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文化中的哲學與哲學中的文化/楊生平學術論文集(燕京學者文庫) 版權信息
- ISBN:9787010219790
- 條形碼:9787010219790 ; 978-7-01-021979-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文化中的哲學與哲學中的文化/楊生平學術論文集(燕京學者文庫) 內容簡介
文化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理論與實踐問題,本書以文化理論與文化實踐關系為核心,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緊緊圍繞靠前外重大文化問題及其爭論,在文化實踐中探討文化理論問題,又在文化理論研究中深化對文化實踐的探討與分析,力圖做到文化理論與文化實踐研究的統一、文化學理問題與文化現實問題的統一。本書關注的重要文化現實問題有文化優選化與當代中國文化建設問題,主要文化理論問題有文化與政治、社會以及文化自律與他律、文化形上而上與形而下、文化與意識形態關系等,共分文化理論與文化實踐、文化中的哲學問題和哲學中的文化問題三個部分。
文化中的哲學與哲學中的文化/楊生平學術論文集(燕京學者文庫) 目錄
上編 文化理論與文化實踐
論傳統文化基本特征及其評價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價值
中國傳統文化批判繼承需要有科學態度
超越式繼承:從中國道路的選擇看傳統文化的發展
從文化自覺到文化自信與文化自強
文化中國:文化強國的價值坐標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知行合一的實踐建構
論城市精神與美好生活
全球化文化問題的不同層次
全球化進程及其發展走向
——一種意識形態的考量
文化全球化研究述評
文化全球化的雙重邏輯與當代中國文化建設
全球化時代的文化身份與中國文化主體性建構
中編 文化中的哲學
“五四”精神是愛國進步精神
——兼評種種“五四”精神觀
后殖民主義話語下中國問題研究
話語理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構建
賽義德東方主義理論
“軟力量”辨義與當代中國軟力量構建
亨廷頓“文明沖突論”評析
鮑德里亞對馬克思拜物教理論的誤識及其方法論根源
全球化背景下恐怖主義的文化反思
威廉斯文化唯物主義視域下的文化觀念
試析威廉斯文化社會學理論
詹明信后現代大眾文化探析
詹姆遜文化全球化理論評析
下編 哲學中的文化
后現代主義: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主導
——佩里·安德森《后現代性的起源》評析
作為大眾文化意識形態的后現代主義
論后現代主義及其對中國文化影響
作為現代社會意識形態的大眾文化
——約翰·B.湯普森現代文化理論評析
試析格爾茨文化觀
試論曼海姆的烏托邦思想
曼海姆論保守主義思想探析
利奧塔敘事知識與科學知識及其關系評析
作為理性對立面的意識形態
作為文化體系的意識形態
——格爾茨文化意識形態探析
試論哈貝馬斯批判解釋學
論利科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的批判
馬克思主義不只是一種“闡釋學
——評詹明信馬克思主義歷史理論
參考文獻
后記
文化中的哲學與哲學中的文化/楊生平學術論文集(燕京學者文庫) 節選
盡管時代總體特性是由時代性質決定的,但時代特征的不同又使人類歷史發展變得異常復雜。由此,我們堅持馬克思主義時代觀就必須用辯證方法將時代性質與時代特征統一起來綜合考察和分析不同時期的時代特點,并由此指導不同時代人們的具體實踐。我們強調傳統文化歷史作用的觀點也正是基于這一基本思路。 首先,從民族國家是世界歷史發展主體角度看,我們必須加強傳統文化建設。傳統文化不僅是一個國家的重要凝聚力和其內在精神支撐,還關系到一個國家的國家主權,失去了傳統文化,就等于一個國家喪失了文化主權。 其次,從時代性質的角度看,我們必須重視傳統文化的作用。當今時代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占主導地位并不斷發展著其否定因素,從而逐步生成社會主義生產方式過程的時代性質告訴我們:在當前乃至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之內,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矛盾和沖突仍然是世界歷史發展的主要矛盾和主要問題。但現今社會主義勢力弱小的現實和“和平與發展”的時代特征又提醒我們:不能輕易搞意識形態對抗,必須在維護和平與發展的世界環境下利用資本主義發展社會主義。在這方面,以儒家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重視和諧,強調“執兩用中”“善鄰懷遠”的思想(西方文化則重視“兩極分立”“力取天下”),不僅迎合了和平與發展的時代特征需要,更能有力推動和諧世界的建立和發展。 再次,從知識經濟時代特征角度看,我們必須利用好傳統文化。在知識經濟條件下,由于知識和文化在經濟發展中地位與作用日益凸顯,文化已成為重要的經濟發展力量,以傳統文化為重要內核的文化工業正在成為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因素。面對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發達國家以立足本土文化、充分吸納世界各國文化的方式發展起來的巨大文化產業的滲透,當代中國必須制定有效的文化產業政策并在此基礎之上大量發展自己的文化產業。文化產業表面上看是一個經濟問題,但實際上它也涉及文化主權與文化凝聚力問題。因為,文化產業面向的是人們的日常生活,面對的是人們的生活方式、消費方式和休閑方式,它正是在了解人們的生活方式、消費方式與休閑方式基礎上通過文化產品加工去適應甚至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消費方式和休閑方式。而隨著文化產業的發展,一旦它真的改變了人的生活方式、消費方式和休閑方式,那就意味著改變了傳統文化賴以生存的基礎,由此必然影響傳統文化在社會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當然,闡釋這樣的道理并不意味著我們要成為徹底的文化保守主義者(對此,下文將做說明),我們只是在捍衛民族國家文化主權的意義上強調傳統文化的作用。中國有五千年歷史,也有著燦爛輝煌的傳統文化,我們應該利用好這些傳統文化資源為當代中國社會發展服務。 第四,從傳統文化與意識形態異同角度看,我們要區別對待傳統文化。正如上文已分析過的,在傳統文化問題上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就是與它跟意識形態的關系問題。傳統文化分析離不開意識形態分析,但前者又不等同于后者。除了外延大于意識形態之外,傳統文化跟意識形態關注的側重點也有所不同。傳統文化往往是以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等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關系為關注重點,而意識形態文化則更重視以生產關系為核心的社會關系。雖然前后兩者有不少重疊之處,但由于側重點不同也就表現出它們的構成方式與社會作用不完全相同。正因如此,就一個社會發展而言,意識形態的變化并不意味著傳統文化核心價值、思維方式與精神追求的徹底變化。 ……
文化中的哲學與哲學中的文化/楊生平學術論文集(燕京學者文庫) 作者簡介
楊生平,首都師范大學哲學系教授、哲學博士,博士生導師,美國紐約州立大學高級訪問學者,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主要社會兼職有:中國歷史唯物主義學會副會長、中國歷史唯物主義學會人的發展研究會會長等。曾入選全國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理論人才和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等。出版學術著作近10部(包括合著),發表論文200余篇,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和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等10余項科研課題,獲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等獎項。主要研究方向為文化哲學和意識形態理論研究。
- >
莉莉和章魚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煙與鏡
- >
姑媽的寶刀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我與地壇
- >
經典常談
- >
有舍有得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