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法律的悖論(簽章版)
-
>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
>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
>
私人財富保護、傳承與工具
-
>
再審洞穴奇案
-
>
法醫追兇:破譯犯罪現場的156個冷知識
-
>
法醫追兇:偵破罪案的214個冷知識
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若干重點問題研究:理論、實踐與制度構建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608267
- 條形碼:9787521608267 ; 978-7-5216-0826-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若干重點問題研究:理論、實踐與制度構建 本書特色
2018年10月2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 《關于修訂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決定》,正式將“認罪認罰從寬”確立為刑事訴訟的一項正式制度。這項制度集實體法與程序法于一體,與我國以往的控辯對抗式刑事訴訟制度截然不同,帶有某些控辯協商的味道,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有許多值得繼續研究和探討的地方。該書以試點實踐為基礎,從理論角度對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性質、內涵、價值取向等進行了深入分析,集中探討了開展認罪認罰協商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制度的構建思路。是這一領域難能可貴的專業圖書。
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若干重點問題研究:理論、實踐與制度構建 內容簡介
該書以試點實踐為基礎,從理論角度對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性質、內涵、價值取向等進行了深入分析,集中探討了開展認罪認罰協商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制度的構建思路。
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若干重點問題研究:理論、實踐與制度構建 目錄
**章改革試點和問題的提出
**節改革試點概況
一、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改革背景與試點階段
二、速裁程序改革階段的試點與缺憾
三、2016年以后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試點情況
四、全流程刑事速裁模式介紹
第二節相關理論研究概述
一、理論研究概況
二、現有理論研究的薄弱環節
第三節本書的研究范圍、方向和方法
一、研究的范圍
二、研究的方向
三、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概念、關系、性質等基本問題
**節相關概念的內涵與關系
一、規范中的不同表述
二、“認罪”“認罰”“從寬”的內涵
三、“認罪”“認罰”“從寬”的相互關系
第二節對認罪認罰從寬的多維度解讀
一、刑事政策的解讀
二、刑事訴訟原則的解讀
三、刑事司法制度的解讀
第三節刑事速裁程序
一、適用范圍
二、適用條件
三、程序簡化
四、程序定位
第三章價值取向與制度構建方向
**節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價值取向問題
一、關于價值取向的理論爭論及相關問題
二、兩種價值在改革試點中的體現
三、價值沖突造成的理論和實踐問題
第二節刑事訴訟模式對價值取向和證明標準的影響
一、我國的刑事訴訟模式及價值取向
二、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價值取向
三、價值取向對證明標準的影響
第三節效率與公正的保障機制
一、落實權利告知要求
二、完善法律幫助機制
三、有限度承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反悔權
四、維持兩審終審的審級制度
五、確保認罪建立在客觀真實的基礎之上
六、嘗試對宣告刑在拘役刑以下的速裁案件書面審理
第四章從寬的正當性及其實現機制
**節從寬落實不到位的問題及原因
一、程序從寬落實不夠
二、程序從簡效果不理想
三、量刑從寬幅度不統一
第二節從寬的正當性
一、強制措施從輕的正當性
二、訴訟程序從簡的正當化根據
三、實體從寬的正當化根據
第三節從寬的實現機制
一、落實程序從寬
二、推動程序從簡
三、規范實體從寬
第五章認罪認罰協商機制的構建
**節控辯協商的合理性和正當性
一、控辯協商能增強制度內生動力
二、控辯協商能消解指控不確定性
三、控辯協商能解決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四、控辯協商是實現兩種訴訟價值的迫切要求
第二節試點階段推動控辯協商的問題困難
一、控辯之間的協商不充分
二、量刑建議的精度不足
三、刑事訴訟觀念的沖突
第三節控辯協商的域外實踐與制度啟示
一、職權主義刑事訴訟模式國家和地區的控辯協商實踐
二、當事人主義訴訟模式國家的控辯協商實踐
三、制度啟示
第四節認罪認罰協商的構建思路
一、認罪認罰協商的限度:權力之維
二、認罪認罰協商的制約:權利之維
三、認罪認罰協商的范式
第五節認罪認罰協商的實現機制
一、實現有效的法律幫助
二、規范簡化程序的啟動
三、探索互動式協商
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若干重點問題研究:理論、實踐與制度構建 節選
自序 四年磨一劍。從全國人大授權開展刑事速裁程序改革試點算起,到2018年10月26日公布并實施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決定》(以下簡稱《刑事訴訟法修正案》)將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正式確立為一項刑事訴訟制度,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前后經過了四年的改革試點。試點實踐印證了改革方向的正確性。從試點情況來看,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改革提高了司法效率,增強了人權保障,使我國的刑事司法制度得到了豐富和完善。 制度的發展呼喚理論研究進一步深化,從試點規范到法律文本只是制度成長的階段性成果,制度的內在邏輯與外部社會環境會推動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繼續向前發展。理論研究必須通過對制度內在邏輯的認識與把握,結合社會實踐條件的發展趨勢,有前瞻性地指出制度的完善方向與建議。在試點階段,各地區就認罪如何理解、認罰如何操作、程序如何從簡、從寬如何落實等問題積極展開探索,學界也從理論上展開了廣泛而熱烈的探討,但其中的大部分問題并沒有隨著《刑事訴訟法修正案》的出臺而得到解決,如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價值取向問題、從寬如何落實的問題、控辯協商的正當性問題等,仍然有待實踐探索和理論研究作出進一步解答。發現、分析和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就是推動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機制不斷健全、完善和向前發展的過程。 作為一名基層司法工作者,筆者親歷了改革試點,每天接觸**手的素材、*鮮活的案例、*真實的效果,近距離觀察改革試點情況。在這個過程中,筆者時時思考改革的價值目標、試點得失和發展完善方向,不斷嘗試運用所學習的理論知識認識改革、解讀制度、分析問題、建言獻策。這些歸納總結、邏輯推理和理性思考為本書奠定了基礎。 全書分為五個部分。 **章是提出問題。首先介紹了改革試點的背景和階段,改革試點的整體情況和獨具特色的全流程刑事速裁模式,梳理了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理論研究概況,然后對試點階段實踐中出現的問題分門別類、去偽存真、去粗取精,提煉出本文擬研究的四個方面問題,交代本書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明確了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性質和基本概念等基礎性問題。我國法律中歷來就有關于認罪從寬的相關實體或程序性規定,但由于規定得不夠系統、表述存在差異等原因,對“認罪”“認罰”“從寬”應分別如何理解、制度定位、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與刑事速裁程序的相互關系等問題,理論上仍然存在不少爭議。本書認為,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是對既有的認罪從寬制度的制度化和系統化,是寬嚴相濟刑事政策下的一項重要刑事司法制度,也是貫穿整個刑事司法活動的一項刑事訴訟原則,刑事速裁程序則是集中體現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一項刑事簡化程序。 第三章重點就價值取向決定制度的發展方向這一問題展開論證。圍繞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價值取向問題,理論界仍然存在不同聲音,多數觀點主張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以效率價值為追求目標,也有不少觀點認為公正才是這一制度的核心價值。價值取向的理論爭論具體到試點實踐中,表現為證明標準能否降低、當事人的訴訟權利如何保障和速裁程序如何構建等具體問題。通過對比不同刑事訴訟模式的訴訟目的和價值取向,分析我國選擇偏職權主義刑事訴訟模式的歷史文化原因,筆者提出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并沒有改變我國偏職權主義的訴訟模式的基本判斷: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中,國家是以堅守客觀真實為底線與個人進行有限合作,通過對認罪認罰的被告人落實從寬,換取程序從簡從快,實現效率的*大化。基于這一立場,筆者主張,完善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應當一方面增強對當事人訴訟權利的保障,落實權利告知、完善法律幫助、有限度地承認當事人的反悔權等;另一方面應通過保障值班律師的閱卷權、嚴格落實偵查階段依法履職的要求、加大對認罪認罰的實質性審查力度,維持認罪認罰案件兩審終審的審級制度,保障認罪認罰建立在客觀真實的基礎之上。 第四章要重點解決的核心問題是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中*不明確、爭議*大的問題,即如何落實從寬。從寬既包括程序從簡也包括量刑從輕,在試點實踐中,不僅非羈押性強制措施適用率不高,簡化程序適用的效果不盡如人意,而且針對不同的認罪認罰表現落實多大幅度的從寬,做法也千差萬別;在理論上,關于從寬是否包含認罪從寬之外的額外認罰從寬,觀點針鋒相對。從寬主要是實體法問題,筆者結合刑法理論,分別論證了對認罪認罰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給予額外從寬的正當性,采取非羈押性強制措施、非監禁刑的必要性和程序從簡的合理性。在此基礎上提出從寬的具體實現機制:一是通過充分運用信息化技術、推廣速裁案件集中批量處理等,推動程序再簡化;探索對可能判處拘役刑以下刑罰的速裁案件書面審理;簡化審前程序,提高非羈押性強制措施的適用率。二是賦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程序選擇主動權,明確值班律師程序啟動建議權的程序后果,平衡雙方的訴訟能力。三是確定統一的規范化指引,提高非監禁刑的適用率,在歸納總結實踐做法的基礎上,逐步明確從寬幅度,以落實量刑從寬。 第五章集中探討了認罪認罰協商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制度的構建思路。在試點階段,參與者的政績驅動在一定程度上掩蓋了制度的內生動力不足的問題,容易遮蔽協商的必要性。協商既是增強制度內生動力不可或缺的因素,也是實現效率價值與公正價值的必由之路。域外的控辯協商制度實踐的經驗教訓為我國認罪認罰協商制度提供了借鑒思路。在采取偏職權主義刑事訴訟模式的我國,認罪認罰協商必須以足夠的犯罪事實為基礎,將范圍限定在對量刑等事項的協商之內,不能違反法律的強制性規定,并充分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權利。按此要求,有兩種可供選擇的協商范式。本書認為,可以選擇較穩妥的**種范式,即目前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要求的控辯協商范式,同時觀察實踐中的做法,再決定將來制度的發展方向。按照**種協商范式的制度設計具體建議包括:區分值班律師與辯護人定位、拓展值班律師全覆蓋、改善值班律師激勵機制,以實現有效的法律幫助;規范檢察機關內部的案件分流機制以規范簡化程序的啟動;準確理解量刑公正、規范量刑建議的草擬與協商、建立科學的量刑建議考核機制,探索互動式協商等。 由于筆者學術水平和理論研究能力有限,本書的錯誤缺漏在所難免,還望讀者諒解包涵。如果筆者對問題的歸納分析和粗淺思考能夠為本領域的理論研究提供一絲靈感或作為批判的標靶,對制度完善的建議意見能為將來的制度發展提供一些參考,那么本書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若干重點問題研究:理論、實踐與制度構建 作者簡介
王飛,男,1982年出生,湖北仙桃人,武漢大學法學院刑法學博士生,廣州市越秀區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委員、調研科科長、四級高級法官。長期從事司法實務與理論研究,曾執筆最高人民法院2015年司法調研重大課題《關于刑事速裁程序運行機制有關問題的調研》,參與編寫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審判第一庭《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理解與適用》,撰寫的學術論文曾榮獲全國法院系統學術討論會一等獎、最高人民法院“羊城杯”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征文活動二等獎、中國法學家論壇征文三等獎等榮譽,在《政治與法律》《法律適用》等核心刊物發表論文多篇。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自卑與超越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月亮虎
- >
回憶愛瑪儂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