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低限度的道德:對受損生活的反思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8163737
- 條形碼:9787208163737 ; 978-7-208-16373-7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最低限度的道德:對受損生活的反思 本書特色
本書是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理論的開創之作,阿多諾于1944年在在美國流亡期間開始寫作本書,并于1949年完成,1951年出版。
源于作者自身“受損的生活”(他是被法西斯主義迫害流亡的知識分子之一),阿多諾以一種獨特而具有發散性的文字,展示了日常行為中*微小的變化與20世紀*災難性的事件之間的關系。他認為,美好、誠實的生活不再可能,因為人們生活在一個“不人道的社會”。通過敏銳的社會觀察,阿多諾提供了他對從日常經驗到晚期工業社會種種現象豐富的思想批判。
最低限度的道德:對受損生活的反思 內容簡介
本書關注的“悲傷的科學”、“美好生活的教導”,是以希臘和希伯來文化為來源的西方哲學的核心主題,在20世紀中期,經歷過法西斯主義的浩劫之后,阿多諾堅持認為,不再可能實現美好、誠實的生活,因為人類生活在一個不人道的社會中。
最低限度的道德:對受損生活的反思 目錄
中譯本出版說明
獻辭
**部分 1944年
1 致馬塞爾·普魯斯特
2 亂草邊的座位
3 水中的魚
4 臨終安寧
5 博士先生,你真是好心
6 反題
7 他們這號人
8 白沙在涅
9 答應我,孩子
10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11 我的財產都給你
12 旗鼓相當
13 保護、援助和忠告
14 資產階級亡靈
15 新型小氣鬼
16 關于圓滑的辯證法
17 所有權
18 無家可歸者的歸宿
19 別敲門
20 蓬頭彼得
21 禮物是不能換的
22 倒洗澡水把孩子一起倒掉了
23 只以復數形式存在的名詞
24 硬漢
25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6 地道英語
27 說法語
28 風景畫
29 小果子
30 為了我們的事業
31 泄露天機
32 野人并沒有更高尚
33 遠程射擊
34 磕磕絆絆
35 再談文化
36 壽終正寢
37 快樂原則的反面
38 邀舞
39 自我即本我
40 只說不想
41 內與外
42 思想自由
43 不公平的恐嚇
44 蘇格拉底之后
45 生生不息,衰頹不止
46 論思想的倫理性
47 見仁不見智
48 致阿納托爾·法朗士
49 道德與時序
50 裂縫
第二部分 1945年
51 鏡子背后
52 送子鶴從哪里來
53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54 強盜
55 我可以大膽一點嗎?
56 譜系學研究
57 深挖
58 關于海達·加布勒的真相
59 自從我看到他
60 關于道德的一個詞
61 申訴法庭
62 簡短的展示
63 不朽性的死亡
64 道德和風格
65 一點也不餓
66 拼盤雜拌
67 以牙還牙
68 人們在看著你
69 小人物
70 意見不合
71 假名問題
72 兩次豐收
73 偏差
74 長毛象
75 冷冰冰的招待
76 晚宴
77 拍賣
78 越過山丘
79 知識分子的獻祭
80 診斷
81 小大之辯
82 保持距離
83 副總裁
84 時間表
85 達標
86 小漢斯
87 斗毆分子
88 單純的西蒙
89 勒索
90 聾啞學校
91 文物破壞者
92 無圖的圖書
93 意圖和再生產
94 世界并非是一個舞臺
95 氣閥和鼓
96 雙面神之殿
97 單子
98 遺產
99 試金
100 漂泊的日子
第三部分 1946—1947年
101 溫室植物
102 欲速則不達
103 來自荒野的男孩
104 金色大門
105 時辰到了
106 所有的小花
107 別再尋找我的心
108 蜥蜴公主
109 無益的美
110 康斯坦絲
111 腓利門和博西斯
112 糖衣炮彈
113 掃興的人
114 雞血石
115 坦白交代
116 聽聽,他太壞了
117 主子與奴才
118 沉沉
119 美德的范式
120 玫瑰騎士
121 悼念奧黛特
122 字母組合
123 壞同志
124 拼圖
125 銅臭
126 智商
127 關于愿望的思考
128 退化
129 為顧客服務
130 灰與灰
131 狼外婆
132 昂貴的復制品
133 對知識分子史的貢獻
134 尤維納利斯的錯誤
135 獻祭的羔羊
136 喜歡出風頭的人
137 微末的悲哀,偉大的歌曲
138 誰是誰
139 收件人不明
140 時序
141 色調細膩
142 德國歌曲就是這樣流傳下來的
143 質言之
144 魔笛
145 藝術對象
146 玩具店
147 新工具論
148 屠宰場
149 別夸大其辭
150 晚間號外
151 反神秘主義的命題
152 警告:請勿濫用
153 終曲
譯名對照表
展開全部
最低限度的道德:對受損生活的反思 作者簡介
西奧多·阿多諾(1903年9月11日-1969年8月6日),德國社會學家、哲學家、音樂家以及作曲家。他是法蘭克福學派的成員之一,其社會批判思想讓他自1945年起在法蘭克福學派的批判理論中取得顯赫的學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