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攝大乘論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6085809
- 條形碼:9787506085809 ; 978-7-5060-8580-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攝大乘論 本書特色
星云大師總監修,看得懂、買得起、藏得下的“白話精華大藏經”。 1. 作者力:星云大師,圣嚴法師,杜繼文、方立天、賴永海,王志遠,葛兆光等海峽兩岸百余位大德和權威學者編撰,難以復制的頂級作者團隊。 2. 內容力:傳統佛學的精華書,深入淺出的工具書,學佛入門的指引書,解深入密的參考書。既不失“大藏經”法味,又能收納經典的要義。 佛教有三藏十二部經、八萬四千法門,典籍浩瀚,博大精深,即便是專業研究者,窮其一生之精力,恐也難閱盡所有經典,因此之故,有“精選”之舉。 星云大師對這件事非常重視,對經典進行注、譯,包括版本源流梳理,這對一般人去看經典、理解經典的思想,是有幫助的。 ——賴永海,南京大學教授,旭日佛學研究中心主任星云大師常常說,佛學不是少數人的專利,它應該是每一個人都能夠接觸的。 這套書推動了白話佛學經典的完成,我個人請了一套,作為傳家之寶。 ——依空法師,佛光山長老,文學博士,印度哲學博士如何來做一套適合當代人閱讀的佛教的經典,是星云大師的一個心愿,他希望能夠為現代的社會,提供佛教的智慧,提供閱讀佛法的方便。 “中國佛學經典寶藏”精選了很多篇目,是能夠把佛法的精要,比較全面的給與介紹。 ——王志遠,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導師,中國宗教協會副會長
攝大乘論 內容簡介
《攝大乘論》是印度佛教瑜伽行派的重要論著之一。追其源應當是《阿毗達磨大乘經》的“攝大乘品”,《攝大乘論》之名即由此而來“攝”為統攝,本論主要敘述以境、行、果的十殊勝,統攝大乘佛法要義。
攝大乘論 目錄
題 解 001
經 典 025
1 序 027
2 斥責迷惑的固執指學習儒、道的人 034
3 斥責偏淺的教義指修習佛學
而不了解教義的人 046
4 直接顯示一切存在的真源指了知佛教
教義的實教 076
5 會通本末各教 083
源 流 095
解 說 105
附 錄 113
參考書目 263
攝大乘論 節選
原典 斥偏淺第二①習佛不了義教者 佛教自淺之深,略有五等②一、人天教,二、小乘教,三、大乘法相教,四、大乘破相教,上四在此篇中。五、一乘③顯性教。此一在第三篇中④。 一、佛為初心人⑤,且說三世業報⑥,善惡因果,謂造上品十惡⑦,死墮地獄⑧,中品餓鬼⑨,下品畜生⑩。故佛且類世五常之教,天竺世教,儀式雖殊,懲惡勸善無別,亦不離仁義等五常,而有德行可修。例如,此國斂手而舉,吐番散手而垂,皆為禮也。令持五戒,不殺是仁,不盜是義,不邪淫是禮,不妄語是信,不飲酒噉肉,神氣清潔,益于智也。得免三途,生人道中。修上品十善,及施戒等,生六欲天,修四禪八定,生色界無色界天題中不標天鬼地獄者,界地不同,見聞不及。凡俗尚不知末,況肯窮本?故對俗教,且標原人,今敘佛經,理宜具列。故名人天教也。然業有三種一惡、二善、三不動報有三時謂現報、生報、后報。據此教中,業為身本。 今詰之曰既由造業受五道身,未審誰人造業,誰人受報?若此眼、耳、手、足能造業者,初死之人眼、耳、手、足宛然,何不見聞造作? 若言心作,何者是心?若言肉心,肉心有質,系于身內,如何速入眼、耳,辨外是非?是非不知,因何取舍?且心與眼、耳、手、足俱為質閡,豈得內外相通,運動應接,同造業緣? 若言但是喜、怒、愛、惡發動身、口,令造業者,喜、怒等情乍起乍滅,自無其體,將何為主而作業耶? 設言不應如此別別推尋,都是我此身心能造業者,此身已死,誰受苦樂之報?若言死后更有身者,豈有今日身心造罪修福,令他后世身心受苦受樂? 據此,則修福者屈甚,造罪者幸甚,如何神理如此無道?故知但習此教者,雖信業緣,不達身本。 譯文 依照佛教的教義,由淺入深,大略可分為五個層次一、人天教;二、小乘教;三、大乘法相教;四、大乘破相教;五、一乘顯性教。 一、佛陀為*初發心修行的人,只說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因果業報和善因善報、惡因惡報的教義,說如果造*嚴重的十惡之罪,死后便墮入地獄,其次流轉為餓鬼,如果罪業較輕,則變為畜生。從這層看,佛陀的教義很類似于世俗儒教所說的仁、義、禮、智、信等五種人倫規范。佛教徒要求能遵守五戒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噉肉,才能免予三途之苦,死后再轉生為人。如果能修持十種善行以及布施、持戒,死后則可轉生于六欲天。如果修習色界的四種禪定和無色界的四種空定,死后則可轉生于色界和無色界天,所以把此種教義叫作人天教。按照此教的教義,因業是死后流轉的根本。 現在我們對此教的教義加以詰難既然由于所因業的不同,而分別流轉于地獄、餓鬼、畜生、人及天等五道之中,那么不知是誰在造業因?又是誰在受果報?如果說我們的眼、耳、手、足能造作因業,那么剛死的人,其眼、耳、手、足宛然尚在,怎么看不到其見聞造作? 如果說心在造作業因,那么心又具體指什么?如果指肉體之心,肉體之心是有形質的器官,系附藏于身內,怎么能迅速進入眼、耳之中,并令其能辨別是非善惡?如果不能辨別是非善惡,又憑什么來決定行為的取舍?而且心與眼、耳、手、足都歸屬色法,有質礙之性,怎么能內外相通,相互應接運為,共同造作業緣? 如果說只是喜、怒、愛、惡等感情發動身口,令其造業,那么喜怒等感情忽起忽滅,本身就沒有實在的自性,怎么還能作為主宰去指使身口造作業因? 如果說不應像這樣步步推論,一切都是我的身心共同造作業因,那么此身滅后,誰來承受這業因的苦樂果報?如果說人死之后,由別的身心來承擔,難道有今日身心造罪作福,而讓后世其他身心受苦受樂的道理嗎? 據此可知,修福德的人十分不幸,而造罪惡的人則十分幸運,為何業報之理這樣不公平?通過這些可以推知,只是修習人天教,雖然能使人相信業果報應,卻仍不能了解存在的根源。
攝大乘論 作者簡介
王健,一九五七年生于北京市,一九九二年畢業于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獲哲學博士學位。已出版著作有《中國明代思想史》《源頭活水》等。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史學評論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