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雜寫三種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2551198
- 條形碼:9787552551198 ; 978-7-5525-5119-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雜寫三種 內容簡介
寧夏原創精品出版工程“陽光文庫”系列叢書,是陽光出版社立足本土、面向全國的原創文學中長期出版工程。“陽光文庫”由新文藝群體作品為主的“陽光之露”、青少年作者作品為主的“陽光之曦”、成熟作家新作品為主的“陽光之芒”和已成名作家成名作為主的“陽光典藏”四大版塊組成,具有自主文化品牌及標識的系列圖書。 《雜寫三種(MPR)/陽光文庫》是一部散文作品集,是系列叢書“陽光文庫”中的一種。書稿分為三輯,收錄作品29篇。**輯寫人記事,包括兒時的回憶、對火姓的考證、游歷經歷等,是比較正宗的散文隨筆;第二輯是作者為自己和朋友的作品寫的序言和后記;第三輯是幾篇“閑話”,是作者對生活中交往人物的敘寫。
雜寫三種 目錄
家考三題
愿送天香入舞臺
啟蒙
星星點燈
有風的早晨
浮山的懷念
快樂的花兒詩人
陪客人回家鄉
“富人區
★下四川
★初讀居延海
清水河畔一書生
第二輯
★廉租房
★《叫板》后記
話分兩頭
★心靈的另外一種收獲
城里城外
在筆與手術刀之間
李繼林小說的節奏
北象山下
白遠志的鄉土
真誠的力量
第三輯
閑話季棟梁
讀畫識人
憶稿談余
我與《朔方》
★我與《六盤山》
閑話七則
那些午的民間游走
(帶★篇目為朗讀篇目)
雜寫三種 節選
《雜寫三種(MPR)/陽光文庫》: 家考三題 關于姓氏 我們為什么姓火? 火姓是怎么來的? 我們的祖先究竟在哪里? 有一段時間,我常常被這樣一些問題所困擾,以至心心系念,有一種莫名其妙的不確定感。 小的時候,因為村子里的人大都姓火,所以自己并沒有感到有什么特別。這種感覺一直持續到高中畢業,走出自己生活了多年的村子。 上大學時,教我寫作課的寧夏大學教授張海濱先生,一次在我的作文后面寫了這樣一段評語:“語言流暢,表達清楚明白,只是下次要注意,課堂上的作文不同于文學創作,盡量不要用筆名。”那篇作文被張老師作為范文在課堂上進行了朗讀、點評。那篇作文當然很快被人們遺忘了。人們記住的,似乎只是作文后面的那句特別的評語:“盡量不要用筆名。” 大二時,教我古代文學的是杜桂林教授。杜先生一直在北京某中學教書,調入寧大后,其教學方式仍沿襲著中學時期的習慣,每教完一篇課文或一個知識點,他總要對學生進行課堂提問。這往往是我們*不情愿也*忌憚的。他提問時,常常會把眼鏡摘下來,然后手指順著花名冊往下滑,滑到誰,就叫誰。他點名的學生往往是名字有些特點的,如馬應馳、馬笑等。一次他的指頭滑過我的名字時,似乎停頓了一下。“火會亮,廢話。”他這么一嘀咕,我們班里的同學就哄一聲笑了。他認為我的名字太直白,不夠含蓄。這個笑話被我的大學同學一直“傳頌”至今。 慢慢地我感覺到,自己的這個姓氏確實有些特別,但究竟怎樣特別、特別在哪兒,自己還是不甚了了。 但自己因此招徠的格外關注是明顯的、確切的。 比如辦證件,或在外住宿,需要登記姓名,我說我叫火某某,登記的人便抬起頭,問:“是哪個huo?賀龍的賀,還是霍元甲的霍?”我說:“火柴的火,火光沖天的火。”登記的人便停住手,目光有些異樣地看一看我,同時指頭在空中畫上幾畫:“是這個火嗎?”我點點頭。登記的人便笑了,邊笑邊寫我的名字:“真是怪,世上還有姓這個的。”同時也不忘追問一句:“什么民族?是回族嗎?”我說是漢族。登記的人將信將疑,邊看我的身份證邊自言自語:“還真是漢族。”似乎我的姓名存在著某種疑點似的。 大學畢業后,我先在一所鄉下中學教書,后調入報社當編輯。因為名字常常被掛在報紙的一角,注意的人便漸漸多起來。 后來一位本地學者告訴我,據他考證,姓我們這個姓的,祖上應該是蒙古族。 “你們的祖上應該是一位將軍,他隨成吉思汗率領的蒙古大軍一路南下,攻城略地,立下赫赫戰功,后來功成名就,回到內蒙古草原。得到一塊封地。封地叫火,你們的姓氏自然也就是火了。” 這位將軍的名字叫火力虎達。 那么我們為什么流落到了現在的寧夏西吉縣呢? 他講起了我們那個村子的來歷—— 他說,很早以前,我們的村子并沒有人住,而是一片放馬的草場,到了宋代,為抵御北方少數民族的不斷襲擾,朝廷下令在這里運土筑寨,以作兵營。城筑好后,*早的名字叫羊牧隆,后來改叫隆德寨,都是希望這里發達昌盛的意思。后來這里真就打了一仗,是西夏人和宋人打的,那場戰事史書有載,叫好水川之戰。這場戰爭非常慘烈,西夏人贏了,宋人連兵帶將死了一萬余人,尸橫遍野,哭聲震夭。李元昊占領土城后,曾和他的丞相張元到城中巡游,路過土城腳下的土地廟時,詩興大發,為賀大捷,曾于廟前照壁題反諷詩一首:夏竦何曾聳,韓琦未足奇。滿川龍虎輦,猶自說兵機。夏竦和韓琦是當時駐防固原的兩員大將,與他們共事的正是威名赫赫的一代名宿范仲淹。到了南宋,金人又攻占了寨子,并以此為據點,與宋兵對峙。據傳,《岳飛傳》中“牧羊城盜圖”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到了元朝,成吉思汗率軍攻伐西夏,在占領了寧夏的大部分地區后,不久就攻克了當時金人把守的隆德寨,并以此為據點,繼續向南進攻平涼。蒙古族人掌權后,隆德寨周邊已住滿了人,當時北方業已統一,忽必烈認為,隆德已無險可守、無敵可防,而六盤山附近正當其緊,遂頒詔遷城——這就是現在隆德縣的前身。 “我想,你們的先人原來在古城當兵,時間一長,娶妻生子,落地生根。遷城以后,大約他們也不愿再四處奔波,于是就定居在這里。老城雖遷,但邊貿集市猶在,久而久之,這里就改叫火家集了。” “這就是你們先人的來歷。” 聽學者說完,我的腦海中立即浮現出古城中那些至今猶用的名字:大衙門、二衙門、大教場、小教場、殺人圈、馬圈、馬豁口……這些名字狼煙滾滾,殺氣騰騰,似乎在無聲地描摹著我家先人早年間的生活圖景。 我們的祖先很早以前生活在大草原上? 我們當真就是蒙古族人的后裔嗎? 我想起了我們村子里一些人的獨特相貌:細眼、高顴骨、鑼槌鼻子、骨架粗大的身材……盡管融合了許多代,但細究起來,蒙古族人的影子還在他們身上依稀可辨。 沒有家譜,沒有史志,也沒有祖上流傳下來的金轡銀鐙。 我曾經問過村子里*年長的老人。 老人神色迷茫地說:“咱們的先人嘛,聽說都是從大槐樹那邊過來的。” 和張王李趙家的說法幾近相同。 我的叔父也一直在做這方面的考證。他早年曾寫過一篇文童,題目叫《風雨隆德寨》,寫的是他對古城歷史的梳理與追溯。后來還寫過一篇文章,叫《阿拉善聯宗》,寫他與內蒙古左旗一家火姓人家的奇特交誼,只可惜那家人的祖上不是內蒙占,而是山東。那家人照樣對他們的來歷充滿疑惑。他們幾乎逢“火”必問。他們不但通過某報社聯系到了我叔父,還用通信的方式聯系到了好幾個火姓名人。如他們曾去信問過時任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廳廳長的火華,此人是一位頗有成就的詩人、詞作家、書法家,河北大學畢業,祖籍北京懷柔。火華后來回信道:“我不姓火,本名鄭桂富,火華只是我的筆名。”他們還問過當紅歌星火風,知情的人告訴他們,那也是藝名,人家姓霍,名叫霍風。看來,在這個世界上,一個姓火的與另一個姓火的相認,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雜寫三種 作者簡介
火會亮,男,漢族,1966年生于寧夏西吉,1989年畢業于寧夏大學中文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寧夏作家協會理事。 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發表作品,在《十月》《中國作家》《時代文學》《山花》《香港文學》《天津文學》《朔方》等刊物發表各類文學作品百余萬字。部分作品被《小說選刊》《小說月報》等選載,多篇作品入集或獲獎。著有小說集《村莊的語言》《叫板》、散文隨筆集《細微的聲音》等。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姑媽的寶刀
- >
月亮與六便士
- >
隨園食單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