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zhàn)為何爆發(fā)及戰(zhàn)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汗青堂叢書040·維京人的世界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513928083
- 條形碼:9787513928083 ; 978-7-5139-2808-3
- 裝幀:一般純質(zhì)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汗青堂叢書040·維京人的世界 本書特色
本書是介紹維京人歷史的普及性作品,用生動的語言,全面地講述了維京世界的方方面面,是讀者了解相關(guān)內(nèi)容的上乘之作。
汗青堂叢書040·維京人的世界 內(nèi)容簡介
《維京人的世界》是一本面向大眾的歷史著作,講述了8—15世紀維京人的活動歷程。 維京人歷來以維京海盜而為人們所熟知。他們也是旅行者,他們從北歐出發(fā),抵達了西歐、東歐、地中海周邊,甚至穿過北大西洋抵達了遙遠的美洲,其影響可謂深遠。本書作者將眼光放在維京人活動過的所有地方,他綜合利用文獻史料和考古記錄,用生動的語言,講述了維京人的生活狀況和歷史演變的軌跡,從文化、經(jīng)濟、軍事、政治活動等方面全方位展現(xiàn)了維京人的世界中的每個角落。 不僅如此,本書對以往的維京歷史較少提及的法羅群島和奧克尼群島多有著墨。作者還專門論述了維京文化在近代的傳播、人們在美洲尋找維京文物的歷程,這些故事能讓讀者更進一步地了解維京人與現(xiàn)代文化之間的關(guān)系,更好地把握維京人的歷史。
汗青堂叢書040·維京人的世界 目錄
致 謝 1
專有名詞說明 3
年 表 4
引 言 1
第1 章 維京人的起源 13
第2 章 從掠奪到定居 49
第3 章 首領(lǐng)、神話與船 109
第4 章 橫渡大西洋 171
第5 章 消失的殖民地 209
第6 章 尋找“天堂”文蘭 243
第7 章 極東之地 271
第8 章 英格蘭和斯堪的納維亞的新帝國 295
第9 章 *后的維京人 341
第10 章 維京時代的終結(jié)與維京人的遺產(chǎn) 389
注 釋 421
參考書目 483
出版后記 510
汗青堂叢書040·維京人的世界 節(jié)選
面積廣闊的格陵蘭島是世界上*大的島嶼,1 它和冰島之間*短的距離只有318 英里。在北歐人的時代,從冰島西部的斯奈山半島到格陵蘭東部的瓦特金山的航程在順利的時候只需要花上4天時間。2 不過,這個*近的登陸點并沒有什么實際用處,因為常年不化的冰雪覆蓋了格陵蘭島的83.5 萬平方英里陸地中的大部分,而且它的東部海岸環(huán)境十分險惡,這片白色的多巖荒野不像北歐人移民去的冰島那樣適合農(nóng)業(yè)活動。 那些前往冰島的船只有可能偶爾會脫離航線,去往格陵蘭,不過**個確實出現(xiàn)的關(guān)于西方有土地的傳聞是在900—930 年之間的某個時間, 當時挪威人貢比約恩· 伍爾夫- 克拉卡松(Gunnbjorn Ulf-Krakason)發(fā)現(xiàn)自己偏離了預(yù)定的目的地,而且他看到了陸地,他認為那是一系列小島。3 此后至少有50 年都沒有人有機會再次前往“貢比雅爾尼爾·斯科爾”(貢比約恩的巖島群),而它們的實際位置,尚無令學界滿意的解釋,它們也許實際上從未存在過,僅僅是一個錯覺,4 是一個海市蜃樓,是格陵蘭島海岸的倒影。《定居者之書》中記載的赫維特拉曼納蘭(白人之地)則更為誘人。據(jù)說大概在10 世紀70 年代的早期,冰島人阿里·馬爾松被吹到了那里,并且發(fā)現(xiàn)了一塊已經(jīng)有人定居的土地,那里也被稱為“布蘭德·米克拉”(大愛爾蘭)。他在那里待了一段時間,并且在那里接受了洗禮,這證明在格陵蘭島已經(jīng)有某種北歐人或凱爾特人的殖民地。5 不過,并沒有其他資料或考古證據(jù)證明阿里的登陸是事實,他的成就一定很可疑,而且他描述的關(guān)于斯堪的納維亞社會的運作的細節(jié)表明,他抵達的地方也許是斯堪的納維亞的某處,并非格陵蘭。 一個脾氣暴躁的年輕探險家在982 年的夏天出航,這一次他尋找的終于不再是海市蜃樓了。“紅色”(Rauði)埃里克的綽號也許指的是他的紅色頭發(fā),或者他的火暴脾氣,他此時已經(jīng)被流放兩次了。他在970 年左右和父親索爾瓦爾德·阿斯瓦爾德松一同離開挪威,因為他的父親在沖突中殺人而被判處流放。埃里克和索爾瓦爾德從斯塔萬格附近的耶倫地區(qū)的家庭農(nóng)場中出發(fā),他們前往冰島,不過當他們抵達的時候,卻發(fā)現(xiàn)*好的土地在很久以前就被人占據(jù)了,他們被迫在冰島西部德蘭加爾的險惡地帶建立起一個新農(nóng)場。在他的父親去世之后,埃里克搬到了他的冰島妻子家里的土地附近的豪卡達爾,這里是布雷迪峽灣中的一個小海灣。那里現(xiàn)在還有一個10 世紀晚期到11 世紀早期的長屋遺跡,它位于一個肥沃谷地的半山腰上,但這個遺跡是否真的是埃里克農(nóng)場里的建筑則不確定,不過在它附近有一個用浮木重建的建筑,為游客提供了大風之中的休息處。 這塊地要好一些,但是脾氣暴躁的埃里克很快就卷入了另一場沖突中:他的奴隸意外地引起了一場滑坡,這毀壞了他一個鄰居的屋子。在隨后的爭吵之中,埃里克的兩個仆人被殺了,作為報復(fù),他反過來殺死了他鄰居的兩個下人。6 埃里克不可避免地被迫離開了豪卡達爾,并且在冰島西北海岸外的蘇都雷伊島上的特拉迪爾找到了避難所。不過,他實在是喜歡惹是生非,很快他在那里也被卷入了新的紛爭之中。埃里克也許意識到自己無法在特拉迪爾長期定居,于是他將他的高椅木柱借給了冰島本島的一個農(nóng)場主索爾基斯特·加姆里。當他要求歸還時,索爾基斯特卻拒絕了。口角再一次升級為爭斗,索爾基斯特的兩個手下被殺,鄰居們也紛紛加入這場爭斗以努力阻止進一步的流血,索爾斯尼斯的當?shù)刈h會宣布埃里克為違法者,判處他“短期流放”(從冰島放逐三年)。7 現(xiàn)在冰島和挪威都不接受他,埃里克決定試試運氣,去尋找西方的貢比約恩的巖島群。雖然不清楚他**次抵達了格陵蘭島的東部海岸的哪個地點,不過那里應(yīng)該并沒有能夠吸引他的景色,只有冰冷的白雪覆蓋的山脈,還有內(nèi)陸荒蕪的白色冰蓋,幾乎不可以定居,而且也許他很快就得到了赦免,可以返回冰島。不過埃里克并未退卻,他和同伴們向南航行,終于繞過了法韋爾海角,隨后他在附近被他稱為赫瓦爾弗的地方(也許就是斯米爾蘇普島的一個海角8)轉(zhuǎn)向北上。他花了一些時間來調(diào)查這一地區(qū),這里就是后來北歐人在格陵蘭島的定居點的核心區(qū)域。他發(fā)現(xiàn)這些峽灣適合停泊船只,而且在內(nèi)陸生長著大片郁郁蔥蔥的矮柳和杜松,和冰島常年荒蕪的土地相比,這里的景色對移民而言太過誘人。出于成功的維京殖民者自我標榜的天性,埃里克將他在**個冬季定居的地方命名為“埃里克之島”。在第二年的春天,北歐人回到了之前的峽灣,那里也同樣以他們首領(lǐng)的名字命名為“埃里克峽灣”。埃里克在一個季節(jié)的時間里探索了鄰近的峽灣,并且發(fā)現(xiàn)了一些早前的定居者的痕跡:房子的遺跡和船只的遺骸(這些也許是更早的多塞特文化的因紐特人在這一地區(qū)活動的證據(jù)9),埃里克將他的冬季營地駐扎在一個被他命名為“埃里克沙洲”的地方,他就像小孩一樣在每個地方都留下自己的名字。 當適航季節(jié)在984 年再次到來時,埃里克命令他的人北上,并且他們通過了哈拉芬斯峽灣(今烏納爾托普),直到浮冰阻礙了他們進一步前進。他轉(zhuǎn)而南返,在埃里克之島度過了他在格陵蘭的第三個冬季。10在他為期三年的流放期結(jié)束之后,埃里克于985 年的春天回到了冰島。他也許還帶著一些保證能讓家鄉(xiāng)人感興趣的珍貴貨物:熊皮、海豹皮、海象皮、海象牙。這些物品明顯地展示了新土地的富饒,還證明了埃里克為這塊地方精心挑選的名字名副其實:格羅恩蘭(“綠色之地”,即格陵蘭11)。當他招募人手去建設(shè)新的殖民地時,他幾乎沒遇到什么麻煩。此外,正如埃里克在15 年前遇到的情況那樣,冰島*好的土地已經(jīng)全被瓜分完了,這一次開始全新的蘭德恩德姆(Landnám,獲得土地)的想法,正好滿足了大家的進取心,再次成為眾人渴望的冒險,而不易被拒絕。于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大型艦隊,艦隊里有25 艘船,在986 年的春天出發(fā)前往格陵蘭,大多數(shù)水手來自冰島西部,他們的船只上滿載著家庭奴隸和牛群,簡而言之,就是他們試圖在埃里克的新土地上重復(fù)在冰島的生活方式的所有必需品。不幸的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成功了,只有14 艘船抵達了格陵蘭的海岸。其他的船不是被風浪推回了冰島,就是沉沒了。導致船沉沒的也許是北歐人稱之為“哈弗吉爾丁”(海墻)的自然現(xiàn)象,根據(jù)記錄,這種現(xiàn)象在冰島和格陵蘭之間的海域偶爾出現(xiàn)——數(shù)百碼長的巨浪將沿途的船只一掃而空,這可能是海底地震所引起的。 這種恐怖景象被埃里克艦隊中的一名基督徒給記錄了下來,這個赫布里底群島的維京人是其中一艘船的船長,他名為赫爾約爾夫·巴爾達爾松(Herjolf Bárðarson),之后成為新殖民地的領(lǐng)導者之一。他寫下的關(guān)于這次經(jīng)歷的一首名為《哈弗吉爾丁加德拉帕》(Hafgerðingadrápa)的詩中,他祈禱上帝在他面對“海上的粉碎者”時能讓他安全通過。1213世紀的王公們的指導手冊13《 斯百庫魯姆·里格爾》(國王之鏡)中的描述更詳細地再現(xiàn)了這一現(xiàn)象:“就好像是大海中的所有的風浪聚集在了三個水峰之中,形成了三股巨浪,大海中全是海墻,任何地方都看不到開口;它們比高山還高,就好像是高高懸起的懸崖。”不過這個關(guān)于海墻的記載的可信度被之前的章節(jié)稍微削弱了,前文討論了在格陵蘭水域發(fā)現(xiàn)的美人魚:如果美人魚抓到一條魚并且將它扔進了船里,那么水手們命中注定要慘死;只有讓美人魚吃掉這條魚,水手們的性命才能保全。和貢比約恩的巖島群一樣,哈弗吉爾丁也可能是一種海市蜃樓,是風暴來臨前夕帶來的氣溫變化引起的某種光學效應(yīng)。14 相對乏味的是,也許讓埃里克幾乎損失了一半船隊的災(zāi)難就是一場風暴,并不是其他任何怪異的自然現(xiàn)象。 前往格陵蘭的航行從來都伴隨著風險,而且在它的東海岸遭遇海難幾乎就等于餓死或曬死。在1169 年之前的某個時間,埃納·索爾蓋爾松一行艱難地走過了冰蓋,并且在距離西部定居點只有一天路程的地方死去了,伴隨他的還有一同出發(fā)的兩個同伴。埃納家族的命運一直不好,他的哥哥英吉蒙德是個牧師,并且于1188 年在格陵蘭東部遭遇海難,他的尸體14 年后才在一個洞穴中被發(fā)現(xiàn)。據(jù)說,他的尸體并未腐爛,而且在他的身旁發(fā)現(xiàn)了一組蠟丸,這就解釋了船員們的命運。有一個人名為“運尸人”洛丁,他讓人毛骨悚然的維生手段就是在格陵蘭東海岸的海灘、海灣和洞穴中尋找遭難的水手們的尸體,隨后他將尸骸熬煮,直到只剩骨頭,這樣他就能將這些骨頭運回到定居點,以便妥善安葬。 *著名的一次海難發(fā)生在1125 年,安比約恩·奧斯特瑪?shù)碌膬伤掖跓o人定居的海岸擱淺。15 4 年之后,西格爾德·尼雅爾松率領(lǐng)的狩獵隊伍偶然發(fā)現(xiàn)了海難地點,他們發(fā)現(xiàn)幸存者們建立了一個大型營房。在營房里只有一個人,不過他已經(jīng)精神錯亂了,當他看到救援者時,他驚慌失措地逃走,并且在一個峽谷中摔死了。西格爾德的隊伍收集了其他人的尸體,將他們的肉從骨頭上煮下來。他們帶著這些骨頭和打撈到的所有貨物(比如船上的珍貴的鐵釘)回到了加爾達爾的主教駐地,將骨骼給了主教,讓死者獲得一個體面的葬禮,不過他們自己保留了貨物,因為根據(jù)格陵蘭的法律,這是他們應(yīng)得的。 不幸的是,安比約恩在挪威的親族聽說了這件事情,他的侄子奧蘇爾在第二年前往格陵蘭,和他一起的還有其他海難遇難者的親屬,他們試圖要回這些貨物。他們將案子報告給了加爾達爾主教阿爾納爾德,不過主教對此不予理會,他們不得不在格陵蘭過冬,等待在第二年春天的格陵蘭島的主要議會——加爾達爾庭16上解決這件事。阿爾納爾德主教的*強大的支持者埃納爾·索卡松極力反對這件事,他還擁有一大批庭人。埃納爾強烈反對在這個案件中采用挪威法律,那樣結(jié)果就是貨物要被送回挪威,而且庭也駁回了奧蘇爾的案件。在隨后的吵架中,埃納爾將奧蘇爾打死。隨后挪威商人和格陵蘭人之間的簽訂協(xié)議的嘗試未能成功,雙方在加爾達爾的埃納爾斯峽灣和埃里克斯峽灣之間的一小片土地上爆發(fā)了戰(zhàn)斗,包括埃納爾在內(nèi)的許多人被殺。不過隨后,在雙方應(yīng)該支付多少賠償款的問題上,雙方再起爭執(zhí)。*終挪威人逃出格陵蘭,空手回到了挪威。總共有11 個人死在這次關(guān)于海難貨物的爭執(zhí)之中,顯然這批貨物價值不菲,值得雙方為此一戰(zhàn)。這也生動地證明了,無論解決爭端的理論機制是什么樣的,流血和暴力在維京時代的法律程序中很少缺席。 那些在986 年完好無損地抵達了格陵蘭的14 艘船上的移民者,充分地利用了他們的首領(lǐng)在三年前初步探索的結(jié)果。埃里克將自己的農(nóng)場建立在埃里克峽灣的頂部斜坡的布拉塔赫里德(意為“陡坡”),這里是現(xiàn)代的科西瓦蘇克地區(qū),是整個海岸上*適合放牧的土地。艦隊的其他首領(lǐng)也占有了大片好地:赫爾約爾夫·巴爾達爾松定居在赫爾約爾夫斯峽灣,凱特爾·菲弗爾斯基獲得了赫拉芬斯峽灣,他們的農(nóng)場成了“伊斯特里比基德”(東部定居點,今卡科爾托克)的核心地區(qū)。一小群人沿著海岸向西行進了375 英里左右,他們在那里建立起了“維斯特里比基德”(西部定居點,今努克附近)。隨著越來越多的北歐人加入了這個新的殖民地,兩個定居點的規(guī)模都越來越大。例如,托爾比約恩·維菲爾松在982 年的紅色埃里克在冰島的法律糾紛中支持他,因此他獲得斯托卡尼斯的一片土地作為回報,那里本是埃里克的土地的一部分。17 當時的資料顯示,格陵蘭島上*終在東部定居點有190 個農(nóng)場,而西部定居點有90 個農(nóng)場,此外,東西兩個定居點之間有20 個農(nóng)場組成的小定居點,那里有時也被稱為中部定居點,雖然它實際上是西部定居點的外圍地區(qū)。 現(xiàn)代的考古活動表明,實際上在東部定居點有500 個左右北歐人的聚落遺址,而在西部定居點則有100 個左右,不過這些遺址并不都是同一個時期的。格陵蘭島的北歐人社群在人數(shù)*多時有多少一直都有大量的推測。20 世紀60 年代的一個估算認為人口高達 37 333 人,18 不過現(xiàn)代的學界共識是在高峰時有4000—5000 人,而在低谷時有2000 人。19 格陵蘭的人口比起冰島人口,實在少得可憐,冰島也許此時已經(jīng)有8 萬人了。所以雖然格陵蘭殖民地也許在正常情況下可以自給自足,不過在面對任何種類的人口上的沖擊時,這樣小規(guī)模的人口實在是太脆弱了。 就像他們在冰島所做的那樣,維京移民試圖將北歐人的放牧生活方式完全移植到格陵蘭。幸運的是,他們當時的海洋溫度比現(xiàn)在的平均溫度要高幾度,這一時期被氣象學家稱為“中世紀暖期”。在這一時期,海冰的分布還不如現(xiàn)在這樣靠南,格陵蘭附近有更廣闊的海域可以通航和捕魚,更不用說當時的冬天要略微溫暖一些,雖然在維京時代,當?shù)氐南募景滋斓钠骄鶞囟榷己苌俪^10 攝氏度。相對溫暖的環(huán)境促進了許多物種的生長,如闊葉的樺樹——在較冷的氣候下矮樺樹則更為常見。在格陵蘭島附近海域,當時記錄中的露脊鯨在范圍比現(xiàn)代的緯度更高的地區(qū)活動。在中世紀暖期和其后的小冰期內(nèi),氣候變化的幅度十分明顯,因此維京人即使生活在一個相對溫暖的階段,也會遭遇寒潮。北歐人的殖民地存在了超過4 個世紀,這證明他們的社會有足夠適應(yīng)力來維持。20 和埃里克在布拉塔赫里德的農(nóng)場一樣,維京人的農(nóng)場一般位于峽灣內(nèi)側(cè)長滿青草的斜坡上。*早的農(nóng)場建筑是傳統(tǒng)的長屋樣式,大部分由草皮建造,因為在格陵蘭,木材和冰島一樣稀缺。在1932 年挖掘出一個遺跡,它也許就是埃里克*初的住所,遺跡中覆蓋著草皮的厚石墻圍住了一個47 英尺長、15 英尺寬的區(qū)域。作為殖民地領(lǐng)導者的自家農(nóng)場,這里有4 個農(nóng)舍和2 個牛棚,與他的地位很相稱。一般來說,格陵蘭的北歐人農(nóng)場中的牲畜以牛為主,兼有綿羊和山羊,這些羊在較冷的時候也可以在外放牧,這樣就只需要較少的冬季飼料。21 有跡象表明他們也許還種植少量的谷物,不過谷物在格陵蘭人的飲食中從來都不是主要的部分,相反北歐人主要以狩獵海豹和馴鹿來補充飲食。奇怪的是,這里距離漁業(yè)資源豐富的紐芬蘭漁場比較近,但格陵蘭的維京人遺跡中很少發(fā)現(xiàn)魚骨,這證明北歐人忽視了這個豐富的營養(yǎng)來源。不過魚骨很小,也容易被分解掉,因此在考古遺跡的地層中缺少魚骨并不完全等于北歐人不吃魚。在一些偏遠的農(nóng)場里,牧草過于貧瘠,或者根本就沒有牧草,狩獵一定是他們主要的食物來源。 隨著格陵蘭殖民地的進一步開拓,人們發(fā)現(xiàn)長屋在寒冷的冬季并不十分實用,而且一種新式的“通道式房屋”出現(xiàn)了,房間都被設(shè)置在內(nèi)部通道的同一側(cè),這樣布置能在取暖時比傳統(tǒng)的只有一個大房間的北歐房屋消耗更少的燃料。在1990 年發(fā)現(xiàn)了一個更為復(fù)雜的建筑物遺跡,當時兩個來自努克的因紐特獵鹿人偶然在河邊陡坡的底部發(fā)現(xiàn)了幾根露出來的木棍。這原來是一個北歐時代建筑的遺存,考古學家將這里稱為“沙下農(nóng)場”(the FarmBeneath the Sand),22 因為在幾個世紀中,由于河流活動,在遺跡上已經(jīng)積累了足足有5 英尺厚的泥沙沉積層。23 他們發(fā)現(xiàn)一個年代非常早(11 世紀中期)的長屋,有39 英尺長、16 英尺寬,它在后來被一個有8—10 個房間的樸實的通道式房屋替代。不過隨著使用時間一直延續(xù)到14 世紀早期,“沙下農(nóng)場”也變得越來越復(fù)雜,*終它成了一個有約30 個房間的迷宮般的建筑。 挖掘現(xiàn)場出土的文物表明,這些居民飼養(yǎng)的大多是綿羊和山羊,飼養(yǎng)這些牲畜似乎主要是為了它們的羊奶和羊毛,因為在垃圾堆中很少發(fā)現(xiàn)這些家畜的骨頭。他們飲食中的肉類主要來自狩獵,主要是馴鹿、海豹和野兔。沙下農(nóng)場所在的西部定居點距離理想中富饒的狩獵場——格陵蘭島的西北海岸的迪斯科灣附近的諾爾德斯圖爾很近。在那里,北歐人還可以狩獵海象(來獲得它的長牙和獸皮,它的皮可以鞣制為具有極佳韌性的柔軟繩索)和獨角鯨(它的角被當作獨角獸的角賣給歐洲和中東的不知情買家)。這些產(chǎn)品構(gòu)成了格陵蘭島和斯堪的納維亞地區(qū)之間的貿(mào)易中特別有價值的一部分,而其他的產(chǎn)品,比如魚類,不是確實沒什么需求,就是可以從更方便的渠道獲得。 這些北歐人也許每年只前往諾爾德斯圖爾進行一次狩獵旅行,并且在冬季來臨前就回到西部定居點。1823 年,一個當?shù)氐囊蚣~特人在金吉托爾蘇阿普島上發(fā)現(xiàn)了一個石堆,石堆內(nèi)部埋著一個小型的如尼石,這個島嶼在西部定居點以北超過50 英里的地方。如尼銘文中記述道:三個北歐獵人,埃爾林·西格瓦特松、比雅爾尼·索爾達爾松和埃恩德里迪·奧德松,“在祈禱日之前的星期六”建造了這個石堆。這些如尼文可以被追溯到1250—1300 年之間。24 而且在金吉托爾蘇阿普島上紀念祈禱日(4 月25 日),又要在冬季到來之前抵達西部定居點(另一種可能是他們過的是小祈禱日,那一天一般在5 月25),這是一件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事情,這些獵人肯定不得不在這個島上過冬。 14 世紀有一份記錄是關(guān)于1266 年對諾爾德斯圖爾的一次探險的,26 文中講述了北歐人是怎樣在他們往常的狩獵場更靠北的地方進行冒險,不過他們沒有發(fā)現(xiàn)人類活動的跡象。隨后,教會的當權(quán)者派出了另一艘船只,它向北航行了更遠的距離,他們從克羅克斯弗約爾德謝德(在迪斯科灣的北部邊緣)出發(fā),并抵達了一個地區(qū),船員們在那里發(fā)現(xiàn)了許多冰川和北極熊。雖然探險隊并沒有登陸,但是他們看到了一個被他們稱為斯科萊林人的民族的活動跡象,而且在他們的歸途中,他們發(fā)現(xiàn)了這些人在斯尼杰菲爾德(雪山)活動的更多證據(jù)。這個詞匯在《格陵蘭薩迦》和《紅色埃里克薩迦》中也有出現(xiàn),用來指代北美的土著民族。27它的詞源并不完全清楚,不過它也許和古北歐語中意為“壞蛋”的一個詞有較大的關(guān)系。 斯科萊林人到底是什么民族?法羅群島和冰島的維京人定居點由于沒有土著人而得到極大地促進。相反地,格陵蘭島上早就已經(jīng)有人定居了,幸運的是,北歐人抵達的時間,在被稱為多塞特文化的古因紐特文化消亡和因紐特人的蘇勒文化在1300 年左右東進來到這里的兩個時間點之間。多塞特文化早在公元前100 年就已經(jīng)從北美地區(qū)傳播到了格陵蘭島,并且用了兩個世紀就抵達了東部海岸。作為海象和海豹的獵人,多塞特人并不使用弓箭,而是手持常有捕魚用倒刺的重型狩獵長矛以及閉槽的魚叉。隨著氣候在公元500 年開始轉(zhuǎn)冷,多塞特人不斷后退,到700—900年,他們只占據(jù)了在迪斯科灣附近的有限地區(qū)以及格陵蘭島的*北端。如果維京人能遇見某些多塞特人,那么他們也許就是這一民族中的僅存者了。28 在格陵蘭和北美地區(qū)繼承多塞特文化的是在1000 年左右于阿拉斯加北部出現(xiàn)的蘇勒文化。29 蘇勒人做了一些技術(shù)改進,這讓他們在北極的嚴寒氣候下興旺發(fā)達起來。他們使用更長的魚叉刺,這比多塞特人的短倒刺更適合狩獵大型的海洋哺乳動物;他們還使用皮劃艇(kayak),這種小船是海上狩獵和運輸中不可缺少的輔助工具。蘇勒人還使用狗拉雪橇,并且發(fā)明了一種地下房屋的樣式:它擁有下凹的通道和厚實的泥炭墻壁,而且以鯨魚肋骨加
汗青堂叢書040·維京人的世界 作者簡介
著者簡介 菲利普·帕克(Philip Parker),英國歷史學家,曾求學于劍橋大學圣三一學院,以及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級國際研究學院,曾任英國外交官,對古代和中世紀的政治與軍事系統(tǒng)頗感興趣,曾著有《帝國于此處止步》(The Empire Stops Here)、《地圖中的英國史》(A History of Britain in Maps)等書。現(xiàn)居倫敦。 譯者簡介 高萬博,中世紀軍事歷史愛好者,曾參與多本維京-諾曼方向的作品翻譯。 李達,浙江大學畢業(yè),中世紀軍事歷史愛好者,主要研究方向為中世紀軍事史、拜占庭帝國制度史、中世紀東地中海-黑海交流史等。曾自譯數(shù)本軍事典籍與編年史。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詩經(jīng)-先民的歌唱
- >
朝聞道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史學評論
- >
我與地壇