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風險社會學 版權信息
- ISBN:9787219109861
- 條形碼:9787219109861 ; 978-7-219-10986-1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風險社會學 本書特色
★ “社會學中的黑格爾”、德國社會學巨擘尼克拉斯??盧曼畢生著作的遺珠
相較于盧曼關于社會、宗教、藝術、法律、科學和經濟的大部頭著作,《風險社會學》在他的作品體系中似乎只占據一個旁支的位置,這一狀況自然也影響到國內學界對其“風險”理論的介紹和評價,考慮到盧曼的風險思想在西方社會學界關于風險的研究中極具代表性,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如今,這部已問世近30年的著作中譯本付梓,讓您沒有遺珠之憾。 ★ 風險研究的集大成者之一
在風險的社會學討論中,真正稱得上主流的理論只有兩派:烏爾里希·貝克的風險社會批判分析;尼克拉斯??盧曼的偶然性社會的不可知論。雖然兩人先后出版了其風險研究的代表作,但由于盧曼對風險概念的定義和分析不同于貝克,這將為我們研究現代風險提供一種新的思路。 ★ 一條在社會系統理論的獨特視角下,有別于貝克的研究路徑
在《風險社會學》中,盧曼從系統—功能分化的角度闡述了風險得以產生且不可避免的原因,深入而細致地展示了如何運用其“自我塑成系統理論”來分析具體社會現象。盧曼的風險研究在認識論、方法論、邏輯起點、理論旨趣、風險應對策略等方面均有別于貝克的風險分析,展現了其思想的深刻性。
風險社會學 內容簡介
本書細致地展示了如何運用其“自我塑成系統理論”, 從現代社會內在機制來闡釋風險, 分析具體社會現象。盧曼在書中以“風險”這一社會學論題為切入點, 細致地展示了如何運用其“自我塑成系統理論”, 從現代社會內在機制來闡釋風險, 分析具體社會現象。
風險社會學 目錄
ˉ 目錄
總 序 | 重拾拜德雅之學
代譯序
譯 例
風險社會學
導 言
一、風險的概念
二、作為風險的未來
三、時間約束:現實與社會性方面
四、觀察的風險與功能系統的符碼化
五、高科技的特殊情況
六、決定者與受波及者
七、抗議運動
八、政治上的訴求
九、經濟系統中的風險
十、組織中的風險行為
十一、那科學呢?
十二、 二階觀察
延伸閱讀
索 引
風險社會學 節選
在當下社會中,風險被如此頻繁地言說,如果人們因循這些思考,便能弄清其規范形式。這并不是說,風險從屬于日常生活的規范方面(這當然也是適用的)。更確切地說,問題在于我們能夠從我們的社會試圖以風險的形式來理解災禍的這一規范進程中提取出什么。比如,如今人們大都接受了上帝只會行善,而惡魔即使沒有失去其存在的話,也至少失去了其宇宙論功能。在此之后,社會既不再以魔法或巫術的形式理解災禍,也很少再以宗教的形式來理解災禍。
引人注目的是,即使不考慮“風險”這個詞,諸如無序、災難、混沌這類災禍概念也在科學語言中冒頭。無論是否能夠將災禍安放于一種略顯復雜的數學中并將之常態化,人們都不能因此將其輕蔑地擱置一旁。但很明顯,這關系到一種沒有宗教的解釋,一種在技術上生效并在理性的可能性條件下,特別是在未來對決定的依賴性中觀察規范的解釋。人們可以自問,規范如何還是規范性的?而*近烏爾里!へ惪嗽噲D用這些問題來刺激那些在法蘭克福聚集的社會學學者。但在喧鬧日益沉寂之后,所有能觀察到的傳統仍然很少嚴肅地思考規范性,這意味著規范與偏離的差異消失了,或者我們已然戒除了用這些區別去觀察社會,因為這樣的觀察將不再有所斬獲。
更中肯的問題在于,當人們將規范 / 偏離這組區別(無論在語義學上如何加以矯飾)作為觀察當今社會的工具時,能夠從中看出什么? 而具體就我們的風險這一主題而言,當人們談及風險時,哪些對理性、決定、技術、未來或時間的理解已經被完全預設了? 或者更為基本地說,當我們將這個曾經只與航海家、采蘑菇的人或其他身臨險境的團體有關的詞匯,視為一個不可預防和回避的普遍性問題時,我們如何理解我們的社會? 現如今,(對社會福祉而言)什么是必要的? 相應地,什么又是偶然的? 在規范的實現中,社會又是如何讓其行動與未來相協調的? 這個未來沒有定數,而是由或多或少的大概率事件或小概率事件所構成。此外,當社會性共識在一個未來的視野內可見時,當所有人都知道其他人只能以大概率事件/小概率事件的形式言說未來時,那些在未來的視野內可見的社會性共識(或者只是一個被用于當下溝通的權宜之計)又是如何達成的? *** 社會運動是一種如此普遍的現象,很難用準確的概念加以描述。很大程度上人們還將社會運動的出現視為相對現代的,也就是一個 19 世紀和 20 世紀的現象,并以此將農民和奴隸暴動與貴族叛亂從社會運動中剔除出去。所有主流宗教都存在的宗教運動同樣被剔除在外。也許將這一討論指向 19世紀的社會主義運動有些典型化,但這并非概念的反映。鑒于現實的眾多現象不再背負著這一標簽,人們便托庇于“新社會運動”這一權宜的概念。這一現象不適應任何預定的樣式,既不符合對階層、階級或功能之基礎的社會的差異化描述,也不符合宏觀社會學與微觀社會學視角之間廣為流傳的區別。在學術的社會學內部,一種對應的研究領域及其專業文獻被區分出來,毋庸置疑,這些又反過來訴求并衍生出一堆專家。但更引人注目的是理論,特別是社會理論視角的缺乏。
我們可以說,一次抗議就是一次溝通——首先一次抗議也僅僅如此而已,人們可以從一封讀者來信中,或利用其他任何體制化鋪平的道路獲得這一印象。這可以利用純粹寄生的表達形式,即在其溝通中利用其所抗議反對的機構。那么抗議就是停留在另一個系統中的短暫事件。只有當抗議充當自身系統形成的催化劑時,我們才能稱之為抗議運動。接下來抗議就好像在募集它的同道們。這是如何真正發生的,事后很難確定,但如有必要的話,系統可以敘述一個原因的神話,在記憶中保留開始時的英雄譜,記住原因,接著便控訴責任心與無私奉獻在現代的缺失。
一次抗議若要產生一次抗議運動并緊密相連,必須選擇一個特別的主題并緊緊?吭谶@一主題上。不同于19世紀的社會主義運動,新的社會運動確定其目標也不再從特定社會批判的對象出發,而是使用其主題去挖掘在社會中什么遭到批判。只有在一種極其不健全的意義上才會發展出一種獨立的語義學,這種語義學促進并試圖貫徹偏離的語言用法——比如生態運動的新自然語義學。這樣會加深功能系統的語言用法與抗議運動中更接近日常的語義學之間的裂縫,以至于溝通必須在更具體的層面上指向主題。這首先導致抗議運動相當依賴于自我選擇的主題。但眾多主題有其自身的動力,這一動力并不必然滿足其前提條件。它可以脫離運動,溜出它們的掌心。在此,人們必須注意到溝通的反復之中那極其深刻的邏輯。一方面,溝通要求壓縮其主題。主題必須能夠被識別為同一個——不是主題**次被提起的時候,而是在反復之中。此外,主題必須總是在新情況中被確認,它必須保持其關聯性,必須歸納,必須被充分參考的意義所夯實。它包含了社會性關系、敵友之間的經驗,也包含了歷史。但這意味著,能夠以不同的方式審視古老的主題,并在組織力量上有所損失。為了影射 16 世紀早期,一次叛亂可以同時被當作出于宗教運動的目的與有政治目的的宗教運動。一旦存在印刷術,這一切就變得同樣可見,可想而知,抗議運動會為了重新調整主題與同道之間的關系而自我分裂。
風險已經變成了抗議的新焦點,可以用風險這一概念所表明的偶然性安排來解釋。如前文所說,時間的偶然性在決定和損害(必須不能兩者都是。┑年P系中挑起社會性的偶然性。它準許不同的觀察視角,卻不提供一個拯救的一元性。很容易察覺到差異并加以溝通。這一容許參與者視角產生不同的出發點不能被這樣表達,它作為悖論、作為差異的一元性而不可見了。為了論證或誹謗這一出發點,語義學的成果只是被置入?棺h是一種為此而提供的形式。當終究必須只能以可能性或不可能性的視角來看待未來時,從中產生了對未來的持續意見分化。這種分化以更多信息、參與、對話、理解的方式來表達,或者恰恰以抗議的形式加以表達。
更準確的分析必須包括三個方面:(1)事實是一再做出對不參與者而言冒險的決定(部分是必然的,部分是故意的);(2)因此導致了一種可能性,發生或在特定條件下發生一種旨在尋找抗議對象(經常是決定者,但并不一定是決定者)的抗議;(3)抗議運動的主題必須承諾確定的組織力量和時限。**個區別表達了結構決定的位置,第二個區別表達了環境決定的觸發者,第三個區別表達了系統生成的要求。沒有這些,抗議不過只是短時間的惱怒。
風險社會學 作者簡介
尼克拉斯·盧曼(Niklas Luhmann,1927—1998),自馬克斯·韋伯以來最有創見的德國社會學家,社會系統理論的旗幟性人物。他的影響已越出社會學領域,為社會學、系統科學和諸多其他學科開創了驚世的見解與嶄新的視角。他是當代極少數確實改變了觀察范式的社會學家之一,他倡導“社會學啟蒙”,于1989年獲得德國哲學界*高榮譽之一“黑格爾獎”,享有“社會學中的黑格爾”之名。盧曼一生著述頗豐,包括《宗教教義與社會演化》《權力》《信任:一個社會復雜性的簡化機制》《社會的經濟》《社會的法律》《法社會學》等。 ˉ 譯者簡介
孫一洲,東京大學綜合文化研究科博士研究生,關注思想史和表象文化,譯有《本雅明論媒介》等論著,長期為《上海書評》專欄供稿。
- >
自卑與超越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經典常談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朝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