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關注中圖網
官方微博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闖進數學世界――探秘歷史名題
-
>
中醫基礎理論
-
>
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新編21世紀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
>
高校軍事課教程
-
>
思想道德與法治(2021年版)
-
>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2021年版)
-
>
中醫內科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高山嵩草草甸-牦牛放牧生態系統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639561
- 條形碼:9787030639561 ; 978-7-03-063956-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高山嵩草草甸-牦牛放牧生態系統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系統總結了高山嵩草草甸-牦牛放牧生態系統中放牧制度 (暖季放牧和冷季放牧) 和放牧強度對“土壤-草地-家畜”3個界面的生態功能過程的影響及其機制 ; 初步探討了放牧后續效應對高山嵩草草甸生態系統的長期影響 ; 全面闡述了牦牛生產力與放牧強度之間的關系 ; 詳細論述了牦牛放牧行為過程及其影響因素。
高山嵩草草甸-牦牛放牧生態系統研究 目錄
1 緒論
1.1 高山嵩草草甸生態系統
1.1.1 高山嵩草個體和種群特征
1.1.2 高山嵩草草甸群落特征
1.2 牦牛概述
1.2.1 牦牛的起源和馴化
1.2.2 牦牛的分類地位
1.2.3 牦牛的生物學特性
1.2.4 牦牛的生境與分布
1.2.5 野牦牛的分布及現狀
1.2.6 藏族社會與牦牛文化
1.2.7 我國家養牦牛的主要生態類型與地方品種分類
1.2.8 牦牛的發展現狀
1.3 草地放牧系統
1.3.1 放牧對動物的影響
1.3.2 放牧對植物的影響
1.3.3 放牧對土壤的影響
1.4 高寒草甸-牦牛放牧生態系統研究的意義
2 研究區域概況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區域概況
2.1.1 氣候特征
2.1.2 植被狀況
2.1.3 土壤類型
2.2 放牧試驗設計
2.2.1 試驗樣地概況
2.2.2 試驗設計
2.2.3 主要研究內容
2.2.4 指標的測定
2.2.5 土壤理化性質的測定
2.2.6 計算公式的選用
2.2.7 數據分析
3 放牧對高山嵩草草甸土壤的影響
3.1 放牧強度對暖季草場土壤養分和含水量的影響
3.1.1 放牧強度對不同土壤層養分因子含量的影響
3.1.2 放牧強度對土壤養分因子平均含量的影響
3.1.3 放牧強度與各土壤層養分因子含量之間的關系
3.1.4 放牧強度對土壤含水量的影響
3.1.5 小結
3.2 放牧強度對冷季草場土壤養分和含水量的影響
3.2.1 放牧強度對不同土壤層養分因子含量的影響
3.2.2 放牧強度對土壤養分因子平均含量的影響
3.2.3 放牧強度與土壤養分因子之間的關系
3.2.4 放牧強度對土壤含水量的影響
3.2.5 小結
3.3 討論與結論
4 放牧對高山嵩草草甸群落結構的影響
4.1 放牧強度對不同植物類群蓋度及地上現存生物量的影響
4.1.1 放牧強度對不同植物類群蓋度的影響
4.1.2 放牧強度對不同植物類群地上現存生物量的影響
4.1.3 放牧強度與不同植物類群地上現存生物量和蓋度的關系
4.1.4 小結
4.2 放牧強度對群落物種組成及其重要值的影響
4.2.1 放牧強度對暖季草場物種組成及其重要值的影響
4.2.2 放牧強度對冷季草場物種組成及其重要值的影響
4.2.3 小結
4.3 不同放牧強度下植物群落相似性系數的變化
4.3.1 暖季草場植物群落相似性系數的變化
4.3.2 冷季草場植物群落相似性系數的變化
4.3.3 放牧強度與植物群落相似性系數的關系
4.3.4 小結
4.4 放牧強度對植物群落物種多樣性的影響
4.4.1 暖季草場植物群落物種多樣性的變化
4.4.2 冷季草場植物群落物種多樣性的變化
4.4.3 小結
4.5 放牧強度與植物物種多樣性之間的關系
4.6 討論與結論
5 放牧對高山嵩草草甸主要植物生態位的影響
5.1 暖季草場主要植物的生態位及其生態位重疊
5.1.1 暖季草場主要植物種群優勢度的變化
5.1.2 暖季草場主要植物種群的生態位寬度
5.1.3 暖季草場主要植物種群的生態位重疊
5.1.4 小結
5.2 冷季草場主要植物的生態位及其生態位重疊
5.2.1 冷季草場主要植物種群優勢度的變化
5.2.2 冷季草場主要植物種群的生態位寬度
5.2.3 冷季草場主要植物種群的生態位重疊
5.2.4 小結
5.3 討論與結論
6 放牧對高山嵩草草甸**性生產力的影響
6.1 放牧強度對地上生物量的影響
6.1.1 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季節(6~9月)和年度動態變化
6.1.2 不同植物功能群地上平均生物量及其年度變化
6.1.3 不同植物功能群地上生物量的組成及其年度變化
6.1.4 小結
6.2 放牧強度對地下生物量的影響
6.2.1 不同放牧強度下地下生物量在各土層間的分布
6.2.2 小結
6.3 放牧強度與生物量之間的關系
6.3.1 放牧強度與各季草場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之間的關系
6.3.2 地下生物量與地上生物量的關系
6.3.3 小結
6.4 放牧強度對牧草生長率和補償生長的影響
6.4.1 群落地上總生物量生長率的季節動態及年際差異
6.4.2 禾本科牧草地上生物量生長率的季節動態及年際差異
6.4.3 莎草科牧草地上生物量生長率的季節動態及年際差異
6.4.4 雜類草地上生物量絕對生長率的季節動態及年際差異
6.4.5 小結
6.5 討論與結論
7 放牧后續效應對高山嵩草草甸生態系統的影響
7.1 放牧后續效應對高山嵩草草甸蓋度及植物現存生物量的影響
7.1.1 放牧后續效應對高山嵩草草甸蓋度的影響
7.1.2 放牧后續效應對高山嵩草草甸植物地上現存生物量的影響
7.1.3 小結
7.2 放牧后續效應對高山嵩草草甸物種組成及其重要值的影響
7.3 放牧后續效應對高山嵩草草甸物種多樣性的影響
7.4 放牧后續效應對高山嵩草草甸土壤養分的影響
7.5 討論與結論
8 放牧對高山嵩草草甸第二性生產力的影響
8.1 放牧強度對牦牛增重的影響
8.1.1 牦牛體重及總增重的變化
8.1.2 牦牛日增重的變化
8.1.3 小結
8.2 牦牛增重與放牧強度之間的關系
8.2.1 牦牛個體增重與放牧強度之間的關系
8.21 2單位面積牦牛增重與放牧強度之間的關系
8.2.3 小結
8.3 兩季草場的*佳放牧強度及其*佳配置
8.3.1 兩季草場的*佳放牧強度
8.3.2 兩季草場的*佳配置
8.3.3 小結
8.4 高寒草甸草場不退化的*大放牧強度
8.4.1 放牧強度與優良牧草比例及牦牛個體增重之間的關系
8.4.2 優良牧草比例與牦牛個體增重之間的關系
8.4.3 優良牧草組成及草地質量指數的變化
8.4.4 植物群落相似性系數變化
8.4.5 植被狀態的度量指標
8.4.6 小結
8.5 *大經濟效益下的放牧強度
8.5.1 *大經濟效益下的放牧強度及效益值模型
8.5.2 牦牛個體增重與放牧強度的回歸方程
8.5.3 短期放牧下*大經濟效益的放牧強度及效益值核算
8.5.4 長期放牧下*大經濟效益的放牧強度及效益值核算
8.5.5 生態*佳放牧強度與*大經濟效益的放牧強度對比分析
8.5.6 小結
8.6 討論與結論
9 牦牛牧食行為
9.1 家畜牧食行為及測定方法
9.1.1 家畜牧食行為
9.1.2 家畜采食行為
9.1.3 家畜牧食行為的測定方法
9.2 基于人工觀測記錄法的牦牛晝間牧食行為研究
9.2.1 研究區域概況
9.2.2 牦牛晝間牧食行為
9.2.3 小結
9.3 基于IGER行為記錄儀法的牦牛24h牧食行為研究
9.3.1 牦牛24h牧食行為
9.3.2 小結
9.4 基于GPS和GIS的牦牛牧食行為規律研究
9.4.1 研究區域概況
9.4.2 放牧家畜空間移動及牧食行為研究——以瑪沁縣為例
9.4.3 放牧家畜空間移動及牧食行為研究——以貴南縣為例
9.4.4 小結
9.5 討論與結論
10 放牧系統優化
10.1 高寒天然草地放牧強度調控
10.1.1 高寒天然草地放牧系統草畜平衡
10.1.2 輪牧制度優化
10.1.3 放牧率與家畜生產力關系的線性模型
10.2 調整飼草供給模式及轉變飼養管理模式
10.2.1 人工草地的建植及飼草生產
10.2.2 人工草地割草及飼草產品儲備
10.2.3 農區飼草料補充——完善牧區和農區生產“互補”機制
10.2.4 適時補飼或舍飼
10.3 混合放牧
10.4 優化放牧畜群結構,提高家畜出欄
10.4.1 放牧牦牛系統畜群結構現狀
10.4.2 牦牛*佳出欄年齡研究及冷季錯峰出欄
10.5 優化牧場管理模型,開展數字化智能草地畜牧業
10.5.1 國外主要的草畜互作牧場管理模型
10.5.2 國內牧場管理模型研究
10.5.3 草地放牧系統管理的*優控制模型
10.5.4 開展數字化智能草地畜牧業的意義與必要性
參考文獻
附錄
附錄1 植物物種名錄
附錄2 動物物種名錄
附錄3 高寒草甸牦牛放牧利用技術規程
1.1 高山嵩草草甸生態系統
1.1.1 高山嵩草個體和種群特征
1.1.2 高山嵩草草甸群落特征
1.2 牦牛概述
1.2.1 牦牛的起源和馴化
1.2.2 牦牛的分類地位
1.2.3 牦牛的生物學特性
1.2.4 牦牛的生境與分布
1.2.5 野牦牛的分布及現狀
1.2.6 藏族社會與牦牛文化
1.2.7 我國家養牦牛的主要生態類型與地方品種分類
1.2.8 牦牛的發展現狀
1.3 草地放牧系統
1.3.1 放牧對動物的影響
1.3.2 放牧對植物的影響
1.3.3 放牧對土壤的影響
1.4 高寒草甸-牦牛放牧生態系統研究的意義
2 研究區域概況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區域概況
2.1.1 氣候特征
2.1.2 植被狀況
2.1.3 土壤類型
2.2 放牧試驗設計
2.2.1 試驗樣地概況
2.2.2 試驗設計
2.2.3 主要研究內容
2.2.4 指標的測定
2.2.5 土壤理化性質的測定
2.2.6 計算公式的選用
2.2.7 數據分析
3 放牧對高山嵩草草甸土壤的影響
3.1 放牧強度對暖季草場土壤養分和含水量的影響
3.1.1 放牧強度對不同土壤層養分因子含量的影響
3.1.2 放牧強度對土壤養分因子平均含量的影響
3.1.3 放牧強度與各土壤層養分因子含量之間的關系
3.1.4 放牧強度對土壤含水量的影響
3.1.5 小結
3.2 放牧強度對冷季草場土壤養分和含水量的影響
3.2.1 放牧強度對不同土壤層養分因子含量的影響
3.2.2 放牧強度對土壤養分因子平均含量的影響
3.2.3 放牧強度與土壤養分因子之間的關系
3.2.4 放牧強度對土壤含水量的影響
3.2.5 小結
3.3 討論與結論
4 放牧對高山嵩草草甸群落結構的影響
4.1 放牧強度對不同植物類群蓋度及地上現存生物量的影響
4.1.1 放牧強度對不同植物類群蓋度的影響
4.1.2 放牧強度對不同植物類群地上現存生物量的影響
4.1.3 放牧強度與不同植物類群地上現存生物量和蓋度的關系
4.1.4 小結
4.2 放牧強度對群落物種組成及其重要值的影響
4.2.1 放牧強度對暖季草場物種組成及其重要值的影響
4.2.2 放牧強度對冷季草場物種組成及其重要值的影響
4.2.3 小結
4.3 不同放牧強度下植物群落相似性系數的變化
4.3.1 暖季草場植物群落相似性系數的變化
4.3.2 冷季草場植物群落相似性系數的變化
4.3.3 放牧強度與植物群落相似性系數的關系
4.3.4 小結
4.4 放牧強度對植物群落物種多樣性的影響
4.4.1 暖季草場植物群落物種多樣性的變化
4.4.2 冷季草場植物群落物種多樣性的變化
4.4.3 小結
4.5 放牧強度與植物物種多樣性之間的關系
4.6 討論與結論
5 放牧對高山嵩草草甸主要植物生態位的影響
5.1 暖季草場主要植物的生態位及其生態位重疊
5.1.1 暖季草場主要植物種群優勢度的變化
5.1.2 暖季草場主要植物種群的生態位寬度
5.1.3 暖季草場主要植物種群的生態位重疊
5.1.4 小結
5.2 冷季草場主要植物的生態位及其生態位重疊
5.2.1 冷季草場主要植物種群優勢度的變化
5.2.2 冷季草場主要植物種群的生態位寬度
5.2.3 冷季草場主要植物種群的生態位重疊
5.2.4 小結
5.3 討論與結論
6 放牧對高山嵩草草甸**性生產力的影響
6.1 放牧強度對地上生物量的影響
6.1.1 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季節(6~9月)和年度動態變化
6.1.2 不同植物功能群地上平均生物量及其年度變化
6.1.3 不同植物功能群地上生物量的組成及其年度變化
6.1.4 小結
6.2 放牧強度對地下生物量的影響
6.2.1 不同放牧強度下地下生物量在各土層間的分布
6.2.2 小結
6.3 放牧強度與生物量之間的關系
6.3.1 放牧強度與各季草場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之間的關系
6.3.2 地下生物量與地上生物量的關系
6.3.3 小結
6.4 放牧強度對牧草生長率和補償生長的影響
6.4.1 群落地上總生物量生長率的季節動態及年際差異
6.4.2 禾本科牧草地上生物量生長率的季節動態及年際差異
6.4.3 莎草科牧草地上生物量生長率的季節動態及年際差異
6.4.4 雜類草地上生物量絕對生長率的季節動態及年際差異
6.4.5 小結
6.5 討論與結論
7 放牧后續效應對高山嵩草草甸生態系統的影響
7.1 放牧后續效應對高山嵩草草甸蓋度及植物現存生物量的影響
7.1.1 放牧后續效應對高山嵩草草甸蓋度的影響
7.1.2 放牧后續效應對高山嵩草草甸植物地上現存生物量的影響
7.1.3 小結
7.2 放牧后續效應對高山嵩草草甸物種組成及其重要值的影響
7.3 放牧后續效應對高山嵩草草甸物種多樣性的影響
7.4 放牧后續效應對高山嵩草草甸土壤養分的影響
7.5 討論與結論
8 放牧對高山嵩草草甸第二性生產力的影響
8.1 放牧強度對牦牛增重的影響
8.1.1 牦牛體重及總增重的變化
8.1.2 牦牛日增重的變化
8.1.3 小結
8.2 牦牛增重與放牧強度之間的關系
8.2.1 牦牛個體增重與放牧強度之間的關系
8.21 2單位面積牦牛增重與放牧強度之間的關系
8.2.3 小結
8.3 兩季草場的*佳放牧強度及其*佳配置
8.3.1 兩季草場的*佳放牧強度
8.3.2 兩季草場的*佳配置
8.3.3 小結
8.4 高寒草甸草場不退化的*大放牧強度
8.4.1 放牧強度與優良牧草比例及牦牛個體增重之間的關系
8.4.2 優良牧草比例與牦牛個體增重之間的關系
8.4.3 優良牧草組成及草地質量指數的變化
8.4.4 植物群落相似性系數變化
8.4.5 植被狀態的度量指標
8.4.6 小結
8.5 *大經濟效益下的放牧強度
8.5.1 *大經濟效益下的放牧強度及效益值模型
8.5.2 牦牛個體增重與放牧強度的回歸方程
8.5.3 短期放牧下*大經濟效益的放牧強度及效益值核算
8.5.4 長期放牧下*大經濟效益的放牧強度及效益值核算
8.5.5 生態*佳放牧強度與*大經濟效益的放牧強度對比分析
8.5.6 小結
8.6 討論與結論
9 牦牛牧食行為
9.1 家畜牧食行為及測定方法
9.1.1 家畜牧食行為
9.1.2 家畜采食行為
9.1.3 家畜牧食行為的測定方法
9.2 基于人工觀測記錄法的牦牛晝間牧食行為研究
9.2.1 研究區域概況
9.2.2 牦牛晝間牧食行為
9.2.3 小結
9.3 基于IGER行為記錄儀法的牦牛24h牧食行為研究
9.3.1 牦牛24h牧食行為
9.3.2 小結
9.4 基于GPS和GIS的牦牛牧食行為規律研究
9.4.1 研究區域概況
9.4.2 放牧家畜空間移動及牧食行為研究——以瑪沁縣為例
9.4.3 放牧家畜空間移動及牧食行為研究——以貴南縣為例
9.4.4 小結
9.5 討論與結論
10 放牧系統優化
10.1 高寒天然草地放牧強度調控
10.1.1 高寒天然草地放牧系統草畜平衡
10.1.2 輪牧制度優化
10.1.3 放牧率與家畜生產力關系的線性模型
10.2 調整飼草供給模式及轉變飼養管理模式
10.2.1 人工草地的建植及飼草生產
10.2.2 人工草地割草及飼草產品儲備
10.2.3 農區飼草料補充——完善牧區和農區生產“互補”機制
10.2.4 適時補飼或舍飼
10.3 混合放牧
10.4 優化放牧畜群結構,提高家畜出欄
10.4.1 放牧牦牛系統畜群結構現狀
10.4.2 牦牛*佳出欄年齡研究及冷季錯峰出欄
10.5 優化牧場管理模型,開展數字化智能草地畜牧業
10.5.1 國外主要的草畜互作牧場管理模型
10.5.2 國內牧場管理模型研究
10.5.3 草地放牧系統管理的*優控制模型
10.5.4 開展數字化智能草地畜牧業的意義與必要性
參考文獻
附錄
附錄1 植物物種名錄
附錄2 動物物種名錄
附錄3 高寒草甸牦牛放牧利用技術規程
展開全部
書友推薦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史學評論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朝聞道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回憶愛瑪儂
本類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