書內容新穎、系統、全面,是一部具有人文創意和理性思維的學術專著。本書的寫作意圖在于將草原文化的系統知識和生態文明的□新理念介紹給廣大讀者,使草業科學、生態學、環境科學、倫理學、社會學和其他相關學科領域的科研人員、管理人員和大專院校師生了解草原文化的精髓和要義,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指導和支撐作用。 本書的研究工作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生態恢復效果與生態功能提升能力監測評估”(2016YFC0501906)、“環境模擬與污染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聯合項目”(17L03ESPC)的資助,在此對項目支持方表示衷心感謝。 書稿寫作過程中,曾得到北京師范大學楊志峰院士、康慕誼教授、劉世梁教授的指導和幫助,曾得到甘肅農業大學張德罡教授、師尚禮教授,蘭州大學林慧龍教授、尚占環教授,國家圖書館盧海燕研究員、張彥女士、鄭曉雯女士、張維女士的幫助和支持,在此一-表示深切的謝意。 甘肅農業大學汪璽教授提供了大量素材并同意本書引用其發表的相關文章,在此對汪先生表示衷心感謝! 中國草學會名譽理事長、甘肅農業大學草業學院原院長胡自治教授對書稿進行了審定,在此對胡先生表示誠摯的謝意! 中國工程院院士、蘭州大學教授任繼周先生在百忙之中撥冗作序,令我們十分感動!在此對任院士表示崇敬的謝忱! 在本書的選題立項、編寫和校審過程中,得到中國環境出版集團編輯李蘭蘭女士的幫助,在此深表謝意。 由于編著者水平有限,書中不當之處在所難免,希望讀者不吝賜教,及時指出本書的不足和錯誤之處,并希望提出修改建議和意見,以便我們日后改進。
草原文化與生態文明 內容簡介
《草原文化與生態文明》編著者通過查閱大量文獻資料,整理散見于民間的各類史料,收集各地草原文化口述史,采訪民族文化傳承人,實地調研草原牧民的生產和生活實踐,系統梳理了我國主要草原民族——蒙古族、藏族、哈薩克族和裕固族的草原生產文化、草原生活文化、草原精神文化和草原生態文化,深度分析了草原文化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指導和支撐作用。正如《草原文化與生態文明》所述:“草原民族在長期的游牧生產和生活中形成了人與自然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生態智慧,并且將其貫穿于生產模式、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化藝術、倫理道德、美學與哲學、法規與律令等諸多方面。草原文化不僅給我們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產,在當今生態環境面臨全球性危機的情形下,更為我們開啟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新思路、新模式,為當前的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諸多啟示。” 在當前浮躁成風的學術環境下,《草原文化與生態文明》編著者甘于寂寞、不畏艱辛,長期開展一線調研工作,把支離破碎的草原文化知識按時空的經緯排位定序,讓我們清晰把脈草原文化的產生、衍化和發展的過程,更讓我們全面了解作為中華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草原文化的瑰麗厚重和傳承價值。
草原文化與生態文明 目錄
**節 草原文化
第二節 生態文明
第三節 草原生態文明
本章小結
第二章 蒙古族的草原文化與生態文明
**節 蒙古族草原文化的形成與發展
第二節 蒙古族的草原生產文化
第三節 蒙古族的草原生活文化
第四節 蒙古族的草原精神文化
第五節 蒙古族的草原生態文化
本章小結
第三章 藏族的草原文化與生態文明
**節 藏族草原文化的形成與發展
第二節 藏族的草原生產文化
第三節 藏族的草原生活文化
第四節 藏族的草原精神文化
第五節 藏族的草原生態文化
本章小結
第四章 哈薩克族的草原文化與生態文明
**節 哈薩克族草原文化的形成與發展
第二節 哈薩克族的草原生產文化
第三節 哈薩克族的草原生活文化
第四節 哈薩克族的草原精神文化
第五節 哈薩克族的草原生態文化
本章小結
第五章 裕固族的草原文化與生態文明
**節 裕固族草原文化的形成與發展
第二節 裕固族的草原生產文化
第三節 裕固族的草原生活文化
第四節 裕固族的草原精神文化
第五節 裕固族的草原生態文化
本章小結
第六章 草原文化保護與生態文明建設
**節 草原文化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
第二節 草原生態環境問題與草原文化危機
第三節 草原文化的保護傳承及生態理念
參考文獻
后記
草原文化與生態文明 作者簡介
董世魁,北京林業大學草業與草原學院常務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美國康奈爾大學自然資源系客座教授,美國新校大學中印研究所客座研究員,主要從事草地生態系統管理和退化草地生態系統恢復方面的科研、教學工作。擔任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生態系統管理委員會(CEM)東北亞地區主席、中國草學會農業倫理學研究會副主任委員等學術兼職。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課題、國家科技支撐項目課題、國家環保公益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項目10余項,發表論文300多篇(其中SCI淪文110余篇),主編專著、教材15部(包括英文專著4部)。獲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北京市優秀人才、北京市師德先鋒等榮譽稱號,為全國來華留學英語授課品牌課程主講人,獲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二等獎各1項,西藏自治區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三等獎各1項,青海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北京市教育教學一等獎、二等獎各1項。 蒲小鵬,甘肅農業大學草業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草地資源利用、草業信息化等科研、教學工作。兼任中國草學會草地資源與利用委員會副理事長、甘肅省作家協會會員。參編科研專著、教材7部,發表科研論文80余篇,出版詩集《走過草原》。獲教育部科技進步偶等獎、甘肅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各1項。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經典常談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山海經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姑媽的寶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