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被拒絕的勇氣:寫給年輕人的阿德勒心理學課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639424
- 條形碼:9787559639424 ; 978-7-5596-3942-4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被拒絕的勇氣:寫給年輕人的阿德勒心理學課 本書特色
當你感覺自己離成功越來越遠;
當你面對無人理解的絕望和痛苦;
當你受困于人際關系;
……
我們到底該如何看待成功與幸福?如何看待自己的價值?如何面對束手無策的未來?到底何為真正的幸福? ★百萬暢銷書《被討厭的勇氣》作者、阿德勒心理學研究領軍者岸見一郎寫給年輕人的阿德勒的心理學課 ★《被拒絕的勇氣》利用阿德勒心理學的能量為我們解讀:成功和幸福并不對等,哪怕被成功所拒絕,我們也有獲得幸福的資格。因為除了自己,沒有任何人可以決定你的價值,哪怕被世俗規則所拋棄,自己的價值也應該由自己來詮釋。而保持自我的正確方式就是拿出勇氣去做與人們的期待完全相反的行動。 ★如果說這些煩惱都來自于人際關系,岸見一郎給出了解決煩惱的答案:敢于做自己、敢于被世俗的規則拋棄、敢于戰勝別人的眼光、敢于被否定、被拒絕才能真正擺脫生活和人際關系中的一切煩惱。 ★擁有被拒絕的勇氣,才能真正活得自由
被拒絕的勇氣:寫給年輕人的阿德勒心理學課 內容簡介
人之所以痛苦,是因為“不敢”幸福。幸福意味著要拒絕他人的期待,肯定自己的價值。正如阿德勒所說,人只有在感覺自己有價值的時候,才能獲得勇氣!
日本哲學家岸見一郎與阿德勒心理學相遇,自1989年至今逾30年。在《被討厭的勇氣》 中,作者以哲人與年輕人的思想辯論展示了阿德勒心理學的能量。在《被拒絕的勇氣》中,作者運用阿德勒心理學為眾人解答困惑:成功和幸福到底有什么不同,擺脫社會期待的方法是什么,怎么做才能夠克服社交恐懼癥、在非理性的情感關系里如何自處。
如果說一切煩惱都來自于人際關系,岸見一郎用《被拒絕的勇氣》給出了解決煩惱的答案:想要真正的幸福,唯有用艱難的拒絕代替簡單的從眾。
被拒絕的勇氣:寫給年輕人的阿德勒心理學課 目錄
**章 當你感覺自己離成功越來越遠/ 001
我們不得不承認這樣一個事實:付出努力,也不一定會獲得成功。
然而,我們依然要有直面人生的勇氣。
成功和幸福并不對等,幸福關乎存在,而成功關乎過程, 哪怕被成功所拒絕,我們也有獲得幸福的資格。
現在,讓我們來談談幸福 / 003
怎樣面對無人理解的絕望和痛苦 / 016
模仿別人的“幸!,意味著深深的自卑 / 026
讓自己擁有直面人生的勇氣 / 031
如果你不愿接受過去的自己 / 035
當你的人生,一直遭遇不順 / 040
第二章 除了自己,沒有任何人能決定你的價值/ 061
生命是每個人自己的課題。如果隨波逐流,依靠別人去做決定,那么無論長多少歲也不能算得上成熟。
成熟是指:自己的課題自己做決定,自己的人生自己負責, 自己的選擇自己接受。
自己的價值,也要由自己來詮釋。哪怕被指責、被否定、被世俗的規則拋棄。
今后的人生如何度過?——致少年的你 / 063
自己的課題,要自己負責 / 066
培養自我價值感:我決定我的價值 / 073
別人的評價≠你的自身價值 / 081
丟棄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模式 / 083
只要存在,就有價值 / 088
明天不能被設計,先關注腳下,才能看到遠方 / 096
當別人總是否定你、指責你 / 102
為什么你在人際關系中總是感覺壓抑? / 119
第三章 無法回應他人的期待,那又怎樣/ 125
除了自己本身,那些附屬于自己的金錢、名譽以及工作等, 與真正的幸福完全無關。
他人所認為的成功,未必是真正的成功。
必須要拿出勇氣去做與人們的期待完全相反的行動?偸前凑丈鐣钠诖惺碌娜,*后也會失去自我。
不必回應他人的期待 / 127
我們一定要志存高遠嗎? / 131
即使是家人,也別相互干涉 / 137
敢于孤獨的人,才能肯定自己 / 143
他人眼里的精彩,未必是真正的成功 / 146
第四章 敢于活在當下,是一種勇氣/ 153
我們想起過去就會后悔,但是應該知道,過去的已經不復存在。
我們也會為還沒有發生的事情而擔憂。但既然事情還未發生,過度的憂慮就是徒勞的。
放下過去,看淡未來,才能告別不安。
放下過去的勇氣 / 155
看淡未來的勇氣 / 158
與其擔心未來,不如為今天全力以赴 / 162
父母的課題,不是干涉孩子的未來 / 166
親密關系中,如何讓對方愿意聽你的 / 171
對他人的不滿,源于對自己的焦慮 / 177
告別彷徨不安、拒絕挑戰的自己 / 182
第五章 在人際關系中展現自己的價值/ 189
阿德勒說:“所有煩惱都來自人際關系。”
人際關系錯綜復雜。進入人際關系,就一定會經歷受傷, 或討人嫌棄,或被人憎恨,或遭人背叛。
但幸福很難僅僅依托于自己而存在,真正的幸福,是存在于人際關系中的。
想要
被拒絕的勇氣:寫給年輕人的阿德勒心理學課 節選
現在,讓我們來談談幸福 你覺得現在幸福嗎?或許,沒有人特意問過你這個問題。我想也是,沉浸在幸福之中的人是不會考慮這個問題的;而現在覺得不幸的人,反而會想方設法去探求什么才是幸福。
有這樣一件事情。
*近我的女兒結婚了。我想,女兒當時一定認為自己已經到達了幸福的頂峰。若果真如此,那么今后會怎樣呢?只能是越來越不幸福吧。當然,我女兒是不會這樣想的。但是,有些人認為即便現在到達了幸福的頂峰,幸福也不可能永遠持續下去。對于這些人而言,現在的幸;蛟S是不幸的開始。只有這樣的人才會在幸福的時候,就開始思考“什么是幸福”這個問題。
哲學家三木清在其《人生論筆記》一書中說:
“人類的幸福需求正處于被抹殺的邊緣!
三木清生活的那個年代,屬于不可以明確談論個人幸福的時代。我們所處的時代,雖然與三木清所處的時代不同, 但是與他所處的那個時代還是十分相似的。我認為,如何對待個人幸福,這是一個重要的問題。
對于我們現在要探討的“何謂幸福”這個問題,不曉得答案的人,或許正感到一籌莫展。他們不知道該從何處思考,該如何進行思考。
面對這樣的問題,若是答案能夠像將硬幣投入自動售貨機,罐裝飲料就會一下子自動出來那般簡單就好了,可惜并非如此。正如有時候我們投入了硬幣也沒有任何東西出來一樣,人世間沒有答案的問題比比皆是。
那么,若是沒有答案,是否就失去了提問的意義呢? 這也未必。“何謂死”這個問題就是一個例子。三木清說過:“ 死是一種觀念。”人只要還活著,雖然可體驗他人的死,但卻無法體驗自己的死。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有關“何謂死”這個問題,無論你怎么思考, 都是毫無意義的。但是,對于沒有答案的問題進行思考,并非毫無意義。為什么這么說呢?接下來我將告訴各位。 有必要給幸福下定義嗎?
有關幸福的問題,我覺得也與上述問題相似。假如哲學家想要探討“幸!边@個問題,首先會對幸福下一個定義。他們認為,若是在探討時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 討論就很難進行下去。這種做法本身沒有錯。
柏拉圖以對話的形式留下了一系列的作品。在許多篇對話中,是以蘇格拉底之名與年輕人進行對話的。比如有一個以“何謂勇氣”的提問開始的對話。*初, 對話的另一方沒有理解蘇格拉底提出的“何謂勇氣”這個問題的意義,便列舉了有關勇氣的例子。但是,無論是列舉勇氣的例子,還是思考如何才能擁有勇氣,這都顯示你必須已經知道“何謂勇氣”。這次對話結局是, *終我們還是無法回答“何謂勇氣”。
我想肯定有人會想,既然如此,這樣的議論不是毫無意義嗎?其實不然,其意義正在于尋找答案的過程。即便*終沒能找到“何謂勇氣”的答案,但其能夠使我們明白思考的路線以及如何進行思考,所以我們就不會朝著錯誤的方向去尋找答案了。
“何謂幸!边@個問題也一樣,我們若是希望得到幸福,那么就必須去認真思考。然而,可以預計,我們尋找“何謂幸!边@一問題的答案,*終也很可能得不到結果。對于諸如此類的問題,究竟能否找到答案,目前還無人知曉。但是,在我們尋找“何謂幸!钡拇鸢傅倪^程中,答案的路線或者說方向性,哪怕是有一丁點弄明白了,也是值得的。 有關幸福,我們處于全知和無知之間
我們說過不知道能否找到定義,那么是否在目前這個時間點,我們對“何謂幸!边@個問題完全無知呢?那也不然。即使對“何謂幸!辈皇峭耆私, 但也還是知道一點的。沒有人會去追求完全無知的事物。我們在這里所說的,并非單純地指完全無知的人因為什么都不知道所以無知, 而是指正因為我們了解自己處于完全知覺的狀態, 所以才明白現在的自己是無知的。
因此,可以說我們處于全知、完全知覺的狀態與無知之間。想要弄清楚幸福究竟是什么的人是熱愛求知的人,是哲學家,他們并非什么都不知道。我們雖然不是完全明白,但還是知道什么是幸福的。
假設現在你覺得自己不幸福,那是因為你知道什么是幸福。正因為你明白什么是幸福,所以才知道現在自己不幸福;蛘,更進一步說,你曾有過幸福的經驗,又或者你現在其實很幸福,只是自己沒有察覺到而已。 成功與幸福
三木清說過幸福感與幸福不同。比如,使用了藥物或者喝了酒以后處于酩酊狀態,心情變得十分暢快,這不是幸福而是幸福感。
看一下我們這個社會,有人高喊著動聽悅耳的口號, 大家還眾星捧月般地去湊熱鬧。這時,他就會興奮起來, 就會有一種幸福感。但是這種東西究竟是不是幸福呢? 很值得懷疑。
確實, 這時候的人心情很舒暢, 但有時候冷靜下來一想,就會思考這樣是否真的很好。有時候,當你還沉浸在類似的興奮之中, 世界卻正朝著你未曾想到的方向發展。因此,你必須得明白幸福與幸福感是完全不同的。
進而言之,有別于幸福感的幸福是一種極為理性的東西,因而我們必須理性地去判斷如何才能幸福,而不是光憑一時的意氣與興奮就做出選擇。
一個社會,若是借助于感情,或憑感覺去鼓動人們, 又或者沉迷于諸如此類的東西,是非常危險的。
三木清以幸福不同于幸福感為前提進行了如下闡述:
“當成功成為人們的主要問題時,幸福就已經不再受人們關注了!保ā度松摴P記》)
當人們都以為成功就是幸福時,就沒有人會去思考“何謂幸!薄笆裁词钦嬲男腋!绷。三木清雖然是“二戰”時期的哲學家,但當我閱讀三木清所寫的著作時, 總覺得他是在論述當今的社會問題。
三木清接著還說:
“自從人們把成功與幸福,以及不成功與不幸福等同看待以來,就再也不能夠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了!
確實,這種情況我們已經自然接受且毫無反省。比如,有人認為上好的學校,進好的公司,生活富裕了就是幸福。但三木清則認為這是成功而不是幸福。 幸福是質的概念,成功是量的概念
要說兩者有何不同,首先幸福對于每個人而言是獨創的,屬于質的范疇。而成功則是普遍的,屬于量的范疇。
之所以說幸福對于每個人而言是獨創的,是因為幸福只適用于當事人,對當事人而言是幸福,但對其他人而言卻未必。
說幸福屬于質的范疇就是這個意思。若是量的東西, 別人就可以模仿。若是誰都可以辦到的事情,就會有人出來模仿并追隨!侗挥憛挼挠職狻烦闪藭充N書,這還得多謝各位讀者。但是,暢銷是量的范疇,書暢銷了就會有人出來模仿。同樣裝訂的書在書店比比皆是。也不是說把書弄成了同樣顏色就一定暢銷,但是當人們把暢銷看作一種量的成功時,就會進行模仿。
但是對我而言,暢銷并非意味著成功,而是幸福。當然,能賣出去很多也是值得感激和慶幸的,但我的幸福不是數量能夠衡量的。當我收到來信說《被討厭的勇氣》和《接受幸福的勇氣》到了應該得到的人的手里, 這位讀者因此改變了自己人生的時候,我就會覺得寫書真好。
幸福與成功的區別就在于此。這是**點。 即便一事無成,也可以幸福
第二點,就是幸福關乎存在,而成功關乎過程。三木清認為,成功與進步一樣,是直線向上的,同時他還指出幸福本來就沒有進步這一元素。幸福是一種存在,并非過程。意思是我們此時此刻在此地活著就是幸福, 就是說不一定要為了幸福去成就什么。
但是,成功則不然。必須上好的學校,然后要進好的單位。認為不能做到這些就不能說是成功。對于把成功與幸福等同看待的人而言, 現在沒有成功就不是幸福。
不過,人不是因為經歷了一些什么才會得到幸福的。相反,也不是因為經歷了什么事情就不幸了。有關幸福, 是不能使用“變得”一詞的。也就是說,我們不是“變得” 幸福,而是“就有”幸福。
我在《被討厭的勇氣》中說過:“人在當下的瞬間就能感到幸福!彼^“在當下的瞬間就能感到幸!, 意思并不是說之前不幸福,而是我們實際上已經“有” 幸福了,只是自己沒有意識到而已。因此,從意識到幸福存在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變得”幸福了。若是你明白這一點,即使什么也沒有完成,便可以說你瞬間得到了幸福。
這不是說你以前不幸福而現在幸福了,而是指你必須意識到你從前就一直是幸福的。三木清想要說明的就是這一點。
另外,為了成功,你就非得完成各種事情不可。當被問到是否幸福時,自己覺得不幸福的人會說,他還沒有完成某個目標,比如說遇見一個自己喜歡的人,認為只要能跟對方結婚就會幸福。但這不是三木清所說的幸福。
認為達到了目標就會幸福的人,當他完成了某個目標,在完成此目標的同時又會制定出新的目標。正如海市蜃樓,無論怎么努力總是到達不了幸福。這樣的人把幸福與成功混為一談了。
幸福關乎存在,成功關乎過程,若對于這兩者的不同再做一點補充,那就是“成功是幸福的手段”。雖然三木清并沒有這樣說過,但由于許多人認為“成功就必然能幸福”,對這些人來說,成功并不只是幸福的手段。
被拒絕的勇氣:寫給年輕人的阿德勒心理學課 作者簡介
岸見一郎,哲學家。1956年生于京都,在京都大學研究生院文學研究系完成博士課程之后退學。除了專攻哲學外,從1989年開始研究阿德勒心理學,發表多篇阿德勒心理學相關著作,并從事演講活動,同時還在醫院精神科為許多青年做心理輔導。目前為日本阿德勒心理學會認證心理咨詢師及顧問。譯著有阿德勒的《個人心理學講義》,著作有《阿德勒心理學入門》《被討厭的勇氣》等多部作品。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煙與鏡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唐代進士錄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姑媽的寶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