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農(牧)戶收入視角下農(牧)地流轉需求影響因素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9653791
- 條形碼:9787509653791 ; 978-7-5096-5379-1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農(牧)戶收入視角下農(牧)地流轉需求影響因素研究 本書特色
《農(牧)戶收入視角下農(牧)地流轉需求影響因素研究》以農(牧)戶收入為研究視角,在總結已有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實地調研,對西部地區的農(牧)戶的土地流轉情況進行了探討,文章由四個部分組成,共七章。
農(牧)戶收入視角下農(牧)地流轉需求影響因素研究 內容簡介
本文以農 (牧) 戶收入為研究視角, 在總結已有研究的基礎上, 通過實地調研, 對西部地區的農牧戶的土地流轉情況進行了探討, 文章由四個部分組成, 共七章。
農(牧)戶收入視角下農(牧)地流轉需求影響因素研究 目錄
1.1 研究背景
1.1.1 理論背景
1.1.2 現實背景
1.2 研究目的與意義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義
1.3 國內外研究綜述
1.3.1 國外研究綜述
1.3.2 國內研究綜述
1.3.3 國內外研究評價
1.4 研究內容
1.5 研究思路、研究假設與研究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假設
1.5.3 研究方法
1.6 能的創新之處
1.6.1 將牧地流轉納入土地流轉研究范疇
1.6.2 從收入視角探討農(牧)地流轉需求的影響因素
1.6.3 探索農(牧)戶收入數量與收入質量的辯證關系
1.6.4 對比分析西部典型農(牧)區農戶收入因素對土地流轉需求的影響
2 農戶土地流轉基礎理論
2.1 農戶收入相關理論
2.1.1 農戶收入因素概念
2.1.2 農戶收入相關理論
2.2 農戶土地流轉相關理論
2.2.1 農戶土地流轉概念
2.2.2 農戶土地流轉相關理論
2.2.3 農戶經濟行為相關理論
2.2.4 理論啟示
2.3 農戶土地流轉效用模型
2.4 本章小結
3 西部地區農(牧)戶收入因素與農(牧)地流轉行為分析
3.1 調查問卷設計及數據來源
3.1.1 問卷設計
3.1.2 調研時間與調研地點
3.1.3 調研對象
3.1.4 調查方法
3.2 調研樣本基本特征
3.3 農戶收入特征
3.3.1 收入數量特征
3.3.2 收入波動特征
3.3.3 收入來源特征
3.3.4 收入效率特征
3.3.5 收入技術特征
3.3.6 收入區域特征
3.4 農村土地流轉行為特征
3.4.1 主體多元性特征
3.4.2 形式特定性特征
3.4.3 程序規范性特征
3.4.4 方式差異性特征
3.4.5 原則合理性特征
3.4.6 制度功能性特征
3.5 本章小結
4 陜西、甘肅地區農戶收入對農地流轉需求的影響分析
4.1 理論分析
4.1.1 收入因素對農戶農地流轉需求的影響
4.1.2 非收入因素對農戶農地流轉需求的影響
4.2 描述性統計
4.2.1 農戶收入與農戶農地流轉需求的交叉統計分析
4.2.2 非收入因素與農戶農地流轉需求的交叉統計分析
4.3 基于收入視角的農戶農地流轉需求影響因素分析
4.3.1 計量模型構建與變量選擇
4.3.2 模型回歸結果
4.3.3 回歸結果討論
4.4 本章小結
5 青海、內蒙古地區牧戶收入對牧地流轉需求的影響分析
5.1 理論分析
5.1.1 收入因素對牧戶牧地流轉需求的影響
5.1.2 非收入因素對牧戶牧地流轉需求的影響
5.2 描述性統計
5.2.1 牧戶收入與牧戶牧地流轉需求的交叉統計分析
5.2.2 非收入因素與牧戶牧地流轉需求的交叉統計分析
5.3 基于收入視角的牧戶牧地流轉需求影響因素分析
5.3.1 計量模型構建與變量選擇
5.3.2 模型回歸結果
5.3.3 回歸結果討論
5.4 本章小結
6 典型農牧區農(牧)戶收入對農(牧)地流轉需求影響的對比分析
6.1 統計結果對比分析
6.1.1 收入因素對農(牧)戶農(牧)地流轉需求影響對比
6.1.2 非收入因素對農(牧)。戶農(牧)地流轉需求影響對比
6.2 計量結果對比分析
6.2.1 模型回歸結果對比
6.2.2 計量結果對比分析
6.3 收入因素對其農(牧)地流轉需求影響差異原因分析
6.3.1 收入數量對農(牧)地流轉需求影響原因分析
6.3.2 收入波動對農(牧)地流轉需求影響原因分析
6.3.3 收入來源對農(牧)地流轉需求影響原因分析
6.3.4 收入效率對農(牧)地流轉需求影響原因分析
6.3.5 收入技術對農(牧)地流轉需求影響原因分析
6.3.6 收入區域對農(牧)地流轉需求影響原因分析
6.4 非收入因素對農(牧)地流轉需求影響原因分析
6.5 典型農牧區流轉需求差異原因分析
6.5.1 自然稟賦
6.5.2 土地心理依賴
6.5.3 農戶土地規模
6.5.4 外出務工習慣
6.5.5 農牧業基礎設施和生產方式
6.5.6 產業回報率
6.6 本章小結
7 結論與建議
7.1 研究結論
7.2 政策建議
7.2.1 提高西部農(牧)戶收入水平,探索新型職業農(牧)民培養機制
7.2.2 對農區與牧區土地流轉政策進行區別化與合理化調整
7.2.3 加速城鎮化進程,適度進行農村勞動力轉移
7.2.4 增加農業發展投入,加快農業傳統生產模式轉變
7.2.5 重視基礎教育,大力開展勞動力技能培訓活動
7.3 研究不足與展望
參考文獻
后記
農(牧)戶收入視角下農(牧)地流轉需求影響因素研究 節選
1.1 研究背景 1.1.1 理論背景 土地作為一種地理因素,是人類一切活動的源泉和基礎,對于農業活動來說,土地資源的重要性就更加突出與關鍵。馬克思曾經論述過土地對于農業的意義,而農業又是人類和社會*基本的生產方式。而在我國現階段的土地利用狀況并不十分科學、合理,因此在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應該加強對土地資源作用的發揮,通過對土地等生產要素進行優化配置,使其能夠發揮更大的作用,創造更多的價值。 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到現在我國的農村土地制度發生了劇烈的變化和變革,從發展歷程來看,我國農村土地的流轉過程是漸進的,體現在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的政策限制而后逐漸開放直到現在的政策允許并鼓勵農村土地流轉的一系列過程。在農村土地流轉過程中具有轉折性的事件和文件有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對農村土地流轉的“解凍”解除了對農村土地流轉的禁令;2001年,全國人大的召開對農村土地流轉“支持”鼓勵部分地區先實行農村土地流轉;同年,中央頒布了文件并隨后以法律的形式規定了農村土地流轉過程中的一系列規定和權責的歸屬,并加強了對農村土地流轉的過程的監管和控制。2007年,對農村土地流轉的“強調”展開了對農村土地流轉的重要性的探討并*終確定了農村土地流轉對于“三農”問題和我國小康社會建設目標的重要意義和基礎性作用;2008年,在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上對農村土地流轉的“完善”通過對農村土地流轉工作的系統化、制度化并在相關重大問題上進行進一步的細致探討,分析了當時農村土地流轉在我國解決城鄉差異問題的意義,從而使我國的農村土地流轉問題實現了制度化、規范化,并走上了全面普及的科學軌道。隨著我國中央政府對農村土地流轉問題的不斷重視和建設力度的逐漸加大,此時我國的農村土地流轉問題出現了兩方面的重大轉變,即土地承包期限增長和集體用地流轉開放,這兩大轉變改變了我國農村用地方式的現有局面,對我國農村土地的使用權和承包權的劃分和變革起到了促進作用,也將我國農村土地向市場化方向推動。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在我國農村土地流轉過程中起到了轉折的作用,它將我國農村土地流轉推向了快速發展的軌道,自此次會議之后,我國政府對“三農”問題的重視程度不斷加大,在農村土地流轉問題上也逐漸關注起來。“三農”問題是我國從農業向工業轉型過程中必然面對的一個問題。隨著“三農”問題在我國發展過程中日益凸顯,如何妥善處理“三農”問題也成為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亟待攻克的關鍵問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在城鄉一體化問題上放開了對農村土地使用的限制,并通過對農村土地的市場化開發和利用來實現土地資源的合理配置從而提高經濟效益。通過完善體制和程序來保障農民在農村土地流轉中的應有權利和正當利益。在國有土地制度方面也適當的進行改革,正確處理公益性土地和非公益性土地的關系,掌握好兩者之間的度。另外,在收益的分配這一涉及實際經濟利益的問題上,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議指出要加強分配制度的建設,來保障農民在利益分配過程中的合理正當權益。 ……
農(牧)戶收入視角下農(牧)地流轉需求影響因素研究 作者簡介
張莉,1982年10月生,山西夏縣人,管理學博士,現任職于西安財經大學國際教育學院。2017年12月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業經濟管理專業學習并獲得博士學位。公開發表CSSCI來源期刊等論文7篇,主持并參與多項省部級課題。目前主要從事國際貿易與國際物流方面的教學與研究工作。
- >
唐代進士錄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隨園食單
- >
自卑與超越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回憶愛瑪儂
- >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