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網絡治理與公民網絡參與權的實現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608519
- 條形碼:9787521608519 ; 978-7-5216-0851-9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網絡治理與公民網絡參與權的實現 本書特色
中共十八大提出要“加強網絡社會管理,推進網絡依法規范有序進行”。十九大為新時代互聯網應該怎么建設、怎么發展、怎么監管指明了方向,確立了互聯網發展的三大任務,其中網絡綜合治理體系的建立和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成為兩大重要任務。本書在理論分析的基礎上,對網民參與立法、網絡反腐兩個正向案例以及網絡謠言、網絡暴力兩個負向案例進行研究,從而為公民網絡參與權的有效實現提供實踐指向。
網絡治理與公民網絡參與權的實現 內容簡介
''''''''網絡治理與公民參與是相伴相生的互動關系。我國傳統的網絡監管理念已經不適應新時代的現實,需要以多元治理模式為基點,來關注公民網絡參與權的實現問題。新時代的網絡治理和公民網絡參與發生了新變化,因此,必須構建新時代政府引導下的網絡多元治理模式,探尋新時代多元治理語境下公民網絡參與權有效實現的路徑。本書在理論分析的基礎上,對網民參與立法、網絡反腐兩個正向案例以及網絡謠言、網絡暴力兩個負向案例進行研究,...
網絡治理與公民網絡參與權的實現 目錄
**節 相關概念體系、研究思路與研究方法
一、政治參與、網絡參與和網絡參與權
二、本書的研究意義、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二節 國內外相關研究評析
一、國內相關研究的學術史梳理及研究動態
二、國外相關研究的學術史梳理及研究動態
第二章 公民網絡參與權的本質及實踐現狀
**節 公民網絡參與權的理論基礎
一、人權理論
二、參與式民主理論
三、人民主權理論
第二節 公民網絡政治參與權的性質定位
一、公民的參與權是人權
二、公民的參與權是一種政治權利
三、公民的參與權是一種法律權利
第三節 我國公民網絡參與權實踐的成效與困境
一、網絡參與興起的背景
二、當下我國網絡參與實踐的成效
三、當下我國網絡參與實踐的困境
第三章 國外公民網絡參與權和網絡治理的相關理論與實踐
**節 國外公民網絡參與權的理論基礎和實踐現狀
一、國外公民網絡參與權的理論基礎
二、國外公民參與權的實踐現狀
第二節 國外網絡治理的相關理論和實踐現狀
一、美國的網絡治理模式
二、韓國和新加坡的網絡治理模式
三、日本的網絡治理模式
第三節 國外相關理論和實踐的啟示
第四章 新時代網絡治理與公民網絡參與權的關系分析
**節 從管制到治理
第二節 網絡治理現代化與公民網絡參與互相促進
一、公民網絡參與促進網絡治理現代化
二、網絡治理現代化是公民網絡參與的前提
第三節 新時代網絡治理與公民網絡參與的新變化
一、網絡風險加劇
二、網絡新生代蓬勃發展
三、信息傳播無序化明顯
四、在線政務服務水平不斷提升
第五章 構建新時代政府引導下的網絡多元治理模式
**節 多元治理模式概論
一、多元治理概念的來源和特征
……
第六章 我國網絡治理與公民網絡參與權實踐的個案分析
第七章 新時代多元治理語境下公民網絡參與權實現的路徑
結語
參考文獻
后記
網絡治理與公民網絡參與權的實現 節選
《網絡治理與公民網絡參與權的實現》: 首先,就自由的實現而言,個體能否制約共同體成為自由與否的關鍵。網民個體盡管數量眾多,但非常容易受到網絡共同體的強制性干涉。這種干涉可以使個體不得不作出非己意愿的選擇,從而失去自由。個體的力量相對于共同體而言總是渺小的,如果共同體得不到制約,它可能侵害到個體的自由。同時,如果網民個體不能融入共同體,自由也無法實現。因此,為了有效實現公民網絡參與的自由和權利,網民個體與網絡共同體之間應保持力量上的均衡:網民個體在力量上要足以對抗共同體,同時網民個體在利益上要足夠依賴共同體。 其次,網絡共同體在參與公共事務過程中容易走向極端化。網絡參與,經常是以共同體的某種公眾意志出現的。網民根據自己的價值偏好與志趣傾向,自動地歸類于某類共同體,在共同體環境中感受自身的力量。在很多情況下,頻繁的網絡溝通會不斷強化同類觀點的傳播,甚至走向極端,對不同的立場和聲音進行壓制,排斥異己。“新科技,包括網絡,讓人們更容易聽到志同道合的言論,卻也讓自己更孤立,聽不到相反的意見。”③在這個意義上,網絡共同體對于網民個體具有絕對的權力,個體對于共同體則毫無作用力可言,自由已不存在。當然,共同體為了自身的發展,總是會或多或少地限制個體的自由,這也是正常的事情。但是,如果共同體一味地追求整體性而無視個性,個體的自由便無從談起。如果網絡共同體統攬一切事務,個體毫無能動性,共同體極易走向極端并會剝奪個體自由。 網絡個體與共同體之間的矛盾引發了群體極化現象和一些群體性事件。網絡的隱蔽性、虛擬性導致網絡民主情緒化、非理性。①在虛擬的網絡政治空間里,網民可以以非真實的身份自由表達自己的政治觀點,在極大地激發他們政治參與熱情的同時,網絡的隱蔽性、虛擬性也使部分民眾失去自律、理性,責任缺失,隨意散布不負責任的虛假信息,發表帶有明顯個人情緒化的偏激或非理性言論,導致網絡上出現海量的主觀性、片面性的信息和言論,甚至引發網絡群體性事件。美國學者凱斯·桑斯坦在《網絡共和國:網絡社會中的民主問題》一書中詳細論述了“群體極化”現象在網絡社會中的形成、表現及其對民主的影響。桑斯坦指出,群體極化現象在網絡空間中也會存在,因為志同道合的人可以在網上輕易且頻繁地溝通,但聽不到不同的看法。持續暴露于極端的立場中,聽取這些人的意見會讓人逐漸相信這個立場。各種原來無既定想法的人,因為他們所見不同,*后會走向極端,造成分裂的結果。 群體性事件是指人們因為某些涉及自身利益的事件而聚集,通過發生語言或肢體沖突來表達訴求,維護自身利益的不正當的行為。類似“南京天價煙房產局長事件”“張家港官太太團出國事件”層出不窮。網絡群體性事件不僅超越地域限制,覆蓋范圍更大,而且更加容易惡化,難以控制,社會各界的關注度也高,如何妥善地處理這類事件是對我國政府執政能力,尤其是網絡問政的嚴峻挑戰。 ……
網絡治理與公民網絡參與權的實現 作者簡介
侯瑞雪,女,漢族,內蒙古赤峰人,哈爾濱工業大學人文社科與法學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吉林大學法學博士,劍橋大學訪問學者(2014-2015年)。主要研究方向為法理學和部門法哲學。在《法制與社會發展》《當代法學》《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科版)》《學術交流》等刊物上共發表論文20多篇,其中2篇摘要轉載于《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出版學術專著1部,主持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1項,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1項,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2項,參與其他省部級項目若干項。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史學評論
- >
我與地壇
- >
莉莉和章魚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二體千字文
- >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